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也是有级别划分的
酱油标准等级

酱油标准等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酱油是中国传统调味品之一,是中国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酱油的种类和品质繁多,根据国家标准的不同,酱油可以分为不同等级。
在中国国家标准中,酱油通常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等级。
特级酱油是酱油中的顶级产品,它的生产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品质优良。
特级酱油呈深红色,清亮透明,无浑浊、沉淀等现象。
它的气味香浓,口感醇和,味道鲜美。
特级酱油的生产原料通常选用优质大豆和小麦,经过传统发酵工艺制成,口感浓烈,香味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特级酱油适用于炒菜、蘸料等各种烹饪方式,是高级酱油中的翘楚。
二级酱油是酱油中的普通产品,其品质较为一般。
二级酱油的颜色较深,有些微浑浊,气味和口感也相对较弱。
二级酱油通常选用一般大豆和小麦,采用传统或现代工艺制成。
二级酱油适用于日常烹饪中的一般用途,价格适中,受到一般家庭的欢迎。
三级酱油是酱油中的低档产品,其品质较为差劣。
三级酱油的颜色深浑浊,气味和口感较差。
三级酱油通常选用劣质大豆和小麦,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味道较为单一。
三级酱油的生产过程简单粗糙,品质不稳定。
三级酱油适用于一些低档菜肴或者调味料,不具备较高的营养和口味。
酱油的等级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原料选用和品质要求等因素。
消费者在选择酱油时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合适的等级,避免购买劣质产品对健康造成影响。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酱油的等级标准,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字数:596】第二篇示例:酱油是中国传统调味品之一,广泛应用于烹饪中。
随着酱油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口味的不断提升,酱油标准等级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选择酱油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酱油的种类、生产工艺、标准等级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酱油标准等级。
酱油是一种由大豆、小麦等经过发酵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根据不同的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酱油可以分为生抽、老抽、蚝油等多种种类。
生抽是一种色泽较浅的酱油,口感清淡,主要用于提味;老抽则是色泽较深的酱油,口感浓郁,常用于炒菜调味。
对于酱油等级标准的判断方法

对于酱油等级标准的判断方法
酱油的种类很多,其等级标准也是有很严格评判的。
酱油的好坏会营养菜肴的色泽和口感,同时消费者在挑选酱油是要看清楚酱油的用途,因为有些酱油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
海天酱油从挑选原材料开始就严格把关,再到发酵和酿造都采取国家标准,海天酱油结合高新技术,不断的创新,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消费者选择酱油时,可以通过“一看、二摇、三品”来判断产品的质量。
一看:包括看厂家(是否正规厂家或知名品牌)、看标签(是否酿造酱油而非配制酱油)、看原料(是否为非转基因黄豆)、看等级(氨基酸态氮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看用途(例如酱油一般标注供佐餐或供烹调使用,供佐餐的卫生条件好,可直接入口食用。
仅供烹调的需要经过加热,不可直接用于凉拌)。
二摇:即摇动瓶子。
例如酱油:优质的酱油摇动会起较多泡沫,不易散去,同时查看酱油从瓶壁上流动的快慢。
三品:即品滋味。
酱油的呈味要做到咸、鲜、甜、酸、苦的五味调和,传统酿造工艺生产的酱油有一种独有的酯香,入口香醇,气味浓郁。
海天酱油从经典老抽到高端酱油,其口感色泽都有这独特的味道,每种酱油都有独特的配方,在黄豆经过180天的晾晒后,经过不同的发酵方式和酿造工艺,生产出各色海天酱油。
酱油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酱油的种类和使用方法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酱油的种类多样,使用方法各异。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酱油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一、酱油的种类1. 生抽酱油:生抽酱油是最常见的一种酱油,是由大豆、小麦和盐经过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色泽深红,有着浓郁的香气和鲜美的味道。
生抽酱油适用于拌凉菜、炒菜和蘸食使用。
