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次质检

合集下载

2024年石家庄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石家庄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石家庄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

其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传统礼乐教育来实现。

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

这种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种类宽泛得多,它超越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艺术追求的境界。

可以说,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的精神与艺术的精神,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社会秩序;乐是用来“统同”“合群”的,人们通过乐表达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过去常讲,中国历史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

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

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艺术精神的文化,是不够全面的。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从文学上讲,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还把外来的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形式与内容异常丰富。

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主要艺术形式有琴、桃、书、画,如果一直上溯,还有六艺,即诗、书、礼、乐、射、御。

这些都是艺术宝库中的精髓。

再有,中国的昆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的古典戏剧相比,无论是剧本的文学艺术、音乐演唱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以及整个戏剧理论体系,都更胜一筹。

希腊的悲剧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只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现代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刷的历史比中国的昆曲要早几百年,但它从剧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艺术理论都没有昆曲那么完整和丰富。

重庆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首都的。

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

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区既便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敌人的入侵。

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

设若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

所以地理位置这个条件也可以说成是交通运输条件。

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而言最有利的地点。

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长安城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后半期情况却不同了。

唐定都长安后,表面看来,其城市规模和繁荣情况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艺术的昌盛,似乎都在汉代长安之上。

不过和全国各地区比较,它的经济基础已远不像汉代长安那样在全国中占有优越地位了。

自东晋而后,长江中下游已经全部开发起来,其面积之广大、条件之优越、物产之富饶,是关中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在汉时富冠天下的关中,到了唐朝竞不得不依靠江南的供应。

甚至皇帝在歉收之年,还不得不迁居洛阳就食江南之漕。

相对的关中水利之废堕,自然也是事实。

总之,除开一切政治原因不说,唐代长安城的繁荣,可以说是已经缺乏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来说,它已经失去了过去所具有的绝对优势,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大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

大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

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

材料一第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

2.【答案】A【解析】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3.【答案】B【解析】A项“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C项无中生有,“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D项“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不准确,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

4.【参考答案】①客观真实。

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②形象生动。

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

(每点2分,共4分)5.【参考答案】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

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

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每点2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答案】D【解析】A项无中生有;B项曲解文意,“他们在漫长的隐匿中,学会各种藏身之术”而非“本能反应”;C项曲解文意,“作为游戏的开启者,乌仲汗没有按规则去找那些隐藏者,而是在一半人都藏起来后,把空出的辽阔草原据为己有,建立了本巴国度”而非“遵循规则”。

2024届三明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4届三明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2024学年三明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评分说明:1.简答题应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卷,根据评分参考得分确定答案的给分类型,意思答对的酌情给分。

2.写作题应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卷,确定类型卷及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根据评分参考与评分细则评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1.(8分)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二者不可得兼③心却比④男儿烈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⑥肯将衰朽惜残年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赢得生前身后名(评分说明:每空1分。

错、漏、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2.(9分)(1)(3分)①衷②越③倾(2)(3分)B(3)(3分)D3.(6分)示例一:我读《艾青诗选》,主要通过把握意象来读懂诗歌,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

如《我爱这土地》,以“土地”意象象征多灾多难的祖国,通过对土地上的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抒写对饱受苦难的祖国的深沉热爱。

示例二:我读《水浒传》,主要通过理解人物形象读懂小说主题。

比如,将林冲的相关回目集中阅读,通过梳理典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及命运变化,理解林冲从谨慎、隐忍到最后暴发的变化。

而后理解“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

示例三:我读《儒林外史》,会特别关注作品夸张、对比的讽刺艺术。

比如,读《范进中举》重点品味范进喜极而疯部分的夸张描写,梳理胡屠户、乡绅、邻居等的前后态度变化,从而把握可怜可悲的士人形象和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理解作品对科举制度和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评分说明:按等级评分,不按点评分。

四等0分,方法错误或没有方法;三等1-2分,只有方法,缺少信息支持;二等3-4分,方法基本正确,有信息支持;一等5-6分,方法正确,分析充分恰切。

)二、阅读(67分)(一)(23分)4.(6分)(1)(2分)寂寥荒寒(萧条冷寂)(2)(4分)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愤懑(2分),渴望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2分)。

