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常用计算公式
电工必备“常用计算公式”

电工必备“常用计算公式”
作为从事电气修理或施工的你,曾经在学校里或培训机构所学到的学问,是否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遇到的同时是否感到既熟识又生疏。
比如常用到的电流及功率计算是否应用得心应手呢?下面我就把常用的计算公式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常用的符号及单位
①欧姆定律
I=U/R(适用于电阻电路,如白炽灯)
②电能计算
W=P·t(W为我们常说的电度,P为功率多少瓦或千瓦,t为时间小时计量)
例如一个220V, 60W的白炽灯,在220V电压工作下。
每晚用3小时,一个月用多少度电?(按30天计算)
解:W=P·t=0.06*3*30=5.4kw·h
③感抗容抗计算
XL=2πfL (L=电感量H π=3.14 f=电源频率Hz)
XC=1/2πfC (C=电容量F π=3.14 f=电源频率Hz)
④单相电路功率计算
⑤对称三相电路功率计算
⑥三相异步电动机转速计算
n=60·f/p·(1-s)f为电源频率p为电动机极对数s为转差率
依上述公式可得出转变电源频率,即可转变电动机转速。
也就是工作中的变频调速。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口诀)已知变压器容量,求其各电压等级侧额定电流口诀 a :容量除以电压值,其商乘六除以十。
说明:适用于任何电压等级。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电工只涉及一两种电压等级的变压器额定电流的计算。
将以上口诀简化,则可推导出计算各电压等级侧额定电流的口诀:容量系数相乘求。
已知变压器容量,速算其一、二次保护熔断体(俗称保险丝)的电流值。
口诀 b :配变高压熔断体,容量电压相比求。
配变低压熔断体,容量乘9除以5。
说明:正确选用熔断体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关系极大。
当仅用熔断器作变压器高、低压侧保护时,熔体的正确选用更为重要。
这是电工经常碰到和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三相电动机容量,求其额定电流口诀 c :容量除以千伏数,商乘系数点七六。
说明:(1)口诀适用于任何电压等级的三相电动机额定电流计算。
由公式及口诀均可说明容量相同的电压等级不同的电动机的额定电流是不相同的,即电压千伏数不一样,去除以相同的容量,所得“商数”显然不相同,不相同的商数去乘相同的系数,所得的电流值也不相同。
若把以上口诀叫做通用口诀,则可推导出计算220、380、660、电压等级电动机的额定电流专用计算口诀,用专用计算口诀计算某台三相电动机额定电流时,容量千瓦与电流安培关系直接倍数化,省去了容量除以千伏数,商数再乘系数。
三相二百二电机,千瓦三点五安培。
常用三百八电机,一个千瓦两安培。
低压六百六电机,千瓦一点二安培。
高压三千伏电机,四个千瓦一安培。
高压六千伏电机,八个千瓦一安培。
(2)口诀c 使用时,容量单位为kW,电压单位为kV,电流单位为A,此点一定要注意。
(3)口诀c 中系数是考虑电动机功率因数和效率等计算而得的综合值。
功率因数为,效率不,此两个数值比较适用于几十千瓦以上的电动机,对常用的10kW以下电动机则显得大些。
这就得使用口诀c计算出的电动机额定电流与电动机铭牌上标注的数值有误差,此误差对10kW以下电动机按额定电流先开关、接触器、导线等影响很小。
电工学常用公式

电工学常用公式
电工学常用公式
1.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
一段电路中的I、U、R的关系
2.电功
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W=UIt
表示电流所做的功
3.电功率
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P=W/t;P=UI
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4.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Q=I²Rt
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5.、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
