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隧道通风专项方案
长大隧道通风技术

长大隧道通风技术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长大隧道在工程实践中日益增多,如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通风效果,对于加快施工速度,确保施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通过西成客专房家湾隧道1#横洞工区的实践,对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技术作简单论述,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标签:长大隧道;通风;技术1 工程概况西成客专房家湾隧道1#横洞工区,横洞施工800m,正线施工3050m,最大独头通风长度达到3033m。
正洞施工里程为DgK283+911-DgK286+961,横洞与正线交接里程为DgK284+752,西安方向掘进841m,成都方向掘进2209m。
因通风距离长,供风损失量大,风压下降量大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如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通风效果显得极为重要。
2 总体通风方案本工程使用风动凿岩机钻孔,侧卸装载机装碴,内燃自卸车运输出碴。
根据以往隧道施工经验和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施工通风采用长管路压入式通风方为主,射流风机辅助通风的方案,具体做法为如下:(1)在洞外设置功率为200*2kW的轴流式通风机,用于正洞大里程方向通风,风筒直径为1.8m;另设功率为90*2kW的轴流式通风机,用于正洞小里程和横洞通风;横洞与正洞交叉口、二衬台车处及洞内设置射流风机。
(2)对施工过程的污染源采用一定措施加以控制,如使用排气符合环保要求的装载机和自卸车进洞,必要时安装排气净化装置,放炮后采取水幕降尘改善洞内的尘埃污染等。
采用科学的通风技术,严格通风管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健康,为快速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3)阶段性通风实施方案a.第一阶段(横洞施工):使用SDF-No15通风机,安装在洞外30m左右位置,向掌子面压入通风。
如图1所示。
b.第二阶段(进入正洞500m内):原安装No15风机继续给小里程掌子面供风,另安装1台No18风机给正洞大里程掌子面供风,并在横洞内增加一台射流风机。
确保洞内污浊的空气从横洞排出。
如图2。
c.第三阶段通风(正洞掘进500m后):洞内增设射流风机辅助排风,距离岔口200m设1个,之后每隔600米设1个。
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技术

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技术隧道施工通风具有多种形式,每一个通风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
基于此,本文根据具体实例分析了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分析。
标签:长大隧道;通风技术;措施引言:对于隧道工程建设施工来说,在进行爆破炸药、钻眼、喷射混凝土以及装渣等一系列事项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了隧道空间的空气质量;同时,隧道工程建设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内燃机械与运输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也是造成隧道空气浑浊的主要原因。
1、工程概况湖北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花栗树村,该公路某隧道总长约6900米,隧道正洞内轮廓半径为6.41m,断面面积为110m2~120m2;平导设计为单车道辅以错车道,断面积为30m2。
2、工程地质状况2.1、路基工程地质条件2.1.1、路堑本标段路堑路段位于陡坡地带,自然坡角25~30°,植被发育。
零星覆盖第四系残坡积碎石,厚约0.5m;基岩大都直接出露,为武当群片岩,产状55°∠38°,浅层风化强烈,岩石节理较发育,岩体较破碎。
切坡后,左幅略呈逆向坡。
2.1.2、路堤路堤路段跨越一山间冲沟,沟底宽约15m,沟内有水流,水深约0.3m,左侧斜坡坡角约30~35°,右幅基本顺冲沟中部展布,左侧顺坡脚。
斜坡上基岩大都直接出露,为武当群片岩,片理产状55°∠38°,节理裂隙发育,浅层风化强烈,岩体破碎。
冲沟内覆盖第四系冲洪积碎石、卵石、中密,砾径约3~8cm,次圆状,砾砂充填,厚约3~5m。
2.1.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区出露岩层单一,从地质调绘和区域资料:隧道主要穿越地层为全~强风化片岩、中~微风化片岩,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进出口附近坡面覆盖有第四系残坡积层。
全风化片岩:棕褐、浅灰色,原岩结构构造全部破坏,岩芯呈碎屑状及碎块状,含粗砂状石英及云母片。
不均匀断续分布于隧道地浅表,揭示厚1.8~12.8m。
浅谈长大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案_付威

要: 对长大公路隧道运营通风的方案进行了探讨, 给出了各种方案的特点, 提出了在长大隧道通风研究中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7-015-01 隧道, 全长 11130 m, 纵向式通风。随着我国 90 年代建成的成 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 (3165m) 采用纵向式通风方案, 我国的 高速公路隧道纵向通风技术首次突破 3000m,日渐成熟的纵 向通风方案在我国其他特长公路隧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 混合式通风方案 混合式通风是由横向式通风与纵向式通风等基本方式加 以组合而形成的通风方案。对于长大公路隧道,如果埋深很 大地形险峻, 中间竖井在设置、 施工方面会很困难, 此时可考 虑采用不同通风方式组合的混合式通风方案。如其中一种思 路是纵向——全横向混合通风方案,即在隧道两端采用纵向通 风,而在中间段采用全横向通风的方式。由于全横行通风段 的隧道纵向风速为零, 所以从理论上讲, 中间的横向通风段可 以取任意长度。这种方案的缺点是纵向横向连接处风流较难 处理,需具体调整风道设计尺寸。