(意对即可。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5.(3分)C6.(3分)(1)曾经(2)提拔(3)厌恶(评分说明:每个词语解释正确给1分。

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产生的母胎。

西方文学的神话背景突出,希腊神话与《圣经》中的神话更是西方文学创作重要的源泉与母题。

“重述神话”是西方文学一种自觉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中国上古时代也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但在文献古籍中记载不多,资料零散,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系统地保留下来,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以外,其它则散见于古籍中。

流传比较广泛的神话有“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洪水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发明创造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等。

汉魏六朝的神怪小说、唐人传奇、宋元话本、《西游记》等明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

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也有浓厚的神话传统底蕴,贾宝玉、林黛玉的劫运历程与创世神话的原始、历劫、回归的结构非常相似。

另外中国的诗歌与神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屈原的赋,李白、李贺、李商隐等的诗歌许多都有神话元素。

但是,以上只是说中国文学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重述神话”之作。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20世纪上半叶,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奔月》《理水》是三篇比较成熟的“重述神话”之作。

鲁迅说他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之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这里所谓“点染”和“信口开河”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

鲁迅对《奔月》的“重写”就具有与原神话不同质的“现代体验”。

《奔月》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的故事,但鲁迅抽空了古代典籍文化中庄严、瑰丽、神圣的意味,具备高度主观化的自我表现意味。

在典籍中,这位射九日、斗文豹、屠长蛇、气吞山河、顶天立地的羿已逐渐成为英雄人物的活标本。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备受学者们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

其实,世界文学并非一个全新的话题,它早在1827年就由德国作家和思想家歌德提出并加以概念化了。

如果要探讨这一术语的使用,则可再往前推,但为什么直到21世纪西方学者再度提出这一概念时,就一下子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显然与时代氛围不无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形成了一个实际上的命运共同体。

世界文学已不再是歌德时代的“乌托邦”想象,而更是一个凸显在我们面前的审美现实。

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我们更为关注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地位及其研究状况,因为这也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中国学者参与其中可以促进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借以了解西方主导的国际学术理论前沿对中国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最终消解单一的中心。

今天,世界文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生产和理论批评的实践,但世界文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现象,而是一个传播的概念。

在其传播和流通的过程中,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没有翻译作为中介,一些文学作品充其量只能在其他文化和文学传统中处于“死亡”或“边缘化”的状态。

同样,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一些本来仅具有民族和国别影响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将产生世界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在另一些文化语境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另一些作品也许会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可译性不明显或译者的误译而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讨论世界文学是如何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而形成时,特别要强调世界文学的经典性。

因为首先世界上各国作家用各种语言撰写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即使是一个语言天才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主要语言,他在阅读世界文学作品时不得不有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标准就是其经典性。

安徽省合肥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合肥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需运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晰。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

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分。

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绽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

假如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

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盼。

那么,历史剧应当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辩的课题。

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

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变更“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当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行虚构,只是要留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文化领域的“差序格局”思想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话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费孝通早年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

他在《乡土中国》中首先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表述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即以“己”为圆心,推己及人,拓展出一图一图由内而外的关系网。

图子的波纹所及之处表明了各个圈层和中心的远近亲疏。

他还借两个意象分别描绘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西方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关系是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描述的“差序格局”,西方的社会关系则是用柴捆结构来描述的“团体格局”。

费举通的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显然是中国学派的生动表达,也已经成为理解中外社会结构的经典意象。

这一比较,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转换。

社会结构的中西比较同时也是古今比较。

在费孝通这里,比较的两端分别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

两者对比的核心差异在于以家庭关系为中心还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

这个核心差异也被英国学者用来说明西方社会结构自身的变迁。

在对比现代与古代社会结构的时候,梅因指出,古代社会的单位是“家族”,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

他指出,罗马人的“家族”“氏族”和“部落”都可以“想象为从同一起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一整套同心圆,其基本的集团是因共同从属于最高的男性亲属而结合在一起的‘家族’”。

