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
河北农村调研报告

河北农村调研报告一、引言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省份。
农村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农村的情况,本文进行了一次农村调研。
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河北农村的发展状况,为农村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二、农村人口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河北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截至2021年末,河北农村人口总数为X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X%,女性人口占X%。
农村人口中,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口占比较高,达到X%。
这表明河北农村有较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我国农村人口普遍面临老龄化和留守问题。
河北农村也不例外。
调研数据显示,河北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超过X%。
同时,有X%的农村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
这些问题给农村的社会保障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农业生产情况农业是河北农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经过调研,发现河北农业生产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
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分别占农村耕地面积的X%、X%和X%。
畜牧业方面,养殖规模较大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等,分别占畜牧业总产值的X%、X%和X%。
然而,农业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的短缺和耕地质量不高,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河北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群众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
调研数据显示,河北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
农村工业、农村商贸和农村旅游等领域发展迅速,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影响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2000字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2000字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本文将从学校建设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师资和校舍情况,对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预测情况进行分析。
1、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情况分析河北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结构是复杂的,其人口数量多、总体面临增长空间有限、结构复杂等特征。
河北省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数目在2018年占比达到了20.6%,占比略微高于2017年;在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
从义务教育阶段人口的户籍类型分布来看,本省内外户籍人口占比式30.3:69.7。
由此可见,河北省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数量正在增长,未来其人口规模可能还会继续增大。
2、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情况分析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情况一直是个热点问题,需要我们从深入研究中获得准确的数据。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15-2020年河北省教育统计报告》,2018年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在编教师总数为4.32万人,比2017年增长11.4%,其中博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12.2%,同比增加0.8%;硕士及以下学位的教师占比87.8%,同比增加11.2%。
由此可见,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的整体水平相对稳定,但尚需加强师资配备,切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能力。
3、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舍情况分析在河北省,学校舍是河北省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舍也在不断完善。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15-2021年河北省义务教育建设规划》,2020年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国高校布局图中共有935所学校,学校总面积达到14607.9万平方米,总面积增长10.4%,显示出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舍建设有所提升。
以上三项指标分析表明,河北省义务教育的现状相对较好,但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师资配备与学校舍建设,推进河北省义务教育的发展。
调研河北的报告

调研河北的报告调研河北的报告一、背景介绍河北省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大陆面积第八大的省份。
河北省人口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机遇,河北省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报告将对河北省进行调研,分析河北省的经济、教育、环境和旅游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状况河北省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迅速。
重要的工业领域包括钢铁、石化、能源和装备制造。
随着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河北省也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注重发展新兴产业。
此外,河北省也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三、教育状况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成熟,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河北省也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在近年来,河北省有不少学校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奖项,表明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
四、环境状况河北省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河北省面临着空气质量、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此,河北省政府加大了绿色发展的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应用。
同时,河北省也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五、旅游资源河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
长城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河北省还有其他许多旅游景点,如承德避暑山庄、石家庄的石家庄博物院等。
近年来,河北省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提供更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六、结论和建议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可以看出河北省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但也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建议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保工作;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
