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总结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总结一、背景介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机构、组织、政策和资源,旨在促进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的崛起,各地纷纷开始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本文将总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
二、打造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1. 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营孵化器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载体之一,通过提供场地、资金和指导等资源,帮助创业者搭建起初创企业的发展平台。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商业化的产品或服务,加速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1. 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
2. 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创业。
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
2. 创业导师和专家的引进吸引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和专家,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五、建立创新创业合作网络1.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建立起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2. 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建立创新创业团队,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六、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1.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媒体和公众的参与,传播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成功案例,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 奖励和表彰制度的建立建立创新创业的奖励和表彰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创业,分享创新创业的成果和经验。
七、跨界合作与创新1. 不同领域的融合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将产生更多的创新机会,各行各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将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构建

2019年第11期导督促作用,又要从高校内部出发,将校内评价整改与打造持续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最终打造一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掌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现实情况,评估人才培养质量。
这样的优化过程就不再是一次性优化,而是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部分问题,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在循环过程当中也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新问题,这就要步入到新一轮循环当中,通过持续改进的双循环反馈机制,让人才培养工作螺旋上升,健全人才培育目标。
在对管理类人才进行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摒弃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要把培育具备创造力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让人才的通识知识和综合技能得到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
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当中,要充分把握行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要,改进人才培育模式,突出学科的专业建设优势,在人才培育规格方面实现充分对接,增加人才的竞争力。
2.3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让将在校学习与参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将学校与企业方面的优势资源与有效信息进行沟通共享,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享信息与资源优势互补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校企合作共建的策略能够利用好现要起深度融合培育人才当中累积的系列经验,构建链接诸多合作院校的协同网络;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引进行业先进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助推高校专业和行业前沿的同步对接;为确保校企师资联合培育人才目标的达成,要将企业教育团队和大量的项目资源引入高校。
3结语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焦点在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而非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所以,在评估学习成果上,不适合采用期末考试卷面的形式,而应用多元与梯次的评价标准。
对于某一门课程,对已完成的学习成果,在不同时间做自评与教师评价,并对比设定的学习成果,找差距。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一、引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开展,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构建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意义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促进创新创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益。
3.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活力: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参与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活力和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1.支持:领导需要出台明确的和措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措施。
2.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高校需要整合内外部的创新创业资源,搭建起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3.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高校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4.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需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5.校企合作的促进: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1.环境:领导出台创新创业相关的稳定性和健全性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2.创新创业资源的丰富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丰富度和多样性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发展。
3.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和热情,推动创新创业的开展。
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21年第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anagem ent R esearch2021 No. 1doi: 10.3969/j.issn. 1000-7695.2021.01.005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刘海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处,浙江温州325000)摘要:分析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探讨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构成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归纳总结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效,并从专业集群、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社团活动、全球化战略和竞赛体系等六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G322.2; G311; F2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7695 ( 2021 ) 01-00029-08The Study 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iu H aim ing(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 uhan 4300792, China;D epartm ent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W enzhou Polytechnic, W enzhou 325000,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o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 ith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Based on this,it has also constructed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m odel o f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basic element composition o f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sition elements.In the end,this paper induc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ffects o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ed by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and puts forw ard pondering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six aspects o f major clusters,curriculum systems,management mechanisms,com m unity activities,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competition system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技术使工作岗位发生了 极大改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扑面而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一体化,高校被寄予科技创新 与成果产业化等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厚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详细探讨了其构建和运行机制,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
在本文强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最终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构建、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实践案例、重要性、建议、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运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其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搭建有机的教育系统提供参考;三是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揭示教育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四是探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运行的因素,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五是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培养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创新创业的关键。
本文将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构建要素以及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地域或领域内,由创新创业相关各方形成的互动网络结构,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用,培育和支持创新创业活动。
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1. 创新创业文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需要培养一种积极、包容、勇于尝试的文化氛围,鼓励人们关注创新和创业机会,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并乐于分享经验和资源。
2. 创新创业政策:政策的支持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下的核心要素之一。
政府应该出台激励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等,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创新创业资源:资源是支撑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
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场地等各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健康发展。
4. 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是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载体。
包括孵化器、加速器、创投机构等,可以提供创新创业者所需要的一系列服务,如场地办公、导师指导、市场对接等。
三、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培养方法1.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活动、案例学习等方式,提升社会各界对创新和创业的认知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各方的深入合作,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
3.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引入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
4.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创新创业者之间的互联网平台,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交流,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总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培养是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制定支持政策、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创业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优化

大学生创业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在当前信息化和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要实现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优化适应其特点的创业生态系统。
本文将讨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并着重探讨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一、政府的角色与责任政府在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提供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潜力。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应该包括简化创业注册和审批手续、减免创业税收、提供创业补贴和奖励等方面,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
