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一种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一些局限性。
近年来,藏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疗效进行分析。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藏药调理心气。
藏医药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的病机之一,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温补心气作用的藏药来调理心气,改善心脏功能。
二是通过针灸和推拿疗法来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和推拿疗法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供血,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三是通过中药药物治疗来改善心脏功能。
中药药物可以提高心肌的耐缺血能力,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和缺氧等症状。
研究表明,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研究发现,应用藏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较单纯应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疗效上有显著差异。
藏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脏功能得到了改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所降低。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应用藏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较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通过调理心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心脏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治疗该疾病,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但是,由于该疗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51例临床研究

[ 2 ] 王芳. 中西医结合 治 疗活动期 强直 性脊柱 炎 [ J ] . 中国
实验方剂学杂志 , 2 0 l l , 1 7 ( 6 ) : 2 6 5 . [ 3 ] 李义凯, 朱洪 民, 陈焕亮, 等. 两种强直性 脊柱 炎临床诊 断标准的 比较 [ J ] . 中国康 复 医学 杂志 , 2 0 1 0 , 2 5 ( 8 ) :
7 3 3—7 3 5 .
[ 7 ] 苏荣扎布 主编. 蒙医 内科 学[ M] . 呼 和浩特 : 民族 出版
社. 1 4年 3月 1 5日收 稿
[ 4 ] 蒙 医 药标 准化 编 审委 员会. 蒙 医病 症 诊 断 疗 效标 准
藏医药治疗 心血管疾病 5 1 例临床研究
1 . 2 临床分 型和症 状 : 参 照藏 医“ 三 因” 诊断标 准对 患 者 疾病进行分型 。其 中龙偏盛者 1 8例 , 临床症状 : 心律失常 、 低血压 、 四肢僵硬 、 记忆力减退 、 头晕 、 气喘 、 睡眠质量下降 ,
性治疗 , 很容易 引发脑梗 死 、 冠状 动脉硬化等 疾病 , 直接影 响着患者 的生存质 量。对此 , 笔者 医院主要采 用藏药 进行
1 38 .
[ 1 ] 李现林 , 等. 舒督 通痹丸治疗强直性脊 柱炎 的临床研 究 [ J ] .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1 , 3 ( 1 6 ) : 1 7 —1 8 .
[ 6 ] 葛夫责. 强直性脊柱 炎的早 期诊 断及康 复措施 [ J ] . 菏
泽 医学专科 学校 学报 , 2 0 0 8 , 2 0 ( 3 ) : 9 .
病 的临床诊断标准 ; 符合藏医 “ 三因” 中关 于心血管 疾病 的 诊断标准 ; 自愿加入本组研究 ; 年龄 i >2 2岁。排除标 准 : 合 并心肺功能 障碍者 ; 精神障碍者 ; 临床 症状难 以控制 者。本
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藏医“三因”辩证法的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例患者分为培根偏盛型、龙偏盛型与赤巴偏盛型;使用藏药对症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用藏医药辨证施治分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培根偏盛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7.5%,龙偏盛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2.3%,赤巴偏盛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6.4%。
结论:藏医药辩证施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藏医药;辨证;心血管疾病;疗效观察心血管疾病多发于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趋势愈来愈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的态势不断增长,比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都直接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1]。
本文对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3±5.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23例,心律失常患者8例,肺心病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16例,心肌炎患者3例,按照藏医“三因”辩证法的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例患者分为培根偏盛型、龙偏盛型与赤巴偏盛型。
培根偏盛者24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口干、四肢麻木,心律紊乱,血压偏低,舌质呈红色、干且涩;龙偏盛型26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头痛,血压升高、心律加快,舌苔呈灰黄且厚;赤巴偏盛型2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疲劳、无力、嗜睡,四肢冷,舌苔呈腻白且厚。
