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说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代,下面是一些关于中药的历史故事。
1. 神农尝百草:相传在约5000年前,中国传说中的神农氏通过亲自品尝各种植物来发现、辨
别并记录草药的功效。
他被称为中医药的鼻祖,为后来的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扁鹊救病救命: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被称为古代的医圣。
传说他曾经救治过齐国君王的重症,并用中药治愈了他。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使扁鹊成为了古代中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
3. 伤寒四十二剂:《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医的重要医学著作。
张
仲景在书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病状、病机和治疗方法。
他总结提炼了一套包含四十二种草药
的治疗方案,被称为《伤寒四十二剂》,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
4. 《本草纲目》的诞生:明代的农学家、医学家李时中创作了一部名为《本草纲目》的巨著。
该书是一本系统性地整理和阐述草药的类别、功效和用法的百科全书,标志着中药学的进一步
发展。
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草药著作之一。
5. 中药传入世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药开始传入世界。
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人们纷纷接
触到并使用中药。
例如,藏药在西藏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传教士李时中将中药传入全球;长期
交往的日本人也引入了许多中草药。
这些历史故事为中药的发展和传承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证明了中药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神农,遍尝各种
草药,以辨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为百姓找到治病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与中医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
2.扁鹊卢医:扁鹊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者,他的医术高超,尤其擅长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据传,扁鹊曾化名“卢医”,在渤海郡郑地行医,并治好了赵简子和太子的疾病。
后来,人们就将“扁鹊卢医”作为对医术高超者的赞誉。
3.悬壶济世:这个典故来源于《后汉书·费长房传》,讲述了一个老翁
在集市上卖药,他总是将药壶挂在集市的一棵大树上。
人们前来求药时,他就从药壶中倒出药来治病。
由于他的药非常有效,人们称他为“壶公”,并将“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4.杏林春暖:三国时期的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接受
财礼,只要求治愈者在门前种一棵杏树作为纪念。
数年后,他的门前竟然有杏树数十株,蔚然成林。
后人用“再世华佗”、“妙手回春”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这些典故不仅传承了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中医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神话故事

中医药神话故事
中医药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丰富的内涵、神秘
的传说而备受世人推崇和追捧。
以下就是几个中医药神话故事。
一、黄帝与岐伯的对决
相传,在古代的华夏大地上,曾经有一场医学界的世纪大战,其参战
的双方分别是黄帝与岐伯。
两人的医术极高,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
医学体系。
黄帝为万民之师,他的医术娴熟,能够治愈各种疾病;而
岐伯则以针灸、推拿等技法著称,是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
为了争夺
治愈百姓的权利,两位医学大师决定进行了一场药战。
最终,黄帝大
获全胜,成为了华夏药学的开山鼻祖。
二、仙草灵芝
古代传说,有一种名为灵芝的仙草,据称是仙女们的食品。
这种神奇
的仙草被认为可以延年益寿、养生保健。
因此,无数人为了寻找灵芝,跋山涉水,逢山开路,历经千难万险。
相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古代巨医扁鹊获得了这种仙草,并将其用于治疗百姓的疾病,从而促
进了药学的发展。
三、神奇的龙虎草
龙虎草,是中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药材,具有疏风祛湿、散发散瘀血、治头痛、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
相传,龙虎草生长在几千年前的一场龙虎大战的熔岩中,由于龙虎的力量与神奇,草上蕴含了丰富的能量,成为了集珍稀与神秘于一身的药材。
总之,中医药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神奇的传说都让人神往和敬仰。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传统,让中医药走向更加辉煌和光明的未来。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一、人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个善良的老把头。
这老把头啊,每天都进山去打猎采药,对这片山林那可是熟悉得很。
有一天,老把头像往常一样进了山。
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孩子的笑声。
这深山老林的,哪来的孩子呢?老把头心里直犯嘀咕。
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在一片草丛里,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穿着红肚兜,头上扎着小辫子,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呢。
老把头心想,这莫不是哪家走失的娃娃?他就想把这小娃娃带出山去。
可这小娃娃啊,特别机灵,老把头一靠近,他就跑得没影了。
老把头不甘心,就跟着小娃娃消失的方向找啊找。
找着找着,他发现了一株特别奇怪的植物。
这植物的叶子像手掌一样,根须长长的,就像人的四肢,而且在根部那里,还隐隐约约能看出是个人形呢。
老把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小娃娃是这人参精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知道了人参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草药,有大补元气的功效。
而且采参人在进山采参的时候,都要遵守很多规矩,比如说要先用红绳把人参系住,防止它跑掉呢。
二、车前草的故事从前有个马夫,他负责给一个将军养马。
这将军啊,整天带着士兵东奔西跑,打仗行军。
