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A、政治统治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
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
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目所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 —《史纲评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因果关系。
古代史材料题

古代史材料题.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
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
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 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4) 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1)主张“德政”,反对暴政。
(2)“民本"“仁政”思想。
(3)孟子“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具体化和发展。
)(4)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生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政治较为清明。
2.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秦王正式宣布“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够耕者不过百亩……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正德年间京畿一带的皇庄土地就达37000多顷;江西临江府豪民“一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辄起谋心,将这年钱债辗转违例取息,贫者无从纳还,只得将前项园地并房屋写作卖契。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材料二唐三省六部分工图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4分)
(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4分)
(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6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原因及他临终表现。(3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理性启蒙。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3分)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最新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参考 精品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参考0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慕容延钊。
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引自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材料2: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泚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3:太祖继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吕扈。
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以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
上喻方曰:“我以钱代租税之人,以助尔私,尔辈归朝,且与朕宴乐如何?”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
州县租赋,愁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
──引自王巩《闻见近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2、3,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以上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1)原因:政治上:赵匡胤已称帝,掌握了国家政权;军事上:已控制了中央禁军,有强大武力作后盾。
另作出许诺。
(2)手段:以经济收买的办法换取──经济上允许统军将领广置田产,生活上鼓励他们享乐。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加剧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加重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1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
夷人贪而无亲,求而不厌,泚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通商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一带)矣。
”──摘自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材料二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当时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又规定,对外泿3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伟》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四:——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
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精选3八年级上中国史部分

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精选3八年级上中国史部分在八年级上学期的中国历史中,材料分析题是历史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素养。
本文将选取三道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进行详细解析。
1. 材料一:《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列传》中记载了汉代使者张骞出使大宛的经历。
大宛是指西汉时期的中亚地区,它的位置对中国的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张骞凭借对大宛的了解和外交手段,成功打开了中亚的贸易通道,并使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
分析:这段历史材料主要描述了张骞出使大宛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张骞是一位勇敢、智慧且具有外交手腕的使者,他的出使打开了中亚的贸易通道,对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材料二:《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关键章节之一,描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兄弟在桃园结义的情景。
这一起义表示了他们的忠义精神,奠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分析:这一历史材料通过一场桃园结义的场景,展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勇猛而忠诚的义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他们在困难时期相互支持,最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义,这种忠义精神为后来的三国鼎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材料三:《资治通鉴·唐纪》《唐纪》是《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朝历史的章节,它详细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史。
这部历史著作对于了解唐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析:《资治通鉴·唐纪》是一部权威的历史著作,通过对唐朝历史的全面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到唐朝的兴盛和衰落,以及唐朝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这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以上三个历史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历史材料,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更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认真分析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在中国古代史中,材料分析题是中考中常出现的题型之一。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古代史料,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推理能力。
下面是一些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的集锦,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类题目。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材料:秦始皇“始皇帝者,高祖嫡孙也”。
请分析以上材料,简述秦始皇的身世、政治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史记·汉高祖本纪》中的材料:“暴秦惨绝人民,天下大乱,所以动心立志者十有五六。
”请分析以上材料,谈谈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治措施对秦朝的影响。
三、《史记·韩非子列传》中的材料:“今夫纣为洛邑之主,以小怒伤大政,四国受其害,而傲易牧之法,禽兽养育焉。
”请分析以上材料,解释韩非子对商纣王的批评,并说明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四、《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材料:“燕人翟義聚众数万人。
”“羽问曰:‘子好兵乎?’翟曰:‘好。
’”请分析以上材料,讨论燕人翟義的起义对项羽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史记·陈涉世家》中的材料:“盗贼田文起,号陈涉者,故酒保也。
”请分析以上材料,谈谈陈涉的身份转变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材料:“而天下不合,海内多事,何则?此人也。
”请分析以上材料,阐述平津侯主父对于西汉末年混乱局势的影响。
七、《史记·晁错列传》中的材料:“今门户之守,动静十数人,然晁错以嗜杀内宠,害毒者不可胜计。
”请分析以上材料,探讨晁错的政治手段对于秦末政局的影响。
八、《史记·严子陵列传》中的材料:“人莫能废其谋,於是乃陈五策於上,上骇然。
”请分析以上材料,说明严子陵提出的五策对于光武帝刘秀的复兴汉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以上是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的一些范例,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同学们可以加深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部编历史中考材料题汇总

部编历史中考材料题汇总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请你列举古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以封建王朝为基础,实行以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诸侯国通过封爵来维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中央集权制度:以统一的中央政府为核心,由皇帝统治全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统治者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封地,封地由贵族拥有并管理。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实现人才的选拔和公平竞争。
2. 描述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变化。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经历了以下变化:•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初建,贵族通过封爵的方式获得特权地位,为中央政权事务提供支持和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之间的争斗导致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国家分裂成多个小国。
•秦朝: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式,废止了封建制度,使国家实现统一。
•汉朝:封建制度得到恢复,但相对较为宽松,贵族依然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制度再次衰落,世族势力上升,地方势力大幅增强。
•唐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达到完善的顶峰,但权力的集中度相对较低。
3.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选拔人才: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到具有才能和学识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
•社会流动: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官职,实现社会流动。
•提高文化水平:科举制度促进了全民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维护封建统治:科举制度由中央政府控制,可以控制封建贵族,维护封建统治。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交通与通信1. 描述古代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
古代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陆路交通:主要是步行、马车和人力车等。
•水路交通:主要是船舶。
古代中国河流众多,运河密布,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驿站:古代中国建立了一整套驿传系统,用于传递政府文件和军情。
2. 描述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A、政治统治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
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
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目所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 —《史纲评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因果关系。
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出现的。
(2)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是要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或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3)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
因为大臣的进谏能否被采纳取决于君主圣明程度,君主意志决定一切。
3、阅读答问: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论语》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 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4) 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1)主张“德政”,反对暴政。
(2)“民本"“仁政”思想。
(3)孟子“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具体化和发展。
) (4)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生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治较为清明。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答案:6、(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的《史记》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繁荣的昌盛的地方。
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
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
荆州和扬州的渔、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
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南朝的《宋书》材料三: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
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进士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大大超过北方,文化繁荣也远胜北方。
读后请回答:(1)《汉书》和《宋书》中所记载的汉朝和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怎样的问题?(2)你认为这种变化同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吗?谈谈你对当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系的认识?答案:(1)《汉书》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很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
它们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情况。
(2)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汉代北方经济发达,北方文化也非常繁荣。
到南朝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的文化也发展起来。
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B、对外政策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国别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唐→日本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材料三图二材料四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杰出贡献是什么?(3)材料三反应的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的哪一件大事?(4)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总趋势怎样?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丝绸之路。
(2)政策:对外开放。
贡献:加强了中印友好关系;写成《大唐西域记》。
(3)事件: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体现了我国和平外交的传统。
(4)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对西方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5)趋势: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
启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言之有理即可)C民族关系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3)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
匈奴。
(2)鲜卑族。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答出二点即可)。
(3)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D、思想文化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
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A B C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这所畏也;重罚者,民这所恶也。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请回答:(1)材料一所示的三位思想家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 (填字母);郭沫若之所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因为春秋战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处于 。
(2)根据材料二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对秦朝的影响。
(3)汉武帝对材料三的主张持何态度?简要谈谈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确立统治思想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B;社会变革(或社会大变革)时期。
(2)主张:重视法律、法治;强调法治为人治服务。
影响:韩非子思想成为秦朝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秦朝的覆亡。
(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等分)(3)态度: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作用: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等分)(4)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和维护统治。
9、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
阅读答问: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