1.2方法根据患者各不相同的病情,在坚持藏医“三因”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下,对患者对症下药,确保“三因”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藏医艾灸治疗心悸症1例

膏、 爱 维 心 口服液 等 药 物 。
2 结 果
使 用 上 述 治 疗方 法 , 2 3例 患 者 中 痊 愈 1 3例 ( 5 7 %) , 显 效 5例 ( 2 2 %) , 有 效 3例 ( 1 3 % ), 无 效 2例 ( 8 %) , 总 有效率 9 2 %。
3 讨 论
胸 闷 。藏 医采 用传 统 外 治 法艾 灸 治 疗 本 病 多 例 , 疗 效 甚
佳, 现举 例 如 下 。 患者 , 公某, 男性, 3 9岁 , 系海南州 共和县人 , 长 期 从事文秘工作 , 患者于 2 0 1 2年 5月 6 日来 我 院 就 诊 , 自 述 1 月 前 突 然 出现 心 慌 、 心 跳 加快 , 继 而 出现 头 痛头 晕 , 无故生气 、 闻 不 悦 之 言 则惊 恐 等症 状 , 经 当 地 医 院 输 液
首 先早 、 中、 晚 依 次 服用 了八 味沉 香 散 、 布玛拉( 二 十 味
2 0 1 3年 1 月 9 日收稿
衡状 态 。艾 灸 疗 法 无 任何 毒 副 作 用 ,且 方便 、经 济 、 有
效, 值 得推 广 。
治疗 , 效果不明显 , 特 来 我 院就 诊 。查 : 体温 3 7 . 2 ℃, 心
率 9 2 / m i n , 呼吸 3 0次 / m i n , 血压 1 0 0 / 8 0 m mH g, 治疗方 法 :
闻不 悦 之 言 则 惊 恐 、 长叹 、 气短 、 少 眠 、自觉 心 内 空 虚 、
肉 豆蔻 散 ) 、 五 味 石榴 散 。7天后 取 第 六 、 第 七 椎穴 位 施
灸 ,时 间 为 每 次 3—5分 钟 , 7次 为 1疗 程 。 1个 疗 程 后 心 慌 和心 跳 加 快 症状 明显 减 轻 , 3个 疗 程 后 心 慌 、心 跳 加快 、 头 痛头 晕 等症 状 基本 消失 。 体会 : 心悸症主要是 因隆邪侵人心脏所致 。 藏 医 认 为 凡 是 隆 及 培 根所 致 的疾 病 均 可 采 用 施 灸 疗 法 , 《 四 部 医典 》 后续部 日 : 第六 、 七椎为命 脉和心 脏穴位 , 取 第 六、 七椎 施 炙 , 火灸 功 效可 间 接渗 透 到病 变 部 位 , 迅 速 对 紊 乱状 态 进行 间接 干 预和 调 控 , 最 终 能 达 到 一 个 新 的 平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治疗

藏医的治疗⽅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
(⼀)药物治疗 根据藏医的理论,⼈体由三因素,即隆、⾚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药物治疗的⽬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致可以分成寒热两⼤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的。
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药引⼦,以便把所⽤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糖做为药引⼦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红糖块做引⼦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以治疗培根病或黄⽔病等等。
除药引⼦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如说,丸药⼀般是⽤开⽔送服,其中寒性病⽤热开⽔吞服;热性病则反之,⽤凉开⽔送服;⾄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温开⽔送服。
凡隆病宜⽤动物⾻熬的汤送服,⾚巴病宜⽤獐⽛菜汤送服,⽽培根病则宜⽤芫荽⼦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的疗效。
此外,⽤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如,⼈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体抗⼒的根本;对⼼、⼤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放⾎疗法 这是藏医治疗学中⼀种颇具特⾊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放⾎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时间、部位、⼿术过程及放⾎量等等。
适应症:放⾎疗法适⽤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病、⿇风病、疮疡症等等。
⽽有⼀些病症则不宜⽤放⾎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不⾜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七⼗岁以上⽼年⼈等,均为禁忌之列。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进而造成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
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随着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本文将通过对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优势和可行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受损,最终形成心肌病变。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药物来减轻冠脉狭窄和改善心肌供血;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来改善冠脉血流;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移植等方式来治疗心功能不全。
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药物治疗有较大的副作用,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费用高昂,术后康复周期长等问题。
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瘀滞、气滞、脏腑失调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方式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西医治疗则是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药物、介入和手术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
目前关于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疗效分析研究尚不够多,但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显示,中医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65例临床疗效观察