I=U/R U=IR R=U/I
6.、电功(或消耗电能)的计算公式
W=UIt=U²t/R=I²Rt=Pt
7.、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UI=U²/R=I²R
8.、电流产生的热量的计算公式
Q=I²Rt=UIt=U2t/R=Pt=W
千瓦(kW)和千卡(kcal)都是常用的能量单位。
千卡也叫大卡。
1千瓦·时=860卡
习惯上用千卡来表示天然气的热值,热值的意义就是每燃烧1立方天然气所能释放的热量。
通常按照低热值(8500千卡/立方米)来计算。
那么4.77kW相当于4102千卡相当于0.48立方天然气
1度电=1千瓦时=860千卡=1000瓦*60分*60秒=3600000焦耳。
电气常用计算公式

电气常用计算公式
电气是一门涉及电流、电压、电阻和功率等参数的学科,它的计算涉及到很多公式。
下面是一些电气常用的计算公式。
1.电流公式:
电流(I)=电荷量(Q)/时间(t)
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时间的单位是秒(s)
2.电压公式:
电压(V)=电势差(ΔV)/电荷量(Q)
电势差的单位是伏特(V),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
3.电阻公式:
电阻(R)=电压(V)/电流(I)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4.功率公式:
功率(P)=电流(I)*电压(V)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5.电能公式:
电能(E)=功夫(P)*时间(t)
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
6.电容公式:
电容(C)=电荷量(Q)/电压(V)
电容的单位是法拉(F)
7.电感公式:
电感(L)=磁通量(Φ)/电流(I)
电感的单位是亨利(H),磁通量的单位是韦伯(Wb)
8.电阻的串并联:
若电阻R1,R2串联,则总电阻(Rt)=R1+R2
若电阻R1,R2并联,则总电阻(Rt)=1/(1/R1+1/R2)
9.电容的串并联:
若电容C1,C2串联,则总电容(Ct)=1/(1/C1+1/C2)
若电容C1,C2并联,则总电容(Ct)=C1+C2
10.电感的串并联:
若电感L1,L2串联,则总电感(Lt)=L1+L2
若电感L1,L2并联,则总电感(Lt)=1/(1/L1+1/L2)
这些公式只是电气中常用的一部分,电气在不同领域有各自特定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希望以上公式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

简图略
Z=(R2+XL2)1/2
XL—感抗(欧) XL=2π?L
L—电感(亨)
—频率(赫)
电阻、电容串联
简图略
Z=(R2+Xc2)1/2
Xc—容抗(欧)
Xc=1/2π?C =1/ωC
C=电容(法)
电阻、电感、电容串联
简图略
Z=(R2+X2)1/2
={R2+(XL-XC)}1/2
X—电抗(欧) X=XL—Xc
I、I2—通过各导体的电流(安)
d—两平行导体中心线间的距离(米)
F—电动力(牛)
力的方向;如果两导体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则为吸力;反之,则为斥力
正弦波磁场在直导体和线圈中的感应电势
直导体中
e=BVLsinα
线圈中
E=4.44NФM
e—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伏)
E—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伏)
B—磁感应强度(特)
公 式
说 明
纯电容电路
简图略
Ucm=Im/ωC (伏)
Uc=I/ωC (伏)
I=Uc/Xc(安)
Xc=1/ωC (欧)
Qc= UcI=I2Xc=ωC Uc2=2π?C Uc2
Xc—容抗(欧)
Ucm—电容两端电压最大值(伏)
Uc—电容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伏)
I—流过电容的电路有效值(安)
Im—流过电容的电流最大值
C—1/2 (线圈外径—内径)(厘米)
空心多层线圈电感
L=10.5N2DKλ×10-3
式中 K=D/2(ι+c)
λ=3/4(当0.3<K≤1时)
λ=0.5(当1<K≤3时)
