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yl-ch5.自底向上优先分析
烯丙基环己烷结构式

烯丙基环己烷结构式1. 简介烯丙基环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8H14。
它由一个环己烷环和一个烯丙基侧链组成。
烯丙基侧链是一个含有双键的碳链,它与环己烷环连接在一起。
2. 结构烯丙基环己烷的结构式如下所示:H|H - C = C - C - C - C - C - C - H|H在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到双键连接了碳原子。
这个双键使得该分子具有不饱和性质,使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特殊的反应性。
3. 物理性质烯丙基环己烷是一种无色液体,在常温下具有辛辣的气味。
它的密度约为0.80g/cm3,沸点为120-130°C,相对分子质量为110.20 g/mol。
4. 化学性质4.1 反应性由于含有双键,烯丙基环己烷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它可以参与许多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如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4.2 加成反应烯丙基环己烷可以与许多试剂发生加成反应。
例如,它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溴代环己烷:H Br| /H - C = C - C - C - C - C - H|H此外,它还可以与酸或碱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产物。
4.3 氧化反应烯丙基环己烷可以被氧化剂氧化为相应的醇或醛。
例如,它可以被稀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环己酮:H O| //H - C = C - C - C - C - C - H|H4.4 还原反应烯丙基环己烷也可以被还原剂还原为相应的烯丙基环己烷。
例如,它可以被氢气和催化剂还原为环己烷:H H| /H - C = C - C - C - C - C - H|H5. 应用烯丙基环己烷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反应底物,参与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如酯化、羟基化和取代反应等。
此外,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烯丙基环己烷还可以用作某些材料的原料,如聚合物和涂料。
6. 安全注意事项烯丙基环己烷是一种易燃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在使用或储存时,应避免与明火或高温接触。
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其接触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有机反应规则总结

有机反应规则总结1 Arbuzov亚磷酸三烷基酯作为亲核试剂与卤代烷作用,生成烷基膦酸二烷基酯和一个新的卤代烷:卤代烷反应时,其活性次序为:R'I >R'Br >R'Cl。
除了卤代烷外,烯丙型或炔丙型卤化物、a-卤代醚、a- 或 b-卤代酸酯、对甲苯磺酸酯等也可以进行反应。
当亚磷酸三烷基酯中三个烷基各不相同时,总是先脱除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基团。
本反应是由醇制备卤代烷的很好方法,因为亚磷酸三烷基酯可以由醇与三氯化磷反应制得:如果反应所用的卤代烷R'X 的烷基和亚磷酸三烷基酯(RO)3P 的烷基相同(即R' = R),则Arbuzov 反应如下:这是制备烷基膦酸酯的常用方法。
除了亚磷酸三烷基酯外,亚膦酸酯 RP(OR')2和次亚膦酸酯 R2POR' 也能发生该类反应,例如: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按 S N2 进行的分子内重排反应:反应实例2 Arndt-Eister 反应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3 Baeyer----Villiger 反应反应机理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
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
烯丙基树脂研究报告

烯丙基树脂研究报告《烯丙基树脂研究报告》一、简介烯丙基树脂(epoxy resin)是由按照一定的合成配方,通过特定的原料反应,利用烯丙基环化或其它方式形成的树脂,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机械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及耐紫外线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及其他有严格要求的产品制造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特性1. 弹性好:烯丙基树脂具有极好的机械弹性,具有高的冲击强度,能够耐受极大的应力,能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应力,保证制品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从而可以提供良好的使用性能。
2. 耐酸碱性:烯丙基树脂能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酸碱侵蚀,能够耐受一定的酸碱环境,比较适合用于酸碱性环境的地方。
3. 防水性:烯丙基树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够有效的阻止水分的渗透,从而保证使用产品的质量,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
4. 耐紫外线性:烯丙基树脂能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紫外线侵蚀,从而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能够更好的服务消费者三、应用1. 在航空航天方面应用:烯丙基树脂具有耐高温、耐低温、抗冲击、低重量、降低摩擦和磨损的特性,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可以用于制造发动机结构、飞行器外壳以及航空器的结构连接设备。
2. 在汽车制造方面应用:烯丙基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因此可以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如车身主骨架、车轮、车桥、行驶电机及变速箱盖等。
3. 在电子电器方面应用:烯丙基树脂具有耐电、耐电磁场、低温热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可以用于电子电器行业,如多媒体及家具,电视机及收录机的外壳,及电工行业的机械零部件。
