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及其质量控制
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

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微生态制剂是一种通过培养和繁殖有益菌群,并制成产品用于调节和维护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一种生物制剂。
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生产微生态制剂的菌株。
这些菌株通常是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菌种。
菌株的选择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验证,确保其对人体安全,并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生存能力。
接下来,需要进行培养基的制备和菌种的培养。
培养基是提供营养物质和空气的介质,可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的制备依靠精确的配方和高质量的原料。
菌种在培养基中经过一系列的培养和发酵过程,增殖到足够数量。
然后,需要对培养好的菌种进行净化和纯化。
这一步骤是为了去除杂质和干扰物质,确保微生态制剂的纯度和质量。
净化和纯化的方法通常包括离心、过滤和冻干等步骤,以及一些特殊的分离技术。
最后,需要对制得的微生态制剂进行包装和贮存。
包装是为了保护微生态制剂的活性成分,防止氧气、湿气和杂菌的侵入。
常见的包装方式包括铝箔袋、瓶装和胶囊等。
贮存是为了保持微生态制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
同时,需要对微生态制剂进行质量监控和稳定性测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产工艺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严密控制,以避免污染和损失活性物质。
同时,对每个生产批次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和记录,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并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设备清洁度。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操作和质量控制。
只有确保每个步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微生态制剂产品。
中药材的发酵技术与质量控制

中药材的发酵技术与质量控制中药首先来源于天然植物或动物,其中大部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
研究中药,需要了解其制备过程,而中药中的发酵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控制中药材品质和活性成分的关键环节。
1.中药材的发酵技术发酵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对中药材进行化学改变的过程。
中药材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和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类、苯酚类、鞣质、挥发油等等。
通过发酵可以使这些成分得到改变,产生新的化学成分,同时提高中药材的功效。
中药材中常见的发酵技术有酒曲发酵、曲菌发酵、糖曲发酵等,其中以酒曲发酵最为常见。
酒曲是一种灰黄色的微生物菌群。
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酶类物质,这些酶类物质会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降解和改变,从而改变中药材的性质和功能。
例如,通过酒曲发酵可以将中药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转化为其Aglycone型的次生代谢产物,提高了活性成分的含量和药效。
2.质量控制与发酵技术中药材的发酵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品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质量控制的挑战。
在中药材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对中药材的组织结构产生破坏,降低中药材的品质和功能。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的质量进行控制。
同时,在发酵过程中也需要对温度、湿度、营养等因素进行监控和调节。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湿度以及过多或过少的营养物质都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中药材的品质和功能。
3.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为了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和功能,实验室需要对中药材的品质进行评价。
常见的中药材质量评价指标有外观、色泽、味道、水分、灰分、挥发性物质、总黄酮、总黄酮醇、总黄酮甙、总皂苷、苯酚类、总鞣质、总生物碱等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中含有高度活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遇到生化反应导致降解、失活。
因此,可通过发酵技术,增加中药材中的特定次生代谢产物变化,提高其活性,从而增加其药效。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差异分析

第 6 卷 第 6 期2020 年 12 月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Vol.6 No.6Dec. 2020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差异分析王大会,胡强,李泰君*,杨胜斌(铜仁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摘 要:目前,微生态制剂的相关研究更侧重于菌种的开发,为了进一步推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质量。
