江西省万载县历史大事记(至清朝)

合集下载

介绍万载古城的作文450字

介绍万载古城的作文450字

介绍万载古城的作文450字白云苍驹,留下一幢幢祠堂,装着一段段传奇往事,这是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万载古城”。

这座“城”,如同这块迎宾石给我的感觉,古朴、沉稳、源远流长......“万载古城”是江西为数不多的赣派遗风建筑群,至今遗存丰富,保留着明清古祠堂27座、民居、书院等历史建筑6栋,在全国县城中能如此完整保留众多古祠堂建筑的实属罕见。

“往事虽如烟,一眼望千年”,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了“万载古城”的三大公祠展馆——闻礼公祠——万载古城历史文化馆、绿阴公祠——中国宗祠文化展示馆、易氏大祠——国学研习与科举文化馆,这三大展馆就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第一站:闻礼公祠——万载古城历史文化馆。

万载历史缩影汇聚于此,这便是“闻礼公祠”,就像一杯万载独有的浓茶,慢慢的泡、细细的品。

万载山水长、家国同构、田下盛景、古城新颜这是“文礼公祠”展示的四大主题,彰显着万载以及万载古城的历史沿革,仿佛“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开口傩、得胜鼓、花炮制作、夏布织造......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属于万载的文化瑰宝,也是万载的人文传承,每一个传承都代表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直到如今许多传承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夏布”——是万载文化传承的闪耀明珠,夏布又名扁纱、生布、鸡鸣布,为万载的传统产品.素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远销海外,现已成为久负盛名的中国特产。

第二站:绿阴公祠--中国宗祠文化展示馆。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万载古城”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异姓祠堂群,每一个祠堂不但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更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地。

“绿阴公祠“包含了“祠堂与宗族”、“祠堂与信仰”、“祠堂与度”、“祠堂与祭祀”四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家族“三观”。

说到“平天下”,“绿阴公祠“也是“血彩辉煌·上高会战”主题展区,想起我前些日子看过的一部热播电影《八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万载百年土客之争揭秘客籍势大催生独特的“棚籍”

万载百年土客之争揭秘客籍势大催生独特的“棚籍”

万载百年土客之争揭秘客籍势大催生独特的“棚籍”不少专家指出,地方社会中移民与土著的关系,所代表的就是这一时期社会关系的变迁。

江西万载县,因为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从明朝至民国时期,数百年间土著和客籍居民之间的纷争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是历史变迁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明清朝“棚民”屡次被镇压“棚民”是我国南方山区特殊的移民群体。

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几乎都有移民搭棚居住,种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做菇为业,因此被称为“棚民”。

“棚民”与“客民”、“客籍”,按照今天意义上来说,都属于“移民”的范畴。

明末清初,包括万载在内的整个赣西地区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特征:一为闽广移民的进入与山区开发;二为地方社会的战乱与动荡。

据地方志记载,万载之前并无棚民,自明朝万历年开始,福建和广西等地流民迁来万载,侨居耕种为业。

不过,战乱也随之而来。

1642年,棚民邱仰寰等在万载西北部福建客民聚居地起兵,并曾占据袁州府城;1648年,朱益吾率闽人响应金声桓反清活动;1659年,郑成功起事,赣西棚民再次遥相呼应;1674“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军队占据长沙,棚民响应,并曾攻破万载、新昌(今宜丰)。

表面看来,官方和土著之所以展开大规模驱逐棚民运动,是因为棚民频频起事、卷入社会动乱,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则是土著与移民的经济利益之争。

最初,棚民向土著租种山地,土著获得地租收入,亦乐于出租。

但随着棚民逐渐从辛勤劳动中获得丰厚利润,他们由贫苦变得强大,甚至反客为主,土著不免愤愤不平。

雍正年间万载独创“棚籍”1723年,万载县发生一次由福建上杭人温上贵发动的小规模动乱。

这次动乱虽然很快被知县施昭庭平息,但它使沉寂了几十年的棚民问题再次凸现,引起地方乃至朝廷对江西及南方几省棚民的高度重视。

清廷高层对棚民有了较为准确、全面的认识,在雍正帝的指示下,经官员详细调查,清政府最终改变了过去一概驱禁的做法,制定了影响深远的棚民政策。

其基本原则归纳起来就是:棚民编入本县册籍;实行棚民保甲法;棚民可以入学和参加科举考试。

江西省万载县祠堂研究

江西省万载县祠堂研究

江西省万载县祠堂研究江西省万载县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个古老的县城中,祠堂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江西省万载县祠堂进行研究,探索其建筑风格、功能及其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