此外,河北省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吸引力和服务质量。
河北省的人口状况--从人口现状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 关于加强 人 口与计 划生育工作 稳定低生
育水平 的决定》 指出 “ 口问题 是社会主 义初 级阶段长 期面临 的 人 重大 问题 , 是制 约我 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关键 因素 。 控制人 口数 量, 提高人 口素 质 , 是实现我 国社会主 义现代 化建设 宏伟 目标和
河 北 省 人 口 已经 达 到 6 4 7 4万 , 此 庞 大 的 人 口 数 量 , 河 如 给
地 表水 总量仅 为 10多亿立 方米 , 7 由于地 表水不 能满 足人 口的 需要 , 不得 不大量 抽取 地下水 。 量抽取 地下 水 , 过 致使 地下 水位 下降 , 斗区不断扩 大 。 漏 目前 已经形成 面积为 5万平 方公 里的世 界 上最大 的漏斗 区 。 量抽取 地下水 , 造成 地面 沉降 。 过 还 目前 河 北 省已有 4 9个县市 因地下水下 降使地面 出现裂缝 4 0多条 , 0 南 运 河部分 堤段 已经下 沉了 1米 多 , 州市 中心 区地面 沉降 已达 沧 16 . 8米 。 量抽取地 下水 , 过 导致 沿海地 区海水倒 灌 , 秦皇 岛市 海 水倒灌面积 已达 5 5平方公 里。 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市 区人 口 18 94年为 1 3万 ,0 0年达到 1 20 28 。 1 万 由于生 产和生活用水量逐年增 加 , 而入 境水量逐年减 少 , 导致许多水库 干涸 , 地下水位下 降 。 为主要供 水水源的 岗南水 作 库、 黄壁庄 水库几度干 涸见底 , 无水可 用 。 口增长过快 , 使河 人 还 北 省本来 就十分 紧张 的就业 形势 更加严 峻 。 河北 省现 有城市 待 业 人 口 2 0多万 , 岗职工 2 0多万 , 0 下 0 每年还有 百万人 口进 入就
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省统计局今天(5月8日)公布全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初步汇总,2010年11月1日零时标准时点上,全省常住人口为7185420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7436590人相比,增长6.55%。
总人口数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六位。
十年总人口增加近442万【数据】十年来,我省共增加441761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4%。
【解读】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之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概念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全国十年来人口增长5.84%,对比之下,我省6.55%的人口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殷志林介绍,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万-50万之间。
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
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具体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普查显示,近十年,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省内、省际间的流动。
流动性增强,说明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资金流、人流、物流的发展。
总体上看,我省人口流入流出数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是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四市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入市,说明这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活跃程度、人口聚集能力比较强。
户均人口3.36人【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0395118户,家庭户人口为6853869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9人减少0.23人。
【解读】“家庭户均人口减少是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带来的经济现象。
”殷志林介绍,由于居住面积的增加,原来三代人共居一个屋檐下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大量的父母和已经成家的儿女分开居住,大户家庭变为小户家庭;此外,随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过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家庭规模逐渐变小。
河北省农村流动人口群体特征

初 中或 高 中 的教 育 ,有 的还 参 加 过 职业 培 训 。那 些 受 教 育 更 少 的人 ,迁 移 要 克 服 的 困难 更 多 ,他 们 从 事 农 业 的机 会 成 本 相 对
是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 ( ) 自较贫 困地 区 ,务农 收入较低 ,是农村 的剩余 劳 一 来
此 , 向城 镇迁 移 的 预期 收入 会 增 加 ,迁 移 成 本 小 ,他 们 把 到 城
农 民工进入第二 、三产业 ,多数集 中在 建筑业 、纺织业 、 服装 、制鞋等 以手工操作 为主 的劳动密集 型行业 和服务行业 ,
镇打工作 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 ,最贫 困的地 区迁移规模较 少。农 民进城寻找工作主 要依 靠老 乡介绍和政府 引导 ,当地政府在 提供 就业 信息方面容 易疏漏 ,不能及时广泛地公布就业信息 。而最 贫困的农 村交通 极不便利 ,信息闭塞 ,出外打工者不多 ,提供 就业 信息的社会
地 位 低 ,社 交 范 围 非 常 狭 窄 ,很 难 真 正 融 人 城 市 的 生 活 里 ,城 市 对 他们 的排 斥 很 大 。 ( )大 多 在建 筑 业 、纺 织 业 和 三 产 就业 六
很大 ,这是农 村剩余劳动力 向城镇转移 的根本原 因。城市经 济 比较发达 ,就业 机会较多 ,这些剩余劳动力务农收入很低 ,因
对农 民工住房 、子女教育方面严格管理 ,城镇进城打工的农民
工大多之前单身 ,进城前 已婚 的农 民工 的家庭也大多不参与迁 移。 由此产 生的许多 留守 问题不容忽视。
( ) 龄 趋 势 递 减 三 年
随着年龄的增加 ,迁移成本增高 。此外 ,农 民工从事行业 大多属于体 力劳动 ,身强体壮是农 民工的资本。大多数从农村 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属于青壮年。 (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四 移 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要 比非移 民相对 高。他们普遍接受 了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表格材料-试卷19_真题-无答案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表格材料)-试卷19(总分70,考试时间90分钟)5. 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每题所给出的图、表或一段文字均有5个问题要你回答。
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 2013年东部地区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比中部地区的多( )。
A. 0.38万元B. 0.65万元C. 0.80万元D. 1.06万元2. 2013年西部地区中单位负责人的年平均工资约是商服人员的( )。
A. 2.5倍B. 2.6倍C. 2.7倍D. 2.8倍3. 2013年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平均工资约为东北地区的( )。
A. 1.4倍B. 1.6倍C. 1.8倍D. 1.9倍4. 2013年中部地区中单位负责人的年平均工资约比专业技术人员的多( )。
A. 42.2%B. 44.7%C. 46.8%D. 48.5%5.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年平均工资都是最低的B.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商服人员的年平均工资都是最低的C.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均比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多1万元以上D.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单位负责人的年平均工资均是办事人员的2倍以上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6. 2000-2012年,下列哪项增长速度最快?A. 招生数B. 在校学生数C. 毕业生数D. 教职员工数7. 2000-2012年,专任教师与教职员工数的比例最高的是( )。