本文简单介绍了微生态制剂的概念,立足于育种、发酵等微生态制剂生产环节,对比分析了微生态制剂的先进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工艺的质量差异。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质量差异;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Difference of ProbioticsWANG Dahui, HU Qiang, LI Taijun*, YANG Shengbin(Tongren University, Guizhou Tongren 554300)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probiotics is more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ain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 is briefly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microecological agents such as breeding and fermentation, the qu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Keywords: probiotics; production process; quality difference; comparative analysis从当下的饲用微生态制剂研究现状来看,主要研究侧重点均在于菌种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方面。
发酵工艺控制操作要点及操作技能

发酵工艺控制操作要点及操作技能发酵是一种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更有益于人类的物质的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品行业。
为了达到最佳的发酵效果,正确的控制和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发酵工艺控制的要点和操作技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关键工艺。
一、发酵工艺控制要点1. 温度控制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非常重要。
因此,保持适宜的发酵温度十分关键。
在控制温度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发酵物质和微生物的要求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温度要坚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发酵产物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 pH值的控制pH值是发酵过程中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对于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
一般来说,保持适当的pH值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在发酵过程中,通过调节发酵液的酸碱度来控制pH值。
3. 氧气供应某些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对氧气敏感。
因此,正确控制氧气供应对于发酵效果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发酵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度的通气条件,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氧气的流速和浓度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
4. 发酵液搅拌搅拌是发酵过程中常用的操作方式之一。
通过搅拌,可以使发酵液充分接触到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搅拌还可以均匀分布微生物和营养物质,提高发酵效果。
在进行发酵搅拌时,需要注意搅拌速度和时间的控制,以避免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5. 营养物质的添加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添加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营养来源,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
根据发酵物质的需求和微生物的特点,合理选择并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可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二、发酵操作技能1. 先熟悉发酵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发酵物质和微生物的特性和要求。
2. 在开始发酵前,确保所有操作设备和容器都是清洁和消毒的,以避免杂质对发酵产物的污染。
3. 严格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根据不同的发酵物质和微生物的需求设定合适的温度范围。
微生物工程第5章发酵过程及控制

(三)、pH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在发酵前期,菌体生长缓慢,糖分解的少, 铵离子利用的也少,所以pH变化缓慢。
随菌的生长,菌分解了含氮有机物,释放出 铵,培养基的pH会缓慢上升。
当菌转入对数生长期,由于菌体大量繁殖, 大量利用糖和铵离子,培养基的pH逐渐下降。
在生长后期,由于菌体自溶,释放出铵,pH 又回升。
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及规律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1、物理参数 ⑴、温度 ⑵、罐压 ⑶、搅拌速度 ⑷、空气流量 ⑸、表观粘度 ⑹、发酵液重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2、化学参数 ⑴、基质浓度 ⑵、pH ⑶、产物浓度 ⑷、DNA量 ⑸、关键酶 ⑹、溶解氧 ⑺、排气中的氧含量 ⑻、排气中的CO2含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3、生物参数 ⑴、菌丝形态 ⑵、菌丝干重或湿重 ⑶、菌体比生长速率 ⑷、氧的比消耗速率 ⑸、糖的比消耗速率 ⑹、氮的比消耗速率 ⑺、产物的比生产速率
一、种子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菌种是发酵的关键,从一个保存的菌 种,到生产上使用的种子,如果按几 十~几百吨的发酵规模,10%的种子量 (接种量)计,需要几吨~几十吨的种 子。