2. 老抽酱油:老抽酱油是生抽酱油经过长时间发酵、老化而成的,色泽深黑,口感更醇厚,味道更浓郁。
老抽酱油通常用于调色、增加菜品的色泽和口感,适用于炒菜、炖菜和红烧类菜品。
3. 酱油膏:酱油膏是由大豆、小麦和糖混合酿制而成,颜色较深,质地较浓稠。
酱油膏的味道甜而不腻,适用于涂抹烤肉、炸酱面等。
4. 蘸料酱油:蘸料酱油是指用来蘸食的酱油,常见的有豆豉酱油、蒜泥酱油、葱花酱油等。
蘸料酱油的作用是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适用于蘸涮火锅、烧烤等食物。
5. 醋溜酱油:醋溜酱油是将酱油与食醋相结合,能起到增加酸味和提鲜的作用,常用于酸菜鱼、红烧肉等菜品的调制。
6. 鲜味酱油:鲜味酱油是指添加有鲜味精的酱油,能够增加菜品的鲜味和口感。
7. 其他特色酱油: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酱油制作方式和口味,如台湾的红糟酱油、福建的红糟酱油等。
二、酱油的使用方法1. 调味料:酱油是一种重要的调味料,可以增加菜品的口感和风味。
在炒菜时,适量加入酱油可以增加菜品的颜色、提鲜和口感。
在烹调过程中,可以根据菜品的需要适量添加不同种类的酱油,如生抽酱油、老抽酱油、麻辣酱油等。
2. 蘸料:酱油是蘸食的重要调料之一。
在食用涮火锅时,可以将蘸料酱油与葱花、蒜泥、花椒粉等混合,增加火锅食材的风味。
在烤肉时,可以将酱油膏涂抹在肉上,增加肉的鲜美和香气。
3. 腌制食材:酱油具有一定的杀菌和保鲜作用,可以用来腌制食材。
如将酱油与糖、葱姜蒜、料酒等混合,用来腌制鸡翅、猪肉等食材,能够增加食材的鲜嫩和口感。
4. 调色增香:由于鬼魅致呕等酱油的颜色较深,因此适量添加可以使菜肴色泽鲜明。
酱油的分类及各自特性的介绍

酿造酱油的分类
酿造酱油按照生产工艺可分为高盐 发酵酱油、 低盐发酵酱油、 无盐发酵酱油。 高盐发酵酱油又可分为高盐固态发酵酱 油、高盐固稀发酵酱油、高盐稀态发酵 酱油;低盐发酵酱油又可分为低盐固态 发酵酱油、低盐固稀发酵酱油。目前主 要典型的工艺是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和低 盐固态发酵酱油,以下简述该两种工艺 及其特性。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生产工艺是: 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 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 后,采用高盐度、多水量混合成稀态 酱醪 (酱油成曲中加入多量盐水发酵, 呈流动状态的稀酱状物质),盐水浓 度 18° Be,再经低温(28 ~ 37 ℃ ) 稀发酵熟成后,直接制取或适量稀释 滤出的调味汁液。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生产工艺是: 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 菌制曲后,采用低盐度、小水量混合成固 态酱醅(酱油成曲中加入少量盐水发酵, 呈不流动状态的稠厚物质),盐水浓度 12° Be,酱醅水分含量 50% ~ 58%,再 经中温 (40 ~ 50 ℃) 堆积发酵熟成后, 经稀释浸取的调味汁液。 高盐稀态是指加的盐水浓度高且 量大,制成酱醪稀态发酵;低盐固态 是指加的盐水浓度低且量小,制成酱 醅固态发酵。高盐稀态酱油发酵温度 较低,发酵时间长,少则几个月,长
按照食用方法的分类
酱油按照食用方法,可分为烹调酱 油和餐桌酱油。烹调酱油是指不直接 食用,适用于烹调加工的酱油。餐桌酱 油是指既可直接食用(如凉拌、佐餐、 蘸点),又可用于烹调加工的酱油。烹 调酱油和餐桌酱油在生产工艺上并没有 大的区别,但因餐桌酱油可直接食用, 没有烹调过程中高温杀菌的环节,国家 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更为严格。 国家标准对餐桌酱油有指示性微生物指 标—菌落总数的规定(餐桌酱油的菌落 总数必须小于等于 3 万 /mL),用于评 价餐桌酱油的清洁度,而烹调酱油没有 这个规定。居民要选择合适的酱油食用, 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在酱油的包装标识上 必须醒目标出“直接佐餐食用”或“用 于烹调”,如果经常拿烹调酱油代替餐 桌酱油来生吃,尤其夏天,易发生腹泻 或引起其她胃肠道疾病。
中国酱油发展的历史、现状及作用

一、中国酱油的历史起源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真正的液体状的酱油出现在北魏公元(220年-265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称作“酱清”、“豆酱清”、“酱汁”、“清酱”。
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酱油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
酱油二字最早出现于宋代(公元960年-1127)年林洪《山家清供》一书,书中多处提及酱油。
古代酱油在宋代主要用于凉拌菜的佐料,到了元、明、清以后才大量应用于其它菜肴技艺的烹调之中;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
二、中国酱油的产业发展状况目前,中国酱油大厂多集中在中国南方,中国酱油市场现已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即:以广东海天、致美斋为主的粤产酱油,以上海淘大、家乐、老蔡为主的沪产酱油,以雀巢美极、龟甲万、李锦记、加加、和田宽为主的外资酱油,以北京金狮,石家庄珍极、天津天立、福州民天、湖南双凤等区域性酱油为主的地产酱油。
