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位置固定性位置固定性位置固定性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面积有限性面积有限性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质量差异性质量差异性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功能永久性功能永久性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供给的稀缺性供给的稀缺性供给的稀缺性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利用方向变更的利用方向变更的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相对困难性相对困难性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农业优先农业优先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名词解释1. 土地的综合概念: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3. 土地资产(land assets):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4.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5. 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问题。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7. 土地供给(supply of land):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的总和。
8. 土地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9. 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土地在自然供给即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10.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包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1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resource):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2. 土地生产潜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一、名词解释: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2、我国耕地经营的现状是:耕地总量中只有1/3属于高产、稳产田,尚有2/3处于中低产水平,表明我国耕地的经营水平有占总面积的2/3还处于粗放边际。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土地的含义、特征土地是地球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物质形成的具有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综合特性基本功能的综合体。
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1)原始性(2)数量有限性(3)不可移动性(4)异质性(5)耐用性与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用途多样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与价格变动的时滞性(3)集约性与集约边际(4)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与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土地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2)土地市场的区域性3)土地利用受限性2、土地经济学的含义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要素经济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生产力组织问题与土地分配相关的生产关系调节问题。
3、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与原理2、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利用部分3、土地制度部分第二章1、什么是土地的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1、土地的供给是指土地的可利用部分,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后备资源)。
【土地的自然供给为无弹性供给。
——土地的总量固定不变】3、土地经济供给的涵义1)土地有多种用途,各种用途之间常常相互竞争利用。
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利用的收益提高时,原属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有一部分转作该用。
这种在土地的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基本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3)不同时期、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不同。
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1、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⑴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⑵土地的需求⑶其他用途的竞争⑷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⑸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⑹交通条件的改善⑺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2、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⑴提高土地利用比例⑵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⑷调节消费结构⑸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⑹保护土地资源3、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有哪几类?耕地需求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1、对农业用地的需求一般有耕地、林地和草地2、耕地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土地生产率和国民经济发展4、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如何分析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1、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3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P15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P16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P16第二章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P26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程度。
P27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P27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P28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P29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P37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P43第三章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就是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幻灯片3
地价房价比是指,开发商拿到的土地价格占楼盘建成后开盘均售价的百分比,百分比高说明开发商拿地价格与楼盘开盘价格差距小,存在的利润空间小,百分比低则说明利润空间大。
国土资源部公布“中国地价占房价平均为23.2%”
地价评估应用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评估
2、房地产转让价格评估
3、房屋租赁价格评估
4、房地产抵押价值评估
5、房地产保险估价
6、房地产课税估价
7、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估价
8、房地产分割、合并估价
9、房地产纠纷估价
一级市场
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二级市场 土地转让、新建商品房
租售市场
三级市场
存量房地产交易市场
10、企业各种经济行为涉及的房地产估价
11、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题型:名词解释5个,单选10个,多选10个,简答2个,论述4选3,计算分析1道。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报酬: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
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3)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地租:土地经济学中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5)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种形态。
(6)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而形成的地租。
又称为马克思绝对地租。
(7)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有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8)契约地租: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或不动产)所有者将土地(或不动产)租给使用者,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合同所确定的租金。
(9)土地价格:又称地价,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可解释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10)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简答或论述或~:1.土地的分类:(P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14.产业间配置: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产业的发展。
15.区位论:又称立地论,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
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
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
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
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
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
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14.产业间配置: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产业的发展。
15.区位论:又称立地论,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寻求经济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最优化。
16.开发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管理手段的特殊区域。
17.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一个国家关于人们利用土地而产生的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即由国家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土地利用法制规范和政策。
18.土地产权: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一切关于土地财产的权利的总和,是由各种权利组成的土地权利束。
19.地上权: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定建筑房屋、种植竹木等项权利。
地上权是一种用益物权。
20.地役权: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
21.永佃权:永佃权人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22.土地发展权: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之权。
23.国有土地租赁:国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使用者使用,由使用者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并支付租金的行为。
24.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作为出资投入改组后的新设企业,该土地使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形成的国家股股权委托给有资格对的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统一管理。
25.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国家根据根据需要,可将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后授权给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控股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国有独资公司和集团公司经营管理。
26.寻租: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丹尼斯·C·缪勒认为,国家通过设置垄断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渗透到各个方面,这些管制产生了形式各异的“潜在收益”,经济学中把这种“潜在收益”称为“租”。
这种形式各异的“租”引发了人们对租金的竞争,就是“寻租”。
27.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于模型性质,但
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28.级差地租:由经营较优土地获得的,转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一部分超额利润,由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部分的差额形成。
29.绝对地租: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取得的。
30.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31.级差地租Ⅰ: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32.级差地租Ⅱ: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每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33.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34.农地基准地价:在农村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同权利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
35.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36.交易地价: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37.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国家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一切代价。
38.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土地使用者之间依市场规则转移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向转移者支付的代价。
39.土地使用权租赁价格: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以出租的方式交与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报酬。
40.地役权价格: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在他人土地上通行或者通过等权利而支付的代价。
41.土地储备:在土地尚未需要开发利用之前,预先由公共机构将其获取并持有以作为未来开发之用或用作实现某一公共利益。
42.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行为。
43.税收: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地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44.土地税收:针对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如建筑物)价值或其租金收益课征的赋税。
45.金融:货币资金的融通。
46.土地证券化:以土地抵押贷款债权为基础,由金融机构将其进行包装组合,在信用机构的担保下,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