四、性能评价1. 烯丙基树脂具有一定的抗酸碱性,能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酸碱侵蚀;2. 烯丙基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紫外线性,能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紫外线侵蚀;3. 烯丙基树脂具有极好的机械弹性,具有高的冲击强度,能够耐受极大的应力;4. 烯丙基树脂具有耐电、耐电磁场、低温热稳定性等优点,使得它在电子电器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结论经过对烯丙基树脂性能的检测,可以发现烯丙基树脂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耐紫外线性、机械弹性及耐电、耐电磁场、低温热稳定性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及电子电器等领域,因此在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吡啶溴鎓盐反应机理

吡啶溴鎓盐反应机理吡啶溴鎓盐反应机理吡啶溴鎓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试剂,在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反应性强,能和很多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本文将介绍吡啶溴鎓盐的结构、性质及其与不同官能团的反应机理。
一、吡啶溴鎓盐的结构和性质吡啶溴鎓盐的化学式为C5H5NBr,属于吡啶类化合物。
它是白色结晶固体,在水中易溶。
由于吡啶中的氮原子孤对电子密度高,溴鎓根离子偏爱攻击吡啶的氮原子,从而形成吡啶溴鎓盐。
二、吡啶溴鎓盐与醇的反应机理吡啶溴鎓盐能和醇反应,生成相应的醚化合物。
以乙醇为例,其反应机理如下:首先,乙醇中的氧原子亲电性强,被吡啶溴鎓盐中的溴鎓根离子攻击,形成高能的乙氧根离子。
接着,乙氧根离子进一步攻击吡啶的氮原子,将乙醇的氢原子去除,生成乙醚。
此步骤中生成的吡啶-鎓阳离子呈正电荷,由于电子云密度降低,对晶体结构稳定性有影响,不稳定的离子可分解。
最后,吡啶-鎓阳离子通过失去一个负电荷的溴根离子,生成吡啶醚盐。
吡啶醚盐无固定结构,是多个离子共同存在的混合物。
总体来说,吡啶溴鎓盐与醇反应的机理主要是醇的氧原子亲电性强,易被吡啶溴鎓盐中的溴鎓根离子攻击,形成高能的氧根离子,然后进一步攻击吡啶的氮原子,生成相应的醚化合物。
三、吡啶溴鎓盐与酯的反应机理吡啶溴鎓盐能和酯反应,生成相应的醚化合物。
以甲酸乙酯为例,其反应机理如下:首先,吡啶溴鎓盐中的溴鎓根离子攻击甲酸乙酯中的羰基碳,形成高能的甲酸乙酯中间体。
接着,中间体发生环化反应,形成五元环状的离子,其中呈正电荷的吡啶-鎓阳离子的发生电子云重分布,尤以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受到的影响最大。
最后,吡啶-鎓阳离子通过失去一个负电荷的溴根离子,生成吡啶醚盐。
吡啶醚盐同样是多个离子共同存在的混合物。
总体来说,吡啶溴鎓盐与酯反应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吡啶溴鎓盐中的溴鎓根离子攻击酯中的羰基碳,形成高能的中间体,然后发生环化反应,最后失去溴根离子,生成相应的醚化合物。
总结:吡啶溴鎓盐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学试剂,具有很好的反应活性。
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5%苯基气相色谱柱分离

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5苯基气相色谱柱分离一、概述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
气相色谱柱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的核心部件,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对于提高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5苯基气相色谱柱分离的相关内容。
二、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的特性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是两种常见的环氧七氯化合物,具有多种应用和广泛的生产和使用。
它们的结构和物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的色谱柱才能有效分离。
三、5苯基气相色谱柱的特点5苯基气相色谱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柱类型,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稳定性。
其表面涂覆了5的苯基聚合物,可以有效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
四、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在5苯基气相色谱柱上的分离效果基于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的特性和5苯基气相色谱柱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5苯基气相色谱柱上,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可以得到有效的分离。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如进样量、温度梯度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
五、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的应用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作为环氧七氯化合物,在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了解其分离方法和分析技术,有助于提高对其应用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
六、结论5苯基气相色谱柱可以有效分离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为其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环氧七氯化合物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在5苯基气相色谱柱上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气相色谱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领域的读者带来帮助,也欢迎大家对本文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推动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内环氧七氯和外环氧七氯在各种工业、环境和生活用途中的广泛应用,对它们的准确快速检测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偏苯三酸酐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偏苯三酸酐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偏苯三酸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它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具有多种功能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本文将主要讨论偏苯三酸酐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其应用进行综述。
