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规矩意识是指个体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遵守程度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的认知。

具备良好的规矩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人在规矩意识方面存在不强的表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改正措施来加强规矩意识的培养。

一、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交交往中的不当行为。

下面将从个人行为和社交交往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个人行为方面(1)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够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权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2)缺乏基本的礼貌。

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常常大声喧哗,不顾他人感受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大声说笑等行为也屡见不鲜。

(3)缺乏诚实守信的意识。

经常撒谎或者不履行承诺,对他人的信任毫不在意,使得他人难以和他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4)缺乏自控能力。

在面对困境、挫折和冲突时,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发生冲动和暴怒的情况。

2. 社交交往方面(1)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在集体活动中,个人主观意识强,不愿意与他人协作,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破坏团队的整体效果。

(2)缺乏礼仪意识。

在社交场合,不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在交际中常常显得粗鲁、冷漠和疏离。

(3)缺乏言行一致的原则。

常常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给他人造成困惑和不信任的感觉。

二、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原因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个人性格、教育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

1. 个人性格因素个体的个人性格特点对规矩意识的形成和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缺乏自控能力、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会导致个体在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方面不够稳定。

2. 教育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对规矩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规范的教育和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惩罚和激励机制,个体就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模式。

守规矩方面存在的问题

守规矩方面存在的问题

守规矩方面存在的问题1.引言在社会中,规则是维护秩序和公平的基础。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运行,都需要规则的指引和规范。

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守规矩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守规矩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2.规则意识淡薄一些人对规则的重要性意识不够明确,导致守规矩方面出现问题。

例如,一些车辆违反交通规则,随意变道、闯红灯等行为频发。

这不仅给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也破坏了交通秩序。

3.利益至上导致失去规则底线有些人出于私利,放弃了守规矩的原则。

比如,一些商家违反价格法规,故意抬高商品价格获取暴利;一些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违规为亲友谋取利益等。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也丧失了道德底线。

4.缺乏法治观念社会法治观念的普及是守规矩的前提。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对法律法规的知识了解不够,也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这导致了不少人对违法行为持“不抓不罚”的态度,从而导致更多的违规行为。

5.规则执行不力在守规矩方面,规则执行的力度也是影响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执法追究时,就会出现守规矩问题的滋生。

此时,人们就会认为违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形成了“守规矩没有意义”的错误认识。

6.解决守规矩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守规矩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加强监管和引导。

以下为一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规则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积极遵守并信仰法律。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规行为的追责难度。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

-增强执法力度,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处。

加强执法力量和技术手段的投入,提高执法的效率和能力。

-鼓励举报,倡导社会共治。

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守规矩的行动中,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7.结论守规矩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然而,我们面临着守规矩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规则意识、完善法治环境、增加执法力度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在我国的公民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社会公德缺失、职业道德失范、伦理道德扭曲、价值观念错位等,这些因素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各种矛盾凸显。

本文拟从现实的和道德教育自身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原因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全面复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如平等、诚信、竞争、守法等逐步树立起来。

然而,人们在追逐和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猛然发现,“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给我们也带来了茫然和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

[1]时代所面临的道德沦丧与精神堕落,正严重影响我国的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领域,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我国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1.社会公德的缺失2006年4月,《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市近2000名青少年的一项《关于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报告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三个方面反映出的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着实令人忧虑:在公共卫生方面,57.6%的人认为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普遍或很普遍,同样的看法在“上厕所后不冲水”问题上占40%以上,认为“自己有时也会这样做”的高达34.1%。

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认为普遍存在着“在食堂买饭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的分别占39.6%和54.2%;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的问题,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您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样做?”18.8%的人选择“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

在对公共财产的态度上,青少年表现得相当不在意。

当问及“您对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60.1%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当您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您的反映如何?”24.7%的人认为“公家的书就是这样”、“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规矩意识不强是指一个人在行为、言语和思维上对规章制度和社会常规的认同和遵守程度较低。

一个人的规矩意识不强,往往表现出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沟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

本文将探讨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对个人规矩意识的重视。

一、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1. 缺少社会礼仪意识。

这些人出入公共场合时,往往不懂得并不重视一些基本的礼貌行为,比如不排队、不给老人、妇女、儿童让座,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他们对于自己的个人行为没有责任感,只顾着自己的方便和舒适。

2. 违反交通规则。

这类人在交通中往往没有规矩意识,乱穿马路、违章停车、不礼让行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和方便,不顾他人的安全和路权,严重危害了交通秩序和行人安全。

3. 不尊重他人隐私权。

这些人对于他人的私人空间和隐私权没有足够的尊重,喜欢窥探他人的隐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比如窥探他人的手机信息、窃听他人的谈话,甚至擅自使用他人的隐私照片等。

4. 缺乏纪律性。

这些人对于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足够的认同和遵守,常常擅自打乱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

他们可能经常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在无关时间段滥用公共资源,严重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5. 语言不文明。

这些人在使用语言时往往没有足够的分寸和自制力,经常说出一些粗俗、冒犯和侮辱性的言辞。

他们可能无所顾忌地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咒骂他人,造成了公共环境的污染和他人的心理伤害。