有一天呢,马夫发现他养的马中有一匹马病恹恹的,那马的眼睛红红的,老是拉稀,还不吃草料。
马夫可着急了,这匹马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将军肯定要怪罪他的。
他就想啊想,想找出个办法来治好这匹马。
马夫带着病马在路边休息的时候,他发现那匹马突然开始吃起路边一种长得很不起眼的小草。
马夫心想,这马是不是饿急了才吃这个呢?可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匹马的病竟然慢慢好了起来,眼睛不红了,也不拉稀了,又开始活蹦乱跳地吃草料了。
马夫特别好奇,他就仔细观察起这种小草来。
这种小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长在路边的车辙里,他就把这种草叫做“车前草”。
后来马夫发现,人要是得了小便不利、尿血等病,吃了车前草也能好呢。
于是啊,车前草就成了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啦。
三、当归的故事有一对新婚小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叫秦娘。
中药传说故事

中药传说故事
1.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神农氏亲自尝百草来发现中药治
疗的奇效。
他用自己的身体去实验,最终找到了许多中草药,治愈了许多人的疾病。
2. 《月下老人寻草方》:传说中月下老人背着葫芦,在夜晚
寻找珍贵的草药。
他认为有些特殊的草药只在月光下才能找到,所以他经常在月圆之夜才外出收集。
3. 《仙人奇草》:传说中有位仙人种植了一种非常珍贵的草药,这种草药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许多人前往寻找这种奇草,但都无功而返。
4. 《药王采草记》:传说中有位药王为了制作一副仙丹,四
海寻草。
他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所有所需的草药。
5. 《草药与美女》: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喜欢采集各种
珍贵的草药。
她每天都在山谷中寻找,并将这些草药加工成各种药膏,用于美容养颜。
这些故事都以草药和中药为主题,展示了中药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奇与传奇。
虽然它们都只是传说,但却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中药的重视和传承。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六十四味中药传说故事●传说故事-白芨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
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内外伤出血。
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
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
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
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
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
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
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
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
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
”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
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
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传说故事-白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个故事,后来经人渲染扩散,说的是芍药因姿色超群而险遭横祸,无论是功是过,她都难逃薄命的结局。
沉香亭,是唐明皇欢宴群臣,与杨氏姐妹纵情游乐的地方。
不仅亭榭轩昂,而且终年花草树木非凡。
圣上也常常诏命各地园丁到御花园种植,有成者赏,无功者罚。
各地养花能手无不终日惴惴。
有个老者名叫宋单父,专养芍药,能将扬州芍药移植北方,色泽更鲜,花朵更大。
宋单父也被召人宫中,在沉香亭畔种植芍药,有命须使牡丹开过芍药继之。
中草药的传说故事

中草药的传说故事
1. 当归: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女子因为失去了丈夫而深感悲痛,她每天都泪流满面,无法入眠。
一天,她遇到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她,只有当归可以帮助解决她的问题。
女子听从了神仙的建议,使用了当归,结果她成功地克服了悲痛,睡眠也恢复了正常。
2. 人参:据传说,有一位叫做沈从文的文学家,曾经因为体质虚弱而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创作工作。
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可以使用人参来增强体力。
沈从文跟随道士的建议,使用了人参,结果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并且成功发表了自己的著作。
3. 灵芝:据传说,灵芝是由神仙栽种的。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孙膑的将军,曾经被敌人围攻,他身体虚弱,无法支撑战斗。
这时,一位神仙造访了孙膑的营地,告诉他可以使用灵芝来增加体力,提高战斗力。
孙膑跟随神仙的建议,使用了灵芝,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攻。
4. 黄芪: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董仲舒的学者,他每天都要写作业,但由于身体状况不理想,无法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
他最终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可以使用黄芪来改善自己的体质,继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董仲舒跟随道士的建议,使用了黄芪,最终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中草药传说故事集锦 附图

1、当归2、莲花3、金银花4、菊花5、女贞子6、仙鹤草7、何首乌8、益母草9、续断10、车前草11、升麻12、菟丝子13、茯苓14、杜仲15、三七16、灵芝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1、当归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
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
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
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
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
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
