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共105页)
上海科技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 全一册(上学期) 课时教案(含单元复习)

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上学期)课时教案目录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 第一节走进神奇--------------------------------------------------------- 1 第二节探索之路--------------------------------------------------------- 3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7 第一节动与静----------------------------------------------------------- 7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 10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 12 第三节快与慢(第1课时)---------------------------------------------- 14 第三节快与慢(第2课时)---------------------------------------------- 17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9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单元复习------------------------------------------- 22 第三章声的世界-------------------------------------------------------- 27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7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 31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2课时)------------------------------------------ 33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35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复习--------------------------------------------- 38 第四章多彩的光-------------------------------------------------------- 41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1课时)-------------------------------------------- 41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2课时)-------------------------------------------- 44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47 第三节光的折射(第1课时)-------------------------------------------- 51 第三节光的折射(第2课时)-------------------------------------------- 54 第四节光的色散-------------------------------------------------------- 57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60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63 第六节神奇的眼镜------------------------------------------------------ 65 《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复习--------------------------------------------- 69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74 第一节质量------------------------------------------------------------ 74 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77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80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83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单元复习------------------------------------------- 85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89 第一节力-------------------------------------------------------------- 89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92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94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96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99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复习-------------------------------------- 103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续)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必须要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它们与其国际单位有怎样的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哪“四会”?学生代表或集体回答。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物态变化4. 第四章测量5. 第五章运动和力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回声与超声波等。
2.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紫外线等。
3. 第三章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4. 第四章测量: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5. 第五章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的规律等。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折射、物态变化、测量方法、运动和力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光具、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光的折射角度等。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是什么?(3)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一)前提测评1.什么叫质量?物理实验中称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2.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进行哪些调节?怎么调节?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⑵调天平横梁平衡,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处左右摆动的刻度相等为止。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哪一盘上?砝码放在哪一盘上?4.一般按什么顺序加减砝码?在什么情况下移动游码?答:⑴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接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⑵增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边,而减少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此时不加砝码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质量?答: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7.怎样确定天平的最大称量值?答:⑴根据天平底座上的铭牌的标称确定。
⑵根据天平配套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及标尺示数估计。
8.使用天平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二)以学定教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导入:对话: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教师指导:1、阅读实验要求。
2、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3、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6、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
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组长评价:①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②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加获1颗红五角星;③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1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力概念》、第2节《重力》、第3节《摩擦力》和第4节《力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三要素。
2. 使学生解重力概念,学会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3. 帮助学生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因素。
4. 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重点:力概念、重力和摩擦力影响因素、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力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力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力作用效果,引导他们思考力概念。
3. 讲解力概念:介绍力定义、单位、三要素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
5. 讲解重力:介绍重力概念、计算方法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7. 力合成与分解: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8.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定义、单位、三要素。
2. 重力:概念、计算方法。
3.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4. 力合成与分解:原理、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概念及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所受重力。
(3)分析摩擦力影响因素,举例说明。
(4)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重力、摩擦力和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5. 压力与压强6. 浮力7. 简单机械8. 功与能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功与能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简单机械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功与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斜面、杠杆、砝码、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提问: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导入:a. 讲解力的概念,演示力的测量。
b.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3. 牛顿第一定律:a.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b. 演示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a. 讲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b.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5. 简单机械:a.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6. 功与能:a. 讲解功与能的概念。
b. 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功与能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5. 简单机械6. 功与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
b. 分析题: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c. 论述题: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
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
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
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
“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
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
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水、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教法】讲解、实验【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下面看二.新课讲授1、在自然中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 图1-7: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⑺风是怎样形成的?观看录像:海市蜃楼片段。
介绍:1988 年6 月的一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突然人们发现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奇怪怎么有两个太阳呢?电脑模拟雷电的产生。
介绍雾凇:冬天,我国东北松花江畔百里长堤上常会出现满眼的玉树琼花——雾凇(又称“树霜” )。
这是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这是怎么回事呢?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10 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
看课本图1-8 图1-13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二:隔掌吸钉实验三:摩擦起电散开的塑料绳有干燥的手捋几下,看有什么现象?塑料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胀开,有趣吗?实验四:放大镜一矿泉水瓶中装水。
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这个传说真实吗?实验五: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
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
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三.小结: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
2.写出你见到或听到的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至少10 个,书上没有的)3.阅读第二节内容,下节讨论【板书设计】§ 1-1 走进神奇1、自然中…2、生活中…【反馈】1.§ 1-2 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 、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课时】1 课时【教具】录像【教法】阅读、讲解、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二.新课引入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
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1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看图1-14---图1 -1 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我国古代文明: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 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看图1-19--- 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 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
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 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
21 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
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反馈】1.2.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重点难点】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课时】1课时【教具】录像【教法】阅读、讲解、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人类在认识自然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物理学(Physics)呢?二.新课引入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新课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很多的前进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看图1-23-----图1-28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2 •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科学巨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看图1-29,了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讲“钟”的故事。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一►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31-----图1-33阅读后讨论。
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四•小结(略)五.布置作业:1. 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板书设计】§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 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2 •科学探究-----其乐无穷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一►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交流与合作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动与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
〔教学方式〕交流与讨论。
〔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阴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二、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音乐、绘画、词汇等。
例如在诗词方面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
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绝句登天门山等)。
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运动在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词汇等,能说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三、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这里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referenee object)。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或从同学身旁飞驰而过的火车等。
学生说出树木是静止的。
但教师在这里要激起认知矛盾(或者有学生主动提出矛盾的观点):地球是运动的,树木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移动,按理说树木是运动的,但平时我们看起来树木是静止的,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方面来看,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教师点明:看来判断树木是否静止,是拿树木和女孩自己比较,看树木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
再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