偏苯三酸酐反应是一种可逆的重排反应,通过将偏苯三酸酐与不饱和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可以生成具有笔直链状结构的产物。
这种反应有着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实现碳-碳键的构建和重排,并且可以在反应中引入不同官能团。
在偏苯三酸酐反应中,反应机理的核心是酸催化下的亲核加成和负离子中间体的形成。
具体来说,偏苯三酸酐作为亲核试剂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生成负离子中间体。
随后,负离子中间体会经历质子化、负离子迁移、质子消除等步骤,最终得到目标产物。
影响偏苯三酸酐反应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反应物的选择、溶剂的选择、pH值的调控、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等。
不同的反应条件会对反应速率、产物选择性和收率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偏苯三酸酐反应以其简单高效、适用广泛的特点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反应的本质,并为其在合成过程中提供更精确的控制和优化设计。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该反应的应用领域,以期在有机合成中实现更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从组织结构上进行介绍和概述,它通常包括各章节的标题和内容安排。
对于本文《偏苯三酸酐反应》,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偏苯三酸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正文:2.1 反应机理:详细介绍偏苯三酸酐反应的反应机理,包括反应物的结构、反应条件和反应路径等方面的内容。
2.2 影响因素:分析偏苯三酸酐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催化剂、溶剂和反应物比例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影响及机理解释。
3. 结论:3.1 总结:总结偏苯三酸酐反应的主要研究结果和发现,回顾文章中对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的探讨。
烯丙基重排机理

烯丙基重排机理
烯丙基重排是一种烯丙基基团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位置变换的反应,通
常发生于烷基烯丙基基团的分子内。
烯丙基重排可以是热力学或动力学控
制的,并且可以由酸,碱或其他活性中间体催化。
烯丙基重排可以分为Cope重排和Claisen重排两种类型,它们的机
理略有不同。
Cope重排的机理:
1.最初,烷基-烯丙基化合物位于平面构象。
2.然后,α-碳上的氫离子化生,生成共轭烯基离子。
3.共轭烯基离子会在其框架中游离,然后重新生成α-碳上的氢离子,并且产生了新的烷基-烯丙基化合物。
Claisen重排的机理:
1.最初,烷基-烯丙基化合物位于开链构象。
2.酸催化下,O-羰基上的氢离子化生,并形成烯丙氧离子中间体。
3.然后,氧离子与α-碳上的氢离子互换位置,生成新的烷基-烯丙
基化合物。
总之,烯丙基重排的主要机理是通过中间体的形成,促使烯丙基基团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位置变换。
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丙烯双乙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塑料、涂料等领域。
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中沸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参数。
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亚丙烯双乙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温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亚丙烯双乙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其化学结构、分子式和分子量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亚丙烯双乙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合成过程。
进一步,我们将重点讨论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影响因素。
沸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环境条件等。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亚丙烯双乙酯沸点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作为支持。
最后,我们将总结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特性,并展望对其沸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深入理解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控制该化合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可以为读者提供有关亚丙烯双乙酯沸点的全面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亚丙烯双乙酯及相关化合物的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亚丙烯双乙酯的定义和性质2.2 亚丙烯双乙酯的制备方法2.3 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影响因素3. 结论3.1 总结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特性3.2 对亚丙烯双乙酯沸点的进一步研究展望3.3 结论本文首先介绍亚丙烯双乙酯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其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常见用途。
接着,将详细探讨亚丙烯双乙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和近年来的新型合成方法。
然后,着重分析亚丙烯双乙酯的沸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压力、纯度以及其他参与反应的物质。
结合相关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沸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
<
<
>
<
>
<
>
<
<
<
=
<
>
>
>
>
<
<
<
FIRSTVT
# > >
> > =
30
最左素短语
• 短语——回忆
– 若文法的开始符号为S,S=>*αAβ,A=>+ γ – 则称γ为句型αAβ的一个短语
• 素短语
– 至少含有一个终结符,并且不再含有更小的 素短语
• 最左素短语
– 处于句型最左面的素短语
31
素短语举例
句型T+T*F+i的短语有哪些? 直接短语有哪些?素短语是什么?