2003年中国酱油生产厂家2047家,年产酱油500万吨。
酱油生产相对集中于国营大企业,全国最大的200家酱油生产厂的年产量占全国产量42.45%。
目前全国最大的酱油企业是广东佛山海天调味食品公司,年产酱油18万吨。
我国高档酱油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两个生产区域:一个是以广东省酱油企业为代表的天然晒制工艺生产群;一个是以河北省和北京酱油生产企业为代表的采用日本工艺的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的生产群。
其他的高盐稀态工艺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生产,产量普遍很小,年产量在2000吨到1万吨之间主要有温州、湖南湘潭、四川成都、重庆、宁波等地的稀发酵工艺生产厂。
所有这些企业的高档酱油产量加起来也不过50万吨,不到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中国目前90%消费者还是以吃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的中、低档酱油为主,而且在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主导产品在左右着当地的调味品市场。
三、中国酱油的营养成分及功能作用1、中国酱油的营养成分酱油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水解生成物。
酱油简介

酱油是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按发酵工艺酱油分两类: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含固稀发酵酱油):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是一种高档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山东十笏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酱油采用高盐稀态工艺,引进优良菌种,经6个月低温发酵,利用压榨法制取的酱油色泽亮丽、酯香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家庭、酒店烹调菜肴的首选上品。
食醋是单独或混合使用高粱、瓜干、大米等各种含有淀粉、糖的物料或酒精,经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按发酵工艺醋分两类:1、固态发酵食醋:以粮食及其副产品为原料,采用固态醋醅发酵酿制而成的食醋。
2、液态发酵食醋:以粮食、糖类、果类或酒精为原料,采用液态醋醪发酵酿制而成的食醋。
山东十笏园食品有限公司食醋选用优质原料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经长期陈醅后熟产品酸味柔和、酸甜适中,富含多种有机酸,既是调味佳品又具有保健美容功效。
甜面酱简介甜面酱是以小麦粉、水、食盐为主要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造加工而成的半固态调味品。
黄豆酱简介黄豆酱是以黄豆、小麦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造加工而成的半固态调味品。
山东十笏园食品有限公司甜面酱、豆瓣酱选用优质原料引进优良菌种经天然晒制而成,酱香浓郁、鲜甜适口,深受广大家庭和酒店的喜爱。
香油(芝麻油)简介香油(芝麻油)是焙炒过的芝麻籽采用压榨、压滤、水代等工艺制取的具有浓郁香味的油品的统称。
其中,经石磨磨浆,采用水代法加工制取的芝麻油称为小磨香油。
山东十笏园食品有限公司香油采用传统石磨工艺,精选优质纯芝麻制取,天然绿色无任何添加,滴滴香浓、回味纯正,既是调味佳品又具有营养保健功效,是家庭酒店首选上品。
酱油标准代码

酱油标准代码酱油是中国传统调味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在中国烹饪中,酱油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不仅能增加菜肴的风味,还能提升菜肴的色泽。
酱油的种类繁多,每种酱油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用途。
为了规范酱油的生产和质量,制定了酱油标准代码,以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健康的酱油产品。
一、酱油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酱油》(GB18186-2000)的规定,酱油分为生抽、老抽、酱油膏、酱油酱、蘸料酱油等几大类。
生抽是一种口感清淡、色泽红亮的酱油,主要用于调味、腌制食材;老抽口感浓郁、色泽深红,主要用于烹饪、炖煮;酱油膏口感浓稠、色泽深褐,主要用于蘸料、烤肉;酱油酱口感浓郁、颜色深褐,主要用于烹饪、炖煮。
这些不同种类的酱油在烹饪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
二、酱油的生产标准。
酱油的生产标准主要包括原料的选取、制作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
根据国家标准,酱油的主要原料为大豆、小麦、盐和水,其中大豆和小麦的比例、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发酵时间和温度,确保酱油的口感和风味。