万载县祠堂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朴典雅的明清古建筑,也有现代化的新式祠堂。

其中,古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多采用黑瓦,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而新式祠堂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建筑材料多用砖石混凝土,外观简洁大方。

祠堂在万载县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祠堂是族群凝聚的象征。

在万载县的许多祠堂中,都有祖先的牌位和祭祀仪式,族人可以通过祭祀祖先来增进亲情、凝聚族群。

其次,祠堂也是宗教信仰的场所。

万载县有许多祠堂供奉着不同的神灵,人们可以在祠堂中祈福、祈求平安。

此外,祠堂还是传承文化的场所,许多祠堂中都有文物和古籍,记录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除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祠堂也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万载县的祠堂建筑多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这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当地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等产业带来了市场需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万载县的祠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古老的祠堂面临着老化和破损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和修缮工作。

另一方面,新式祠堂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可能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因此,对于万载县的祠堂研究,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记录下每一个祠堂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创新的建议,如将祠堂与现代的社区活动相结合,为祠堂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万载县的祠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祠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万载县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祠堂文化做出贡献。

万载古城简介

万载古城简介

万载古城简介
万载古城,是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座文物古城,是古风苑的所在地。

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作为中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之都,万载古城以它
的优美环境、独特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古建筑风格及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人
熟知。

万载古城是以它特有的水景环绕而成,繁华点缀山水,小桥流水,让游
客如置身明清古代,如走入千年以前,回味古朴时光。

万载古城是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之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其中,
可感受到昔日的繁华景象,放眼望去千家万户的宫殿楼台,点缀着店铺和街
角的山水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还有一座古刹供游客参拜,万载古城多所佛院名胜,众多的古迹,更是这里的独特之处,打入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古往今来的景色,也
可以学习更多关于万载古城的历史。

总之,万载古城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城,是集历史悠久、文化古朴、宗教厚重于一体的大型旅游胜地,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景点,游客可以在此游览,体验古朴的文化氛围,也可以体会古建筑的壮观景象。

大事记

大事记

大事记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建济留仓,在水南一里。

明知县莫,在县城城隍庙前,建城隍仓。

明景泰初(公元1950年),知县吴江建石镇仓、严绪仓、大圹仓、浆沅仓。

明弘治(公元1488年-1505年间),知县吴,建万石仓。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修万石仓,于明崇祯癸未(公元1643年)兵废万石仓。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知县马孟贞,建水次仓(即起运仓),邑治东门外风雨坛侧。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楚兵犯境,袁知县洪臣议,将水次仓址改为营房,安插添设官兵,又将水南仓,移城内东关隙地,建二十四间,以储南米。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新仓。

雍正三年(公元1925年),知县上奏督抚趁年丰建仓储积谷。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知县潭献策建常平仓。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县杨宏纲重修常平仓。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知县杨国华,新建总仓。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知县林邦,又重修常平仓。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奉令建筑新仓五处。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元月,成立分宜县田赋管理处,办理田赋征收,准备土地测量。

同年七月,将分宜县田赋管理处改为分宜县田赋粮食管理处。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十月,将分宜县田赋粮食管理处改为田粮科,搬到县政府一起办公。

1949年3月间,凤阳仓库因交不出军粮,将保管股长林寿民扣押于县府,后以保释放。

1949年7月15日,分宜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1月21日江西省命令成立分宜县人民政府粮食局。

并同时成立一、二、三、四粮库。

同年11月底,留用在杨桥民国政府的仓库主任黄忠义本性未改,利用职权继续贪污修建粮库的粮款,法网不容,执行枪决。

1950年4、5月间,界桥火车站集中粮食往华东调运时,界桥村严光辉串通、纠集一些流氓准备抢粮,当即被我们发觉,将严光辉逮捕枪决1951年9月,分宜粮食购销组与分宜国营商店订立合同,委托杨桥、高岚、双林三地代购粮食40万斤,手续费2%。

