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正常化

合集下载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一、友好同盟阶段(1949-1958)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

在这个时期,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9)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在这一阶段,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议。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越南对抗中国等。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正常化开启阶段(1969-1982)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两国领导人开始进行高层互访和会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此外,两国还恢复了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如能源、科技等领域。

四、成熟稳定阶段(1982-2001)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和接触,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

此外,两国还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更好地推进中苏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职业教育
美国 因素影响下 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金 晶 四川大学南亚研 究所 ,四川 成都 60 6 104
摘要 :八 十年代 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 程是 一件对于世界 政治形势变化产生深远影响 的事件 ,从表 面上 看,中苏关 系正 常化是 中苏两个国家的事情 ,但是 实际上 ,美国在其 中其 实是发挥 着重要 的影 响,里根政 府的 内政外交政策 ,特别是对 于中 苏两国的态度极 大的推 动了中苏两国的关 系正常化进程 ,在下文 中,我们将从 美国的中苏政 策 出发,通过过全景式的展示关 系正常化过程,来分析 美国在这一过程 中所扮演的角 色。

中 苏关系 中的美 国 因素
I里 根 政 府 的对 华 政 策 .
在对 华政 策 上 ,垦根 在其 竞选 时期 就给 中美关 系 以及 取 到了中 国,无疑将会 大大加强己方的力量 ,增加对抗 的筹
巾 美 关 系 中的 台湾 问题 进 行 r一 定 程 度 的 定 调 ,其 一 如 既 往 码 。况且 中苏两 国在 意识形 态上并 无多少的本质差异 ,因此
虽然确认 r中国对 于台湾拥有 主权 ,而且就美 国售 台先进武 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阶段 。
器等问题达成 了 一定 的一致 , 是由于美 国是个 国内法高 于 但 国际法的围家 ,因此在 台湾 问题 上 ,美国并没有改变 多少他
的态度 ,还是一如既往 的选择支持台湾。
2 里 根 政 府 的 对 苏政 策 .
苏的整 个关系正 常化进程 ,我想依据 苏联领 导人的更替将其 人 为的划分为两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 转机互动时期 ,以中俄围绕几个重要领导 人的去世的而进行
面 ,里根对其前任 的做法进行 了反思 ,进行 了一些转 向,强 出任美 周总统后不 久,就 向台湾 出售先进 战斗机的 ,这无疑 给 中美关 系 头浇了一盆冷水 。由此可 以看 出 ,里根总统在 q美关 系叶 ,并没有在台湾问题上对 中国政府作 出倾 斜 ,而 1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_免费下载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_免费下载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最曲折的道路可以说是与苏联的关系。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正是如此,经历了联合、反对、抑制再到正常化的外交关系。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中苏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

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

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联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人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自然而然得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前苏联便是我党、我国依靠和学习的对象,加之,当时社会主义阵营还不是很强大,想要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中苏需要联合。

此时,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政策,“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的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该方针,我国与苏联、东欧以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会议。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非洲各国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

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

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

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

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

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

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

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

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 亲热

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 亲热

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亲热-冷战-热战-回暖发布时间:2011-08-28 09:14 作者:李景贤/口述,黄薇/整理回想中苏关系那噩梦般的一二十年,我常问自己: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两大民族,怎么会干出此等荒唐之事,而且还不是一件两件,时间跨度又大,并非一年两年!痛定思痛,深感中俄两个伟大民族,只有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以邻相依,才能扫此荒唐,不让那段不幸历史再次重演。

从新中国1949年成立到苏联1991年解体,中苏关系历经42年零86天。

钱其琛外长曾把这段历史概括为“四个十年”:十年友好、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十年对话。

在中国驻苏联(俄罗斯)大使馆工作长达12年之久的李景贤,更愿意改用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法:十年“亲热”、十年“冷战”、十年“热战”、十年“回暖”。

十年“亲热”:领袖互访从1949年到1959年这第一个十年,用“亲热”二字形容中苏关系并不夸张。

1949年10月2日,苏联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天,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函周恩来外长,宣布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0月6日,毛泽东主席任命王稼祥同志为新中国首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

12月16日,他乘火车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并为斯大林70岁生日祝寿。

我高考填志愿时,第一个是北京俄语学院,那是1956年,苏联很吃香,“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等口号满天飞,当时我好想去苏联留学;第二个是北大中文系。

结果让俄语学院录取了。

1960年秋,我以“全优”(全都是“5”分)毕业。

当年,外交部派人去学校选人入俄语翻译班第三期,我被选上,在校培训,为期四年。

1957年4-5月份,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对我国进行了长达2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间隔7年后,对毛主席访苏的回访。