鼠龙式交流电动机确定能否直接起动的经验公式
电工计算公式大全

电工计算公式大全展开全文电工的计算公式有很多,电工在工作中,经常用到各种计算公式,下面胜华电气小编来介绍下电工基础计算公式大全。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一、利用低压配电盘上的三根有功电度表,电流互感器、电压表、电流表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有功功率、现在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一)利用三相有功电度表和电流互感器计算有功功率式中N——测量的电度表圆盘转数K——电度表常数(即每kW·h转数)t——测量N转时所需的时间S CT——电流互感器的变交流比(二)在三相负荷基本平衡和稳定的情况下,利用电压表、电流表的指示数计算视在功率(三)求出了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就可计算无功功率(四)根据有功功率和现在功率,可计算出功率因数二、利用秒表现场测试电度表误差的方法(一)首先选定圆盘转数,按下式计算出电度表有N转内的标准时间式中 N——选定转数 P——实际功率kWK——电度表常数(即每kW·h转数) CT——电流互感器交流比(二)根据实际测试的时间(S)。
求电度表误差式中 T——N转的标准时间s t——用秒表实际测试的N转所需时间(s)注:如果计算出的数是正数,电度表决;负数,则是慢。
三、配电变压器的高低压熔丝选择方法(一)先计算变压器高低压侧的额定电流式中 S——变压器容量kVA U——电压kV(二)高压熔丝=Ix(1.5~2.5)(2)(三)低压保险丝=低压额定电流(I)(3)四、架空线路铝绞线的截面选择简捷公式(一)首先计算负荷矩M=kW.km(二)选用铝导线时,每kW·km可按4mm2估算,即;导线截面S=M·4mm2五、拉线坑与电杆的距离和拉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一)拉线坑与电杆的距离计算公式L=h·ctga(m)式中 h——电杆高度(电杆在地面与拉线悬挂点间的高度)a——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一般采用45˚,在地形限制的情况下可采用30˚或60˚)注: Ctg45˚=1 ctg30˚=1.732 ctg60˚=0.577 (二)使用楔型线夹扎上把,uT型线夹扎下把时拉线长度计算公式:L=h/sina十上下把绑扎长度——拉线棒露出地面的长度式中 h——电杆高度(电杆在地面与拉线悬挂点间的高度)ma——拉线与电杆的夹角注: Sin45˚=0.707, Sin30˚=0.5,Sin60˚=0.866。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
1.电路总功率计算公式:P=U×I,其中P表示功率(单位:瓦特),U表示电压(单位:伏特),I表示电流(单位:安培)。
2.电路电阻计算公式:R=U/I,其中R表示电阻(单位:欧姆)。
3.串联电阻计算公式:R=R1+R2+R3+...,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总和。
4.并联电阻计算公式:1/R=1/R1+1/R2+1/R3+...,即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5.电流计算公式:I=U/R,即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6.电阻功率计算公式:P=I^2×R,即功率等于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
7.电压降计算公式:U=I×R,即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8.电能计算公式:E=P×t,其中E表示电能(单位:焦耳),P表示功率,t表示时间(单位:秒)。
9.交流电频率计算公式:f=1/T,其中f表示频率(单位:赫兹),T 表示周期(单位:秒)。
10.电工常用单位换算关系:
-1千瓦=1000瓦
-1千伏=1000伏
-1毫安=0.001安。
电工最全常见计算公式,看看就懂了,还有电工常用口诀

