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1)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在养生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道教的养生思想基于“道法自然”,摒弃了人为的干预,注重自然、平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伟大的规律,而所有物质都是从“道”而来。
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顺利而不逆天而行。
下面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1. 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回归本真,摒弃浮躁和虚浮;2. 顺天应人:尊重自然,不逆天而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生活;3. 调心养性:通过调整情绪和锤炼性格,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4. 保持内外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持身心灵的健康;5. 保持过度:避免过度的饮食、娱乐等活动,保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思想的实践方法道教通过修行、三宝(道、天、地)、五禁(禁燥、禁酒、禁膳、禁慾、禁语)和丹道等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此外,道教养生也强调生活规律化、按时用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以及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具体来说,道教养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饮食调理:道教养生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过度的饮食,尤其是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甜食等食物,同时注重清淡、自然的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等。
2. 呼吸调理:呼吸调理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呼吸调整气血和精气的流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八段锦”中有呼吸功法,有助于调整呼吸、提高身体免疫力。
3. 禁慾戒贪:道教养生的禁慾戒贪,主要是戒烟、戒酒、戒色、戒贪等不健康的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道家养生术

道家养生术
道家养生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之道”。
道家养生术强调锻炼身体和培养心灵,提倡自然养生,注重饮食、运动和保持心境平和。
道家养生术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保持身心健康,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道家养生术的核心思想是“养生之道在于养性,养性之道在于安神”,即要通过修养心灵,使身心得以平衡,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道家养生术的实践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们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 1 -。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道家养生: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道家养生: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
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
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为了名利生活。
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
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
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
是宇宙的根本。
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
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
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
才能够,天人合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
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帮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
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
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
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
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
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
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礼记》称百岁为“期颐”。
《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道家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辩证思维、效法自然。
有天就有地,有阴就有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出自“易传”。
道家的图案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说的就是福祸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辩证思维。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塞翁失马”同样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什么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道家这一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明白这一点,人就豁达,当好事来临的时候,不必大喜过望;当坏事临头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
就如北宋范仲淹所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道家文化对养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
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家文化对养生的影响坏事和好事的理解,完全由个人的心境决定。
不相信吗,举一个例子。
台风来临,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一块瓦片,打中前额,流血了。
啊!我为什么那么背?为什么这块瓦片不掉在别人头上,偏偏是打中了我?我真是倒霉!这是一种想法。
同样,另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同一块瓦片,同样打中了前额,同样流血了。
啊!我真幸运!要是这块瓦略为偏差,打中了脑中央,我不是死定了吗?啊!我真幸运!这也是一种想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现实故事。
一场车祸中,两位幸存者都失去了一条腿。
亲友探望时,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对亲友说:虽说命保住了,但一条腿却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于是,他和亲友的脸上都阴云密布。
另一个人对亲友说:虽说一条腿没了,但是命保住了,以后还可以过日子。
于是,他和亲友脸上都洒满阳光。
同样的生活情境,为什么感受如此不同?就在于他们对车祸的不同理解。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你说,自己骗自己。
其实,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阿Q精神万岁!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豁达。
道家文化提倡养生贵在顺其自然。
道家文化以老子和庄子最为代表,也称为老庄哲学。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家养生观

道家养生观养生,自古以来受道家所推崇。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少私寡欲”的养生方法,将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生命探求的目标。
一、无为而归真与儒家的养生观迥然异趣,道家是讲出世的。
所以道家主张“无为”、“弃智”、“绝巧”、“无欲”,以求返璞归真。
道家的这个思想在《内经》里被完整地接受了下来,《内经》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根本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从中医来分析,“恬淡虚无”不仅是一种养生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保持这样的心境,正气存内,邪气不干,阴平阳秘,不但可以无病而健康,更可以获得人生幸福与平安。
二、道家三宝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怎么来理解呢?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慈”是指对人生命的爱护和关注之心;“俭”,则顾名思义,是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不敢为天下先”应该指的就是与世无忧,柔弱不争。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倡自然而然,不要强作妄为,不要嗜欲过度,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不被世欲物欲所累,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与自然融为一体,必然健康。
从中医来分析,慈则心安;俭则心静;不敢为天下先则心不妄动。
心气能定,能静,能安,则虚火不扰,心气安宁,阴阳和谐,五脏六腑亦归于权衡。
三、静以养阴道家重视静,以静养、消极、无为为特点。