万载县志解读

万载县志解读

观鹰桥
江西省万载县官元山有一座千年 石板桥,此桥名叫观鹰桥,离县 城55公里,位于县北官元山船埠 潭。据县志载,该桥建于“宋淳 化元年(990年)12月,易霁翁、 汤文学重修,见桥旁石崖镌字。”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比世界上最 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约晚 400年。整座桥由6块长约10米、 厚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花岗 岩组成桥面,两端的桥基均由雕 凿整齐的花岗岩石块衬砌而成, 显得十分稳固和沉重。
• •
万载县城清朝古地图
清朝
万载建筑
• • • • 万载城隍庙 万载文明塔 万载观鹰桥 谢公墓
万载城隍庙
万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 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1445年)县 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1488~1505年) 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 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1637年),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 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上蔡县属吴管辖。孙吴黄武年间(222-229年),从上蔡县划出 一部分地区设置阳乐县,县治设罗城,这是本县单独列为县级行政单位的开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阳乐县更名康乐县。(因纪念康乐公谢灵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洪州,康乐县并入建城县,隶属洪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废州复郡,康乐仍属豫章郡建城县 Nhomakorabea万载县志
姓名: 辛文宇 学号: 20110110030220

清代江西万载县水灾分析

清代江西万载县水灾分析

清代江西万载县水灾分析本文根据万载地区地方志及其他文献资料统计得出,清代江西万载县水灾频发。

因此笔者以清代万载水灾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灾的概况、特点、成因以及所采取的社会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而且指出,人类要依靠大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保护自然。

以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今天的防灾、备灾、救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清代;万载;水灾;自然。

一、万载水灾发生的年份统计及其频次特征对《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及本地区地方志关于水灾记录进行检索,可以看出清代江西万载水灾发生的情况:清顺治年间发生五次大水,康熙年间发生十次大水,雍正年间发生两次大水,乾隆年间发生六次大水,嘉庆年间发生两次大水,道光年间发生过八次大水,咸丰年间发生过三次大水,同治年间发生过两次大水,光绪二年发生过一次大水。

有清一代共发生水灾三十九次。

根据统计的数据来看,从顺治到光绪年间,平均每七年左右发生一次水灾。

为了进一步把握水灾发生的频率及其时段特征,我们以间隔五十一年为时间界限将1644年—1908年划分为五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为1644年—1694年,也就是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三十二年期间,共发生十四次水灾;第二个时间段1695年—1745年,也就是从康熙三十三年到乾隆十年期间,共发生四次水灾;第三个时间段为1746年—1796年,也就是从乾隆十一年到嘉庆元年期间,共发生五次水灾;第四个时间段为1797年—1847年,也就是嘉庆二年到道光二十七年,共发生九次水灾;第五个时间段为1848年—1908年,也就是从道光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年,共发生七次水灾。

从上述材料可以明显看出水灾的发生是具有一定的时段性。

第一个阶段(1644年—1794年)是水灾的高发期,在这一时期水灾发生次数高达十四次,平均三年半左右就发生一次水灾,如此高的频率,所带来的危害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个阶段(1797年—1847年)和第五个阶段(1848年—1908年)水灾发生的次数虽没有第一阶段频繁,但是和其他阶段相比较,也算是比较严重了,据此也将这两阶段看作是灾害的频发期。

我的家乡—万载

我的家乡—万载

中国山水诗鼻 祖谢灵运 著名女作曲家 辛沪光
著名的国画家 欧阳 辉明
荣誉万载
花炮之乡 百合产地 省级卫生城市 全国四大有机食品基地之一 江西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 拥有江西十大特色美景之一的竹山洞
谢谢观赏
-END-
我爱家乡—江西万载 Nhomakorabea旅管11本(1)班
万载
山清水秀的江南明珠— —万载,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的万载县,属江西宜春。位 于江西省西南边陲,东至本 省的上高县,南接袁州 ,西北连铜鼓县,东北与宜 丰县接壤,西和湖南省浏阳 市毗邻。县城东西长61公里, 南北宽52公里,总面积1719 平方公里。现辖黄茅、株潭、 潭埠、双桥、三兴、罗城、 高村7个镇和鹅峰、马步、 高城、赤兴、白水、仙源、 岭东、白良、茭湖9个乡及 康乐街道,181个行政村, 16个居委会,3373个村民小 组。现有汉、壮、满、瑶、 白、回、苗、蒙等8个民族, 全县总人口近48万人。
万载旅游
万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亿万年的 风化腐蚀,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给万载旅游业开 创了美好的前景。其中最突出的是溶洞,知名的多达20多 个,诸如马步乡境内的竹山洞、云连洞、银山洞等,黄茅 境内的云峰洞、观音洞;株潭的花台山龙洞、七星洞等等。 在这些溶洞中,最著名的是马步乡境内的竹山洞,全长近 4000米,号称“华东第一洞”。近来还发现黄茅的云峰 洞,其惊险雄伟并不逊色于竹山洞。晨入昏出,无人到过 尽头。还有不少溶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问津。此外还有 近年开发的三十把省级自然保护区、城隍庙(又名万佛 寺)、九龙庙漂流、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等等,正待投资开 发的有古民居周家大屋、仙源“红色之旅”旅游区、茭湖 “绿色之旅”旅游区、九谷森林旅游度假区,还有山水诗 派鼻祖谢灵运的最后一个家——谢灵运墓区,万载县的文 明古塔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万载县历史大事记(至清朝)一、三国
孙吴黄武元年——八年(222-220年)建县,名阳乐。

