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看扩大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资料来源 :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式 中 G 表 示 总 消 费 , 表 示 t 收 入 , 为 自发 性 消 费 , 为 边 期 从 表 2可 知 , 管 吉 林 省 农 村 居 民消 费 水 平 在 持 续 攀 升 , 是 尽 但 际消费倾 向, 其值 介于 O与 1 之间 , s为随机项 , 下标 t 表示时期。_ ^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以 凯 恩斯 的 这个 消 费 函数 仅 以收 入 来 解 释消 费 ,被 称 为 绝 对 收 入 与城镇居 民相 比较 , 0 8年 为例 ,0 8年 吉 林 省 城 乡居 民 人 均 消 费支 出 绝 对 差 距 达 到 20 假 说 。 虽然 这 一 假 说 过 于 简 单 粗 略 , 于 预 测 时 误 差 也较 大 , 是 它 2 0 用 但 0 4元 ,其 中城 镇 居 民人 均 消 费支 出额 是 农村 居 民人 均 消 费 支 以最 简单 的形 式 说 明 了消 费 与 收 入 之 间 的 关 系 。后 来 的相 对 收 入假 了 7 2 . 城 0 94 说 、 久 收 入 假 说 虽 然 与 凯 恩斯 的绝 对 收 入 假 说 不 尽 相 同 , 持 但都 表达 出额 的 28倍 。 乡居 民消 费 支 出 总额 绝 对 差 距 达 到 1 8 .5亿 元 , .1倍 。 巨 了基 本 的含 义 : 收 入 是决 定消 费 的重 要 因素 。 从 现 有 的数 据 来 看 , 其 中城 镇 居 民消 费 支 出 总额 是 农 村 居 民消 费 支 出 总额 的 32 即 影 响 吉 林 省 农 村 居 民 消 费 增 长 的 最 主 要 因 素 就 是 农 民 收 入 增 长 缓 大的 城 乡消 费 差 距 也 进 一步 说 明提 高 农 村 居 民 收入 ,扩 大 农村 居 民 消 费 的重 要 性 。 慢。 总 结 表 1 表 2的 数 据 , 们 发 现 , 管 近 年 来 吉 林 省 农 村 居 和 我 尽 2 近 年 来 农 民 收入 增 长 和 消 费 增 长 情 况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 的发展 , 尤其是近年来随 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都 有所增加 ,但与国内其他 先进省份和城市 吉 不仅 着农业税 的取消 , 农民收入在逐 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 的数据 ,0 8 相 比 , 林 省 农村 居 民收 入 水 平 和 消 费 水平 都 还 处 于 较低 水 平 。 2 0 年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 4 6 7 1元 , 1 7 是 9 8年农 民人均纯收入的 3 . 如 此 ,吉 林 省 城 乡居 民 之 间 巨 大 的消 费 差 距 也说 明提 高 农 村 居 民 收 5 6 倍。吉林 省的农业经济近年来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农 民收入逐年增 入 迫在 眉 睫 。 3 制 约吉 林 省 农 村 居 民收 入增 长 的 因素 分 析 加, 由此 所 带 来 的 农 民消 费 也 出 现 了增 长 的势 头 。 从 整体 上 来 看 , 吉 31 城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转 换 滞 后 二 元经 济 结 构 是 指 城 市 现 代 . 林 省 农 村 居 民 收入 高于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与邻 近 省 份 黑 龙 江 相 差 工 业 部 门 与 农村 传 统 农 业 部 门 并 存 的 经 济 结 构 。 展 中 国 家 在工 业 发 无 几 , 较 低 于 辽 宁 省 , 低 于 上 海 。 农村 居 民消 费 也 基 本 呈 现 出 类 但 更 化 阶段 的 主 要任 务 就 是 对 这 种 相 对 落 后 的 国 民 经 济 结 构 进 行 改 造 , 似 的 变 化趋 势 , 体 见 下 表 : 具 表 12 0 — 0 8年 吉 林 省 农 村 居 民 收 入一 消 费情 况 :0 0 2 0 单位 : 元 使 异质 的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转 换 为 同质 的 一 元 经 济 结 构 。 林 省作 为 农 吉 业 大 省 , 二 元经 济 结 构 更 为 显著 。 制 约 农 村 居 民消 费 增 长 的根 本 其 在 于 农 村 居 民 收 入 增 长 缓 慢 , 制 约 吉 林 省 农 村 居 民 收 入增 长 的最 而 主要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滞后。 截至 2 0 0 9年 末, 吉林 省 常 住 人 口为 2 3 .5万 人 , 中 , 镇 人 口 1 6 .3万 人 , 全 省 7 95 其 城 4 07 占 常 住 人 口的 5 .% 。 , 村 人 口 占全 省 常 住 人 口 比重 4 .%。 初 步 33 农 67 核 算 , 林 省 实 现 地 区 生产 总值 ( DP 7 0 .8亿 元 , 中 , 一 产 吉 G )2 31 其 第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9 05 8 .0亿 元 , 二 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3 9 .6亿 元 , 第 4 19 第 三 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2 3 2亿 元 。 三 次 产 业 比 例 为 1 . 4 : 7 07 36:85 3 .,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分 别 为 27 、 94 3 .% 。 因 此 , 79 对 _% 5 .%、 79 无 论 从 人 口结 构 还 是 从 产 业 结 构 来 看 , 林 省 都 是典 型 的 城 乡二 元 经 吉 济结构 , 而城 乡二元经 济结构转换滞后是造成 农村 居民消费相对较 低 的 根 本 原 因。 32 农 村 居 民收 入 渠道 单 一 从 农 村 居 民收 入 的 内部 构成 来 看 , - 农 村 居 民 与城 镇 居 民 的收 入 构成 也 存在 巨大 差 距 。以 2 0 0 8年 为例 , 吉林 省 2 0 0 8年 农 村 人 均 纯 收入 4 3 .4元 ,其 中 工资 性 收 入 9 27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古典宏观经济学:从十七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发表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
强调经济的自动
调整机制,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
经济。
2,萨伊定律:
(1)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每个生产者的产出都创造了对其它商品的需求,
(2)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发行量只影响物价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
(3)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价格都是具有伸缩性的,即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供需均衡,因此不存在经济危
机,即大量失业与商品大量过剩的情况,
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总供给价格(AS):假设技术,制度,资本都是既定不变的,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所能够弥补全部成本与经济利润的最低市场价值
总需求价格(AD):假设技术,制度,资本都是既定不变的,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生产的产出所能得到的预期价值,
总供给函数:AS=F(N)
总需求函数:AD=f(N)
总供给说明厂商提供产品要求的最低价值
总需求说明厂商提供产品的预期收入,
凯恩斯引入了预期的概念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则有成本大于收益,厂商减产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时候,则有成本小于收益,厂商增产,则有:实际产出(Y)=总供给(AS)=总需求(AD)
图像表示
2,假设两部门经济,
Y=AD=C+I
G:政府购买
三部门:Y=AD=C+I+G。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内容
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相对收入假说:收入的分配状况及消费者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局限
绝对收入假说在肯定收入对储蓄约束和心理功能影响这两个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其局限在于:
谢谢观看
公式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其基本公式是:
