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点降水计算
井点降水计算

(按非完整计算,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井深为25米,根据现场坑槽涌水程度将地下埋水位定位2.5米,井间距设为30米。
根据公式进行测算:井点深度:25M地下静水位:Hn=2.5M管井半径为:r=¢/2=0.36/2=0.18m(砼管径为¢300mm,壁厚为30mm,公式中¢=0.3+0.03+0.03=0.36m)有效深度为:H=25-2.5-2=19.5m井内降水深度:S=7.5-2.5+0.5=5.5m(1)影响半径:R=1.95S√HK (库萨金公司)R=1.95*5.5*√19.5*1.5=58m(2)单井涌水量:Q=(1.36K<(2H-S)S/lg(R/r)>)/24,Q=(1.36*1.5*<(2*19.5-5.5)*5.5lg(58/0.18)>)/24=6.25m3/h(及149.87m3/d)(3)基坑总用水量:Q=1.366KS(2H-S)/lg(l+R/r0)Q=基坑潜水涌水量(m3/d)K=含水层透水系数=1.5m/dH=有效深度=19.5m(如按完整井计算H为透水层厚度)S=降水深度=5.5mR=影响半径=58mr0=基坑换算半径=√F/π因阜阳一路道路红线宽度为50米,雨水管位于中心线南北两侧13.5m 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两侧15m,井位于北侧雨水管4m处,基坑模拟宽度为42米,长度为50米。
r0=基坑换算半径=0.29*(a+b)=0.29*(42+50)=26.68mS=降水深度=5.5米Q=1.366*1.5*5.5(2*19.5-5.5)/lg(1+58/26.68)=7521.05m3/d 按100米为一个施工段,每个井点出水量为降水井数量:n=1.1Q/q;每天抽水量为150m3/d,n=752.05*2/150≈3;以100米为一个施工段,应该布置3个井点同时降水,间距为30m,抽水天数=总储存量W/每天抽水量W=mv或w=mahV=含水层体积V=基坑面积*降水深度hm含水层给水度0.15v=42*100*5.5=23100m3V=23100*0.15=3465m3抽水天数=3465/149.87*3=7.7天。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长30m 宽25m 深5m 长/宽=1.226m 23.5m 15m 5m/d 水位降低值S 3.5m 30m 降水深度S’ 4.75m管的埋置深度H≥H 1+h+iL+l= 5.75m其中:2.51.012.50.116.05m其中:无压完整井Q=1.366K(2H-S)S/(lgR-lgr)=其中:Q:单井涌水量(m3/d)K: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R:抽水影响半径(m)R=1.95S(HK)1/2=S:水位降低值(m)r:井点的半径(m)群井井点(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Q=1.366K(2H-S)S/(lgR-lgx0)=其中:x0:基坑的假想半径x0=(A/π)1/2=无压非完整井Q=1.366K(2H 0-S)S/(lgR-lgx 0)=836.54m 3/天其中:K:渗透系数(m/d)H 0:抽水影响深度(m)H0=1.85(S'+l)=10.64m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KF002一、计算参数基坑平面尺寸地下水深渗透系数K 2、井点型式的确定地下水位基坑底部高程l:滤水管长度1、井点管的长度井点管的长度=H+0.3=0.2-0.3: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H 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含水层厚度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二、计算mmmm其中:S':降水深度(m)l:滤管长度(m)。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举个例子:井点降水计算目前该工程根底处于春季施工,属于多雨季节,地下水位较高,根据"地质报告"提供,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在自然地面-1.5m以下,根底最大开挖深度3.55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情况及根底设计施工的要求,为确保施工质量及工程顺利进展,采用一级井点降水配合根底施工。
按照"建筑基坑边坡支护技术规程"和"施工规*"的要求对建筑物基坑涌水量计算。
1、涌水量的计算按"建筑基坑边坡支护技术规程"附录F2-1、F07。
A、39#楼基坑一级井点涌水量的计算:H2-hm2涌水量Q=1.366Klg〔1+R/r0〕+lg〔1+0.2 hm/ r0〕〔hm-l〕/la、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3层渗透系数K=5.2×10-4cm/s。
按"市政岩土规*"取粉砂渗透系数:K=1.0m/db、抽水影响深度H0的计算:S‘=SA+L S‘为井点支管埋深地下水位至井点支管滤口上口的长度。
SA支管长度5.0m,L滤管长度1m,井点支付全长6m。
S‘=5.0m-0.2m+1m=5.8mS‘/ S‘+L=4.8/4.8+1=0.83根据计算,查"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上P879,H0值表查表得系数1.85H0=1.85〔S‘+L〕=1.85×〔4.8+1〕=10.73mc、含水层厚度的计算H:根据场地土层,场地无隔水底板含水层厚度取抽水影响深度2.5倍。
H=2.5×10.73m=27.0mhm=H+h/2 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h= H0- S‘ =10.73m-4.8m=5.93m hm=〔27.0+5.93〕/2=16.5md、一级井点降水影响半径:R=2S√HK 一级井点基坑中心要求深度SS=2.55mR=2×2.55× 27.0×1.0=26.5me、基坑等效半径r0=0.29〔a+b〕=0.29〔44.40+17.60〕=17.98m27.02-16.52涌水量Q=1.366Klg〔1+26.5/17.98〕+lg〔1+0.2 ×16.5/ 17.98〕〔16.5-1〕/l=408m3/df、确定井点管数井点管数n=1.1×Q/q Q=408m3/d单根井管q=65∏dl3√K =8.6m3 Q取单根井管经历值q=5m3/dn=90根设计计算值g、间距的计算:D=L/nh、基坑长度的计算:(44.4+17.6)×2=124D=124/90= 1.38m 符合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定0.8m~1.6m,见"建筑施工技术"P25,按施工技术取间距1.2m 设一根支管。