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
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
”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
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
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
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
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
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
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
”两人抱头痛哭。
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
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
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
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2、莲花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
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
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
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
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为他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墓头回”救活产妇在绍兴,流传着许多与这些名医有关的民间故事。
中药“墓头回”的名字就与一个名医的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绍兴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时人称之为“赛华佗”。
有一次在出诊途中,他经过一个坟场,只见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去安葬,棺材里不时漏出滴滴鲜血。
他叫抬棺人停下,并打听死者是患什么病死的。
抬棺人认出他就是当地的名医,便告诉他说:“死者是个产妇,因分娩流血过多,已经没有气息。
”他仔细观察了棺材后告诉抬棺的亲属,病人未死,仍可救活,马上开棺,并迅速连根拔起墓旁的几株小草,嘱咐赶快煎汤灌服,不一会,死者有了气息,抬回家继续治疗而获愈。
因为这几株小草发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挽救了垂危的产妇的性命,人们就称这种草为“墓头回”。
墓头回是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或异叶败酱Patinia heterophylla Bge.的全草。
其性味辛温,入心、肝二经,功能祛瘀止血,利湿消肿,主治妇女崩中,赤白带下,跌打损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墓头回制剂对艾氏癌细胞在试管内有抑制和伤害作用。
给患有艾氏实体癌小鼠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有一定疗效。
防风草治风寒在古老的绍兴民间还流传着,疏风散寒用防风的传说。
据说大禹治水,当“地平天成”之时,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
各贵州省诸侯,纷纷赶到会稽山下一片欢腾,史称“执玉帛者万国。
”可是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
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骄傲,瞧不起自己。
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
防风被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因为他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虽然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
防风被子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
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开防风的肚皮,细看满肚都是野草,这才知错怪了防风,大禹后悔莫及。
防风死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长出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
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
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
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
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防风,又名防风草、排风草、土藿香、山芹菜、落马衣、秽草,为繖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味辛、甘,性温。
疏散风寒,胜湿止痛。
鱼腥草解热消痈传说,当年越王句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句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才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句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以报忘国之仇。
句践回国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句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
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句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像韭菜一样,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
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野菜渡过了难关。
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句践命名为“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鸡心草、鸡药草、鸡虱草、侧耳根、狗贴耳、蕺菜、臭菜、臭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之功效,还可治皮肤疮疖肿毒、妇女外阴瘙痒、痔疮、肛痈、尿路感染等。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习称大金钱草。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
具有利尿通淋排石,清热解毒退黄,治疗肝、胆、肾、膀胱结石有较好的疗效。
