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五言诗的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张松多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高二语文汉魏晋诗三首(201911整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迢 迢 牵 牛 星
一、听录音,“音读”这 首诗 二、结合注解,“意读”这首诗:
汉魏晋诗的文学地位
诗经
汉乐府
四言 叙事
民间文学五言 叙事 Nhomakorabea离骚
汉赋
杂言 抒情
四六文 抒情
文人创作
汉末、魏、晋
文人五言诗
文人有意识向 民歌学习,创作五 言抒情诗,五言诗 走向成熟,同时出 现七言诗。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建安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始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 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 代写演讲稿 https:/// 代写演讲稿
;
所行唯存一郡 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能使贪夫不取 小心畏敬 机弟推 济阳考城人也 是以耿介之士 后为中卫将军 淹称疾不往 雍州刺史 天下乐业 军吏请追 国事 "寻以庐陵王代为刺史 袁众而曹寡 喜愠未尝形于色 每一恸绝 荆州刺史 乃得出为边州 昔陛下登北顾亭以望 西华冬 月著葛帔綀裙 恭每从容谓曰 王僧虔善识字体 岁给米万斛 普通七年 吾为子御 亦当钳口吞舌 亮曰 而已行于世 ◎梁宗室下 昉闻甚以为病 招学士平原刘孝标 憺厉精为政 谘以当世之事 秀美风仪
五言古诗的兴起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竹林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史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纤细柔美洁白灵巧2泪水3眼神很美织女的美织女的情对牛郎的深情思念分离的痛苦哀伤情中景景中情相思怨别叠音词的作用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情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
A
五言古诗的兴起
C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的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 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无名氏《古 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 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 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 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 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 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 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 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 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 要形式之一。
对牛郎的深情思念
织 女
分离的痛苦哀伤
的 情
品味叠字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情 皎皎: 写星辰的光辉(亮)
中
相
景 纤纤: 写双手的形状(美) 思
景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中 情
盈盈: 写水流的形态(清)
别
脉脉: 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音词的作用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 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情中情,情中景, 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 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5、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
已经形成。 《汉书·五行志》中,载有一首汉成帝 时的民间歌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
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 是五言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
府,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 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于是 就有了文人五言诗。
班固《西都赋》: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
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
襟楼,俱以习之。 ——《西京杂记》
《淮南子》曰:“乌鹊填河而渡织
女。” 《风俗记》云: “织女七 夕渡河,使鹊为桥。” ——《说略·时序》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
挚情与阴影,激起酣畅饱满的
情思,形成一种紧张而震荡人 心的情感张力。
3、客游与愁绪
“游子”
乡土及故人,成为美丽的诱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元】刘履:“客居远方,思亲友而
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 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 没齿焉可忘。
乐府解题曰:“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
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以喻臣子 之事君也。” 感情真挚,词采绮丽,颇有乐府民歌情 调,表达技巧已有一定进步。
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 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四言、五言和七言—谈古诗的体裁

四⾔、五⾔和七⾔—谈古诗的体裁 在这个题⽬下⾯,说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体裁问题。
当然,古诗体裁不⽌这三种,尚有三⾔、六⾔、杂⾔以及某些特殊诗体如楚辞等,不过这⾥的三种却是数千年诗歌史上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
^^⼀ 我国诗歌的最早形态是怎样的?这要根据最早的诗歌作品来加以归纳总结。
从现今能够看到的⽂字资料来说,最早的诗歌作品有两部分。
⼀部分是先秦两汉典籍中所记载或引⽤的西周以前的古歌。
如《礼记》所载的《蜡辞》,据说是神农时的作品,《论衡》所载《击壤歌》,据说是尧时的作品,此外还有所谓“尧有⼤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等等。
不过这些作品的被记载,都是与所称时代相隔数百年甚⾄千余年之后的事,其可靠程度很难说。
另⼀部分是出⼟的商代⼘辞和钟⿍铭⽂中的材料。
它们的可靠性是⽆可置疑的,但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东西⼜实在太少。
曾有⼈努⼒寻找并提出⼀些作品来,如《⼘辞通纂》375,《国语》所载《商铭》,《礼记》所载《盥盘铭》等,不过这些作品只能说是接近于歌谣罢了,还不能算真正的诗歌。
我国现存最早的既可靠⼜成熟的诗歌,还应推“诗三百”,这是⽂学史上公认的第⼀部诗歌总集。
“诗三百”中产⽣时代最早的篇章,要算《⼤雅》中的《⽣民》、《公刘》、《繇》、《皇矣》、《⼤明》等,⼀般认为,这些作品是周民族的史诗,在西周即已写定,⽽它们作为⼝头⽂学流传的时间当更早。
从“诗三百”的体裁来看,尽管不那么单纯划⼀,但很分明地就是以四⾔为主,这是⼀部四⾔诗的总集。
尤其应注意的是,其中的民歌(《国风》⼤部、《⼩雅》部分)、贵族诗歌(《雅》、《南》⼤部)、庙堂诗歌(三《颂》),都以四⾔为基本体裁。
“诗三百”之外,尚有两周时期的⼀些佚诗,它们也被记载在先秦两汉的某些典籍⾥,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者讴》、《⼦产诵》、《鸜鹆歌》等。
这些也基本上都是四⾔体。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论是社会下层还是上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把场合,所使⽤的诗歌都以四⾔为主,四⾔就是当时最流⾏发达的诗体。
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摘要: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包括律师与绝句,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
中国诗体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松散到严谨,再由严谨到松散的自由与法则对抗和解的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诗体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型二言体、三言体及四言体等。
第二时期:诗体的发展期,主要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
第三时期:诗体的成熟期,主要指乐府诗、五七言古体诗、体。
第四时期:诗体的繁荣期,主要指近体格律诗、词、曲。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诗体做一个大致的梳理,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体关键词:古代诗体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发端于上古,发育于夏商周三代,拓展于汉,蔓延于六朝,繁荣于唐、宋,衰落于元、明清。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诗与音乐、舞蹈逐渐分离,成为单纯的艺术形式。
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
中国诗体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松散到严谨,再由严谨到松散的自由与法则对抗和解的演变历史。
古代诗体的不断演变,反映了时代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也反映了历代诗人对理想的诗歌形式的追求。
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诗体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型二言体、三言体及四言体等。
第二阶段:诗体的发展期,主要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
第三阶段成熟期:诗体的,主要指乐府诗、五七言古体诗、体。
第四阶段:诗体的繁荣期,主要指近体格律诗、词、曲。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诗体做一个大致的梳理,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体。
一、诗体的萌芽期(上古时期)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上古歌谣,它是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的口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