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绪言-功效 PPT课件
临床中药学》绪言-功效

“中国出产的药物”、 中国出产的药物” “中医使用的药物” 中医使用的药物” 天然药。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与中药学 导学】 【导学】 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应当了解中药以及中药 材、饮片、中成药等相关术语的含义;通过第二 节的学习,应当了解中药学与本草的含义,了解 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中药学与中药的联系和区 别。 熟悉《神农本草经》 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 本草经集注》 本草》 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历代主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要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内容概况和学术 价值。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南朝梁代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编著。 其在“序例”部分,对《神农本草经》 其在“序例”部分,对《神农本草经》原文逐一加以注释, 而且增补了大量有关药物采收、品种鉴别、加工、炮制、 制剂、配伍、配方取量等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使药学 总论的内容更加详实。 各论收录药物增至730 各论收录药物增至730种,首先采用按药材来源的自然属 730种,首先采用按药材来源的自然属 性分类的方法,分列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大类,各类 性分类的方法,分列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大类,各类 中再以三品为序排列药物。药物项下不仅转录《 中再以三品为序排列药物。药物项下不仅转录《神农本草 经》与《名医别录》的内容,并增加自注,以反映作者的 名医别录》 用药经验和见解。该书不仅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本草, 而且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合理体例,成为后世许多重 而且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合理体例,成为后世许多重 要本草的基本框架。
第1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药效学 2011

药理学课程: 理论课 实验课 英文: 常用药名及专用名词 教科书: 林志彬 主编:《医用药理学基础》第6 版 参考书:杨宝峰 主编:《药理学》 第6版 英文参考书: Goodman & Gilman: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1th edition Bertram G. Katzun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10th edition
二、药物效应的分析 1.基本类型:
兴奋(stimulation):原有功能的增强。 抑制(inhibition):原有功能的减弱。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只对某些器官或组织或病原体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没有作用或没有明显作用。 ❖ 药物按药理作用分类的依据和选择用药的基础。 ❖ 选择性强的药物作用范围窄, 临床应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差的药物作用范围广,临床应用时针对性不强,
DR RT
D
= KD + D
E
[DR]
=
=
Emax
[RT]
因为: 只有DR能发挥效应, 所以:效应的相对强度与DR的相对量成正比
[D] KD+ [D]
D=0, E=0; D >> KD , E=Emax; 当 [DR]/[RT]=50% , KD= D
1
=
亲和力
KD
亲和力 affinity: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1/KD)
率或百分率来表示。
2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纵坐标:效应强度 横坐标:药物的剂量
或浓度 图形:长尾s型,横坐标改为对数时,
曲线为对称的s型。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04
中药方剂与剂型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中药方剂的组成
中药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 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
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功效可以分为解表方、泻下方、补 益方等;按照中药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味药方 和复方方等。
中药剂型的种类与特点
02
中药制剂工艺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进中药 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03
中药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中药质量可控、可追溯 。
04
中药研发创新
鼓励中药新药的研发,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新型中药 。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1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份额,尤其在亚洲地区有较 大影响力。
02
中药药材与炮制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
总结词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 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 要。
VS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对 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采集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进行采收,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 含量最高。同时,鉴别药材的真伪也是非 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 味、颜色等方面进行鉴别。
反应。
05
中药临床应用与实践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需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 境等因素,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治未病思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
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初期尽早干预, 以防止病情恶化。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2024版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茯苓、泽泻、车前子、里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温中散寒、暖肝止痛、止泻等。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症状。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2024/1/26
23
05 中药制剂与剂型 选择
2024/1/26
24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2024/1/26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中药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临床中 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4/1/26
9
02 中药药性理论
2024/1/26
10
四气五味
2024/1/26
四气
寒、热、温、凉
五味
酸、苦、甘、辛、咸
四气五味的关系
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中药的药性
四气五味与中药功效
不同药性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如寒性中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等作用,热性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
2024/1/26
质量控制
包括原料药材的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的控制以及成品的质量检验等环节,确保制剂 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质量评价
通过对制剂的外观、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其是 否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同时,还需要进行稳定性考察和临床试验等,以全面评价制 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27
06 临床中药学的实 践与探索
2024/1/26
28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临床中药学实践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系统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可传承、可推广的学术成果,为临床中药学 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2024版中药临床药学PPT课件

01中药临床药学概述Chapter中药临床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历程古代中药临床药学现代中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02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Chapter药性药性理论药性分类030201中药药性理论基本概念中药四气五味与归经理论四气五味归经中药升降浮沉与毒性认识升降浮沉指中药作用的趋向性,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毒性认识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毒性分级根据中药的毒性大小和危害程度,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无毒四个等级。
中药配伍禁忌与合理用药合理用药配伍禁忌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性能,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用药注意事项03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Chapter01020304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如青蒿素、紫杉醇等。
萜类具有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等功效,如葛根素、芦丁等。
黄酮类具有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如吗啡、乌头碱等。
生物碱类具有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等效果,如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
苷类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及功效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探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01中药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02中药的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03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色谱、质谱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在中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某味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人参为例,介绍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
阐述人参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疗效人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虚劳、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探讨人参的用药禁忌及注意事项虽然人参具有多种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剂量控制、配伍禁忌等问题,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