井点降水计算

本次顶管工程分为两段(1) 西下丘泵站及进水管道工程,其中D1000砼管顶管,全长800米,管道埋深6米左右;设工作井4座,接收井 5 座。
(2) 邮塘庙泵站工程,其所处土层均为亚砂土夹粉砂。
1 、工程概括本次顶管工程分为两段(1) 西下丘泵站及进水管道工程,其中D1000砼管顶管,全长800米,管道埋深6米左右;设工作井4座,接收井 5 座。
(2) 邮塘庙泵站工程,其所处土层均为亚砂土夹粉砂。
地下水丰富具承压性,易形成流沙。
工作井、接收井施工过程中,采取井点降水,以降低地下水位。
因管道处于流砂层位置,所以顶管施工采用土压平衡施工工艺。
其中顶管工作井为钢板井沉井,接收井为钢板桩井(坑)。
2、沉井施工顶管工作井下部4米深为钢板井沉井,尺寸为5.5m x 3.0m(长>宽)上部采用砖砌护壁墙体。
2.1 施工工艺流程2.2 沉井主要施工方法2.2.1 基坑开挖为保证沉井制作均匀下沉,先将井区范围的障碍物与表层土挖出。
根据设计要求,考虑沉井整体的安全性,基坑开挖深度暂设定为 2.0米〜2.5米。
基坑的开挖范围比沉井外壁尺寸大 1.6米左右,边坡取值1:0.67,在基坑四周挖设排水沟,在对角基坑四周设置集水坑并配备水泵,以便及时排除坑内积水和周围来水。
2.2.1.1 开挖施工方法1)分段开挖,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当接近地下水时,先开挖最低处土方,以便在最低处排水,并在基坑内设置一临时集水坑,配泵排水;2)开挖人员每3X1米2范围布置一个,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开挖面完整;3)每阶段不得超挖,基坑底遇有不易清除的大块石,则将其凿除;4)开挖遇有不明构筑物或古迹,应严加保护,并及时与业主和有关单位联系,共同处理。
2.2.1.2 开挖施工注意事项1)开工之前,考虑有效地排除施工场地雨水地方案;2)作好临时防雨设施地储备;3)排水用泵地工作状态良好,排水系统畅通;4)检查加固临时电路,电线距地面高度在3 米以上;5 )开挖土应尽快运出场外,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在基坑边堆放弃土;2.3 井点降水根据本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在河道附近采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一பைடு நூலகம்计算参数
基坑平面尺寸
长
m
宽
m
深
m
长/宽=
地下水深
m
渗透系数
含水层厚度
m
降水深度
m
二、计算
1、井点管的长度
H≥H1+h+iL+l=
m
其中: 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
1.0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
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
l:滤水管长度
井点管的长度=H+0.5l+0.3=
其中: 0.2-0.3: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
2、井点型式的确定
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
Q=1.366K(2H-S)S/(lgR-lgr)= 其中: Q:单井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R=1.95S(HK)1/2= S:水位降低值(m) r:井点的半径(m) 群井井点(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 Q=1.366K(2H-S)S/(lgR-lgx0)= 其中: x0:基坑的假想半径 x0=(A/π )1/2=
无压非完整井 Q=1.366K(2H0-S)S/(lgR-lgx0)=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无压非完整井 其中: Q=1.366K(2H0-S)S/(lgR-lgx0)= 915.49 m3/天 K:渗透系数(m/d) H0:抽水影响深度(m) H0=1.85(S'+l)= X0:环状轻型井点假象半径 X0=(F/π )0.5 R=1.95S(H0K)^0.5= R:抽水影响半径(m)
6.94 m 3.95 m 67.52 m
2.5 1.0 3.5 0.1 1
பைடு நூலகம்
m m m m
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 Q=1.366K(2H-S)S/(lgR-lgr)= 其中: Q:单井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R=1.95S(HK)1/2= S:水位降低值(m) r:井点的半径(m) 群井井点(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 Q=1.366K(2H-S)S/(lgR-lgx0)= 其中: x0:基坑的假想半径 x0=(A/π )1/2=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一、基础降水计算
1581/冷媒储罐基坑平面尺寸
KF002 宽 7m
地下水位 基坑底部高程 地下水深 渗透系数K 含水层厚度
长 深 长/宽= -0.7 -2.1 15 30 35
7m 2.1 m 1 m m m m/d m
水位降低值S 降水深度S’
2.4 m 2.75 m
二、计算 1、井点管的长度 管的埋置深度H≥H1+h+iL+l= 4.85 m 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 其中: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 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 l:滤水管长度 井点管的长度=H+0.3= 5.15 m 0.2-0.3: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 其中: 2、井点型式的确定
无压完整井点降水计算

8.001.000.10 1.00
31.0013.1045.0012.00294.546.5047.878861.2019.2416193.2136.290.05268.57490.79120.0060.001.350.748861.2016193.2115.00
说明:为用户输入数据项目
为计算项目
为计算结果
为用户输入数据本表格根据《建筑施工手册》相关规定计算,仅供参考.