此外,酱油的质量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对酱油的色泽、气味、口感等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达到食品安全要求。
三、酱油的贮存和使用。
酱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酱油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其次,在使用酱油时要注意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菜肴的口感。
另外,酱油在烹饪过程中不宜与高温长时间接触,以免影响其风味。
在使用酱油调味时,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一些糖或者醋,以增加菜肴的层次感和口感。
四、酱油的健康与安全。
酱油作为一种传统调味品,其营养价值和健康安全性备受关注。
酱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对人体有益。
但是,由于酱油中盐分含量较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食用时应适量。
此外,酱油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选择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以确保产品的健康安全。
酱油的种类

酱油的种类【导读】一般人们对酱油的认知就是,酱油的种类分为两种,生抽和老抽。
但是事实上,对于不同的分类方法,酱油的种类也不尽相同。
本专区,将从酱油的五类分类方法对酱油的种类进行归类。
另外,还会介绍酱油的成分,酱油的制作工艺,酱油的作用等等知识。
酱油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酱油的种类也不同。
一般来说,酱油分类就是生抽和老抽。
但是若仔细了解的话,酱油的分类方法还有其他种,下面就来看看吧:分类方法1、按颜色分1、生抽: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味道比较咸,主要用来调味2、老抽: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泽的,鲜美的微甜,主要用来给食品着色。
分类方法2、按照等级分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
瓶装酱油氨基酸态氮大于等于0.8克/100ml为特级;氨基酸态氮大于等于0.7克/100ml为一级;氨基酸态氮大于等于0.55克/100ml为二级;氨基酸态氮大于等于0.4克/100ml为三级。
分类方法3、按国标的分类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和/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3、国家标准号。
酿造酱油:GB18186-2000;配制酱油:SB 10336-2000分类方法4、按照品牌特色工艺分黄豆酱油、红烧酱油、餐厅酱油、鲜香酱油、酱香酱油、脂香酱油、一点鲜酱油、味级鲜酱油、蒸鱼豉油、卤水汁酱油、原汁窝油、原生态酱油、有机酱油等。
分类方法5、按照制造工序分1、低盐固态工艺:相对高盐稀态工艺,低盐固态发酵采用相对低的盐含量,添加较大比例麸皮、部分稻壳和少量麦粉。
它的特点是发酵时间短,酱香浓,色泽深,氨基酸转化率较低。
2、浇淋工艺: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池设假底,假底以下为滤出的酱汁,经过用泵抽取假底下酱汁于酱醅表面进行浇淋,实现均匀发酵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酱油也是有级别划分的,按国家标准,根据氨基酸态氮、总氮以及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含量划分为一、二、三级酱油。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把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成氨基酸等成分,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食物摄取。
一般认为酱油中氨基酸含量越高表示蛋白质分解越好,味道也越鲜。
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就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它的含量与氨基酸的含量呈正比。
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氨基酸含量越高,营养成分也越高,根据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来划分标准为:
一级:氨基酸态氮≥0.7g/100ml
二级:0.7g/100ml>氨基酸态氮≥0.55g/100ml
三级:0.55g/100ml>氨基酸态氮≥0.4g/100ml
颜色深的也不一定是好酱油,消费者在选购酱油时可“一看二摇三尝味”。
看质量指标,看颜色;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泡沫,不易散去;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
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而且容易散去,闻着有股焦糖般的异味,尝起来则有些苦涩。
