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Chapter 11.The basic process of XXX: posing ns → XXX → XXX → XXX → analyzing and arguing → XXX → XXX.Chapter 2: The World of nn 1: Mechanical n1.n of mechanical n: In physics。

the change of an object relative to another object is called XXX.2.Reference object: The object XXX whether an object is in n or at rest is called a reference object.n principle: XXX of a reference object is arbitrary and depends on the convenience of studying the problem.3.Relativity of n and rest: n is absolute。

and rest is relative。

That is。

whether an object is in n or at rest depends on the selected reference object.n 2: Units of Length and Time1.Units of length: nal System of Units: basic unit: meter (m)Common units: kilometers。

meters。

decimeters。

centimeters。

millimeters。

micrometers。

nanometers.km m dm cm mm μm nmn nship: 1 km = 1000 m;1 m = 10 dm = 102 cm = 103 mm = 106 μm = 109 nmMeasurement of length: Tool: rulern before use: Three checks: range。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 μm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 103 ms= 106μm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选用精密仪器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改进测量方法(三)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科版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科版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上物理的知识点吧。

I. 运动的描述在学习物理中,第一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运动的描述。

运动可以描述为物体变化位置或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描述运动时,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物理量,例如距离、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等。

II.质量与重量学习物理知识中,还需要了解质量和重量的概念。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一个常量。

而重量则是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是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乘积。

III.机械运动定律运动定律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外力和物体的作用力一定是平衡的;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是与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三定律则描述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向的。

IV. 力学功、势能和机械能学习物理还需要了解力学功、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功是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发生位移的能量转移,势能是物体在某些位置拥有的储备能量,机械能则是由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组成。

V. 热学在学习物理中,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热学涵盖的主要方面是热量、温度和热力学定律。

热量是指物体的热能转移,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平衡状态下的温度。

热力学定律包括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热力学中不可逆定律)和第三定律(温度趋于零度时的性质)。

VI. 光学光学是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光学涵盖的主要方面是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

光的传播是一种远距离的信号传递方法,反射和折射则是光线在不同介质的边界上的反射和折射。

VII. 电学学习物理中的最后一个主题是电学。

电学知识包括电流、电场、电势、电功和电磁感应等概念。

电流是指电荷流动的速率,电势是指电势能每单位电荷的值,电场是指带电粒子所受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完

第一二章运动的世界1、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的先驱哥白尼,他提出了日心说。

经典力学和实验力学的先驱伽利略。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提出了相对论。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2、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__________和物体__________的自然科学。

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常用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______m=______dm=______cm=-______mm=__________μm=__________n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①观察________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②观察________是多少;③观察________是多少。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__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一放一靠二垂直三估三记四多测)(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5、时间的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h、min、ms等,写出下面单位换算:3.6×910ms=________h,3h20min15s=________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______。

误差和错误的不同,误差是______(填“可”或“不可”)避免的,错误是______(填“可”或“不可”)避免的,我们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二、运动的描述7、运动的描述(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被选作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力和压力、机械能、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简单机械和测力、浮力与密度、静电和电流、电路和电源、声音和光学等。

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的原因。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等。

3. 力的合成:分解力和合力,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

4. 衡量力的大小: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

5. 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6. 压力的计算:压力=力÷面积。

7.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8. 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二、机械能1. 机械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和位置具有的能力。

2. 机械能的计算:机械能=动能+势能。

3. 动能的计算:动能=1/2 × 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速度的平方。

4. 势能的计算:势能=物体的质量× 重力加速度× 物体的高度。

5. 动势转换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其他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三、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1.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能量的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四、简单机械和测力1. 杠杆原理:杠杆是由杠杆臂、支点和力臂组成的简单机械。

2. 杠杆的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3. 测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和称重机的使用。

五、浮力与密度1. 水中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浮起的原因是其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2.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排开液体的重力。

3. 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如果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会沉入液体;如果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六、静电和电流1. 静电的概念:静电是由于物体电荷不平衡而引起的现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 μm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 103 ms= 106μm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选用精密仪器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改进测量方法(三)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主要涉及了一些物理基础知识,如力、功、能、机械运动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要深入理解其概念和运用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知识。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做详细介绍。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表示。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拉力等。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力或受力平衡。

例如,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车辆,受到平衡的摩擦力和引擎提供的推力。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可表示为F=ma(m代表物体质量,a代表加速度,F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

四、功与能量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

我们可以用功率(P)来表示功的速率,单位是瓦特(W)。

能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它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类。

五、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曲线运动。

其中,曲线运动可以被视为沿着一条曲线的连续直线运动。

六、电学基础八年级上学期也涉及到了一些电学基础知识。

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负载三部分组成的。

在电路中,电源提供电势差,导线则起到了传递电流的作用,而负载则是利用电的能量完成所需工作的元件。

七、磁学基础磁力用于描述由磁场引起的物体间相互作用。

磁场是一种物质的特性,可以将物品吸附在磁铁上。

结语学习物理知识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物理学的一部分。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掌握。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物理学的学习之路带来一些帮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 μm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 103 ms= 106μm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选用精密仪器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改进测量方法(三)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除研究物外任意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换算关系:1m= 10dm = 10 2㎝ = 103mm =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量程、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 秒、毫秒、微秒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106μm 5、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6、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 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8、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

V固〉V液〉V气。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3、回声与运用:①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②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玩0.1s以上 ③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与噪声: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人耳听觉范围: 20Hz至20000Hz 5、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 6、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危害:对人体有害 产生:地震 核爆炸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月食、影子、激光. V=3×108m/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1、概念:一点:入射点 两角:入射角、反射角 三线:入射线 、反射线、法线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3、反射分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平面镜成像1.原理:光的反射 2.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一点:入射点 两角:入射角、折射角 三线:入射线、折射线、法线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折射角随入射角改变而改变; 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两角不相等)。 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色散定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白光是复色光.其他为单色光.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R G B) 原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1、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如汽车后视镜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3

凸透镜 的成像 规律

物距(μ)与焦距(f)的关系 成像性质 像距(υ)与焦距(f)的关系 应用 μ>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f>υ>f 照相机 μ=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υ=2f f2f 投影机 μμ=f 不成像 3、近视眼,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配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即老花镜: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配戴凸透镜矫正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改变而改变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或弹簧测力计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调节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2、公式:Vm 变形 Vm 或 mV 3、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Vm 5、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6、测固体的密度:原理:Vm 测质量:工具:天平 4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力: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条件:两个或以上的物体,物体间有作用. 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及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①了解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 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重力: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比,比值为g=9.8N/K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g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赤道上g最小,在两极上g最大。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寻找重心的方法:作图法: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是几何中心点 另有:支撑法,悬挂法: 稳度的提高:增大支撑面积、降低重心。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 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 接触面粗糙。 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接触面分离(悬浮列车) 第七章 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理解:在大量的经验事实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3)运用:当一个运动的物体,突然失去一切外力,这个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一个静止的物体,突然失去一切外力,这个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质量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合力和几个分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是相同的(等效替代法) 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向,合力等于二力之和,方向与两个力方向相同 反向,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方向与较大力方向相同 4.平衡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浮在水面: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形状不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