(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 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主要观点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第二,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 第四,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第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概括起来,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的倾向递减。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经济学术语
01 内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 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 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

•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把消费支出的大小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认为收入的绝对水 平决定了消费,因此一般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 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 就是消费倾向。绝对收入假说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实际消 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第二,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 收入水平;第三,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第四,边际消费倾 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第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 向。总之,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 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在整个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是凯恩斯第一次把消费与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从宏观经济 学的角度明确地把消费支出作为收入水平的函数, 并且用平均消费倾 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些概念来说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对以后的 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绝对收入假说的最大缺 点就是它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从 而缺乏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缺乏经验研究的论证。美国经济学家库茨 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了:第一、 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第二、边际消费倾向不 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基本是相等的。 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即“消费函数之谜”。
• 四、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J· 杜森贝利(J. Dusenberry) 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 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 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其主要内 容是,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储蓄率要 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 因素变动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 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 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 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短期与长 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了。这些结论与统计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 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相对收入假说 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 团的示范效应,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 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但是, 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把 相对收入假说作为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特例。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绝对收入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以相对收入为函数。
相对别人——示范效应,向高消费看齐。
我国称之“攀比效应”。
相对自己过去——习惯效应,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有滞后性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与生命周期有关,与财产收入有关。
如下式:C=aWR+bYL………….WR为财产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实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不同年龄的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表明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收入。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以持久收入为函数。
C=bYp……………Yp为持久收入,如下式:Ypt=θYt+(1—θ)Yt-1……………Ypt为现期持久收入,Yt为现期收入,Yt-1为上期收入,θ为加权数。
表明,现期持久收入等于现期收入与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消费政策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一、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1、就业形势依然严重,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扩大就业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前提。
2002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他指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3年两会期间,国家新一届领导人为了缓解就业问题,提出了今年新增800万就业岗位的目标,并且出台了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鼓励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税收优惠政策。
经济学中绝对收入假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绝对收入假名词解释
绝对收入假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具体来说,随着当期收入的提高或减少,当期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应提高或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