效标准定为显效 、 有效 、 无效。显效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 各
生命 体 征 正 常 , 药 2个 月 后 未 复发 , 助检 查 无 明 显 异 常 停 辅
12 一般资料 : . 经我 院接 受诊治 的 6 5例患者均为 门诊病 例, 其中男性 4 例 , 2 女性 2 ; 3例 龙偏 盛者 2 7例, 巴偏盛 赤
1 1 病例资料 : 。 用藏药治疗 冠心病 1 、 6例 高血压 1 3例、 肺
心病 4 、 性 心 功 能 不 全 2 、 肌 炎 4例 、 律 失 常 2 例 慢 4例 心 心
例。 以上疾病诊断参 照西 医诊 断标 准及藏 医“ 三因 ” 辨证法
分析 归 纳 为 龙 、 巴 、 赤 培根 3型 。
者l , 9例 培根 偏 盛 者 1 ; 龄 最 大 7 岁 , 小 4 , 9例 年 6 最 7岁 平
均 年龄 5 岁 。 8
2 辨 证 分 型
者; 有效 :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 各生命体征 明显好 转 , 停药 2
个月 后 未 复 发 , 助 检 查 基 本 正 常 者 。无 效 : 疗 1 辅 治 —2个
l 5天为 1 程 。 疗
8 5 5 3 . 1. 14 . 5 0 84 1 6 61 58 2 0 6 3 . 6 5 8 7 2 2 5 75 8 1 3 9 0 2 250 1. 0 0 6 2 0 5
余 甘 子 散 等 性 凉 药物 治 疗 , 日 1 , 次 2 , 顺 序 用 开 每 次 每 g按
水 冲服 ,5天 为 1 程 。 1 疗
,
பைடு நூலகம்
随 着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 均 寿命 在 延 长 , 而 人 因
藏医心隆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隆病的未来发展策略
未来,心隆病的研究和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加强病因学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心隆病的发病机制 ;二是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和致残率;四是加强预防和控制心隆病的方法和策略的研 究,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影响程度。
心隆病的研究趋势
未来,心隆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病因学的深入探究,如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研究也将更加 注重治疗学的创新和优化,如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此外,研究还将更加注重 预防和控制心隆病的方法和策略,如提高社会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等。
心隆病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心隆病的症状与危害
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乏力等是 心隆病的常见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 克、心衰等危重病症。
心隆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恶化可导 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
心隆病的分类与分级
根据藏医理论,心隆病可分为热性、寒性和混合性三类。
热性心隆病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寒性心隆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 短、眩晕等症状;混合性心隆病则兼有热性和寒性心隆病的症状。
心隆病的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理
心隆病患者需注意饮食,遵循低盐、 低脂、低糖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 粗粮和高蛋白食物,避免过食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生活起居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和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 的运动,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 、酗酒等。
心隆病的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
心隆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 等情绪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心理 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 信心。
鼓励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 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以减少心隆病的发病风 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
发表时间:2017-12-26T10:05:40.2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1期作者:格茸
[导读]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卫生院 674506
摘要: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
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
关键词:心动过缓;藏药;动态心电图;七味广枣丸;十一味维命丸
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级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博。
一、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
1.1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差,因此易出现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现象。
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可导致心脏的收缩力减弱,从而引起心动过缓。
此类心动过缓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在45~59次之间。