– 短语为:T+T*F+i、T+T*F、 T*F,以及最左边的T和最右边 的i
– 直接短语是:T、T*F、i – 素短语为:T*F和 i。
✓ T+T*F+i,T+T*F不是素短语, E
因为其中包含了素短语T*F。 ✓ T不是素短语,因为其中没有终
(⋖(,(⋖a,(⋖A. • 3) SbAb且A+ …),A+a,A+…B可
得: )⋗b,a⋗b,B⋗b.由BAa)且 A+ …),A+ a,A+ …B 可得:)⋗a,a⋗a,B⋗a
13
SbA ( Ba ) #
S
⋗
b
≐⋖
⋖
⋗
A
≐
≐
(
⋖⋖ ≐⋖
B
⋗
⋗
a
⋗
⋗≐Leabharlann )⋗⋗# ⋖⋖
≐
14
简单优先文法
• 若一个文法是简单优先文法,必须满足以下 条件:
28
计算优先关系2
• F -> (E) | i
(=) ( < any of FIRSTVT(E) any of LASTVT(E) > )
• #E#
#=# # < any of FIRSTVT(E) any of LASTVT(E) > #
29
LASTVT
+
+
>
*
>
(
<
)
>
i
>
#
<
算符优先关系表
• 检查是否为句柄—归约条件 • 选用哪一条规则进行归约—归约原则
8
5.2 优先分析法
1、简单优先分析法概述
• 基本思想 简单优先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一个文法 按一定原则求出该文法的所有符号之间的 优先关系,按照这种关系确定归约过程中 的句柄以进行归约。
9
优先关系的定义
• X≐Y • X⋖Y • X⋗Y
第五章 自底向上分析
5.1 移进-归约分析 (自底向上分析的一般过程)
5.2 优先分析法 5.3 LR分析法 5.4 SLR(1)分析技术 5.5 LR(1)和LA1 LR(1)分析
自顶向下分析算法的基本思想为:
+
若Z S 则 S L(G[Z]) 否则 S L(G[Z])
G[Z]
存在主要问题: ➢ 左递归问题 ➢ 回溯问题
36
3 优先函数
用优先关系矩阵存储算符之间的优先关系, 需要耗费大量的内存空间(n+1)2。
算符之间的优先关系也可用优先函数来表示, 只需占用2(n+1)存储单元。
定义两个优先函数f、g,满足如下条件:
– 当a=b,则令f(a)=g(b) – 当a<b,则令f(a)<g(b) – 当a>b,则令f(a)>g(b)
T
结符号。
Z E
E+ T
+T F i
T *F
32
算符优先算法
• “归约”素短语 • 最左子串法 • 由于算符优先文法不含两个连续的非终结符,故可以
把括在两个#之间的句型的一般性是写成:
#N1a1N2a2NnanNn+1an+1# 其归约中的,是ai都满是足终下结列符条,件N的j是最非左终子结串符:(可有可无)。此时
• E->E+T|T
– FIRSTVT(E) = { + } U FIRSTVT(T) – = { +, *, (, i }
26
构造LASTVT()
• F->(E)|i
– LASTVT(F) = { ), i }
• T->T*F|F
– LASTVT(T) = { * } U LASTVT(F) – = { *, ), i }
15
步栈 骤
1#
优先 关系
⋖
当前 符号
b
剩余输 入串
(aa)b#
动作 移进
2 #b
⋖
(
aa)b# 移进
3 #b( ⋖
a
a)b# 移进
4 #b(a ⋗
a
)b#
归约
5 #b(A ≐
a
)b#
移进
6 #b(Aa ≐
)
b#
移进
7 #b(Aa) ⋗
b
#
归约
8 #b(B ⋗
b
#
归约
9 #bA ≐
b
#
移进
10 #bAb ⋗
