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合集下载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单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出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5. 人类很早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可放大物体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8.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1.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和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14.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5.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doc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doc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3,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4,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食盐、白糖、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降低温度等。

6,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7,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显微镜。

8、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

(详见课本P13)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标本的移动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3)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制成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0,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3、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场所。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微小世界”单元教学计划

“微小世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二、单元概述: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

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7《用显微镜观察身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7《用显微镜观察身

——草履虫
纤毛
——草履虫
草履虫用纤毛感觉周 围环境,像划桨一样 划动纤毛自由 运动。 草履虫的食物是细菌 和单细胞藻类。它通 过细胞口将食物吸入 体内,不能消化的食 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 外。
(2) 草履虫的结构
草履虫的身体就是 一个细胞,有细胞 核,细胞质和表膜 (细胞膜)
伸缩泡 (排出水和废物)
变形虫的食物: 单细胞藻类、 细菌、小原生 动物、真菌、 有机物碎片等
——变形虫
——变形虫的裂变
它的繁殖方式是由 一变二,二变 四……环境恶劣时, 也能形成胞壳,进 行休眠。
变形虫的特征
1、变形虫是能变形的, 突起变成伪足;
2、在身体表面进行取 食、排泄及呼吸;
3、当环境变化时,能 形成胞壳,进行休眠;
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这是在不同放大倍数 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草履虫
后端
生活在不流动的、含有 很多有机物的淡水里。是
中后部一种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
长约0. 25厘米,用肉眼
可以看见是一个小白点。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身
体前端较钝;后端较尖,
中后部较宽,形状像一只
草鞋
前端 倒转的草鞋。
身体只是由一个细胞 构成,但是这一个细 胞能够完成消化、呼 吸、 排泄、繁殖等所 有的生命活动。借着 纤毛的摆动,在水里 自由运动;草履虫口 沟里的纤毛不停地摆 动,使水里的食物进 入细胞,形成食物泡。
草 履 虫 的 运 动
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 况下,它的细胞表面 会形成一个坚 固如壳 的膜,不食不动。一 般 情况下,草履虫的 繁殖方式是先将身体 拉长,接着从中部分 裂成两部分,最后每 部分形成一个幼小的 草履虫。
——草履虫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科学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梳理和记忆

科学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梳理和记忆
5. 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 )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 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 )到标本 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
7.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 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 )。
第六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A、糖、碱、盐B、水晶、雪花、玻璃 C、盐、味精、珍珠
单元综合练习
选择 10、世界上第一架金属架显微镜制造者是( B )
A、罗伯特胡克 B、列文虎克 C、培根 11、科学家选择( C )来观察SARS病毒。
A、显微镜 B、放大镜 C、电子显微镜 12、我们用( B )的方法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 状。 A、眼睛看 B、显微镜观察 C、手摸
第八课 微小世界和我们
1放、大镜 显和微镜 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
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水稻之父袁是隆平 。 3、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是隆羊 。
4、人们利用微生物服务生产、生活的例子: 利用微生物发酵提供食物:制作酱菜,泡菜,奶酪,
面粉发酵,酸奶 。 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利用微生物制药(抗生素类)。
基本的( )。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P13
1. 一只手握住( ),另一只手托着( ),将显微镜向着光摆 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 转动转换器,将( )转到镜筒下;
3. 调节载物台下的( ),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 光圈;
4. 调节( )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 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 )放在载物台上,用( )夹住,要使 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 );
7、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