电工最全常见计算公式,看看就懂了,还有电工常用口诀电工常用计算公式计算所有关于电流,电压,电阻,功率的计算公式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 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3、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4、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是电量);【电学部分】1 电流强度:I=Q电量/t2 电阻:R=ρL/S3 欧姆定律:I=U/R4 焦耳定律:电压=电流*电阻即U=RI电阻=电压/电流即R=U/I功率=电流*电压即P=IU电能=电功率*时间即W=Pt符号的意义及其单位U:电压,V;R:电阻,Ω;I:电流,A;P:功率,W ;W:电能,J ;t:时间,S ;⑴Q=I2Rt普适公式)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⑴I=I1=I2⑵U=U1+U2⑶R=R1+R2⑷U1/U2=R1/R2 (分压公式)⑸P1/P2=R1/R26并联电路:⑴I=I1+I2⑵U=U1=U2⑶1/R=1/R1+ 1/R2 [ R=R1R2/(R1+R2)]⑷I1/I2=R2/R1(分流公式)⑸P1/P2=R2/R17定值电阻:⑴I1/I2=U1/U2⑵P1/P2=I12/I22⑶P1/P2=U12/U228电功:⑴W=UIt=Pt=UQ (普适公式)⑵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⑴P=W/t=UI (普适公式)⑵P=I2^R=U^2/R (纯电阻公式)电工计算口诀;(一)简便估算导线载流量十下五,百上二,二五三五四三界,七零九五两倍半,温度八九折,铜材升级算.解释:10mm2以下的铝导线载流量按5A/mm2计算;100mm2以上的铝导线载流量按2A/mm2计算;25mm2的铝导线载流量按4A/mm2计算;35mm2的铝导线载流量按3A/mm2计算;70mm2、95mm2的铝导线载流量按2.5A/mm2计算;"铜材升级算":例如计算120mm2的铜导线载流量,可以选用150mm2的铝导线,求铝导线的载流量;受温度影响,最后还要乘以0.8或0.9(依地理位置).(二)已知变压器容量,求其电压等级侧额定电流说明:适用于任何电压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名称公式说明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R=U/IU —电路两端电压(伏)I —电路中的电流(安)R —电路中的电阻(欧)直流电路功率P=UI=I 2R=U 2/RP —电路中的功率(瓦)U —负载两端的电压(伏)I —通过负载的电流(安)导体电阻R=рL/SL —导体的长度(米)S —导体的截面积(米2)Р—导体的电阻率(欧?米)电阻与温度关系R=R 0{1+a (t —t 0)}t —t 0=(R —R 0)/ R 0 att 0---分别为导体的温度(℃)R 0—温度为t 0时导体的电阻(欧)R —温度为t 时导体的电阻(欧)a---导体电阻的温度系数电阻串联的总值图略R=R 1+R 2+R 3+…+R nR---总电阻(欧)R 1R 2 R 3 ---分电阻(欧)电阻并联的总值图略1/R=1/ R 1+1/ R 2+…+1/ R n电阻复联的总值图略R= R 1+R 2R 3/( R 2+R 3 )电流I=Q/t (安)Q---电荷量(库)t----时间(秒)电压U=W/Q (伏)W---单位正电荷由高电位移向低电位时电场力所作的功(焦)Q---电荷量(库)名称公式说明电池的串联I=nE/(R+nr)当R?r时I≈nE /R当R?r时 I≈E/rR----外电阻(欧)r ----电源的内电阻(欧)E—电源电压(伏)I —电路中电流(安)n —每串电池数m —电池串数电池的并联I=E/(R+r/n)当R?r时I≈E /R 当R?r时 I≈nE/r电池的混联I=nE/(R+nr/m)n 个电池串联后又与m 串电池并联电能W=pt=UIt=I2Rt=(U2/R) t W—负荷所消耗的电能(焦)U—负荷两端的电压(伏)I—通过负荷的电流(安)t----用电时间(秒)R—负荷电阻(欧)电池的串联E总=E1+E2+…+E n I总=I1=I2=…=I n电池的并联E总=E1=E2=…=E n I总=I1+I2+…+I n电流的热效应Q=I2Rt(焦)由欧姆定律Q=I2Rt=(U2/R) t (焦)Q---电流在电阻上产生的热量(焦)I----通过导体的电流(安)R----导体的电阻(欧)t-----通过电流的时间(秒)电流的化学效应M=10.36A/n It×10-8(克)M----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克)A----物质的原子量I----电流(安)t----时间(秒)n----物质的原子价名称公式说明电容值C=Q/U (法) Q--进入电容器的电荷量(库)U—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伏)C—电容器的电容量(法)电阻星型连接变为三角形连接R1=r2+r3+r2r3/r1R2=r1+r3+r1r3/r2R3=r1+r2+r1r2/r3简图略电阻三角型连接变为星形连接r1=R2R3/(R1+R2+R3)r2=R1R3/(R1+R2+R3)r3=R1R2/(R1+R2+R3)简图略交流电路的周期(T)、频率(f )、角频率(ω)T=2π/ω=1/?