A. 2003年B. 2005年C. 2009年D. 2012年8. 2009-2012年,毕业生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
A. 1%B. 3%C. 5%D. 7%9. 从2000年起,哪一年研究生招生数累计达到10万人?A. 2009年B. 2010年C. 2011年D. 2012年10. 根据资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0--2012年,高校数量只有2年没有增加B. 2012年的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比2009年高C. 2000--2012年,在校的本专科生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D. 2000--2012年,研究生毕业生数一直在增加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提升河北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现实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 重要 意义。本 文在确 定适合性 高的计 算方 法的基础 上 , 依 据人 口抽 样调 查数据 对 当前 河北省 的 人均受教 育年 限作 出测算 , 并在此基础上运 用《 河北省人 口发展 战略研 究报告》 数据 , 对“ 十二五” 期间的河北人均受教 育 年限进行科 学预测 , 通过一 系列动 态分析手段 , 提 出有效提升河北省人均 受教 育年 限的基本 思路 。 [ 关键词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现状 ; 预测 ; 对策思路 [ 作者简介 ] 王建峰( 1 9 7 5 一) , 男, 河北省 隆尧县人 , 河北省教 育考试 院研 究员, 主要从事教育发展 、 区域 经济研 究。
( 1 ) 城乡人均受教育水平差距明显。按照测算结 论, 2 O O 5 年河北省城镇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高出乡村 2 . 2 年。而且 , 高等学历人 口城乡之间差距 巨大, 城镇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率是农村这一比率的 4 倍, 大专学历者的比率是农村的将近 2 倍。面对如此
查者中, 1 5 岁及 以上人 口为 1 6 0 7 6 4 。其文化程度分布 为, 大学本科 及 以上 7 7 5 6人 , 大学专 科 1 4 0 7 8人 , 高 中 和中专 3 5 7 1 8人, 初中 6 8 3 5 6 人, 小学 2 7 0 7 9 人, 文 盲
本文为 2 0 0 9年度河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十二五” 规划前期重大 问题研究课题 ( 2 0 0 9 2 3 ) 。
l 91
河北 学刊
2 0 1 3・ 3
严峻的现实 , 应当充分认识到,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 教 育年 限的分析结果 看 , 河 北省近八 年来 的国 民平均 背景下, 统筹城乡教育尤其是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 依 受教育年 限呈现 出波 浪式增 长趋 势 , 2 0 ( D- - 2 0 0 3年 的 然是发展河北教育的重点, 必须在政策、 资金和人力等 方面给予一定 的倾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能够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依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全省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教育文化强省的建议。
一、人口受教育状况(一)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教育的发展,河北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6岁及6岁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指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及以上人口)6399.69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6.74%,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五普”)提高4. 9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93%,比“五普”提高4.97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80%,比“五普”提高5.28个百分点;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8.23%,比“五普”提高6.37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1.9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6.79%,比“五普”降低8.71个百分点(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见表1)。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89066人,比“五普”增长3292人。
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698人上升为72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43人上升为1270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139人上升为4440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3194人下降为24661人(见表2)。
(二)文盲率逐年下降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的数量和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省扫盲工作尤其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较大提高,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文盲人口明显减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文盲人口依次减少为1 178.96万人、937.08万人、442.52万人、187.74万人,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降低为22.24%、15.34%、6.64%、2.61%,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依次降低为32.14%、21.62%、8.59%、3.14%(见表3、表4)。
(三)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180.0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71.72%;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22.2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 771.97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19.95%。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迅猛,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持续增长,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平缓增长,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呈现减少趋势。
(四)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257.39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181.23万人,增长237.97%;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416.21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98.31万人,增长30.93%;初中程度的女性人口为1490.26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318.74万人,增长27.21%;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958.38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233.51万人,减少18.91%。
从分性别文盲率看,我省女性文盲率下降快于男性。
1982年“三普”男性文盲率为19.09%,女性文盲率为45.72%,相差26.63个百分点;1990年“四普”男性文盲率为12.84%,女性文盲率为30.69%,相差17.85个百分点;2000年“五普”男性文盲率为6.47%,女性文盲率为10.76%,相差4.29个百分点;2010年“六普”男性文盲率为1.58%,女性文盲率为4.71%,相差3.13个百分点(见表4)。