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纵 向通风分段不能太长, 防火救灾功能差的缺点, 在深埋长大隧 道中间段通风问题以及竖 (斜) 井设置难度问题上有了较好的 解决, 不失为长大公路隧道通风方案的一种选择。 3 结语 近年来, 随着公路隧道技术的日渐完善, 国内所采用的通 风方案也经历了由最初的全横向、半横向向分段纵向式通风 方案过渡的过程。我国隧道通风方案受日本影响较大,逐渐 成熟,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积极参与国际行学术交 流、 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 国内研究人员应该结合实际, 进行 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不照搬国外经验。笔者认为仍存在几 个问题值得研究人员注意, 提出如下: (1) 采用纵向通风方案时, 若发生火灾, 通风机正常启动 情况下能有效阻止火灾烟气向隧道上游蔓延,保障火灾上游 人员的生命安全。但若一旦由于混乱发生二次事故 (如追尾、 翻车等) 引发火灾, 纵向排烟并不能有效解决排烟问题。 (2) 当遇到高埋深、 地势险峻的长大隧道时, 竖井施工困 难, 隧道中段通风存在问题。 (3) 虽然纵向通风方案逐渐得到大家的普遍共识, 但在对 环境、 防灾要求很高的工程中, 为加强烟控控效能, 也应当一 定程度上考虑采用横向通风方案。 (4) 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在日本有近 50 条隧道安装了静 电除尘设备, 但此项技术在国内尚未展开。 (5)研究采用先进的通风控制系统。如前馈式控制方法与 智能控制方法, 从而提高通风控制效果, 减少能耗, 降低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夏永旭, 赵峰.特长公路隧道纵向—全横向混合通风方式研 究[J].2005,(2). [2] 曹振, 杨彦民.秦岭Ⅰ隧道通风设计探讨[C].国际隧道研讨 会暨公路建设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下册) 2002. , [3] 夏永旭.我国长大公路隧道通风中的几个问题[J]. 公路, 2003, (5). [4] 罗衍俭.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的选择[J].公路, 1998, (8).
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方案选择及优化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09期204目前,隧道工程施工以钻爆法和无轨运输方式为主,开挖断面大、辅助坑道多、独头送风距离远,需要提供的风量和风压均很大,施工通风难度大。
已建或在建隧道,大多出现过施工中通风效果不良的状况。
1 隧道工程的特点1.1 环境恶劣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大型设备,在有限的空间上进行布置安排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隧道内空气、光线不足和粉尘污染严重加剧了施工难度,还要预防坍塌、地下水涌出、瓦斯气体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到隧道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严重的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1.2 工序复杂隧道施工主要包括地层预加固、超前支护、开挖、锚喷支护、防排水、衬砌等多道工序,要保证施工进度就要对各工序进行全面规划,再进行有效组织和施工。
在施工中要将隧道各施工工序循环起来,在不断循环中推进施工进度。
同时,也在高标准和高要求下实现隧道施工的连续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延误时间,也可防止因时间的拖延造成施工隐患。
2 隧道施工常用的通风方式隧道施工通风方式应根据隧道长度、掘进断面、施工工法和设备等因素来确定。
在施工中,有自然通风和强制机械通风两类:其中自然通风受洞外气候条件影响极大,一般仅限于短直隧道;适用于长大隧道的强制机械通风可分为管道式和巷道式。
2.1 管道式通风管道式通风根据隧道内空气流向可分为三种:压入式、抽出式以及混合式。
压入式通风将新鲜空气由风机经风筒输送至工作面,洞内污浊空气由隧道口排出洞外;抽出式通风通过风机将洞内污浊空气抽出洞外,洞口处新鲜空气在洞内负压作用下流入洞内;混合式通风将新鲜空气由压入式风机经风筒送入掌子面,洞内的污浊空气由抽出式风机经风筒排出隧道。
2.2 巷道式通风长大隧道一般设置平导、斜井、横洞等辅助坑道,巷道式通风是利用隧道本身和辅助坑道互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方案选择及优化王晓光(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摘 要:系统介绍现今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几种通风方式,分别表述其特点、适用性,重点介绍了适用长大隧道的通风方式,并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通风方案的选择,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和经验,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向莆铁路某长大隧道通风方案

XX隧道通风方案向莆铁路XX隧道起讫里程为FDK507+817~FDK521+914,全长14097m,中铁XX管段起讫里程为FDK514+923~FDK521+914,全长6991m。
平行于正洞线左30m处设贯通平导及FDK519+257线左1372米处设置斜井以辅助正洞施工。
斜井长度3033.5m,高差214.4m,与正洞夹角为24°23′24″。
出口工区施工长度为:4914m,斜井施工正洞长度为2077m。
一、出口正洞、平导及斜井通风方案1、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空气中氧气含量,按体积计不得小于20%。
粉尘容许浓度,每m3空气中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不得大于2mg。
每m3空气中含有10%以下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不得大于4mg。
有害气体最高容许浓度:一氧化碳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在特殊情况下,施工人员必须进入工作面时,浓度可为100mg/m3,但工作时间不得大于30min。
