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_4
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能力目标:能顺利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1.说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对光、调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物像。
四、教学过程(一)引言教师讲述: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细胞很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显微镜是一个放大的仪器,首先来了解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显微镜的构造学生对照P36显微镜的结构图片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1、对照图片,找到目镜和物镜:要求学生从镜筒上取下目镜观察,看上面标注的数字(10x);再让学生转动转换器,移动物镜,观察转换器上的三个物镜上标注的数字(4x10x40x)以及三个放大不同倍数的物镜长短情况。
问: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显微镜下成的像有什么变化?目镜、物镜,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它们放大的倍数;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镜属于低倍物镜,而40倍的物镜属于高倍物镜。
高倍物镜的镜身相对长些,低倍物镜的镜身相对短些。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如:实验桌上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数是多少?显微镜下的视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减少。
2、由于目镜与物镜都是凸透镜,因此显微镜下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
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担心损坏设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克服心理障碍。
3.学生在观察生物玻片标本时,可能对细胞结构、生物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存在困难,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逐步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功能及其使用方法,认识显微镜在生物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掌握调节显微镜焦距、切换物镜和目镜、调整光源亮度等基本操作。
3.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识别细胞的基本结构,培养观察、描述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对生物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但观察、分析生物结构的能力尚需培养。本章节内容是《练习使用显微镜》,显微镜作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神秘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3.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将观察过程和心得体会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要求:日记内容真实、生动,反映观察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
4.家庭实验:鼓励同学们在家中尝试制作简单的生物玻片标本,如洋葱表皮细胞、花生切片等,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要求:实验步骤清晰,注意安全,观察结果拍照或绘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设计

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学习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习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难点突破:通过进行实验来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课时安排: 1 课时一、设问导读1、取镜与安放(1)手握住镜臂,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1)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光圈对准通光孔。
(4)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3、观察(1)把所有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
(2)从侧面注视,双手同时转动,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约 2 毫米处。
(3)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方向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镜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和存放(1)实验完毕,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若物镜、目镜被弄湿或弄脏,应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
(2)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边,将镜筒降到最低,反光镜竖立。
(3)将显微镜放回镜箱中。
二、巩固练习1、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个结构,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 C)A 转换器B 遮光器 C粗准焦螺旋 D细准焦螺旋2、李刚两眼视力正常,惯用左手写字,他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应( D)。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设计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能力目标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显微镜【教学过程】一、导言: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人新课。
二、新授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生: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师: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生:引起注意。
师: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师:给予表扬。
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生:是光学显微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
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师: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
生:回答问题。
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
)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师: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先生也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生: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
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
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生: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师: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生:间为什么镜筒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生:防止压碎玻片标本。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显微镜是初中生物中重要的实验仪器,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实验操作能力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同时也是做好后续多个实验如观察草履虫、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的基础。
要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规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习,然而由于显微镜属于较精密贵重的仪器,而且学校的实验课时有限,所以学生能够练习的机会并不多,自然对于显微镜的操作知识多停留于书面知识上,而真正操作时却无从下手。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生物以来进行的第一个分组实验,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围的新事物总是充满新鲜感,这给教师在生物实验室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应用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平台中的虚拟显微镜,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显微镜的构造,二是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播放精美的图片以及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再结合模式图对显微镜的结构进行讲解,完成学生的“识”。
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操作方法自行调节显微镜,做到“用”。
最后通过小动画来巩固学生对显微镜结构的掌握情况,即“练”。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通过识―用―练,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总结的能力;通过情境的引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的学习在兴趣中完成;利用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多次反复练习的环境。
●整合点分析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绝大多数细胞非常小,靠肉眼是很难看见或看清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学习使用显微镜》是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重要章节,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的初步实验技能训练。
内容特点在于通过实际操作显微镜,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的细胞结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显微镜的各个部件,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基本维护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实验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基本维护知识。
【教学难点】:显微镜的精细调焦和正确观察细胞结构。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但对显微镜的使用可能完全陌生。
他们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在操作显微镜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调焦不准确、操作不当等。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亲自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学习,同时强调操作中的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
2.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如何调节焦距才能清晰看到物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操作显微镜,互相交流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比较归纳法:对比不同类型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显微镜操作中的正确与错误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学法】:1.观察学习法: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注意细节和步骤,形成初步的操作印象。
2.实践操作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构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包括镜身、目镜、物镜、载物台、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部分。教师应详细讲解各部分的名称、位置及作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构造。
举例:讲解载物台的作用是放置玻片标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用于调节镜筒高度,使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1.学生对显微镜构造的理解:在讲解显微镜构造时,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部分名称和功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仍有个别学生对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掌握不够熟练,我考虑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这部分知识。
2.显微镜操作技能的掌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对焦、切换物镜等步骤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操作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显微镜的操作。
3.学生合作与讨论: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害羞或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这些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但仍需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二次备课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①学生根据老师思路,归纳总结。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和区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宏观的生物界分析我们了解的生物圈。
②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今天从细胞的微观世界了解生物体。首先介绍观察细胞的主要工具——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史
①各小组通过视频讲解归纳:
1.显微镜的发明者罗伯特·虎克
2.显微镜从刚开始放大140倍至现在可放大上万倍。
3.显微镜实质上一个放大镜。
①播放视频讲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构造
①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生物探究报告册P11P12。
②共同完成生物探究报告册P1213部分
①教师结合课本P37与课件、探究报告册,让学生说出显微镜各个构件的名称和功能。
结果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收获。
(1)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2)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布置课下作业
①课本P40,1/2/3/4
②完成生物探究报告册P1115。
组长签名:
课后反思:
④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提出问题: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说明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⑤教师总结:总结: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但细胞体积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但细胞体积越大。
⑥教师讲授并示范清洁、整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组织学生倾听、操作。
②探究:取3个目镜和3个物镜,探究镜头的长度及其放大倍数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安排:1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
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
读,引出主题。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
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
史。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
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
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
镜?
1.显微镜的构造兴奋,跃跃欲试。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
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
指导
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
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
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
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
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
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
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
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
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
观察。
(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
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
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
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
同解决问题。
使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
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
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
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
纠正错误。
小组竞赛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
三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
像。
练习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
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