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蜡烛 (39)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导语:下面是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帮助自己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精神?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参考答案】1、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3、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4、“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5、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二)老妇人跪在那坑里,----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表现了蜡烛对老妇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多么有意义,从而为下文老妇人把这对珍贵的蜡烛点在牺牲的战士坟上作铺垫,表现了老妇人对牺牲的战士的无比悲伤、无比敬意,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牺牲的儿子一样,也表现了老妇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与蔑视。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蜡烛》课文原文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青年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那炮火,去目睹那幕感人的场景,去感悟那份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战士的死,没有人知道更多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而牺牲的。

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精神将永存于人们心中。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这意味着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任务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磨砺。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无畏的勇气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蜡烛》一文以“蜡烛”为线索,通过描写南斯拉夫母亲在战场上点燃花烛的场景,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和超越国界的关爱。

花烛的点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战场上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人性与爱的沉重话题。

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战争题材作品,更是一首对人性光辉的赞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教材分析《蜡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情味。

课文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将蜡烛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感情的故事。

该课文处于整个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三单元,主要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为话题,属于描写文学的一类。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课文涉及的情感和主题。

2.学会运用细节滋养情感,在生活中寻找感动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细心以及对真善美的敏感。

3.运用情感表达的技巧,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发掘课文中的意义,探究蜡烛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老师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和思考课文中的意义。

同时,通过以情感渲染为主的表达模式,进行个性化的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导入:通过一幅插图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蜡烛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物品。

让学生自由讨论蜡烛常见的形式和用途,呈现蜡烛往外来的感性影响。

完整朗读读全文前,首先让学生静下来,专注地倾听全文。

逐段讲解在课文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老师会强调课文的重点,并通过文化背景等角度讲解蜡烛在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国家、文化中的不同涵义。

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自主表达,以“你遇到过哪些蜡烛”为话题,让学生回忆、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经历,表达对蜡烛涵义的体悟,尽可能多地发掘课文中的感性元素。

独立思考在讨论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蜡烛所寓意的生命,以什么方式去感悟蜡烛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引导每个同学更加独立地思考。

课堂小结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通过课堂回顾总结,让学生快速回忆当天的探究,检验大家的发现和探究,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今天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探究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以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度和理解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蜡烛》。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和平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吗?2.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点句子的语气、情感。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点评。

4.课文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5.课文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课文默写学生自主默写课文,检查记忆情况。

教师批改,进行点评。

7.作业布置背诵课文《蜡烛》。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感受和平的珍贵。

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关爱战争受害者,传递正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情感的变化。

八下语文课堂作业本《蜡烛》阅读答案

八下语文课堂作业本《蜡烛》阅读答案

八下语文课堂作业本《蜡烛》阅读答案《蜡烛》是XX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讲的是二战时候的一个故事。

以下是整理八年级第三课的这篇课文的参考答案,欢迎阅读!第三课蜡烛1.(1)l(2)jin(3)jū(4)zhu2.(1)声生(2)斜邪(3)由尤3.(1)精疲力竭(2)永垂不朽4围巾的颜色为黑色,.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5.不能。

"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特别珍惜这支蜡烛,把它XX得很深,只能用手摸索着拿出来。

6.略(对内心活动有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7.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一份最宝XX、最真诚的情感。

8.那么得意(那么翘尾XX)。

9.新兵班长对"我'非常严峻,常常加重训练强度,还不时对"我'变脸。

10.新民班长复员时来看"我',告知"我'他因为"新兵时训练没跟上去',所以没机会进八连,他是为了要把"我'送到八连才对"我'非常严峻11.一个有志向、爱新兵的伯乐12.示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行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RM解放军占据南XX》)1949年4月23日,RM解放军解放了国民D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XX。

为了纪念这个宏大的日子,在RM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和神旺气足。

[八下语文课堂作业本《蜡烛》阅读答案]相关的文章18条高考语文学习技巧共享三招写出作文精彩开头+12妙法话题作文出彩的10个秘诀+如何过新材料作文审题关作文写作指导:引用名言加强文章劝说力初二语文学习方法总结3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题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题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春季学期八年级期末试卷题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八年级语文】图文推举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题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题。

八年级语文蜡烛

八年级语文蜡烛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 些动 动摇 作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
烂。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 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 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 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 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 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曾有两支点在南斯拉夫 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 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 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 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的感情。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
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 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代 表作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 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 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字词注音:
烧灼 zhuó 桥头堡 bǎo 地 窖jiào 匍匐 pú fú 腋下 yè 拂 晓fú 瓦砾 lì 颤巍巍 wēi 育乞西qǐ 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 舀yǎo 鞠躬jū gōng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 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 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蜡烛》是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篇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风云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二战(西西里登 陆)
南京大屠杀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的 铁丝站笼(刑具)
诺曼底登陆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揣 ( chuǎi ) 瓦砾 ( lì ) 地窖 ( jiào ) 城堡 ( bǎo ) 腋窝( yè ) 柯 ( kē )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名副其实: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永垂不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匍匐: 爬行。 烧灼:烧、烫,使烫伤。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广东海丰仁荣中学 郑妙洪
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 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 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 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 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三、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 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 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 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 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 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 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 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 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 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 母子情深的境界。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1.炮火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 连天, 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环境险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 恶。 进了方场。”(15段) 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 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 坟堆。”(26段)
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 4.点燃 婚烛, 真情祭 悼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 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 额。”(25段)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 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 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 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 在那老地方。”(40段)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抗战胜利
一个侵华日本 老兵的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 卫国战争胜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 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 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 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 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文章还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 写?它们又各有什么作用? 对黑围巾有五次交代。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 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极大的作用:黑色 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 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深沉而强 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如三次写“跪”、 三次写“爬”、三次“休息”。作者通过这些细腻 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 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 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
五、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 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 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 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 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 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 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 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请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通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 过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亲手埋葬牺牲在 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并插上 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红烛的感人事迹的 描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课文对炮火有多少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有十一次描写。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 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 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二、课文对蜡烛有多少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 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 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 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 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 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 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 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 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 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 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 的爱。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 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 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 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的 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 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 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 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 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课后作业)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 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 百字。 思考提示: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 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