(秒)Ω=2π/T=2π? (弧度/秒)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U=U m/1.414=0.707U mI=I m/1.414=0.707I mE=E m/1.414=0.707E mU---电压有效值I---电流有效值E---电动势有效值U m---电压最大值I m---电流最大值E m---电动势最大值U p---电压平均值I p----电流平均值E p---电动势平均值交流电的平均值与最大值的关系U p=2/π U m=0.637U m I p=2/π I m=0.637I m E p=2/π E m=0.637E m纯电阻电路简图略U Rm=I m R (伏)U R=IR (伏)I=U R/R (安)P=U R IU Rm—电阻上电压的最大值(伏)U R—电阻上电压的有效值(伏)I—流过电阻上电流的有效值(安)I m—流过电阻上电流的最大值(安)P—有功功率(瓦)名称公式说明纯电容电路简图略U cm=I m/ωC (伏)U c=I/ωC (伏)I=U c/X c(安)X c=1/ωC (欧)Q c= U c I=I2X c=ωC U c2=2π?C U c2X c—容抗(欧)U cm—电容两端电压最大值(伏)U c—电容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伏)I—流过电容的电路有效值(安)I m—流过电容的电流最大值Q c—电容上的无功功率(乏)纯电感电路简图略U Lm=ωCI m (伏)U L=ωCI (伏)I=U L/X L (安)Q L= U L I=ωC I2=2π?LI2(乏)U Lm—电感两端电压的最大值(伏)U L—电感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伏)I m—流过电感上电流的最大值(安)I—流过电感上电流的有效值(安)Q L—电感上的无功功率(乏)电阻、电感串联简图略Z=(R2+X L2)1/2X L—感抗(欧)X L=2π?LL—电感(亨)?—频率(赫)电阻、电容串联简图略Z=(R2+X c2)1/2X c—容抗(欧)X c=1/2π?C =1/ωCC=电容(法)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简图略Z=(R2+X2)1/2={R2+(X L-X C)}1/2X—电抗(欧)X=X L—X c当X L>X C时电路呈电感性X L<X C时电路呈电容性电阻、电感并联简图略1/Z ={(1/R)2+(1/X L)2}1/21/R =g---电导(西)1/Z =y----导纳(西)电阻、电容并联简图略1/Z ={(1/R)2+(1/X c)2}1/2名称公式说明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简图略1/Z ={(1/R)2+(1/X)2}1/2X=X L—X C1/X L—1/X C =b—电纳(西)交流电路中功率与功率因数有功功率P=UIcosφ=Scosφ(瓦)P=IU R=I2R(瓦)U—电源电压(伏)U R—电阻两端电压(伏)I—电流(安)R—电阻(欧)无功功率Q L=U L I=I2X L(乏)Q C=U C I=I2X C(乏)Q L—电感线圈的无功功率(乏)Q C—电容器中的无功功率(乏)U L—电感线圈两端电压(伏)U C—电容器两端电压(伏)X L—感抗(欧)X C—容抗(欧)三相交流电路负载的星形连接(Y)简图略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式U线=1.732U相线电流与相电流关系式I线=I相U线—线电压(伏)U相—相电压(伏)I线—线电流(安)I相—相电流(安)三相交流电路负载的角形连接(Δ)简图略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式U线=U相线电流与相电流关系式I线=1.732I相对称三相交流电路功率有功功率P=3U相I相cosφ=1.732 