一、计算井点管长度
H1=
h=
i=
无压完整井=
无压非完整井=
Hs(m)=基坑长:
基坑宽:
五、水泵所需功率(KW):
l(滤管长)=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井点管长H=
K(渗透系数m/d)=
Q(总涌水量m^3/d)=
Q(总涌水量m^3/d)=
二、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涌水量计算:
三、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涌水计算:
H0(有效带深度)=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S(水位降低值m)=
x0(基坑假想半径m)=
四、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q(单根井点管出水量)
1、井点管需要根数计算:
d(滤管直径):
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完整井)=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非完整井)=
2、井点管间距计算
井点管间距D(无压完整井)=
井点管间距D(无压非完整井)=。
井点降水公式计算

井点降水公式计算一、井点降水公式的计算原理井点降水公式的计算原理基于热力学和气象学的基本原理。
在大气中,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就会发生降水现象。
而井点则是指空气饱和所需的温度。
井点降水公式通过测量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温度,计算出井点温度,并与实际温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会有降水发生。
二、井点降水公式的计算方法井点降水公式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测量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温度:通过气象观测站或其他气象设备,测量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相对湿度可以通过湿度计等设备测量,温度则可以通过温度计等设备测量。
2.计算井点温度:利用井点公式,将测得的相对湿度和温度转换为井点温度。
井点温度的计算公式一般为T_d = T - \frac{{100 - RH}}{5},其中T_d表示井点温度,T表示实际温度,RH表示相对湿度。
3.判断是否会有降水:将计算得到的井点温度与实际温度进行比较。
如果井点温度小于实际温度,说明空气已经饱和,有可能会发生降水。
反之,如果井点温度大于实际温度,则空气尚未饱和,不会有降水发生。
三、井点降水公式的应用井点降水公式在气象学和气候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井点降水公式,可以对降水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为气象预报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气象预报:井点降水公式可以用于气象预报中,通过测量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可以预测出是否会有降水发生。
这对于气象预报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准确的天气预报。
2.农业生产:井点降水公式的应用对于农业生产也非常重要。
农业生产需要合理安排灌溉和收获时间,而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井点降水公式的计算,农民可以了解到未来是否会有降水,从而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3.气候研究:井点降水公式也被广泛应用于气候研究中。
通过长期观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可以得到一定区域的井点温度数据,并与实际降水数据进行比较。
这样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避免基坑积水和确保施工方便,除采取井点降水外,还在基坑面四周砌筑250×250的排水沟,四大对称角设四个钢筋笼集水井,(集水井半径500mm,深800mm),每个井内放置一个Φ100单极电动潜水泵,24小时不间断排水,并派专人进行看管。
把水从集水井抽至地面沉沙坑,然后排入市政管道内。
基坑降水示意图如下:
明沟、集水井排水示意图
由于该地域地下水丰富需进行井点降水,井点降水计算如下(此计算按照最大化粪池尺寸计算)。
(1) 基坑中心要求降低水位深度:
由于地下水位深度为-1.8m,基坑最大开挖深度将近6m,水位要降至基坑一下500mm,故基坑水位降深为-4.7m
(2)影响半径R
注:由于地质勘测报告中未提供渗透系数K ,根据施工手册查到的K=10 m3/d
(3)基坑等效半径r 0
r 0 = 0.29(a +b )=0.29*(11.8+3)=4.3
基坑涌水量:
(2H – S)S (2*6.15– 4.7)*4.7
Q= 1.366K = 1.366*10* Lg(R + r) – lg r lg(73.70 +4.3)-lg4.3
=257.25m 3/d
(4)单根井点管的极限涌水量:
q=120π
rl 3 K = 120*3.14*0.1*0.73* 10 =40.9m 3/d
(5)求井点数n :
n= 1.1*Q/q = 1.1*257.25/40.9 =6个
(6)井管长度:
井管全长 5.86 + 0.8 + 0.5 + 0.1*13.8/2 – 0.6 = 7.25m
井点降水平面示意图 地下自然水位
降水水面位置
井点降水剖面示意图
集水坑
其他化粪池降水井数量及及分布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以现场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