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 认识角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难点】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这些图形都是角。

顶点
1

记作: 1 读作:角1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角呢?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就画成了一个角。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大小 )有关系, 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 大 ), 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 小 )。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无关。
1 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不是

不是

2 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1)个
(3)个
(2)个 (5)个
3 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9051 5091 1095
返回
认识万以内的数 简单的近似数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一个数接近几百或几千,可以用约等号表示出来; 2.一个数接近几百或几千,就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
可以写成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返回
认识万以内的数 简单的近似数
课后作业
补充习题: 第20页
返回
青山村 石坝村 柳林村 东港村
植树棵数 440095
33880
3016
4980
(1)每个村植树各接近几千棵? 4095棵≈4000棵 (2)哪两个村植树棵数差不多? 3880棵≈4000棵 (3)把4个村植树棵数按从小到大的30顺16序棵排≈列30起00来棵。
3016<3880<4095<49840980棵≈5000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四节“认识角”。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并能够分辨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了解钝角、直角和锐角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分类,能够正确判断和区分钝角、直角和锐角。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房屋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角。

2. 知识讲解: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钝角、直角和锐角。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不同类型的角,并互相交流。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画角的方法和经验。

7.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角的概念2. 钝角、直角、锐角的特征3. 画角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钝角、直角和锐角,并标明它们的名称。

答案:钝角:(学生作业中画出的钝角)直角:(学生作业中画出的直角)锐角:(学生作业中画出的锐角)(1)判断题:答案:1. ×2. √3. ×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知识讲解、课堂练习、例题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学会了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分类和画角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1.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工具(如三角板)画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角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角》。

我们将学习角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用图形表示角。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角的定义,了解并、直角的特征,学会用图形表示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角的定义,分类以及表示方法。

难点:理解并、直角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各种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 角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这个点叫做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边。

3. 角的分类:平角:两条边成一条直线的角,平角等于18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直角:等于90度的角。

锐角:小于90度的角。

4. 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角,然后在符号后面写上角的度数。

5. 随堂练习:(1)判断题:① 平角等于180度。

()②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00度。

()③ 直角等于90度。

()④ 锐角小于90度。

()(2)填空题:①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② 平角等于________度。

③ 直角等于________度。

六、板书设计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后面写上角的度数。

七、作业设计(1)判断题:① 平角等于180度。

()②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00度。

()③ 直角等于90度。

()④ 锐角小于90度。

()(2)填空题:①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② 平角等于________度。

③ 直角等于________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练习中仍有个别同学对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掌握不牢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认识角》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认识角》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认识角》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能够辨识各种角,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特征,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特征。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角。

2.观察教学法: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了解角的特征。

3.语言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角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剪刀、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注意到这些图片中都有角的存在。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角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角的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等方式,了解角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的操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特征。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角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一、关于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②过程与方法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指一指”、“做一做”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让学生在认识角的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b、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c、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角》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角》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7.1节《认识角》。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学会用“锐角”、“直角”和“钝角”来分类角。

3. 学生能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并能正确地指出图形中的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卡片、直尺、量角器。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角,如钟表的指针、剪刀的刀口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讲解:我会用课件展示角的定义,解释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如用直尺和量角器来测量不同大小的角。

3. 操作活动: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用剪刀剪出不同大小的角,并用胶水将它们粘贴在作业本上。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自己喜欢的角的组合。

4. 练习:我会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并用“锐角”、“直角”和“钝角”来分类角。

我会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正确地完成练习。

六、板书设计我将会在黑板上写出角的定义,并用图示来表示不同大小的角。

板书的布局将会清晰地展示角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用彩笔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用语言描述这个角的大小。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来画出不同大小的角,并用语言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角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公开课(三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公开课(三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

而这些就是也是节的学习起点。

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创设了“根据平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

再让学生摸平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平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

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

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

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

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满各种图形的不透明布袋(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六边形)、小棒、两根硬纸条、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入手,激活促思1、“摸一摸,猜一猜”(1)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看谁最聪明,能不能不用眼睛用手摸,说出老师的布袋子里放了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最厉害。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认识角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认识角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我们将通过学习角的定义、分类和特征,来深入理解角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各种角。

2. 掌握角的分类和特征。

3. 能够用语言描述角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角的定义和分类。

难点:角的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角的模型、图片、黑板。

学具:学生角模型、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角的模型,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一下他们看到的角。

学生们可以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感受角的特点。

2. 角的概念讲解我将角的模型放在黑板上,用语言解释角的定义。

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我会用角的模型来展示这个定义,并让学生们跟随我的指示来理解角的概念。