如何选购
酱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调味品,作为酱油,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它必须是以大豆、小麦等粮食为主要原料,并经发酵制成的产品。
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生产出水解蛋白质、味精、核苷酸等鲜味剂,也能利用焦糖反应生产出酱色。
用上述原料配兑,从鲜味和色泽上可以达到和部分达到酱油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酱油的风味。
由于消费者缺乏酱油消费的理性知识,所以在选购酱油时往往步入了误区。
误区一:调味汁、酱汁就是酱油
国家制定了酱油的卫生标准,规定氨基酸态氮不得低于0.4g/100ml,现在市场上有不少不法厂家炮制出的各类酱油家族的假“亲戚”——调味汁、酱汁。
酱汁、调味汁因其内在质量不执行酱油标准,基本不含氨基酸态氮;而外包装完全仿效酱油产品,又加上高科技产品,引进外国先进工艺之类的宣传,因而具有极大的误导性、欺骗性。
这种包装的色泽和酱油极相似,有着动听的名词的调味品最近在市场上极为流行,销售的区域基本上在我市农村,消费者大多为农民,在此,提醒消费者看清产品的真正名称。
误区二:价格越高,质量等级越高
优质酱油比较粘稠,挂杯持久,色泽呈红褐色,放在鼻子下有酱香味和酯香味,取一滴入在舌头上,滋味鲜美。
现在酱油的标准中常常制定等级来表示质档次,它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之分。
国家有明确规定,在酱油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明质量等级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目的就是要方便消费者选购。
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会忽略这一体现酱油本质的指标和等级,或选购价格高的或选购外包装精美的酱油。
目前市场上酱油价格和等级有一定差异,有三级酱油5元/瓶和一级酱油3元/瓶,所以消费者只要稍加留意,在采购酱油时将质量等级、指标作为首选目标,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好酱油。
误区三:酱油越鲜越好
其实,酱油也不是越鲜越好,应该是鲜咸有度,有一种酱油自然的鲜。
原来,豆粕、小麦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给酱油带来了鲜味,再加上其它成分,构成酱油特有的风味。
近年来,为了提高酱油的鲜味,有厂家在酱油配兑时添加水解蛋白质、谷氨酸、核苷酸等,尤以水解蛋白质较多,它是以动物的皮毛、内脏等下脚料,甚至以人的毛发为主要原料经水解后得到的;由于生产商使用的原料及工艺不同,质量差异很大。
虽然添加在酱油中可以增鲜,但会影响其风味,尤其在烹调菜肴中会产生异味;而添加谷氨酸的酱油在烹调时高温会使谷氨酸分解而失去鲜味。
所以酱油不是越鲜越好,应选购有自然鲜味的酱油。
误区四:不管种类,均可用来烹调或蘸食
酱油在用途选择上也是有学问的,国家标准中规定酱油分为佐餐和烹调两类,并需在其标识中标明类型;在产品中老抽、生抽往往颜色深,适于烹调,另一类是佐餐(蘸食)型,它色淡味鲜,一般是在发酵中采用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有酱油风味,且卫生指标要求较高。
酱油食前要验明正身。
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酱油时,特别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买酱油要一看二摇三尝味。
看质量指标,看颜色;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尝起来则有些苦涩。
先看标签。
从酱油的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还是脱脂大豆,是小麦还是麸皮。
看清标签上标注的是酿造还是配制酱油。
如果是酿造酱油应看清标注的是采用传统工艺酿造的高盐稀态酱油,还是采用低盐固态发酵的速酿酱油。
酿造酱油通过看其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可区别其等级,克/100毫升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氨基酸态氮含量≥0.8克/100毫升为特级,≥0.4克/100毫升为三级,两者之间为一级或二级)。
看清用途。
酱油上应标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调用,两者的卫生指标是不同的,所含菌落指数也不同。
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较好,如果是供烹调用的则千万别用于拌凉菜。
闻香气。
传统工艺生产的酱油有一种独有的酯香气,香气丰富醇正。
如果闻到的味道呈酸臭味、糊味、异味都是不正常的。
看颜色。
正常的酱油色应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了,则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仅适合红烧用。
慎买袋装酱油。
市场中存在大量不合格的袋装酱油、醋是由水、糖色、工业用醋精勾兑成的,这种产品带有刺激性气味,并含有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