4月15日,伏罗希洛夫在毛主席陪同下,乘敞篷车缓缓驶向中南海,沿途受到了几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我们外语学院(此时俄语学院已与北京外语学院合并)的学生们也去欢迎伏老,队伍排在北京饭店前面。

中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的转变及原因

中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的转变及原因

中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的转变及原因孔寒冰2013-1-31 11:05:10 来源:《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在中苏关系史上是从60年代末的全面对抗向80年代中后期的关系正常化的过渡。

中苏关系上这种过渡性阶段的出现,既与中苏两国内部政治发展出现的过渡性有关,又与当时的国际局势的过渡性有关。

系统地考察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发展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研究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墓本前提。

关镇词:中苏关系;对杭;缓和;过渡时期作者筒介: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政编码:100871)与关系破裂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一样,中苏关系的缓和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中苏关系就是从60年代末的激烈对抗向80年代中后期的关系正常化的过渡阶段。

[1]造成这一时期中苏关系过渡性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是由于当时中苏两国的国内局势和国际形势都带有过渡性。

正是在这种过渡性的氛围里,中苏关系的坚冰逐渐消融,中苏正常化的春天才逐渐到来。

一、对抗余波在一篇专论“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的文章中,我提出:从内容上说,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中苏关系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2]这种转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更为突出。

与以往的对抗所不同的,这一时期中苏之间的对抗一方面是规模在不断地缩小,强度在不断地减弱;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围绕着现实的国家利益,理想的意识形态色彩则越来越淡化。

概括起来说,在中苏对抗的余波中主要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件:第一,互逐“间谍”。

