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加快商品流通,加深商品 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待售商品价格 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态、重量、成色并标明面 额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 有价值。需要现实的货币(通货)。
二、市场机制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 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 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三、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 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是如何实 现有序发展的?
价值规律在支配 商品经济的发展。
头脑风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
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 在各个生产部门 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2、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

3、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品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 ——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 睹。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研究了它,他 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 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 的理论来”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 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甚至人和人之 间的一切联系,也采取了商品的形式 。
第一章 Political Economy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 商品二因素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了很大
⑤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不能 自我表现出来,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 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1 章 商品

政治经济学第1 章 商品

劳动者在一定劳动时间内的紧张程度。
30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现在生产该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 此,过去生产的商品也要由现在已 经变化了的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3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重涵义:
(1)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领域,
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
它是价值决定的基础;是从社会生产条
种劳动的转化。
47
c.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d.劳动对象的状况; e.自然条件的差异等。
38
(3)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
基本原则。
马克思说:“不管生产力发生了
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
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39
部门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每小时
15
15
15
15
40
部门劳动生产率
15
1只羊


2把斧子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16Fra bibliotek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形式


基础
17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18
3、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
(1)不同商品的价值:质同量异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9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统一体。 (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 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A.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 C.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自主消费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4.经济结构
●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 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生产方式 1. 生产方式的含义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 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 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篇 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 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 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序言
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 生产方式理论 §2 经济制度理论
生产方式即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具体是指社生活 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 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 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 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第一、在生产的条件中生产技术条件是生产组织条件 的基础。
第二、在生产的形式中社会生产形式是指社会生产的 运 行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则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 合方式。
第三、生产条件与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即促进 或延缓生产发展的作用。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 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 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 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 出现实的生产。
教学要点
2、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 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 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
教学要点
3、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 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 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教学要点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 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 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 等。
教学要点
2、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 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 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教学要点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 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教学要点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2)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 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教学要点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分 配过程、交换过程和消费过程等四个环节。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 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性质和内容。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1、什么是产权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 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 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 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 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 收益权。
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 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 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教学要点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教学要点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1、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 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 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 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
教学要点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 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 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 所有权。
教学要点
4、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
教学要点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 (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教学要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 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 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 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 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 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 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成为权能结构。
教学要点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 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教学要点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 不独立于生产之外。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 定分配。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生 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产权理论极其意义;生产力的 决定因素及其发展途径;引导同学们运用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确分析经 济社会现象,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 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 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 经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 有的属性。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 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要点
分工的意义在于: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 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并由此提高劳动 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专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