二氧化碳按体积计不得大于0.5%;氮氧化物(换算成NO2)为5mg/ m3 以下。
隧道内施工通风的风速,全断面开挖时不应小于0.15m/s,在分部开挖的坑道中不应小于0.25m/s;隧道内气温不超过28‴,噪音不大于90db。
(一)通风范围:通风区域为长度4914M,正洞及平导两条隧道;(二)主要污染源:无轨内然作业的柴油烟雾;2、施工通风总体方案⑴根据斜井设置位置及任务划分,XX隧道最大独头掘进长度为4914m,斜井采用压入式通风。
隧道出口及斜井通风管采用φ2200mm的高强维纶长纤维织布增强EVA 管。
⑵ 隧道出口及斜井洞口处各设SDF (C )-NO14高速风机2台(每台电机功率为2×220KW 、高效风量为3361m 3/ min 、最小风压为1078Pa)。
出口洞口处设1台SDF (C )-NO11高速风机(每台电机功率为2×75KW 、高效风量为1865m 3/ min 、最小风压为727Pa)。
长大隧道最佳通风方案

长大隧道最佳通风方案中铁隧道集团一处周正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作为公路建设和铁路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的隧道施工作业中,长大隧道的通风问题作为施工作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风效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隧道施工的空气质量,进而影响到各个作业面施工人员的人体健康,而通风方案的选择是影响通风效果好环的直接决定因素,在对具体通风方案的选择上,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需要攻克的的重点和难点,在长期的现场工作中经过对实际运用中的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技术上的论证,我认为采用以下方案可以使通风效果达到最好,现将我的论证依据归纳如下:一、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现在大多数山岭隧道施工主要是采用新奥法进行施工,其主要特点是根据隧道围岩的变化,及时调整隧道施工工艺的一种动态施工管理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加强隧道开挖支护,使围岩稳定几乎不再变化后,才进行砼衬砌施工(除在Ⅰ、Ⅱ类围岩施工中,衬砌砼是要作为受力载体而进行砼施工外),根据这种施工工艺方法,在长大隧道施工中若没有一个好的隧道通风方案,必将存在着极大的施工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造成安全质量事故,同时还会加大动力机械设备的耗油量,造成内燃机机械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加大机械设备的磨损,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这是因为若没有解决好长大隧道通风问题,必然导致在隧道施工中隧道中的空气浑浊,尤其是隧道开挖掌子面空气浑浊,光线不够明亮,造成隧道开挖施工中开挖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无法准确掌握隧道掌子面围岩的变化情况;一方面使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无法根据隧道围岩变化而及时调整隧道开挖支护工艺,而导致隧道塌方质量事故;另外一方面使我们的开挖工人在开挖施工中无法看清隧道顶部围岩的松动情况,而导致隧道顶部岩石下落伤人的安全事故。
同时由于隧道中的空气浑浊,使我们的隧道监测人员无法对已开挖支护成型的隧道进行准确的量测,进而使我们无法掌握隧道已开挖成型部分的围岩变化情况----甚至隧道可能已出现细微的裂缝,我们却没有掌握隧道业已变化的实际情况,造成没有对出现裂缝段的隧道进行加强支护,导致隧道坍塌和人员伤亡的安全质量事故。
长大隧道通风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行业现状 (1)⒈行业事实 (1)⒉思路要点 (1)⒊概念 (2)⒋经济性预测 (3)⒌代表性 (3)⒈第一阶段:独头压入式 (3)⒉第二阶段:隔离巷道(1400m)+独头压入式 (4)⒊第三阶段:隔离巷道+双机分离压入式 (4)⒋第四阶段:隔离巷道+四机分离压入式 (5)⒌第五阶段:延长隔离巷道+四向压入式 (5)⒍说明 (6)五、通风计算 (6)⒈条件与计算模型: (6)⒉斜井施工通风计算 (6)⒊正洞单工作面施工通风计算 (7)⒋最大风量: (7)⒌隔离巷道面积检核: (7)六、通风设备与材料选型 (8)⒈主要备选通风设备与材料参数表 (8)⒉通风设备与材料选型 (8)⑶通风管选型: (9)七、注意事项 (9)八、经济性比较 (9)九、施工设想 (11)隔离巷道式施工通风方案一、编制依据1 1#、2#斜井平面图、斜井横断面图、正洞横断面图;⒉施工高峰人力与非人力施工资源配置策划;⒊可能在隧道内使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器具等处于Ⅱ类及其以上状态时的能耗指标;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指南》(TZ204-2008)5.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二、工程概况南吕梁山隧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境内,隧道线路贯穿于南吕梁山山脉以东及临汾盆地边缘丘陵区。
隧道端位于蒲县境内,出口端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与洪洞县交界处,设计为双洞单线隧道,线间距30m。
左线进口里程DK298+175,右线进口里程为DK298+145,分界里程DK310+800,左线长12625m,右线长12655m;左线除进口段60.79m 位于R=1200m 的曲线上外,其余均位于直线段上,隧道内设计为单面坡,自洞口起分别以8‰(坡长575m)、12.6‰下坡至隧道出口;右线均位于直线段上,隧道内设计为单面坡,自进口起分别以6.6‰(坡长795m)、12.6‰下坡至隧道出口。
南吕梁山隧道本管段内左线共设1#、2#两座斜井,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采用双车道断面设计,均为临时工程。
高原高寒长距离隧道通风、增氧及降尘方案

高原高寒长距离隧道通风、增氧及降尘方案1通风1.1施工安排原则(1)施工通风设计的基本方针是“以人为本、环境达标、安全至上”,保障长大隧道的施工环境满足要求。
(2)对于长大隧道通风设计应分阶段进行,节能降耗,动态调整。