二、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原因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源于个人的教养水平、道德观念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1. 教育不到位。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了道德教育和社会礼仪的培养。

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缺乏明确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

2. 家庭教育不力。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礼仪没有明确要求,也未给予必要的惩罚和引导。

遵规守纪方面不足和问题的原因

遵规守纪方面不足和问题的原因

遵规守纪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存在遵规守纪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加强遵规守纪意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遵规守纪方面的不足1.纪律意识淡薄在一些单位和组织中,部分成员对纪律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规章制度抱有漠视甚至抵触的态度。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往往随意违反规定,导致秩序混乱,给他人造成困扰。

2.道德品行低下一些个人存在严重的道德品行问题,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他们可能会偷盗、欺骗、耍小聪明,损人利己甚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和谐。

3.法律意识淡薄在法律方面,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和法不责众的观念。

他们借助各种方式规避法律责任,严重损害了社会的法治环境。

二、问题的原因1.教育不到位一些人遵规守纪方面存在不足,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教育背景以及接受的道德观念有关。

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遵守规章制度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

2.制度执行不严在一些单位和组织中,纪律管理和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相关责任人对违纪行为采取的处罚不严厉,导致一些人对规定不敬畏,形成“违法成本低”的错误观念。

3.社会风气不正一些地方和行业存在严重的“人情主义”“关系户”等不良风气,社会上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容忍度较高,导致一些人认为“守规守纪是傻子才做的事情”。

4.个人素质不高一些人的道德品行和法律意识存在问题,与其个人素质不高有一定关系。

这些人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责任感。

三、加强遵规守纪意识的措施1.加强教育培训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和公众的道德伦理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守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行为。

2.健全纪律制度各单位和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律管理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奖罚分明的管理措施。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规矩”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相处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但是,有些人对规矩缺乏足够的意识,表现出来就是不遵守规则,不尊重他人,缺乏自制力等负面行为。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个人素质和社会和谐,而且会对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些人在驾车或者步行时,对交通规则缺乏足够的尊重,如不遵守红绿灯、乱穿马路、占道行驶、超速行驶等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不仅危及自身生命安全,也会危害其他路人。

二、不尊重他人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尊重他人,表现在声音大、谈话无礼、不讲卫生、不排队等方面。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社会和谐。

同时,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还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和排斥,既无益于个人发展,也无益于社会发展。

三、缺乏自制力有些人缺乏自制力,表现在食品垃圾乱扔、吸烟喝酒过量等方面。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破坏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自己,缺乏自制力也会影响个人发展和成就。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改正措施:一、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规矩意识的根本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加强对规矩意识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规矩意识的公民。

二、加强管理良好的管理可以制定规则,规范行为。

政府、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加强对规矩的管理,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们在行动中遵守规矩。

三、加强自我约束个人自我约束也是遵守规矩的重要途径。

个人应该自觉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坚持遵守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个人行动端正,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四、加强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公开,可以让人们了解规则的内容和意义,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矩。

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加强规矩信息公开,让公众知晓政策、法规和规则,强化规矩意识。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遵守规矩是一个基本的文明素质,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责任。

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规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规矩意识是指对外界规范的认知和遵守程度,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和自觉执行能力。

一个良好的规矩意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规矩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个体层面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规矩意识。

许多人对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规范的理解和尊重。

在公共场合,他们没有遵守排队、不随地乱扔垃圾等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个人生活中,他们没有遵守时间、节制消费等规范。

这种缺乏规矩意识的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

其次,自私自利。

许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例如,有人为了谋取私利故意破坏他人财产;有人为了获得政治权力不择手段地违反竞选规则。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再次,缺乏责任感。

许多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规则的尊重。

在工作中,他们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敷衍了事;在家庭中,他们不关心家人,不履行家庭责任;在环保方面,他们随意乱扔垃圾甚至破坏环境。

这种缺乏责任感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执法不严。

一些地方政府执法不力,不严肃执法和公正判决,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逍遥法外。

这种执法不严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使人们对规矩不重视。

其次,道德沦丧。

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使得许多人对规矩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人以权谋私,腐败现象频发;一些人不讲诚信,坑蒙拐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道德沦丧会削弱规矩意识,从而影响社会秩序。

再次,信息泛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也导致了信息泛滥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谣言、陷阱和不实信息。

一些人迷信信息,不对信息进行辨别,盲目追求热点事件,忽视规矩和法律。

这种信息泛滥加剧了个体的无规矩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首先,加强教育。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

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及改正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规矩是社会生活的准则,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规矩意识并不强,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不仅会引起不良影响,还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从表现及改正措施两个方面,探讨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1. 不守交通规则。

不少人过马路时没有走斑马线,不等红绿灯就闯红灯,甚至在道路上随意穿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极大的交通隐患。

2. 不注重卫生。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洗手等行为在公共场合中时有发生,给环境卫生带来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3. 无视规定行为。

入座不按次序、打电话吵闹、在公共场所抽烟等行为常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其他人的生活质量。

