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火烧赤壁练习题

火烧赤壁练习题

火烧赤壁练习题肆年赋奋笔疾书,纵情抒写华夏史。

古今英雄俱已散,却闻赤壁战初时。

一、赤壁之役的起因及背景(约400字)赤壁之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于公元208年。

起初,当时的吴国和蜀国联手对抗曹魏政权,力图阻止曹魏的统一大业。

然而,由于吴蜀两国未能达到联军预期的战果,导致局势日趋恶化。

当时,曹魏在东面的大兵四面压来,势要摧垮吴蜀联军。

为了保卫所长期以来奋斗的根据地,吴国的孙权决定采取联军先发制人的策略,以期打破曹魏的优势。

二、关于赤壁战役的经过(约600字)在联军汇聚之后,吴蜀两军约定在赤壁之地展开会师,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联军的主要指挥官是吴国的周瑜和蜀国的刘备,他们研究了曹魏的兵力分布和战术,并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赤壁之役分为南岸与北岸两大阵营。

联军南岸设有火攻大营,按照计划利用风助火,向曹魏军迅速展开火攻。

而在北岸,联军设置了大量埋伏,准备等待曹魏军落入陷阱。

赤壁之战打响之后,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先发动了火攻,迅速蔓延燃烧了曹魏的舰队,引起了混乱。

曹魏军的主将曹操受到了极大的惊吓,指挥失去了先前的镇定,而联军趁势展开了北岸的埋伏攻击。

联军北岸的伏击战非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你死我活。

最终,联军成功粉碎了曹魏军后续的进攻,并迫使曹魏军只能败退。

三、赤壁战役的影响及意义(约500字)赤壁之役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首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整个三国格局。

曹魏由此失去了对南方的绝对掌控,整个江南地区重新回到了吴国的统治之下。

此后,南北方势力的平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次,赤壁之役的胜利也提高了吴蜀联军的士气,并为后来的抵抗曹魏扩张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此次胜利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历史时期,影响了整个三国时代的战争进程。

最后,赤壁之役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火攻的威力,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此后,火攻战术在许多历史事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复习解析

赤壁之战复习解析
3.卒廷见相如 终于

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3 .故治国无法则乱 4 .明于治乱,娴于词令
抵御,抵抗 部署 治理
太平 ,安定
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得好
6.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治
7.不效,则治臣之罪
处置,追究
8.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讲求

1.衡下车,治威严 治理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 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五)名词 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六)通假
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2.通“已”,停止无。以,则王乎?
【以为】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
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以致用
1.苟以天下之大 2.谨拜表以闻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忽魂悸以魄动 5.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6.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016!
2010年山东卷: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凭借
2012年山东卷: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介词,用,让/连词,因为
2014山东卷: 皆长跪以言
具告以事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

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第一段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三、学习第三段:(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

(同座位交流后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引导学生分析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理解“自不量力”)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三)学习第二层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思考讨论: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分析比较句子: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②里面是芦苇,……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四)学习第三、四层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 :《赤壁赋》全解+测试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 :《赤壁赋》全解+测试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赤壁赋》全解+测试题赤壁赋1苏轼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4客,诵明月之诗5,歌窈窕之章。

少焉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7之间。

白露8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9,凌万顷之茫然1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而不知其所止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14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15,击空明兮溯流光16。

渺渺兮予怀17,望美人兮天一方18。

”客19有吹洞箫20者,倚歌21而和之22。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4。

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0,东望武昌3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2,此33非孟德之困34于周郎35者乎?方36其破荆州37,下江陵38,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9,旌旗蔽空,酾酒临江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1,侣鱼虾而友麋鹿4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43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4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1,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3。

”客喜而笑,洗盏更54酌。

肴核既尽55,杯盘狼籍56。

相与枕藉乎舟中57,不知东方之既白58。

1.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课件3篇 五年级下册阅读赤壁之战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课件3篇 五年级下册阅读赤壁之战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课件3篇五年级下册阅读赤壁之战下面是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课件3篇五年级下册阅读赤壁之战,以供借鉴。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课件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17赤壁之战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

“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

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

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②注意字形眺:右边笔顺丿兆缆:右上部的笔顺③词语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