(3)采用技术先进、高效实用、配套完善、匹配合理的机械装备,科学组织,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性能。
1.2高原高寒长大隧道通风难点(1)隧道单头掘进距离长,洞内属有限空间作业,施工过程中产生扬尘及灰尘大,噪音大,作业环境复杂且恶劣,作业人员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2)高原氧气含量少,人员与机械作业降效严重。
作业在0~4000米范围内,海拔每升高1000米,大气压降低10%,空气动力设备功效相对于平原指标下降10%~13%。
压力损失造成设备功率损失加大,油耗增加,废气排放污染严重。
(3)长大隧道单洞掘进距离大,洞内含氧量比洞外低,威胁洞内施工人员身心健康,隧道通风需考虑增氧措施。
(4)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下降,为保证洞内作业环境温度满足要求,隧道通风需考虑加热措施。
1.3隧道通风计算根据新建川藏铁路项目特点及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通风设计统计为压入式、风渠式及巷道式通风分别专项计算风量及风压。
(1)通风风量计算供给每人的新鲜空气量按高原地区取值m=4m³/min 计;正洞开挖爆破一次最大用药量A=140×3×0.8=336kg(按全断面循环进尺3m计算);放炮后通风时间按t=30min计;风管百米漏风率β=1%,风管内摩擦阻力系数为λ,风筒直径D,空气密度ρ=1.2kg/m3。
通风量的计算主要是计算各种情况下所需的通风量,主要有洞内人员呼吸、爆破烟尘排出、稀释内燃机废气、允许最低风速、涌出瓦斯稀释五个方面,分别对五种情况计算,取其中最大者,并根据通风方式和长度考虑漏风增加值,确定风机配置参数。
1)按作业人员所需的通风量计算公式:Q=K·m·q式中:Q—通风量,m³/min;m—同时在洞内工作的最多人数,按60人考虑(考虑管理、检查人员);q—每人所需的通风量,一般取值3m³/min,考虑高原空气稀薄,计算取值4m³/min;K—风量备用系数,取1.2;2)按允许最低风速计算供风量公式:Q=V·A·60式中:Q—最小风速通风量,m³/min;v—允许最低风速,隧道施工规范规定,风速在全断面开挖时不小于0.15m/s,坑道内不小于0.25m/s,但均不应大于6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二、编制目的 根据地质资料及施工任务量, 合理布置本工区的通风设备及管道, 保 证隧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通风效果应使隧道内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标准 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保证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又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工程概况 1、地形、地质条件 XXXXX 隧道穿越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山脉, 海拔由盆地边缘 800 米向 西逐渐升高到 3000 米以上,主峰海拔高达 4984 米。境内群山连绵,峰峦 起伏, 河谷狭窄、 深切。 区内地形分为中山地貌、 高山地貌两个地貌单元。 洞身通过地层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粉砂岩、磷灰岩,千枚岩、炭质千 枚岩夹灰岩,辉绿岩,硅质岩、页岩、炭质页岩夹灰岩、白云岩等。洞身 共发育有“5 断层 2 向斜 2 背斜” ,分别为:大屋基倒转背斜、高川坪倒 转向斜、老林口倒转复向斜、半山腰倒转复背斜、龙门山中央断裂—高川 坪活动断层、龙门山中央断裂—广通坝断层、千佛山断层、千佛山 1#断 层、土主庙断层。不良地质为活动断裂、岩溶、高地应力、滑坡、岩堆、 危岩落石、顺层、泥石流、有害气体、高地温、放射性等; 本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20g, 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 构造裂隙水、岩溶水,多处存在侵蚀性。降水主要集中在 5~9 月,且多 以大雨、暴雨的形式出现。
隧道通风应急预案.................................................................................................................. 18
附
目
录
一、编制依据和原则................................................................................................................ 1 1、通风设计依据...................................................................................................................... 1 2、编制原则.............................................................................................................................. 1 二、编制目的............................................................................................................................ 2 三、工程概况............................................................................................................................ 2 1、地形、地质条件.................................................................................................................. 2 2、设计概况及任务划分.......................................................................................................... 3 四、通风设计标准.................................................................................................................... 