县治设于罗城,隶豫章郡。

二、西晋
大康元年(280年)阳乐改名为康乐。

三、隋
开皇九年(589年)撒销本县建置,并入建成县。

四、唐
武德五年(622年)恢复县的建置,复称阳乐。

县治由罗城迁龙山下(即今县城)。

武德八年(625年)撤销本县建置,并入高安县。

五、五代十国
杨吴顺义元年(921年)分高安的进城、康乐、高侯、万载四乡设万载县。

六、宋
宣和三年(1121年)万载县更名建成县。

靖康二年(1127年)时乱四起,邑人鄢玉率乡民设寨栅屯堡于汤周山(今名峰顶山)。

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陷豫章,叛将杜产率群盗焚掠万载。

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万载县。

七、元
至正八年(1348年)彭国玉以红巾为号,聚众数万造反。

事败,走麻城,投多邹普胜部。

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军刘仁部占领万载,筑城于治之东。

第正二十年(1360年)春,雨雪六十日。

八、明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延命天下度地栽桑养蚕,全县设桑园102所,夏税纳丝80余斤。

景泰三年(1452年)冬至翌年积雪二月余,寒甚。

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双虎咆哮东门外,白昼噬人,行旅不通。

成化十二年(1476年)首修《万载县志》刊行。

弘治八年(1495年)五至八月不雨,大旱。

正德四年(1509年)大旱,饥馑,竹子生花结实,民多采食。

正德六年(1511年)为防备华林山(今高安与奉新交界处)的农民起义军,知县陆璥倡建城墙。

嘉靖四年(1525年)县城发生火灾,县治前至西门房舍化为灰烬。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初八日夜,儒学东庑平地火光烛天,数刻乃灭。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至五月不雨,饥荒。

斗米百钱,民食树皮、蕨根,疫病流行。

嘉清二十三年(1544年)2修《万载县志》刊行。

万历二年(1574年)守备邓子龙在县北黎源武功峡剿破农民起义将领李大銮、杨青山部。

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二十四日大雨,河水骤涨,漂庐拔舍,龙河桥、双虹桥、康乐桥冲倒,居民淹死无数。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员石坠于演武场,声如雷,入土尺余深,掘之指甲可破,不久便坚硬无比。

天启三年(1623年)县城南门发生火灾,毁民房数十户。

崇祯五年(1632年)十二月初二日雨黑谷,可食,有拾到数斗者。

崇祯九年(1636年)3修《万载县志》刊行。

崇祯十年(1637年)五月地震。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两日并出,日下黑光磨盪,共20余日。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地震。

5月大水,淹没田禾甚多。

同年,邱仰寰、卢南阳领导棚民造反,万余人结寨于县西北天井窝。

先后攻克县城13次。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地震。

邱仰寰就抚。

九、清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大水,白水、书堂、茭湖,各地山崩地陷,荡民居,流禾苗。

顺治三年(1646年)大早,五至十月不雨。

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虫类蛋大,每集数万,禾尽乃死,臭不忍闻。

康照八年(1669年)秋蝗集民居。

康熙九年(1670年)大雪,深五、六尺。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夜,天见火光,若两门开状。

长三十余丈,阔四、五尺。

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夜有火球坠县域福寿坊,汪家巷,著地圆转,逾时始散,气如硫磺。

康熙十三年(1674年)棚民朱益吾等率众造反,陷城2次。

同年五月白水山洪暴发,涌水数十丈。

石垴背、潭埠三十余里人畜田庐尽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天鼓大震。

康照十七年(1678年)知县常维桢设义学于县城关帝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六月间,每日午有青气如镜,与日光摩盪。

十月,城镇乡村火灾频频出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刊行4修《万载县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潭埠街火灾,民居店房皆成灰烬。