形容很多。

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

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注:高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七.翻译下列句子:
能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的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是, 副词) (才 , 副词) ( 2 乃: ○ 若事之不济,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理虚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 2权 蒙、急 以 冲以而 示 斗:不 群 舰断下乃以千((介数转(词介折,把词连),用词),却)
愚谓大计不 如迎之
(末,尽头;势,力量.) (形,形势;成,形成)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1.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万一) • 17.初一交战 •(初,刚刚;一,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溃败) •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壁之战:官渡之战后的⼏年间,曹操扫平了北⽅的割据势⼒,为了进⼀步统⼀全国,曹操于建安⼗三年(208)亲率军⼆⼗余万,号称⼋⼗万与长江流域的刘备、孙权等军阀对峙于⾚壁(今湖北省嘉鱼县附近)。

时曹操虽兵多将⼴却长途奔袭,军中疫病流⾏,尤其是北⽅青、徐之兵不善⽔战,乃以⼰之短击敌之长,处于不利地位。

⽽孙、刘却为⾃保⽽结盟,上下⼀⼼,众志成城,且⽤谋得当,⽕借南风,曹军⼤败。

⾚壁之战后,曹军再也⽆⼒南进,同时孙、刘也致⼒于巩固后⽅⼤本营并试图发展,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

2、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战役之⼀。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郡⽽进⾏的⼀场战争,结果刘备被吴国将领陆逊打败,吴蜀之间的边境也最终确定在三峡⼀线。

这场战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次着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3、九品中正制:公元230年,曹操病死后,曹丕为了称帝不得不向世家⼤族妥协,采纳颖川⼠族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官⼈”的选官制度。

即:选择在中央做官的“著姓⼠族”为本州郡的中正、⼤中正,他们负责品定本郡属的杰出⼈才并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凡九等,报中央备案以为选官依据。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之初曾起到某些积极作⽤,但是很快就被世家⼤族操纵,形成了“上品⽆寒门,下品⽆⼠族”的局⾯。

九品中正制也就演变成了世家⼤族垄断政治的⼯具。

4、⼋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权夺利⽽发⽣的战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太⼦衷⽴,是为晋惠帝,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痴皇帝,⽽皇后贾⽒凶险狡诈⽽权欲重,此为内乱之始。

⾃公元291年三⽉贾后与楚王合谋杀杨骏到306年惠帝回洛阳这⼗⼏年间,汝南王亮、赵王伦等⼋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混战,民不堪其苦,史称“⼋王之乱”。

5、元嘉之治: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徐羡之等杀刘义符,⽴刘裕三⼦刘义隆,史称宋⽂帝。

赤壁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B2. 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官是以下哪两位?A. 曹操和刘备B. 孙权和刘备C. 诸葛亮和周瑜D. 曹操和周瑜答案:B3. 赤壁之战中,哪一方使用了火攻战术?A. 曹操B. 孙权C. 刘备D. 周瑜答案:D4.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数量大约是多少?A. 10万B. 20万C. 30万D. 40万答案:C5.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以下哪一项不是三国之一?A. 魏B. 蜀C. 吴D. 秦答案:D二、填空题6.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______战争,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水7.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______年。

答案:2088.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因______而大败。

答案:火攻9.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刘备则占领了荆州。

答案:许昌10. 赤壁之战中,周瑜的火攻战术是由______提出的。

答案:黄盖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赤壁之战的背景。

答案: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后,意图南下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中国。

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一次大规模水战。

12.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是如何取得胜利的?答案: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利用火攻战术,成功烧毁了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大败,从而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13.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的统一大业,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国时期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14. 论述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案: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不仅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艺术的高超水平。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术运用的典范,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一、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资:多载资粮(物资)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能:表恶其能(才能)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盖:英才盖世(超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安能抗此难乎(灾难)次:引次江北(驻扎)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鲁肃闻刘表卒(死)五万兵难卒合(仓猝)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当横行天下(应当)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操军方连船舰(正)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北面而事之(侍奉)事急矣(事情)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精兵足用(充足)走:预备走舸(轻快的)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可烧而走也(使··逃跑)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乃罢会(于是就)骑乃得过(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四、词类活用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五、特殊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12、逼兵事耳(被动句)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