4 五、通风设计的原则................................................................................................................ 4 1、总体原则.............................................................................................................................. 4 2、通风系统.............................................................................................................................. 5 3、 通风设备............................................................................................................................ 5 六、通风方案............................................................................................................................ 5 1、总体思路.............................................................................................................................. 5 2、各阶段具体施工方案.......................................................................................................... 6 3、隧道风机通风能力检算...................................................................................................... 7
4、 风机选型.......................................................................................................................... 10 5、风管的布置........................................................................................................................ 10 6、通风劳动力配置................................................................................................................ 11 7、检查与验收........................................................................................................................ 11 七、施工进度计划.................................................................................................................. 11 八、材料与设备计划.............................................................................................................. 12 九、施工通风安全措施.......................................................................................................... 12
-2-
2、设计概况及任务划分 XXXXX 隧道斜井洞口位于线路左侧雎水河上游左岸, 与左线交点里 程 D2K97+XXXX,斜井全长 XXXX 米,综合坡度为 9.5%,采用双车道 无轨运输,断面净空尺寸 7.5m(宽)×6.2m(高) 。设计洞口标高距河床 高 26 米。 洞口段及斜井与正洞交叉段采用模筑衬砌, 其余均采用锚喷衬砌, 光 面爆破,全断面或台阶法开挖。隧道竣工后,斜井与正洞交叉段采用浆砌 片石封堵。 为解决运营排水,兼顾施工通风、加快施工进度等问题,于 YD2K97+700 处线路前进方向右侧设置泄水洞, 泄水洞中线与右线线路中 线小里程端交角为 62°55′07″; 泄水洞全长 1970 米。 为实现快速施工, 使斜井工区尽快形成巷道式通风条件,泄水洞采用无轨单车道 I 型断面, 内净尺寸 5m(宽)×6m(高) ;每隔 225m 左右设置一处错车道,采用 无轨双车道断面,内净空尺寸为 7.5m(宽)×6.2m(高) 。 斜井架子队施工任务及里程如下表:
一、编制依据和原则 1、通风设计依据 (1) 、 《新建铁路 XXXXX 州线施工图 XXXXX 隧道设计变更图》 (2) 、 《XXXXX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 、 《XXXX 线 XXXXX 隧道风险评估报告之一(地质专业基础资料) 》 (4) 、已审批的《新建铁路 XXXXX 隧道斜井工区施工专项方案》 (5) 、XXXXX 隧道二号横洞工区施工通风方案 (6) 、XXXXX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7) 、 《铁路基本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8) 、 《隧道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9) 、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建设【2010】241 号) (10) 、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2005) (11) 、国家及四川省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等 2、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验收 标准。 (2)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与实事求 是相结合。 (3)对现场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动态控制,科学 管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