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加快商品流通,加深商品 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待售商品价格 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态、重量、成色并标明面 额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 有价值。需要现实的货币(通货)。
二、市场机制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 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 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三、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 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是如何实 现有序发展的?
价值规律在支配 商品经济的发展。
头脑风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
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 在各个生产部门 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2、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
芽
3、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品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 ——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 睹。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研究了它,他 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 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 的理论来”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 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甚至人和人之 间的一切联系,也采取了商品的形式 。
第一章 Political Economy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 商品二因素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了很大
⑤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不能 自我表现出来,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 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1 章 商品

劳动者在一定劳动时间内的紧张程度。
30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现在生产该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 此,过去生产的商品也要由现在已 经变化了的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3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重涵义:
(1)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领域,
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
它是价值决定的基础;是从社会生产条
种劳动的转化。
47
c.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d.劳动对象的状况; e.自然条件的差异等。
38
(3)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
基本原则。
马克思说:“不管生产力发生了
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
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39
部门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每小时
15
15
15
15
40
部门劳动生产率
15
1只羊
交
换
2把斧子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16Fra bibliotek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形式
价
值
基础
17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18
3、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
(1)不同商品的价值:质同量异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9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统一体。 (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 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A.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 C.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自主消费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4.经济结构
●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 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生产方式 1. 生产方式的含义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 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 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篇 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 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 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序言
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 生产方式理论 §2 经济制度理论
生产方式即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具体是指社生活 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 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 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 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第一、在生产的条件中生产技术条件是生产组织条件 的基础。
第二、在生产的形式中社会生产形式是指社会生产的 运 行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则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 合方式。
第三、生产条件与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商品价值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2课时 2课时
3
第一章 商品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 具有永久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永久性条件 )
14
❖ 具体劳动看得见,我们所能想到的每种劳动 (干活,动脑子等等)都是具体劳动,也就 是实际上发生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 当然,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劳动还是指生 产商品的劳动。在家政公司中进行的家务劳 动就是具体劳动,而妈妈(或你自己)在家 中做家务,就不算是劳动。
❖ 基本特征: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 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 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 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 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并且自然经 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 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 织」现象。
❖ 1斗小麦交换15尺布, 或1斗小麦=15尺布 ❖ 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 X量商品A=Y单位货币
9
10
❖ 3、价值 ❖ 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动 ❖ 特征: ❖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
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 是抽象的 ❖ 是一个历史范畴
11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24
❖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 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 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由于其自给自足的经济本 质,使其生产仍然处于规模狭小、生产分散、因循守旧、停 滞不前的境地,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前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6
❖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
过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的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的矛盾。 ❖ 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按照自己的个人打算进行的劳动。 ❖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体系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社会 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 矛盾的解决:市场交换
❖ 1、使用价值 ❖ 概念: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特征: ❖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 是具体的、生动的 ❖ 是永恒的范畴
8
❖ 2、交换价值 ❖ 概念:商品能够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
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或比例
19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 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20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虽然也提出了商品的价 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论点,但是,由于这一学派的 代表人物根本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因而也就不了解什么样 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理解价值实体,不能解释价值是如何确 定。总之,他们无法解释价值理论中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 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批判它的 庸俗成分的基础上,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建立了科 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是:(1)论述了什么劳 动形成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 题;(2)指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商 品所花费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3)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 的内在联系;(4)指出价值是社会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 正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才使劳动价值理论的建立有了 科学的基础.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 二、劳动的两重性 ❖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四、商品拜物教
6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 (一)商品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特征: ❖ 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 ❖ 是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劳动 ❖ 必须经过交换
7
(二)商品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一章 商品
1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 ❖ 1.商品概念与属性 ❖ 2.商品的二因素 ❖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 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 地位与课时:
❖ 1.本章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发点
30
❖ 一、价值量的决定 ❖ 1、商品价值量的概念 ❖ 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
❖ (二)抽象劳动
❖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2、特点:
❖ 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关系。 ❖ 是抽象的。 ❖ 是一个历史范畴。
大概的意思是,无论从事何种 行业,何种工作,劳动本身是 没有区别的,生产的产品按照 价值来计算,凝结劳动多者价 值高,凝结劳动少者价值低.
17
❖ 抽象劳动的定义说: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你不妨想一下,各种各样的劳动 林林总总,从他们中找出劳动的共同点,就是耗费了人的智 力、体力,于是我们就试图用这些给劳动定个量,定个性, 以耗费的智力体力来把劳动统一起来,成为所谓的无差别人 类劳动。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有“工”的概念,或者叫“工分”。 就是一个人干多少活,然后记多少分(妇女做一天工就比男 人记的分少),然后再按工分多少分配产品。这里的工分在 思维上能大概反映这一点。所以说以前人们说“你做了多少 工啊?”就是再说你创造了多少“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 是价值! 当然,用工分来衡量劳动的事件最终失败了,人类也很难真 正在实践中衡量“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在哲学上我们可 以想象得到“抽象劳动”的存在。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4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分析商品开始
❖ 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 ❖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形式 ❖ 商品内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 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与逻辑
统一
5
第一节 商品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 153页
28
❖ 2、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 而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3.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商品拜物教
29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 一、价值量的决定 ❖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三、价值量变化规律
❖ 价值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它又与人们受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利益、兴趣、 愿望密切相关,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 的价值标准或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迟早也 要发生变化,而且,作为客观事物根本属性 的社会属性也会随之变化,同样也造成价值 的历史变化。所以,价值还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存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
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 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 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 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 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 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离;它可以使受诅 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疾病的人为众 人所尊敬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 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 重做新娘。
23
❖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1.商品经济的概念 ❖ 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
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最明显的特点:直接为交换而 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 2、商品经济对应的经济形式 ❖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 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 ❖ 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 件)
25
产品经济
❖ 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 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 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 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 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 由于我们还处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离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至 于商品经济何时消亡和怎样消亡,还是一个需要探讨 的理论问题.马政教材用后商品经济的提法,就是一 种新的观点.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
劳动是价值实体。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
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可见,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16
❖ 马克思是德国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应该是从德语翻译 过来的。
❖ 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劳动形态中,指出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等一的、同质的人类劳动。他说:“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质的消失,体现的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 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 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