(一)、作为种子的要求: 1、细胞的生活力强,移种至发酵罐后能迅速生长 2、菌体总量及浓度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的要求 3、无杂菌污染 4、生理形状稳定、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 泡沫的控制除了添加消泡剂外,改进培养基成分 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学消泡剂应具备以下特点:
• 必须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消泡 作用迅速有效;
• 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使消泡剂对气-液界面的分 散系数足够大,从而迅速发挥消泡活性;
• 在水中的溶解度必须小,以保持持久地消泡或抑 泡性能;
缓慢利用的氮源物质:有利于延长产物的合 成期。
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

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
1、生产工艺
目前,益生菌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固体表面发酵法和大罐液体发酵法。
固体表面发酵法:是把固体表面培养的菌泥与载体按比例混合经干燥制成。
此法产量低,劳动强度大,易受杂菌污染,不适于工业化生产,但投资少。
大罐液体发酵法:其工艺流程为:菌种接种培养→种子罐培养→生产罐培养→排放培养液加入适量载体→干燥→粉碎→过筛→质检→益生素产品。
此法适于工业化生产,便于无菌操作,但成本高。
2、加工处理技术
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不同菌种对环境因素的耐受力不同,但其作为益生菌产品中的活性成分,效能各有特色,难以取舍。
人们已研究一些保护方法,如包埋、微囊化等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但成本增高,生产过程也复杂。
美国内布斯加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油脂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酵母菌免遭制粒的破坏。
随基因工程的发展,将芽孢菌中的芽孢移植到无芽孢的乳酸菌属上,使之变成耐高温的菌种,或者从菌种的组合和筛选方面考虑以芽孢杆菌属替代乳酸菌属,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粒过程中微生物受到破坏的问题。
?Z_T3/ f
目前,市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是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型益生菌。
即使制粒过程中象乳酸菌、酵母菌等活菌大部分损失,但培养物
中的乳酸、维生素b族及优质蛋白仍可与芽孢杆菌一起发挥良好的功效。
所以,筛选耐受性更好,功能更强的菌株,一直是益生菌使用技术领域一重要课题。
微生物工程 第5章 发酵过程及控制

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及规律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1、物理参数 ⑴、温度 ⑵、罐压 ⑶、搅拌速度 ⑷、空气流量 ⑸、表观粘度 ⑹、发酵液重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2、化学参数 ⑴、基质浓度 ⑵、pH ⑶、产物浓度 ⑷、DNA量 ⑸、关键酶 ⑹、溶解氧 ⑺、排气中的氧含量 ⑻、排气中的CO2含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3、生物参数 ⑴、菌丝形态 ⑵、菌丝干重或湿重 ⑶、菌体比生长速率 ⑷、氧的比消耗速率 ⑸、糖的比消耗速率 ⑹、氮的比消耗速率 ⑺、产物的比生产速率
(二)、温度在发酵中的变化规律 图生物热的变化规律
(三)、温度的控制 依靠夹层或蛇管控制。 目前许多发酵罐都采用自动化控制。
五、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溶解氧:溶解于液体(发酵液)中的氧。
氧难溶于水,在25℃,1atm下,氧在水中的溶 解度为0.26m mol/升,
临界溶解氧浓度: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限度 的溶解氧浓度。
随菌的生长,菌分解了含氮有机物,释放出 铵,培养基的pH会缓慢上升。
当菌转入对数生长期,由于菌体大量繁殖, 大量利用糖和铵离子,培养基的pH逐渐下降。
在生长后期,由于菌体自溶,释放出铵,pH 又回升。
(四)、发酵过程中pH的调节
1、调节培养基的配方 2、补料控制
① 加酸、加碱 ② 增加无机氮源 ③增加碳源物质 3、调节通气量
产生泡沫的原因:
• 通气和机械搅拌使液体分散和空气窜入,形成气泡; • 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产生
气泡; • 培养基中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及其他胶体物质)的分
子,在气泡表面排列形成坚固的薄膜。因此,气泡 不易破裂,聚成泡沫层。玉米浆>花生饼粉>黄豆饼 粉 • 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 种子和接种量 • 染菌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差异

资料来源:潘宝海 李德发 谯世彦(1999)
芽孢杆菌制剂
提高仔猪日增重 改善仔猪饲料转化效率 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性能 提高肉鸡的日增重 改善肉鸡饲料转化效率
芽孢杆菌的特点
降解动植物来源的大分子物质 产生抗菌素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固氮 沉淀铁离子 还原硒和镁离子等
酵母制剂
酵母培养物 活性酵母 酵母浸出物 酵母细胞壁 酵母饲料 饲料酵母 有机微量元素
酵母制剂应用效果
反刍动物 单胃动物
霉菌制剂
菌种 黑曲霉 米曲霉 白地酶
应用效果 反刍动物 单胃动物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及 质量差异
潘宝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Tel:010-62133466
动物用微生态制剂的
发展状况 质量差异 生产工艺 鉴别方法
发展状况
Probiotics—益生菌 Prebiotics—益生素 Synbiotics—合生素
菌种特点
不产生任何内外毒素 耐受消化道环境和加工过程的破坏 产生特异性细菌素和降低肠道的pH值 能够粘附胃肠上皮细胞 在胃肠特定部位有足够的活菌数且能增殖 安全