关于金钱草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从前,有一对年青夫妇,小两口你恩我爱,日子过得挺美满。
谁知好景不长,一天,丈夫突然肋下疼痛,好象刀绞针剌一般,没过几天,竟活生生地疼死了。
妻子哭得死去活来,非请医生查明丈夫的死因不可。
医生根据死者发病的部位,剖腹一查,发现胆里有一块小石头。
妻子拿着这块石头,伤心地说:“就这么一块石头,生生地拆散了我们恩爱夫妻,真是害得人好苦啊!”她用红绿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下边,不管白天干活,还是晚上睡觉,都不拿下来。
就这样,一直挂了好多年。
有一年秋天,她上山割草,割了一大捆后,便背着下山。
等她回到家里时,忽然发现挂在胸前的那块石头已经化去了一半。
她十分奇怪,逢人便讲。
后来,这事被一位医生听见,就找上门来对她说:“你那天割的草里,准有一种能化石头的药草。
你带我上山找找那种草吧”。
第二天,她带着医生来到割草的山坡,但是,草都被割光了。
医生就把这片地周围插上树枝,当记号,打算来年再说。
到了第二年秋天,医生再次跟妇女上山,把那片山坡的草割下来,让妇女抱回家。
不过,这一回石头一点儿没有化,还跟从前一样硬。
医生并没有泄气。
第三年,他和那位妇女又一次上山,把那片山坡的草割下来,先按种类分开,然后,再把那块石头先后放到每一种草上试验。
结果,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
医生高兴地说:“这可好了,胆石病有救啦。
”从此,医生就上山采集这种草药,专门治疗胆石病,效果很好。
因为这种草的叶子是圆形的,很象金钱,而且它能化开胆里的石头,都说它比金钱还贵重,所以,医生就叫它“金钱草”。
禹余粮的传说在嵊州有这么一座山,你可以在山上拣着石头当馒头“吃”,因为山上到处都是形如馒头的滚圆石头。
这座山叫“了山”,一座散发着神话色彩的山。
这座山位于距嵊州市区7公里处,据说山间草木中夹杂着不少形如小馒头的石块,里面是黄色粉末,人们称为“石馒头”或者“禹余粮”,是一种药材,乃源于大禹。
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神话故事。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嵊州),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
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大山一角,将洪流导入舜江,于是组织民众并带头掘土。
一天晚上,大禹还在山上忙碌,妻子女娇盛了一篮馒头,越岭给大禹送晚饭。
到了半山,在月色中,她猛然望见山上一只似象非象、似牛非牛的庞然怪兽正在用粗长的鼻子拱山,在一声巨响中,山又倒下一角。
女娇大惊,不由得发出一声尖叫,手中的篮子也脱手滚下山去。
其实她哪里知道,怪兽正是大禹变的。
听到尖叫,大禹恢复原形来到女娇身边,两人一起下山找到篮子,篮内只剩下几个馒头,其余都丢散在山中了。
大禹说:“晚餐已经够吃了,其余馒头就算我的余粮,留在山上吧。
”不久,大山劈开了缺口,剡溪顺从地流注大海,而山上却出现了许多馒头形状的圆石块,当地人知道这是大禹的粮食,就称之“禹余粮”,女娇翻越的那座岭就叫“余粮岭”。
历史上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也就是指这里。
~~~~~~~~~~~~~~~~~~~~~~~~~禹余粮【处方用名】禹余粮、禹粮石、余粮石。
【性味归经】甘、涩,平。
归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应用】1. 用于久泻,久痢。
禹余粮味甘涩,能涩肠止泻。
常与赤石脂相须为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
2. 用于崩漏,带下。
本品又能收敛止血,固崩止滞。
【功效鉴别】赤石脂与禹余粮皆为矿物药,味甘涩之品,均能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都可用治下焦不固,肠滑不禁的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妇女崩漏,白带过多等证。
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之处在于:赤石脂——性温,外用又具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也可用治湿疮流水、外伤出血等证。
官桂畏赤石脂,不宜同用。
禹余粮——性平,质重下降,功专固涩下焦,主治下焦滑脱不禁的证候。
【用法用量】煎汤,10~20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肉苁蓉的传说和药用价值2010-01-19 17:40在茫茫无际的沙海中,有一种灌木叫梭梭树,在这种灌木的根苁蓉。
梭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的树冠常年经受烈日的烘烤和狂风着大地的精华,并用其来之不易的精华毫不保留的滋润着荒漠肉苁荒漠肉苁蓉后有的沙漠,因为荒漠肉苁蓉吸尽了大地的精华,万物成了沙漠。
因此,荒漠肉苁蓉也被称为“地精”。
肉苁蓉属多年生寄生草木,别名甜大芸、肉松蓉、苁蓉、地精叶小,鳞片状,其肉质肥大,含脂量高,因产在沙漠,所以属较名肉苁蓉是名贵中草药,自古被誉为“沙漠人参”——浩瀚大漠恩赐宋·《证类本草》“肉苁蓉味甘酸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强阴,益精气……久服轻身”。
明·《本草纲目》“味甘,微温,无毒……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
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润五脏子泻精尿血遗沥,女子带下阴痛”。
清·《本经逢原》“甘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强阴,益精“治肝肾两虚之久痢用。
现代科学日本科学家从荒漠肉苁蓉中发现“养命因子”(该细胞的增殖速度提高6倍)。
荒漠肉苁蓉是只生长在中国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和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多年生长在零下20至零上50度沙漠腹地,且数十年不出地面能够存活。
拥有“超旱生植物”之王的富的生物碱、结晶性的中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肉苁蓉甙更是其它植物所没有,它是延缓衰老最有效的成分。
肉苁蓉与其他药材不同的是,它不是生长在深山老林,也不是生在我国内蒙古西部一望无际、干旱少雨的大沙漠之中。
主产于巴丹乌兰布和沙漠深处。
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绿色植物。
它外甲”,身子象圆圆的柱子,植株高达40-100厘米,最重者一株可达苁蓉王十分罕见。
刚出土的嫩肉苁蓉,具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其生长下去,消耗了体内的大量水分和养分,就失去了应有的经济鲜嫩的肉苁蓉,削去鳞状外皮,就是白色甜脆的肉质,并含有喜食的生食品。
肉苁蓉还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把它切成薄片与鲜美可口。
中国药典记载有益精血、补肾壮阳、润肠润便之功效。
常用于寒不孕,肠燥、血枯、便秘等症,为历代补肾壮阳药物中使用频率研究表明,肉苁蓉具有明显的提高性功能,提高集体免疫力、抗衰极其恶劣的存活环境,造就了肉苁蓉卓越的奇特功效。
它寄生漠肉苁蓉小如尘埃地种子在沙漠中可以存活几十年不死,随着沙丘之中。
期待着极其渺茫的生存希望,维有遇到梭梭的根系,它才会依靠梭梭的养分,发育生长。
最少3至5年才能长成,植株20至可达十公斤,(每7公斤可凉晒1公斤干苁蓉).以每年3-5月间采挖由于品种、产地的不同,苁蓉的药效相去甚远!内蒙古阿拉善苁蓉质量上乘,药效较好!被誉为“世界苁蓉之乡”。
在当地市场价格每斤8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