其心跳很有规则,而且不影响心脏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供血,因此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没有不适的感觉。
1.2、窦房结病变
当心脏的原始起搏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出血、缺血、变性、纤维化等病变时,就会破坏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使其数量减少,从而使心跳的速度减慢。
同时,上述病变还可引起窦房结动脉发生硬化、窦房结和心房肌纤维化、心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等一系列退行性病变。
这些退行性病变可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使心脏的启动性能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心动过缓(临床上将这种情况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患有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等疾病,其中病情较轻者可无不适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的情况,如头昏、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甚至可发生短暂性的昏厥、抽搐或阿-斯综合征(由心源性因素引起的脑缺血急性发作)及猝死。
另外,有些此类心动过缓患者还可出现心跳过快或心跳过慢交替发生的现象,临床上将这种现象叫做“快-慢综合征”,此类患者的预后较差。
1.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完全不能达到心室。
该病是引起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之一。
由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的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可在40次以下,最慢的仅有20次左右,并可经常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甚至晕厥、抽搐等脑缺血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但即使这样也大多预后不良。
二、藏医治疗
根据传统藏医药理论,心律失常是因机体故有的三因失调,其中龙(气)分布全身,它的功能是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胃肠蠕动、五官感觉、肌肉以及肢体活动、食物分解、输送饮食精华与糟粕,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
由于龙(气)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5种。
心脏是在司命龙、上行龙、善行龙及3种龙的(气)作用下完成其情感、思维、运送血液(藏医理论认为)等功能,如果受到某种诱因刺激,其中1种龙(气)失衡就会出现心动过缓或过速以及其他心脏病,所以总的治则为整体调理,使三因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心肌功能的目的。
藏药七味广枣丸有广枣、肉豆蔻、丁香、木香、枫香脂、沉香、牛心粉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胸闷疼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风火相搏、气血不调、痰热潜伏引发胸胁作痛、心悸昏迷。
十一味维命丸由沉香、肉豆蔻、广枣、阿魏、天竺黄、乳香、木香、诃子、木棉花、丁香、野牛心组成。
用于顽固性失眠、多梦、神志紊乱、镇静安神、精神抑郁症、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经衰弱、乏力、补血益气、胸闷、头痛、记忆力减退、冠心病等症。
从服药前1次ECG、DCG与服药7天和21天2次DCG 的对照分析平均心率提高3-5次/min,尤其夜间比白天提高明显,虽然提高幅度并不大,但说明有一定作用。
三、根据藏医理论该治疗要持续2-3个月
1.窦性心动过缓。
这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心跳偏慢现象,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也可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等原因所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心跳每分钟虽低于60次,但不少于45次。
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注射阿托品之后加快心跳。
这种心动过缓不会发生危险,也不需做任何治疗。
2、房室传导阻滞。
这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病理性心动过缓。
特点是窦房结尚能发出启动信号,但不能将启动信号顺利地传到心室去.造成心跳漏搏。
有的每2次漏搏1次,有的每3次漏搏1次。
如果房室交界处疾病较严重,即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这时心室就在自身某一部位发出启动信号以维持心脏跳动。
但这种由心室自身发出的启动信号其频率很低,多在每分钟30次左右,一般不超过每分钟40次。
这是一种较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因心跳骤停而猝死。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是由于窦房结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以老年人较多见。
通常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是相当规整的。
若因某种原因,引起窦房结本身或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缺血或纤维化等损害,即可使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降低或衰竭,打乱正常的心跳节律,出现明显的心跳过缓、窦房阻滞,严重时可发生窦性停搏。
一旦诊断为本病应立即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立即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跳骤停而猝死。
综上所述,当发现自己或亲人心跳过缓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以确定心跳过缓的原因,进行及时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民族出版社,朱崇先主编,2005
[2]藏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初探,西北药学杂志,杨春生,刘海青,李宏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