U线I线cosφ(瓦)U线—线电压(伏)U相—相电压(伏)I线—线电流(安)I相—相电流(安)φ—相电压与相电流的相位差无功功率Q=3U相I相sinφ=1.732 U线I线sinφ(乏)视在功率S=3S相=3U相I相=1.732U线I线(伏安)功率因数Cosφ=P/S名称公式说明不对称三相交流电路功率有功功率P=P A+P B+P C(瓦)P A、P B、P C—每相有功功率(瓦)Q A、Q B、Q C—每相无功功率(乏)无功功率Q=Q A+Q B+Q C电流对平行导体的电动力效应F=2.04×10-7I1I2/d(牛)I、I2—通过各导体的电流(安)d —两平行导体中心线间的距离(米)F—电动力(牛)力的方向;如果两导体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则为吸力;反之,则为斥力正弦波磁场在直导体和线圈中的感应电势直导体中e=BVLsinα线圈中E=4.44?NФMe —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伏)E—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伏)B—磁感应强度(特)L—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米)?—电源频率(赫)ФM—磁通最大值(韦)N—线圈匝数α—导体与磁力线夹角(度)电磁铁吸力直流F=4B2S×10F—电磁铁吸力(牛)B—磁感应强度(特)S—铁芯截面积(厘米2)交流F m=4B m2S×10F=2 B m2S×10F m—一个周期内吸力的最大值(牛)F—一个周期内吸力的平均值(牛)B m—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特)S—铁芯截面积(厘米2)交流电动机的转矩交流n1=60?/PS=(n1—n)/n1M额=9.75×103p额/n额(牛?米)n1—同步转速(转/分)P—磁极对数?—电源频率S—转差率M额—电动机额定转矩(牛?米)P额—电动机额定功率(千瓦)n 额—电动机额定转数(转/分)名称公式说明直流电动机的转矩直流E反=KФnI枢=(U—E反)/R枢n=(U—I枢R枢)/ФK=U/KФ— R枢/(KC mФ2)ΜM=C mФI mE反—反电势(伏)K、C m—常数Ф—主磁通(韦)I m—电枢电流(安)n —电动机转数(转/分)U—外加电压(伏)R枢—电枢绕组的电阻(欧)Μ—电动机转矩(牛?米)电容电压U=Q/C(伏)Q—电容电荷(库)C—电容(法)电感储能W L=1/2 LI2(焦)L—电感(亨) I—电感电流(安)电容储能W C=1/2 CU2C—电容(法)U—电容电压(伏)空心单层线圈电感当L/D≥20时L=(πND)2×10-3/Lι---线圈轴向长度(厘米)D—线圈平均直径(厘米)N—线圈匝数C—1/2 (线圈外径—内径)(厘米)空心多层线圈电感L=10.5N2DKλ×10-3式中K=D/2(ι+c)λ=3/4(当0.3<K≤1时) λ=0.5(当1<K≤3时)鼠龙式交流电动机确定能否直接起动的经验公式I Q/I H≤3/4 +变电所容量(千伏安)×{4×电动机额定容量(千瓦)}—1I Q—电动机起动电流(安)I H—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安)电机绝缘电阻的计算绝缘电阻(兆欧)=电机额定电压(伏)/{电机额定功率(千瓦)/100 +1000}或绝缘电阻(兆欧)=电机额定电压(伏)/{1000+电机额定功率(千瓦)}名称公式说明农用电动机的功率计算电梨P=FV×10/102η(千瓦)F—电梨最大牵引力(牛)V—电梨速度(米/秒)η—从电动机转轴到农田机械轴间的总传送效率。
一般取0.7~0.9水泵P=KQH/102η(千瓦)Q—水泵排水量(米3/秒)H—供水高度(米)K—疏水管损失系数。
取0.1~0.2η—总效率。
η=0.5~0.9脱粒机P=KLDZ/102η(千瓦)L、D—脱粒机滚筒的长度和直径(厘米)Z—谷物稻秆数K—复杂系数,取0.134η—总效率斗式升运机P=KQH/102η(千瓦)Q—升运机出力(吨/小时)K—升运系数,取0.28H-谷物被提升高度(米)η—总效率,取0.4~0.7刮板输送机P=K1Q(KL+H)/102η(千瓦)L、H—输送机长度和作物被提升高度(米)Q—输送机出力(吨/小时)K—总阻力系数,K=2K1—综合起动系数,K1=0.071η—总效率螺旋运输机P=KQL/102η(千瓦)Q—运输机出力(吨/小时)L—运转机长度(米)K—谷物摩擦系数,K=0.58η—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