早在1967年,中苏就以“不受欢迎的人”为借口互相驱逐过外交人员,70年代初互逐外交人员则以“间谍”的名义。

1974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消息说:苏驻华使馆马尔琴科等人进行间谍活动被当场拿获,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外交部副部长余湛召见苏驻华大使并且宜布马尔琴科等5人不受欢迎,立即驱逐出境。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浅析——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有感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浅析——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有感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浅析摘要中苏关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向正常化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主要在于两国共同利益的强化对于中苏两党论战的反思和横亘与两国之间的三大障碍的解决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大调整
玻治 论t P O L t T I C A L T H E OR Y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 因浅析
一 一
读《 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有感
程 瑾 茹 武 汉 ̄ ̄- - - ' 5克思主义学院
4 3 0 0 7 2
【 摘要 I ' P 苏关系在二十世 纪八十年 代走 向正常化 , 有其特 定的历史原 因, 主要在于两国共 同利益的强化 , 对于中苏两党论战的反思和横亘与两国 之 间的三大障碍的解决以及中国外交政 策的大调整。 [ 关键词 】 中苏关系; 正常化 ; 原因
竞 争, 将两 国的冲突定 义为 “ 殊死 斗争” , 最终重 新 占据主导 地位 。 与此 因此, 中国在八十年代调 整了外交政 策, 由“ 一条线” 转 向了独 立 自 同时, 苏联 深陷 战事 泥潭 , 改革 缺乏持 续性 , 国内经济结 构失衡, 综 合国 主 的和平外 交政策 。 中国奉行 不结 盟政策 , 也不 以意 识形态与社 会制度 力下降 。 来论 亲疏远 近 ; 调 整大 国关 系, 同时强调睦邻 友好, 改善与韩 国、 印度 等 在 执行 “ 一条 线” 的外交 战略 时, 中国并没有完全取 得预期 效果 。 亚 太国家 的关系, 维 护与周边地 区关系 的稳定 ; 随着第三世界 国家 的逐 1 9 7 9 年3 月, 美国国会 参众两 院便通 过 了 与 中美建 交公报 基本精 神相 违 步 发展 , 中国调 整对 外援助 政策 , 加强了与发展 中国家 的合作 并支持 南 背的 《 与 台湾关 系法 》 , 公然 向台湾售卖武器 。 台湾 问题 难 以解 决 , 经贸 北谈 判与合作。 领 域也问题频 现, 中美 关系实 际上 逐渐紧 绷起来 。 外交政 策 的调 整 与中苏关 系的改善 者 是相 辅相 成的 。 在 和平 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22
12
思考题
1、解读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语 对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意义。 2、如何理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曲折、坎 坷之特点? 3、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历史演进中的 作用?
2014-2-22
13
参考书目
• [俄]罗〃麦德维杰夫(Р.А.Медведев)著,徐葵等译:《人们 所不知道的安德罗波夫:前苏共中央书记尤里〃安德罗波 夫的政治传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 [美]埃本(M.Ebon)著,吴路明译:《安德罗波夫传:苏联 共产党总书记尤里〃 弗〃安德罗波夫的生平与思想》,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 [美]贝奇曼(A.Beichmsn)伯恩斯坦(M.S.Bernstam)著, 许邦兴译:《安德罗波夫:对西方的新挑战》,北京:中国展 望出版社,1983. • [苏]斯〃契尔年科著,庞森等译:《苏联的人权》,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1. • [苏]斯〃契尔年科著,苏群译:《契尔年科言论选集:19711984年》,北京:三联书店,1985.
一、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 ——改善中苏关系的姿态
• 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 1982.3.24. ),呼 吁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 中方的反应 (1982.3.26.) :重在看苏联的实 际行动。 • 中苏边界谈判恢复,各执自己的立场。 • 勃列日涅夫的考虑: 第一、担心苏联面临两条战线作战的威胁; 第二、总结了中苏冲突的教训; 第三、寄希望于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2014-2-26
2014-2-22 4
2、契尔年科的短期执政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
• 生平
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 (1911-1985)
• 短命执政决定了他只能维持双边关系 已有的局面
2014-2-22
5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
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新特点
1、关于戈尔巴乔夫
• 生平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1931- ) • 荣登苏共总书记宝座 • 第一夫人赖莎
2014-2-22 8
• 戈尔巴乔夫受到围攻(叶利钦挑战,红场阅兵时的危 机,与知识分子关系决裂)
• • • •
2014-2-22
“8.19”事件 接受命运的安排,1991.12.25.辞职 对戈尔巴乔夫的再认识 卸任后的戈尔巴乔夫
9
2、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1989年5月16日人民大会堂。戈尔巴乔夫访华 时值得纪念的场面。作者抓取的瞬间耐人寻味。 照片中的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久。
专题四:中苏关系向正常化轨道迈进
特点
曲折、坎坷 戈尔巴乔夫时期发生转折性效应
#13.
四方面内容
• 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 ——改善中苏关系的姿态 • 过渡时期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短期执政 • 戈尔巴乔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新特点 • 对正常化时期中苏关系的总结
2014-2-22 2
2014-2-22
6
2014-2-22
7
• 上台后的第一年——漂亮的政治行动 • “四月全会”( 1985 年 4 月)与有限的改革计划 (加强纪律、反酗酒运动、反腐败斗争) • “公开性”的含义(1986年) • 1987年改革计划——直接指向制度本身 • 对外政策的调整——与西方缓和,认为是国内改革 的保证;鼓励东欧国家改革 • 1989年——多事、烦恼之年 • 寻求迂回摆脱困境之路——担任非直接选举总统 • “纸上谈兵”式的经济改革
2014-2-22 10
四、对正常化时期中苏关系的总结
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勃列日涅夫 逝世后,安德罗波夫继承了其前任对华政策的某些积 极因素,更为积极地呼吁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安德罗波夫去世和契尔年科继任后,中方在促进双边 关系发展方面显得更为主动。尽管两国在国际关系领 域不断发生争执,中方提出的妨碍改善两国关系的三 大障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和克服,但双方日趋 缓和的姿态以及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贸领 域的合作与交流的扩大无疑表明,实现中苏关系正常 化的时机日渐成熟了。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中苏关系 正常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9年5月戈尔巴 乔夫访华,中苏领导人在诚挚的气氛中进行了会晤, 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就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共识。《中 苏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得以实现。
2014-2-22 3
二、过渡时期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短期执政 1、安德罗波夫的短期执政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
• 生平
• Юри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1914-1984)
• 与契尔年科的争斗中获胜 • 对安德罗波夫执政的评价 • 在对华关系方面较务实,遗憾的是, 因其执政时期太短,双边关系中存在 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性解 决。
2014-2-22 11
2、中苏关系正常化取决于两国新一代领导人。 历史再次证明,领袖的作用在两国是至关重 要的。尽管苏联进行了改革,但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它还是难以摆脱旧的传统意识的影响, 新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中 国的改革飞速地向前发展着,这引起了苏方 的特别关注,中苏关系正常化因而显得非常 重要。
2014-2-22
14
• [俄]米〃戈尔巴乔夫、斯拉文著,孙凌齐、李京洲译:《尚 未结束的历史:戈尔巴乔夫访谈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6. • [俄]米〃戈尔巴乔夫著,述愭等译:《真相与自由:戈尔巴乔夫 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 [俄]米〃戈尔巴乔夫(М.С.Горбачёв)著,徐葵等译:《戈尔巴 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 [俄]阿〃切尔尼亚耶夫(А.С.Черняев)著,徐葵等译:《在戈尔 巴乔夫身边六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 [俄]瓦〃博尔金(В.И.Болдин)著,李永全等译:《戈尔巴乔夫 沉浮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 [苏]罗〃麦德维杰夫(Р.А.Медведев) 著,肖耀选、刘峻译: 《戈尔巴乔夫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