然而,消费支出变化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化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此外,当期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支出变化量占收入变化量的比值就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递减。
该假说所涉及的收入仅指消费者的现期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水平,且不考虑与其他消费者收入的比较,故称绝对收入假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凯恩斯的相关经济学著作或咨询专业的经济学家。
宏观经济学 第4章 消费理论

式中:MPC=c=dC/dYd;
APC= C0/Yd +c
本式说明在线性需求曲线模型中,平均消费倾
向是递减的,而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变的;
2 、线性储蓄曲线
S=-C0+bYd
式中:MPS=b=dS/dYd;
APS= -C0/Yd +b;
MPC+MPS=c+b=1;
APC+APS=1;
第二节 其他消费理论
一、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
1 、最早进行长期消费研究的经济学家 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6 年库兹涅茨根据美国1869年至1938年之 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支出的长期经 济资料,以十年为一个时期,求出了每 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2 、统计结果:尽管从1869年到1938年 之间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7倍多,但其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至0.89之间变 动。
3、现期消费支出取决于现期的财富状 况和一生中预期的收入状况。
3 、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如图:
当人们收入增加时,由于存在着消费的 示范作用,家庭的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 入的比重较大,消费水平也较高。
而当经济衰退时,家庭收入比起高峰期 收入来说有所下降,但由于存在着消费 的棘轮效应,人们将尽可能少地削减原 有的消费水平,这使消费沿着一条斜率 比长期消费曲线斜率小的曲线缓慢下降。
3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指随着可支配收入 的提高,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 重会逐步减少。(P59倒第3行)
4 、存在着自发性消费:
自发性消费指当家庭收入为零时,为了维持 家庭成员的生存而必须支出的消费。(P59倒 第1行)
五、线性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
1 、线性消费曲线
C=C0+cYd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答:(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2、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
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3、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5、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3、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
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对生命周期假说的研究主要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就是说,各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的或多或少的企图,而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协整检验:分别针对城镇农村中收入消费数据,运用eviews进行协整检验。
6.方程回归:得到城镇农村人均的边际消费倾向。
7.比较验证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实验过程与步骤】
1.输入数据
Y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
Y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Y1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6.002768,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Y1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1)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Y2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5.958837,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Y2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Y2)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X1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6.579317,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X1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X2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6.001748,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X1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各数据均符合平稳性检验。
(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函数:Y1=a+bX1
首先,变量Y1,X1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对其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以下数据:
由于二阶差分检验的t统计量为-8.953734,小于1%的临界值,所以存在协整关系。
结果表明残差项为平稳序列,可以判断X1,Y1是协整的。
(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函数:Y2=a+bX2
同样,变量Y2,X2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对其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以下数据:
由于二阶差分检验的t统计量为-9.293611,小于1%的临界值,所以存在协整关系。
结果表明残差项为平稳序列,可以判断X2,Y2是协整的。
【实验结果】
1.城镇居民:Y1=a+bX1
b=0.68
2.农村居民:Y2=a+bX2
b=0.74
【结果分析】
1.回归方程
(1)城镇居民:
t prob 2
R F
103.8919>2 且6.014989>2 均小于0.05 0.997044 10793.52
对于绝对收入假说模型Y1=a+bX1,做回归分析得到
Y1=406.9314+0.60506 X1
R为0.997044,拟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平稳,方程有意义。
并且可决系数2
合度较高。
同时,也存在协整关系。
由方程可知,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为406.9314,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68,即每增加1元钱的收入,愿意花费0.68元用于消费。
(2)农村居民:
t prob 2
R F
162.6323>2 且3.476055>2 均小于0.05 0.998792 26449.28 对于绝对收入假说模型Y2=a+bX2,做回归分析得到
Y2=52.66733+0.743654 X2
R为0.998792,拟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平稳,方程有意义。
并且可决系数2
合度较高。
同时,也存在协整关系。
由方程可知,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为52.66733,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74,即每增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