七月十四日,县城务前下街,飞焰横江,文昌阁及学宫东庑化为灰烬。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温上贵聚众据守歧源,官军追剥,至新昌,上贵及其所部300余人被擒,遭杀害。

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首次准许万载入籍棚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嘉禾生一茎三四穗,县境各地均有出现。

雍正十一年(1733年)刊行5修《万载县志》。

乾隆九年(1744年)知县严在昌倡议捐建龙山书院于县治后左侧。

乾隆二十年(1755年)汪朝祖、郭治清等倡捐建龙河书院于龙河东岸马脑山侧。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易琼等捐资在县城南建文明塔。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县城建考棚。

乾隆四十年(1775年)九月虫飞蔽天,食禾几尽,民用竹铳击之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冬,疫病流行,至翌年夏方息,死者极多。

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大饥,龙田、黄茅四都等处饥民用观音土充饥,八月疫病流行。

嘉庆十二年(1807年)黄沙蔽日3日,空中有声,对面不相见。

道光六年(1826年)捐建东洲书院于邑西?河东洲上。

道光七年(1827年)汤荐馨、周治睿、龙文、陈常等捐资在株潭址坪龙家岭建龙冈书院。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初七、十三日两次大水,顷刻丈余,倒灌入城,冲塌房屋无数。

六月十九日又大水,冲失男女三十三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行6修《万载县志》。

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桥绅民捐资在小江边孙家垴下建龙云书院。

同年,柳翘丰在宜春城昌黎书院北隅建斋舍一栋,供本县考生膳宿之用。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郭光笏、汪茂楠、林凰章等劝捐重修学宫。

同年辛东卓等劝捐重修府城考棚。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张居敬、高起河、钱惟日、潘厥修、张大春等劝捐在万岁桥建龙桥书院;卢昆銮等劝捐在卢家洲建龙洲书院。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黎源花园背陈盛森倡捐建正源书院。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五月初七日大水,县城平地深丈余,冲塌民房无数。

道光二十九年(1846年)《万载土著志》纂修完成,并刊行。

道光三十年(1850年)麻田李宗汉妻杨氏独资建育英书院。

城乡捐资建乐泮堂于县城,为岁科试场和考生膳宿之用。

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初九日,太平军由宜春金瑞攻取株潭、潭埠,初十日陷县城,旋奔卢家洲,与新昌太平军会合。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太平军由安福、分宜直取万载,克县城,11月上旬开赴新昌。

十八日太平军再次攻占万载县城。

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三日上高、新昌、瑞州的太平军集合10000余人,分三路进攻万载县城及大桥等地,二十八日官军向驻县城的太平军发起攻击,克服县域。

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雨黑水,着地如淡墨。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十七日驻新昌之太平军五千余人,与万载官军战于麻田一带,因寡不敌众,太平军损失甚大。

六月十六日太平军袭击万载罗陂头、卢家洲等处官军和民团后退守新昌。

此后,太平军未再返万载。

同年七月,彗星丈余见于西方,竟月始息。

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二十七日午白虹贯日。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清提督鲍超霆兵变,由湖北咸宁突入县境,陷县城。

次日,鲍营奔袁州而去。

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王辉福、邓紹才等人,吃斋传徒,聚众起事,反抗清廷。

当月,王被官府杀害,余皆逃散。

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浏阳姜本志等聚众起事,欲与上高黄
启生联络,十一日途经大桥,被白良团绅袁丹萼围剿,姜被擒。

同治十年(1871年)8您《万载县志》刊行。

同治十三年(1874年)县举人宋炎独资修整学宫,历时半年,费银3000两。

光绪元年(1875年)县人谢大舒、曹瑞祥等倡建正谊书院于株潭,集学田209余亩,历时数年。

光绪十二年(1886年)龙玉臣之妻辛氏捐资建鹅峰书院。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中句,正午,当空忽现瑞光,初如星,渐知日,愈显愈大愈高,至数十百丈,如东方日出。

如是者7天。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张之锐在龙河书院办宏文师范馆,土客两籍合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县城和株潭设育婴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县城首办公立宾兴小学常。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城龙河书院改办龙河中学堂,为本县第一所中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中国同盟会会员蔡起蜇到龙河中学、宏文师范两校秘密宣传该会宗旨。

同年大桥东洲书院改办东洲中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白良创办贻哲高等小学堂,株潭正谊书院改办正谊高等小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