4. 不尊重他人。

不守时、不讲礼貌、不关心别人的感受等都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重和漠视,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5. 单向思维。

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常常会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二、改正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

对公共场合注意事项、交通安全规则、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规矩的重要性。

2. 从日常生活着手。

将文明礼仪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控制噪音;排队等候,遵守交通规则等。

3. 自律。

对于个人的行为习惯,应自觉地纠正和改正,例如不吸烟、不乱扔垃圾、不吐痰等。

4. 加强制度约束。

加大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不守规矩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批评,严肃处理违法行为者。

5. 以身作则。

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言行,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结语在日常生活中,规矩是不可或缺的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赋予人们更加优质的生活。

对于没有规矩意识的人来说,应该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并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所谓“规则”,就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些通则。

公民规则意识是公民意识中最基本或核心的要素,是法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

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有赖于规则的遵守,规则意识的确立。

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各行业各领域规则也相对完善,但由于规则意识缺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仍然突出。

一、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
当前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缺乏诚信意识、正当程序意识、合法利益保护意识、积极守法精神及权利滥用和公德意识等。

譬如,日常生活中:过马路闯红灯、乘车不排队、公共场所高声喧哗、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等。

虽然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本应遵循市场规律诚信为本、守法经营,却屡禁不止出现了危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和问题胶囊等等问题,这不仅表现出经营者的利益熏心、道德沦丧,更反映出他们的法律和规则意识的淡薄。

政治领域: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滥用职权亵渎法律,近年来被揭露出来的“老虎们”各种无法无天、无视规则的行径,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
响。

社会生活领域:有些公民不懂得依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动辄纠集众人集中闹事、破坏他人和公共财产甚至随意伤害他人;不管遇到何种维权的事,都一味“上访”,导致信访案件居高不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即便在“明规则”很好办的情况下,很多人也愿走“潜规则”这条路;考公务员、找工作、孩子上学、医院看病、购买房子……一遇到事,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走正规渠道,而是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请客吃饭、送钱送礼。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共识:走关系强于走程序、拼实力不如拼爹。

上述种种行为究其本质,折射出一些民众行为方式只考虑个人便利,而罔顾法律规定,规则意识缺失。

由此可见,失去规则社会将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

二、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规则意识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国家的法治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规则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就是社会运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效率的停滞降低。

现实中,为什么国人的规则意识如此淡漠?
一是社会原因导致公民主体意识被严重扭曲。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民众灌输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臣民意识,在这种严厉的礼教秩序控制之下,中国人的主体意识被严重扭曲,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体,从而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也就很自然地逃避社会义务。

将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分离
开来看待,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处事。

二是传统人治社会导致公民普遍崇尚权力而漠视法律。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而主体对法律了解的越多, 理解的越深,与法律的情结也就越密,同样对法律的认知也就会更理性,对法律的认同、遵守和信仰的自觉性就会提高,这样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就相伴而生了。

然而,由于我国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 公民对法律敬畏观念不足,普遍崇尚权力而漠视法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怕“人” 而不畏“法” 。

国人对规则的理解是“别人管”,一个或多个有权对自己处罚的管制者,盯着自己要遵守规则。

当一个人感觉不被盯着的时候,他就会不讲规则。

这种“服从命令”与“尊重契约”之间的规则认同差异,就是中国人何以缺乏规则意识,而许多国家的人尊重规则的根本原因。

三是立法不具体,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司法公信力和政府公信力下降。

以行政许可为例,由于相当部分的法律、法规对行政许可的条件、程序等方面设定得非常粗放,行政机关可以以其中的任何一项规定为由,刁难行政相对人,滥用职权。

对社会而言,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章法不统一不明确,这样对外易授人以柄,对内则难以服众,损坏了社会公正形象。

对执法者而言,权利失去制约,可能产生腐败,自由裁量权过大,是诱其腐败执法,对其不负责任。

对民众而言,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
过大,也给被管理的民众带来易受执法者“合法伤害权”的潜在威胁。

就长远而言,致使司法公信力和政府公信力下降。

四是法律法规制订的公共参与度不高。

许多部门制定规则时,总是想把法律或规则当做一种控制社会、管制百姓的工具,在规则中留给管制者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想着通过管制让人守规矩,通过权力的威慑让人臣服,而不是诸诉于公民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和对公共秩序共同的利益感觉。

独断地制定规则“塞给”公众去遵守和服从,而不是尊重社会自治的理念,让公众参与自主订立规则。

公民由于没有参与社会规则的制定,权利意识自然难以觉醒,对法律和规则就不是尊重而是漠视。

另外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细则等宣传不到位。

公民知晓度差,也就谈不上自觉遵守。

五是规则教育的缺失。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坏习惯与障碍。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现在的孩子学校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社会疏于管。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中规则养成教育成了一个“盲区”。

六是现实生活中不良现象的误导。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当然特征,严厉制裁违法行为是保障法治权威和发挥法治威慑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实中,在一些方面,由于责任设置过低,特别是查处率不高,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
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客观上造成“逆向选择”、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并导致普遍违法。

作者:陕西省眉县县委党校张科侠
邮编:722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