庄子云:“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庄子还强调:“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损汝精,乃可以长生”。
显而易见,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是,道家主张虚静无为,可以防止多欲过劳,能延年益寿。
当然,道家也不讲绝对的不动。
比如,庄子明确地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从中医来分析,静则生阴,阴为阳之根。
静则收敛阳气,使阳气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今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压力过大,我们容易虚火上浮,上实而下虚。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道家养心思想源远流长,它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养生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道教强调“心”为一身的主宰,心常静则神安,心平气和才能达到“心如止水、处事不惊”的最高境界,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道教养心思想一、心脏与寿命的关系《悟真篇》说:“心者,道之枢也”。
玄中子认为:“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道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即心相当于一国之君,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主宰,《内经》指出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也”。
表明心是生命的根本,同时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并且“心主血脉”,控制全身的血脉系统。
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肝脏有两叶,肺脏有五叶,唯独心脏只有一个,它昼夜不停地工作,又被视为人体最累的器官。
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因此心的功能关系全身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在人体胚胎的时候,第一个开始工作的器官就是心脏,生命结束,工作到最后一刻还是心脏,心脏在人体生命中从不怠工,不休息,心跳的速度默默配合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因恐惧而紧张、高兴时的喜悦……。
心脏重量300~400克左右,不到成人体重的0.5%,每一跳要泵出70毫升血液,按每分钟心跳70次计算,每分钟泵出近5升的血液,每天泵出约7吨的血液。
假定人的寿命为70岁,那么一生中心脏要跳动近26亿次,而心脏泵血所做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做的功。
根据现代科学家的计算,我们每个人本应该都能活到120岁,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最大的障碍是心血管疾病。
心脏承担着给身体输送新鲜血液的工作,心脏一旦衰老,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变得迟缓、呆滞,身体自然也就呈现出了老态。
二、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医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教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于其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
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
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
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
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
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
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
《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
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
《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
”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
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
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则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
所以,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就像《黄帝内经》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对此,晚唐道士杜光庭说得十分清楚“: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
形无主则不安,心无舍则不立。
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不仅认为“形”是第一性的,也看到“神”对“形”的反作用,强调形神并炼,要强身必先修其心,性命双修,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3 . “少私寡欲”、“恬淡自乐”的养生观
道家养生思想对人们在生活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少私寡欲、恬淡自乐。
道家认为,唯其如此,方能保持身心健康。
老子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等物质享受是有害无益的:“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然,这里完全否认感官享受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视觉器官长期受到绚丽色彩的刺激,必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美味佳肴必定导致食欲减退;纵情于骑马打猎,当然将心神不宁;刻意追求稀世珍宝,难免使得行为败伤。
因此,道家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去甚, 去奢, 去泰。
老子认为追逐荣利, 嗜欲过多, 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
庄子也认为: 养生莫差于养精寡欲, 他将酒色过度视为养生的畏途, 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者, 过也; 形用而不休则弊也; 精用而不已则劳也。
因此道家在养生方面认为骄奢淫逸,放纵肉欲,都将严重地损害健康,只有恬淡自乐才是健康长寿之本。
4 . “修身养性”重视修德的养生观
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以德养生,修身养性,又要求人们在精神情绪方面处于安静、乐观、没有过分欲求的状态,做到心胸开阔、性格爽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达到长寿之目的。
通过调控意识活动而达到对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与锻炼,得到心神的修持修炼。
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强调个人应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 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 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这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发展应用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家认为人应当心慈于物, 与人为善, 以近于道,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以健康生命为基本,进一步高尚人格,圆满操行,升华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养生观,既重视自然无为,体现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认识,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态度,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道家在养生方面提出: 一曰寡欲, 二曰节劳, 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的方法。
道家养生观主要是以“道”为思想基础, 以“守静”为基本内容, 以
“节欲”为基本手段。
其思想可概括为: 第一, 道家养生思想首倡者为老子,以老子为代表的法道养生思想逐步发展,后<<黄帝内经>>大量吸收前人和当时的各种养生学说, 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
<<黄帝内经>>所代表的道家养生观也堪称是中国养生理论的元典。
第二, 道家以返璞归真为目标, 但它不是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状态, 而是在新的层次主动适应自然, 是追求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
第三, 道家的养生可以分为形养和神养两大类。
形养就是合理地、科学地生活, 特别要节制各种欲望, 食色二欲尤其节制; 神养重于形养, 以神养为根本, 以形养为基础。
循道而行、顺乎自然是道家养生的根本原则。
清静无为是道家养生的基本方法。
贵柔守雌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重要法则。
道家的养生思想在丰富的道家养生生活经验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简单易行, 实用价值也很高。
与儒家重视家、国不同, 道家重视个人的生存发展, 其神养思想突出地凸现了人的特点, 其节制思想, 也对中华民族的简朴美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意义,在养生方面从老子提出”摄生“到庄子提出“养生”直至形成全面系统的自然养生,这种道家养生观的确立, 也为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养生理论的精髓, 为现代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的学理依据,对人类健康益寿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