家族集合形成氏族,氏族集合形成部落,部落集合形成共和政治。

在梅因的分析中,古罗马社会结构的最外图有点类似于费孝通所说的模糊不清的天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也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所共有的。

这一传统的差序格局在现代中国也已开始瓦解。

不再适合用来描述进入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学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8页。

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郴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本试卷共7道大道,22道小题,共6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落蕊(ruǐ)门槛(kǎn)搀扶(chān)揠苗助长(yà)B.挣脱(zhēng)压轴(zhòu)肄业(yì )卓有建树(zhuō)C.吞噬(chì) 商榷(què )砥砺(dì)繁芜丛杂(wǔ)D.缔结(dì)窈窕(yáo)肄业(sì)管窥蠡测(lí)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隋唐时,佛教鼎盛。

儒、释、道三教,佛教独占聱头,本土的儒家文化危机凸显。

B.世界瞬息万变,中国应当把握机遇,由贫穷走向富裕,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C.台风“莫拉克”的登陆,给台湾带来严竣灾情,23689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

D.60年斗转星移,年轻的共和国一路高歌,脚步铿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2009年9月,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并通过模拟水环境的方案进行保存,这是世界首创,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B. 600年前的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和平为帆,披荆斩棘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C. 墨尔本电影节组委会不顾中国民意的反对,执意为“疆独”头目热比亚做宣传,中方对这种借艺术而“政治”的险恶用心洞若观火D.在2009年全球奢华产品市场出现萎缩情况下,预计今年中国奢华产品销售将破天荒的达到50亿美元,增幅居全球第一。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谁勇于开拓,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目前我们所缺乏的就是开拓精神还不够。

B.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C. 在十一届全运会上,湖南小将眭禄在团体和个人赛的发挥与其说靠难度征服人,毋庸说靠的是超常稳定的心理素质来赢得高分。

D. 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高尚而有情趣的朋友最理想。

高尚的人使人尊敬,有情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尚又有情趣的人,①,交往愈久,情感愈深。

譬如新鲜的水果,②,其味其效,可谓一举两得。

A. ①人们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B.①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C.①人们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D.①使人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营养丰富。

而且甘美可口二、文言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目。

送杨少尹序(唐)韩愈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

又为歌诗以劝之。

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

”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选自《古文观止》,南京大学出版社)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工:擅长B. 杨侯始冠,举于其乡冠:帽子C.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张:宣扬D.予忝在公卿后忝:谦词,有愧于7、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斧斤以时入山林B.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C.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D.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1.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B.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C.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D.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9、下列各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作者拓开笔墨写二疏,其目的是为了映衬杨巨源辞职还乡,突出杨的美德同样受人敬重。

B.杨巨源离职时,作者正是有病,不能前去送行,以至于场面冷冷清清,作者非常内疚。

C.杨巨源告老还乡,丞相敬重而怜惜他,于是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

D.末段写杨巨源追忆前事,作者认为他乡情浓重、至老不忘,必将受到乡里人的景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无限仰慕。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 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

(4分)译文:②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3分)译文:③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3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回答问题(7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①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②,三谢不能餐。

[注]①跪进: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

②。

”“漂母”用《史记。

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信年轻时饿晕在河边,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妇见到,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①试分析首句的“寒”字好在哪里。

(3分)②在尾联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4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古文默写。

(必须默写)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2)古诗默写。

(任选二句)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③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作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梁思成)13.下列关于“文法”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借作文“文法”说明建筑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文法”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又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在建筑中有多样性的表现。

C.“文法”既有民族性,又有地方性;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

D.宫殿、庙宇、山亭、水榭,不同的建筑式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法。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形式繁多,既有宫殿、庙宇之类的“大文章”,也有山亭、影壁之类的“小品”。

B.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活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C.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式结构,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木结构,说明两种建筑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15.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 题。

只有扇子崖苏叶(1)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

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

我心郁闷,好好一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

而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恭它拜它。

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