3. 角的分类讲解4. 角的特点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描述来练习角的特征。

例如,给出一张图片,让学生们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解答来巩固对角的理解。

例如,给出一些角的图形,让学生们判断它们的类型,并解释他们的判断依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2. 画出三个不同类型的角,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特点。

作业答案:1. 锐角:________ 直角:________ 钝角:________2. 角1:________ 角2:________ 角3:________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角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实践中观察和描述角的特点,通过练习题解答来巩固对角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角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张兰教材简析:“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

第二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

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

“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找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建立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叉开有关,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放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因此本着在教学中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常见的物体,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做一做等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

并注意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儿童化语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扬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见与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2根吸管,图钉学具——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1张纸,2根小棒,2根吸管,图钉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提出要求,引入新课教师拿出一些平面图形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一个新朋友--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但是角非常调皮,只有眼力好爱、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它。

二、从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特征1、出示书上场景图,抽象出物体里的角小红和亮亮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正在做手工呢,出示课件图,请仔细观察一下,你在哪些物体上的面上找到了角?(指名回答)这些角在哪儿?先指名说一说,指一指,再利用学具同桌互相指一指。

老师明白了,你们刚才说就是这些角。

(借助多媒体拖动鼠标物体表面的角闪烁,再点击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抽象出物体表面上的角,课件出示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

)介绍说明:这些平面图形都是角,我们把像这样的平面图形就叫做角。

2、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角,看看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角到底长什么样?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如果想画一个角,应该怎么画呢?介绍说明:角尖尖的的顶端我们把它叫做顶点,直直的两条边就叫做边,同时板书。

画出角的标记。

其它的角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找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根据学生指角的方法相机带领学生指一指,最后请一个同学带领大家指一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因此,新课由出示的三样物体“剪刀”“三角板”“钟面”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角中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再把这些角从实物上抽象出来,让学生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

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共同点,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总结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试一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搭一个角,注意:怎么才能搭成一个角?同桌相互考一考角的顶点、两条边各在哪儿。

4、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王国要开运动会了,可是有人要冒名顶替,我们应该怎么办?对,把他找出来,比赛要公平吗!集体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课件演示是角的的图形闪烁,不是角的先说说为什么,然后点击课件图形变化成角。

5、从身边找角。

我们的新朋友角可调皮了,它要和你们玩捉迷藏呢!瞧,它就藏在你的身边,能找出来吗?开始!教师巡视。

找出的同学指指每个物体表面上的角,找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这些图形中也藏着角,你能找到吗?打开书66页,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汇报答案,有不同意见相机辩一辩,说明为什么,最后跟着课件演示数一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通过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换,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的大小1、认识角有大小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旋转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夹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全班交流汇报。

2、做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教师先演示做一个活动角a.把两张吸管的一端用图钉订在一起做成角b.把角固定在黑板上,指指角的顶点和边你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些的角吗?你能也像这样做一个角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拿出学生做的一个角(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问:你们看看这个角,和我的角比,谁的大?再拿出一个(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小的),问:这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拿出第三个(不能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还是小的),问:那这个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对!我们来比一比。

谁上来试一试!(请一名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指导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说顶点对齐,对齐一条边,看另一条边。

介绍说明:这是用重叠法比较的,比较角的大小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设计意图】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

做完角在比较、交流,真正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学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想想做做第3题这是一把折扇,点击课件:出示扇子图,指一指扇面哪儿有角?打开折扇角有什么变化?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角有什么变化?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角吗?先交流再指名回答。

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角的大小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折扇、剪刀的开合操作,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并利用学生的直观感受,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再通过用手比划角,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4、想想做做第4题同学们,你们观察真仔细,就连调皮的角也不得不佩服,现在它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啦!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出一个角,教师把折好的角贴到黑板上,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第一个要求:你也折出一个角,展示你折的角在哪儿,指一指顶点和两条边。

第二个要求:增加点难度,敢挑战吗?把你折的角变小。

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请1名同学上去折一折。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再演示,生观察。

谈话:你是怎么折的?角的顶点不变,一条边往后退就能再折一个小些的角,请同学试一试。

你还能折出更小的角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多折几个角后,再打开纸看折痕,比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第三个要求:现在加大难度,提问:你能想折大就折大,想折小就折小吗?先不要折,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设计意图】通过对剪刀的开合操作,学生已经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再通过折角比大小,同时问如果要使角大一点或小一点该怎么办,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四、全课总结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图形?你知道角有什么?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五、拓展作业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想要和大家一起玩,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十、课后反思“认识角”这部分内容看起来简单,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

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

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

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

一次次试教都不顺利,最后我仔细钻研教材,才发现自己搞反了,书上每次是先折大角,再折比它小的,而我每次是先折小角再折大的,每次都不太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