男性与女性文盲率差距逐步缩小,表明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明显。
(五)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水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不同层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指某一人口群体中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8.87年/人,在全国排第16位,高于全国8.80年/人的平均水平。
(六)差距依然存在“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河北省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3位,每十万人中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0位,处于较低水平。
文盲人口数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仍然居于全国第11位。
从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看,河北省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才能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七)城乡差距较大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和教育水平不同,致使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人口多1.91年;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985人,高8.17倍;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高中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190人,高1.66倍;城镇人口文盲率比乡村人口低2.07个百分点(见表5)。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一)对生育率的影响有效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比重依次降低为42.21%、45.41%、39.10%、26.65%、11.18%;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比重依次降低为19.77%、20.14%、16.87%、11.74%、0.61%(见表6)。
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即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低,反之,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越高,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高。
(二)对从业的影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人口文化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六普”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人口在不同行业所占比重不同。
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人口中,有82.50%的从事于农、林、牧、渔业;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人口中,有64.00%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3.57%的从事制造业;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口中,有33.52%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8.97%的从事制造业,13.13%的批发和零售业;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口中18.59%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8.40%从事教育,14.15%从事制造业。
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等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相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等收入水平、待遇、层次相对较高的行业(见表7)。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赖、互为促进。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依靠科学和技术,即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其生产潜力也越大,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的物质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经济发展,才有条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即经济越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就越高。
1、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据世界银行测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使人均GDP增加3%。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密切关联,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即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好。
如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4年、0.75年、0.21年和0.51年,其人均GDP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 7.16%、18.30%、11.08%和8.77%,而衡水市、邢台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其人均GDP也偏低(见表8)。
2、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从而提高了非农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
2010年,全省非农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达87.43%和62.12%,比2000年上升3.78个百分点和11.68个百分点。
十年间,全省有213.91万人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二、三产业。
3、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2000年“五普”以来,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4年提高到2010年的8.87年,提高了1.13年,十年间人口文化素质上升了一个档次。
与此同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661.2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6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478.9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8.0元分别增长了1.87倍和1.40倍。
三、发展教育事业,向文化强省跨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广大人民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关乎河北省发展全局,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
根据公共教育增长原则,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增长速度应快于发达国家当前同期的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确定了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原则,规定我国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和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原则。
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优先保障重点保障教育财政支出;加大教育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提倡社会办学、多元化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