应用差异
动物不同 饲养管理条件的优劣 产品质量稳定性 加工贮存
动物品种 生长阶段 生理状态
动物差异
饲养管理条件
环境温度 环境卫生 应激状态 饲喂方式 营养水平
菌种来源 卫生标准 针对性 抗逆性
产品质量
稳定性问题
水分 pH 温度 氧化 抑菌物质
加工贮存
抗逆性 日粮成分 保存时间 贮存地点、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及其质量控制TheFermentationProcessandQualityControlofVegetableMicroecology PreparationMU Yan-kui1HE Juan2ZHOU Zheng1*ZHOU Wei1WU Tao1(1 Hebei Institute of Food Quality Supervistion Inspection and Research,Shijiazhuang Hebei 0*****; 2 Hebei Zhongrun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AbstractAs a method of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of protected vegetable,the vegetable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 with the characters of wide effect,low cost,little residual contamination and so on,widely concerned by the world,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t Because of the backward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level and the imperfections in market supervision system nowadays,the development industry about vegetable microecologicalpreparation has been limited.In view of th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d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producing vegetable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termeasures about the industry of vegetable microealogy preparation at present in China were expounded.Key wordsvegetable microecology preparation;fermentation process;quality control;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countmeasures 微生物活菌制剂又称微生态制剂,是从人类、动物、植物体内分离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活菌或包含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制剂。
有益微生物通过作用于生物体表或体内,调节生物体固有微生物的比重和平衡,从而达到保健、增产和改良品质等作用。
微生态制剂以其无副作用、无残留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研究与开发的热点。
1986年,我国陈延熙教授首次提出“植物微生态学”概念,为应用微生态防治植物病害奠定了基础。
1992年克洛珀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bacteria)概念,进一步促进了植物微生态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出一批效果显著的植物微生态制剂,应用的微生物菌种涉及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链霉菌、木霉等属、荧光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海洋放线菌MB—9、海洋芽孢杆菌等20多种[5-10]。
植物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功能微生物的生物占位、生物拮抗、免疫激活等机制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因此活菌数量和功能代谢产物的效价是影响微生态制剂应用效果的关键。
而发酵工艺则是制约产品质量、使用效果和成本的关键,该文就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1生产工艺1.1传统生产工艺目前,微生态制剂的生产主要包括液体深层发酵和固体发酵2种工艺。
(1)液体发酵工艺。
液体发酵工艺一般采用传统的液体发酵罐进行深层液体培养,发酵好的菌液直接装瓶作为成品,或经过浓缩、吸附、干燥制得固体菌剂,采用可湿性吸附剂可制成可湿性粉剂。
因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和设备已经十分成熟,根据发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和发酵特性,可方便获得较为理想的发酵工艺。
液体深层发酵具有染菌机会小、易于规模化生产等特点。
但是用于活体微生物制剂的发酵生产,如果直接制成液体制剂,具有不宜储运、货架期短、难以规模推广等缺点。
工业生产上曾尝试利用液体发酵生产芽生孢子,而研究表明,芽生孢子活力低、不耐贮藏,难以应用于实际。
如果制备固体制剂,则工艺繁琐,生产成本高,废液排放污染环境。
(2)固体发酵工艺。
固体发酵是指利用自然底物做碳源及能源,或利用惰性底物做固体支持物,其体系无水或接近于无水的发酵过程。
固体发酵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作为制剂组分应用,不仅减少了废物排放,还可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而且固体发酵的孢子特性明显好于液体深层发酵的孢子,对干旱条件更具抗性,在干燥的环境中更稳定。
但缺点是易污染、产量低、难以规模化生产,仅适用于好气微生物的发酵生产。
为克服固体发酵工艺的弊端,国内外已开始注重固态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在小规模发酵罐研制方面已取得突破并进行商业化运作,这为农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发酵饲料等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开发带来了曙光。
1.2新型生产工艺(1)液固两相发酵工艺。