通过在高校推广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创业导师的指导,政府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创新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政府还应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国际化合作。
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交流项目、创业大赛和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国际创业平台和资源,帮助他们拓展海外市场和合作伙伴,进一步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的国际化发展。
二、学校的角色与责任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同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首先,高校应拓宽创业资源渠道。
建立与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器、创业导师和资金支持等资源,以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其次,高校应培养创业能力和素质。
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创业讲座和创业大赛,邀请成功创业者和创新创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经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创业榜样。
三、社会的角色与责任社会作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持。
针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分析方法,以评估和提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进行探讨。
1.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课程、导师团队、创业导师等。
通过建立教育资源指标体系,可以评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丰富程度和质量水平。
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敏感度等方面。
通过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可以评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3. 创新创业文化4. 创业成果转化5. 制度保障在建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后,需要进行权重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评估各指标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权重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该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值法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
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AHP方法确定教育资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文化、创业成果转化和制度保障等指标的权重,以评估各指标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影响程度。
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该方法通过设定隶属函数和模糊关系矩阵,可以对指标的模糊性进行处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评估各指标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进行破题。
文章在探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因素,并对如何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探索。
标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引言创新创业已是全球趋势,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达到130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万人。
如何把这支队伍变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风气逐渐形成,各高职院校开展和推进创业教育可谓是百舸争流、各具特色,除了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激发创意,也开设了许多创业课程及相关创新创业教育。
同时也应看到,创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头绪繁多,明确如何在体制机制上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相互支撑、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对于推进创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从未来发展方向考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着力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及特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包含多样及相互依赖的主体(如创业者、高校及企业等)以及要素(如创业文化、市场、资金、政策、人力资源等)彼此跟着时间演化,而且主体与要素之间共同存在和互动,一起促进新视野开发”。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是指学校协同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影响其各个环节的因素所构成的创业系统,可具体可归纳为六个层面:一是政策(包含政府、高校政策、法规及规划等),二是资金(包含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资金贷款、高校资助等),三是文化(包含创业文化、社会规范、价值观等),四是支援(包含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平台搭建等),五是人力资源(包含師资、校友、创业团队教育等),六是市场(包含创业网络平台、顾客接受度等)。
对于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应该和每个层面进行相互沟通、相互激发、相互影响,形成整体化模式。
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该把营造创业生态系统及打造好相关生态因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和拥有激情、能投入与善于分享的创业家精神,强调实现就业力、创新力的教育目标。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参与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高校、创业者及企业等。
二是要素间的依赖性。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需要创业文化、市场、资金、政策、人力资源等的支持,不同的要素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
三是整体互动性。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不断进化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主体协同、要素聚合、环境友好、机制健全,这样才能够保证创新创业聚集和发挥更大正能量,推动创新驱动持续深入开展。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存在的短板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各高职院校已成为培育社会创新、新创事业必要的沃土,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取得一些成果。
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因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长期、系统规划。
推动创新创业的源头是创意思维,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将学习看作使命任务而不是兴趣,过度重视排名和数据而忽略创业氛围和舞台,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过分地将竞赛得奖作为技术的终点,这些都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推动。
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规划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有关课程的研发不是太浮于表面,就是以个别教授的专长为主,并没有整体性的考量。
这也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成为即兴式与片断式的技术创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二是创新技术分散、创业特色不足。
近年来,各个层面的创业竞赛层出不穷,可喜的是有许多企业或创投公司加入了评审与指导,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创业计划书仍以单一技术产品为主,而以产业为主题的设计较少见。
平心而论,创业是个漫长的计划过程,需要创新技术人才、创投人才、资金投入及产品行销,这也是创业教育中最困难的部分。
但目前各高职院校投入创业计划的经费相较于科研等其他经费较少,这也导致技术门槛不高或创意不足的创业计划不断推出,被模仿的几率大,而且其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如果真投入使用,其表现也大多不如预期。
三是创新创业支援不足。
首先表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
“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里,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创业教育效果。
”创业教育对师资的创新意识、拓展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
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大多数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他们缺乏专业培训,特别是在创业实践上有很大欠缺,大多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而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施行就业教育,大多局限于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以及具体的应聘技巧等,真正构建了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教材还较少。
此外,在教材选择上也存在局限性,没有把受学生欢迎的教材纳入教学中。
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路径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效性,就必须从文化、载体、方法、服务创新等方面发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是培育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
在创意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传授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适当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创意可以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要想让学生切身感受创业文化,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理念文化。
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应体现一种创新创业导向。
其次是制度文化。
尴尬的是,我们的一些政策实际操作性不强、落实不到位,大多停留在纸面上,离真正让创业者受益还很远。
因此,创业制度文化的作用,是为创业可能性提供可靠稳定的保障。
再次是环境文化。
目前,高职院校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创业成功者,特别是企业家校友。
他们的创业经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挖掘。
如邀请校友回校开设讲座、整理校友创业语录,给在校师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是校友文化。
学校努力整合社会校友资源,让校友创业群体成为给在校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庞大资源,一方面,可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能便捷地寻找到创业导师;另一方面,也能引入创投资金。
二是构建高效实用的实践体系。
将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平台,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成功经验。
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首先,创建创业模拟实训平台。
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等创业模拟课堂项目。
也可通过创业实践软件,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整个过程模拟仿真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在线创业实训。
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营销策划大赛、创新设计大赛等学术科技类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其次,建设创业综合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发挥创业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新基地等在创新创业能力实训中的活动载体作用,深入实施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
最后,举办创新创业竞赛。
应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创意、创新及创业竞赛,一方面通过竞赛的过程训练学生;另一方面可在竞赛过程中形成技术研发团队、行销团队及运营团队。
三是强化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
首先,加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鼓励专业教师和创业校友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指导教师工作,建立一支专与兼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其次,开设多元创意创业课程。
高职院校可通过整合资源,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学院开设创业类课程,将创业议题融入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自信与能力,进而增强创业动机。
再次,编撰创新创业教材。
通过采集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编纂教材,以活生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创业模式。
最后,建立政策支援平台。
创业教育并非一个单位投入就能成功,必须有明确的推动机制、创业资源支持等配套措施。
政府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时,除了制定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还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不断扩大企业市场准入范围。
五、结语創业教育并非高校有投入就能成功,其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多个主体,涉及创业文化、市场、资金、政策、人力资源等多个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必须有明确的推动机制、教师投入、知识技术基础、创业资源的支持等配套措施,方能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1]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2]黄润斌.经济新常态下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以南宁高新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6(2):120-124.[3]陈金平,张雪松.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0-112.[4]蔡洪滨.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J].群言,2012(2):6-9.[5]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6]方守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及实施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7]刑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