• 由于仅对终结符定义优先关系,未对非终结符 号定义算符优先关系,不能使用这些关系查找 右单个非终结符号组成的句柄。
25
构造FIRSTVT()
• F->(E)|i
– FIRSTVT(F) = { (, i }
• T->T*F|F
– FIRSTVT(T) = { * } U FIRSTVT(F) – = { *, (, i }
▪ 主要方法: • 递归子程序法 • LL分析法
自底向上分析算法的基本思想为:
若Z + S 则 S L(G[Z]) 否则 S L(G[Z])
G[Z]
存在主要问题: • 句柄的识别问题
主要方法: • 算符优先分析法 • LR分析法
2
自底向上分析
基本算法:
若采用自左向右的描述和分析输入串,那么自 底向上的基本算法是:
i
3 #F+(F+i)*i# #⋖+⋖(⋖+⋖i⋗) i
4 #F+(F+F)*i# #⋖+⋖(⋖+⋗)
F+F
5 #F+(E)*i# #⋖+⋖(≐)
(E)
6 #F+F*i# #⋖+⋖*⋖i⋗#
i
7 #F+F*F# #⋖+⋖*⋗#
F*F
8 #F+T#
#⋖+⋗#
F+T
9 #E#
F F F E F F T E 接受
FIRSTVT(P)
22
LASTVT()
• LASTVT(P)
= { a | P =>+ …a 或 P =>+ …aQ }
• LASTVT(P)的构造算法
– 若P->…a或P->…aQ,则a属于LASTVT(P) – 若a属于LASTVT(Q),且P->…Q,则a属于
LASTVT(P)
23
算符优先关系表构造算法
37
用关系图法构造优先函数
步骤:1.对所有终结符(包括#),用有下脚标fa、ga 的为结点名,画出2n个结点。
2.若ai>aj, 或ai=aj,则. 从fai到gaj画一条弧。 若ai<aj, 或ai=aj,则从gaj到fai画一条弧。 3.给每个结点赋一个数,此数等于从该结点出
输入串
#
符号栈 #
L.R.P
4
例:G[S]: S→AcBe A→b A→Ab B→d
输入串为bbcde,检查是否是该文法的合法句子。
若采用自底向上分析,即能否一步步归约当前句型的句柄, 最终规约到开始符号S。先设立一个符号栈,我们统一符号 “#”作为待分析的符号串的左右分界符。 作为初始状态,先将符号串的分界符推进符号栈,作为栈底 符号。
34
识别句型i+(i+i)*i得到的语法Z 树
Z F+
(a) 算符优先 分析技术得到
T 得到的语法树
i
F *F
( E) i
E
E
+T
T
T *F
F
F
i
i
( E)
F+F
i
i
(b) 一般分析 技术得到得到 的语法树
E+ T
T
F
F
i
i 35
关于算符优先文法
•算符优先分析比简单优先分析快得多; (跳过了单产生式归约) •算符优先关系表比简单优先关系表小很多, 占用存储空间相对较少 •算符优先分析文法使用的范围比简单优先 方法大得多; •适用于表达式文法
1) 在文法符号集V中,任意两个符号之间最多 只有一种优先关系成立;
2) 在文法中任意两个产生式没有相同的右部。
简单优先分析法的算法思想是:在不断将输 入符号移进分析栈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优先级,首 先发现句柄的尾,然后再反向找到句柄的头,从 而找到句柄。之后寻找句柄以句柄为右部的规则, 如找到则进行规约,否则出错
• 说明 为了方便,假设文法中不含形如P的规则17
算符文法
• 如果某文法G中没有形如ABC的产生 式,这里A, B, CVN,则成文法G为算符文 法,也称OG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