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教案.pdf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梅岭三章》教学课件

认识文体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 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 式相同或相近。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 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 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15课
梅岭三章
陈 毅
课时目标
0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及小序,理解诗歌大意。 02 了解意象的内涵及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重点) 03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
命信念。(重点)
导入
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 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今天,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3.自由朗读,勾画节奏与重音,思考这几首诗应该投入怎样的情感。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视死如归的豪 情壮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回忆、激励 号召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六】
悟读:领会革命精神
1.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答案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整体。
第一首回首征程 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 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借代与借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
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
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
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
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1)解读第一章:——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

《梅岭三章》说课稿一、说教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
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初三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基于初三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PPT课件

一、二句 深沉、舒缓 三、四句 激昂、豪迈
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 战争
自由花: 革命必胜 人民解放
投身、应、遍 借喻:血雨腥风
自由花 引用:取义成仁
投身革命 征程艰辛 勇于牺牲 革命必胜
情感
信念坚定 英勇无畏 乐观豪迈
习题巩固
一、填空。 1.《梅岭三章》的“章”就是__________。这三首诗从体裁来看,是__________ 。 2. 请写出第三首诗的韵脚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是古代志士仁人推崇的生死观,课文中的
拓展阅读、启示人生
取义成仁
屈 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 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拓展阅读、启示人生
推荐
陈毅
《陈毅诗词选集》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答案:1. 首、绝句; 2. 家、涯、花 3. 取义成仁今日事
习题巩固
二、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答案:D
习题巩固
情感
真挚忠诚 生死不渝 壮怀激烈
精读细研,品味诗情
二
诵读
意 象 炼字、修辞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一、二句 深沉、豪壮 三、四句 舒缓、昂扬
烽烟:战争 捷报:胜利 纸钱:告慰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主要内容: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开放。
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投身革命即为家”显示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将革命事业当做自己的家,这是对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崇高博大的胸襟。
3.怎样理解“人间遍种自由化”的含义?
3.朗读诗前的小序,理解其作用。
明确:
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明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品读第一章,探讨以下问题
三.1.概括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概括内容: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四.课堂练习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2)血雨腥风应有涯
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C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
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不忘初心,永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梅岭三章》说课稿

《梅岭三章》说课稿一、说教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诗组成一个整体,由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被困梅岭山时所作,为七言绝句组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诗章运用了绝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记易诵。
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诵读体会旧体诗规整的韵,发掘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弘扬革命文化。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与积累基础不是很足。
且对于《梅岭三章》以旧诗的形式书写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之事的作品,却比较陌生。
本篇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之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在诗歌语言、创作手法与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情感与深层主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之美,情感之深,人性之至。
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破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与疏离感,可以通过创设诗歌情境、巧用助读资料、设置关键话题等方式,将学生的思绪与情感一步步引入更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读作者这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感受作者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四、说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归纳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安排一个课时。
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借助小序和注释了解大意,反复诵读,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不过多讲解,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自主学案

《梅岭三章》自主学案
五、学习目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意象的含义、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重点是:把握意象、赏析词语、理解情感。
六、小序释义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写作
背景和写作缘由.“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七、赏析诗歌
内容情感
写作特色
八、作业
1.诵读、默写诗歌
2.仿照诗歌,创作一首小诗。
九、推荐阅读
陈毅的《陈毅诗词选集》,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等诗作,理解作者的理想信念和伟大人格。
九、欣赏视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2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 2 梅岭三章课时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
体裁上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游击战争的艰难不是很了解,所以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在九年级上学期中有所了解,第一课中也是教学重点,本节课继续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诵读诗歌,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理解诗歌中多种意象的含义。
3. 体会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意象,赏析修辞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方法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下面我们将进行诗歌《梅岭三章》的学习,这是陈毅的一组现代诗,我们用一课时完成学习。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作者陈毅元帅,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他在赣粤边梅岭开展革命斗争的传奇经历令人难忘。
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写诗甚多,郭沫若先生称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他的诗歌留世的尚有300多首,其中《梅岭三章》尤其感人肺腑,广为流传。
三、写作背景
这组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他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敌人的围捕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
陈毅担心不能脱险,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留在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准备慷慨赴死。
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这组诗,创作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的艰难时刻,见证了一段异常艰苦的峥嵘岁月。
四、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解读文题:
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三章,三首。
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五、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识记字词:我们先来识记一下本课的字词,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丛莽(mǎng)、旌旗(jīng)、阎罗(yán)、诸君(zhū)、
血雨腥风(xuè xīng)
这些字词,你读准了吗?
(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意象的含义、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