首先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快速生产出大量菌丝或孢子,再接种到密闭固体发酵罐中进行固体发酵,使菌体在近自然环境状态中生长、产孢。
发酵产物经低温干燥、粉碎,即得到成品。
该项工艺结合了液体深层发酵和固态发酵,充分发挥了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缺点。
这种密闭接种方法不易染菌,质量稳定,生产上便于管理,且种子培养周期短,发酵产物活力高。
这种工艺的技术难点在于液体种子与固体培养基的衔接,需通过试验将液、固培养基和液、固培养条件合理衔接,以达到最佳效果。
笔者以链霉菌S506为菌种,将液-固结合发酵与传统固体发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种子制备时间缩短了72 h,且菌体浓度达到98亿cfu/mL;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增效物质M后,发酵延滞期较短,且发酵周期大幅度缩短,产物活菌浓度可达到100亿cfu/g以上。
(2)分段培养。
最佳的工艺条件对菌体量和芽孢的生产是不同的。
在菌体生长阶段采用如补料发酵等高密度的培养方法可提高菌群密度。
采用2阶段策略,在第1阶段处于菌体量生产的最佳环境中,刺激产生更多的菌体;第2阶段,在有助于芽孢形成的最佳操作条件下形成芽孢。
通过采用这种策略和最佳的实验条件,菌体(Bacillus coagulans RK-02)增加了大约55%,芽孢在干菌体中达到10~1 000亿cfu/g。
(3)对复合菌株的产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比。
将各菌株设不同比例,按正交试验表进行组合,然后用试验检验效果。
(4)采用细胞生物量的检测。
目前国外许多微生态制剂己广泛采用快速菌检技术-生物发光分析,利用菌种体内ATP与荧光素酶反应发光,其光强与ATP含量成比例,通过光强测定来确定菌种数量。
2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控制生产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如有效活菌数≥1亿cfu/g(固体制剂)或≥2亿cfu/mL(液体制剂);霉菌杂菌数≤300万cfu/g(固体制剂)或≤300万cfu/mL(液体制剂);保质期≥6个月(固体制剂)或≥3个月(液体制剂)等。
为了保证制剂的质量,生产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筛选优良菌株菌种(株)是维系微生态制剂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是微生态制剂的质量保证,是品质控制中最重要的指标。
优良的菌种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微生态制剂产品应标明所用菌种的所属、种名和菌号等;二是对植物无毒副作用,对土壤不污染;三是菌种具有较稳定的生物学、遗传学特征,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应保持稳定和活菌状态。
2.2发酵工艺最佳化活菌浓度是评定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目前,我国微生态制剂行业生产的产品存在有效活菌浓度低、杂菌率偏高、有效期短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民使用的积极性。
还有些产品虽然开始有较高的活菌数,但由于产品中休眠体少,致使产品质量迅速下降,影响使用效果。
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工艺和配方的优化,获得较高的产孢率。
如选取合适的碳源,降低发酵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含量,添加适量的Mn2+,将芽孢接种到培养基中活化培养,使之得到有效地提纯和复壮。
这些对提高菌数和产孢率均有显著的影响。
对于不产芽孢和孢子的菌种,要采用合适的载体或保护剂,以保存有效活菌,延长保存期。
吴皓琼等研究表明,用糖蜜、麸皮等作为保护剂,对活菌保存有显著效果,且成本低,使用方便,适宜在生产中应用。
2.3产品质量检测与监督目前的植物微生态制剂检验标准中一般包括活菌数测定、杂菌检查和安全试验等。
活菌数检测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快捷、简单,但无法排除死细胞的干扰;杂菌检查要求严格无菌以防再污染,给检测带来了不便;有的安全试验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开发出便捷、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迫在眉睫。
另外,目前市售的品种没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同一项目规格单位的表示方法不统一,所以应尽快规范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标准。
3存在的问题植物微生态制剂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
相当多的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虽具备了基本生产设备和条件,但需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搅拌设备简陋,干燥、造粒、原材料灭菌等达不到微生物学要求。
(2)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原料质量不稳定。
以液体发酵工艺的吸附材料草炭为例,草炭产量大,但由于草炭加工技术落后和草炭颗粒过大,限制了微生态制剂质量的提高。
(3)活菌制剂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失活,降低了生物活性。
(4)活菌进入植物根系微生态环境后,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宜生长和定植,致使使用效果不稳定。
(5)国家法规不健全,市场混乱。
有些厂家将少量发酵的微生物掺到大量的化肥或其他营养基质中,再以“微生态制剂”的名义进入市场推广应用,对判定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没有做深入的试验,无可靠的证据验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解决对策微生态制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无污染等优点,非常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何使微生态制剂更好的发挥功效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
针对现存问题,在未来的生产和研究中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