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件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饮食不当,消化障碍
小儿腹泻病
发病机理
食物积滞于小肠上部 酸度减低 糖类消化不良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肠道下部细菌上移 (内源性感染)
蠕动增加 (渗透性腹泻) (肠道功能异常)
小儿腹泻病
分
类
非感染性
1. 按病因分类 :感染性 2. 按病程分类 急性: ≤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 : >2月 3.按病情分类: 轻型 重型
绿脓杆菌等
小儿腹泻病的病因
感染因素(infectious agents)
(一) 肠道内感染
3.真菌 白色念珠菌、曲菌 毛霉菌、隐孢子虫 4.寄生虫:阿米巴、滴虫
小儿腹泻病的病因
感染因素(infectious agents)
(二) 肠道外感染 肠道外组织器官感染引起的腹泻。 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泌尿系感染 腹泻不重 机理:消化功能紊乱 肠内外同一病原
志贺菌属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
侵入肠粘膜穿入上皮细胞
小儿腹泻病
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 溃疡、渗出(菌痢样大便)
发病机理
渗出性腹泻
小儿腹泻病
发病机理
轮状病毒 NSP4(肠毒素) 细胞内Ca2+浓度↑ 导致cl-分泌↑ 分泌性腹泻 破坏绒毛结构 消化吸收障碍 双糖酶活性↓ 糖类积滞 肠腔内渗透压↑ 渗透性腹泻
小儿腹泻病
发病机理(pathogenesis)
导致腹泻的机制有:
分泌性
渗透性
渗出性 肠道功能异常
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
粘附、定居在肠上皮刷状缘 小儿腹泻病
发病机理
不耐热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cAMP↑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习课件PPT

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一)低血钾的临床表现 血钾 < 3.5mmol/L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如四肢软弱无力,腱反 射消失 心血管:心音低钝、心率不齐等,心电图示U波、 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 肾损害:低钾使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 重者有泻 纳差、摄入少 酸中毒
腹泻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刺激肠蠕动增加
三、临 床 表 现
一、按病程分期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二、按严重程度分类 轻型: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 状 重型 :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 紊乱,全身中毒症状
三、按发病机制分类
侵袭性(渗出性)腹泻
(invasive diarrhea)
血液中免疫球蛋白低,尤SIgA较低
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
间质液多,水代谢旺盛,肾调节差(体液)
外因
细菌 病毒 肠道内感染 感 染 因 素 真菌 原虫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ETEC, EIEC, EAEC, EHEC)、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氏菌、鼠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类轮状病毒(HRV) 肠道病毒 (ECHO, COXSACKIE) 白色念珠菌 梨形鞭毛虫
小 儿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总论
肠道不仅是一个消化吸收器官, 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解 剖 生 理 特 点
口 腔 食 管
胃 肠 胰 腺 肝 脾
吸吮吞咽功能 粘膜薄嫩;生理性流涎
LES较松弛,易GER 胃的容量;胃较水平,贲门松,幽门紧,胃排空差,易GER; 胃酸, 消化酶较少,活性低,易消化不良 肠壁屏障功能弱,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易进入血 液,引起中毒
肠道外感染 非 感 染 因 素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PPT课件

儿科学(第9版)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梗阻,瘘管,出血,营养吸收障碍,全身多脏器 出血,结肠扩张(巨结肠),癌变,狭窄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腹痛 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有规律的绞痛 2. 呕吐 初为反射性,含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 3. 血便 为重要症状,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 4. 腹部包块 多数患儿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 5. 全身情况 病程延长,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
差
相对好
可控制,不可治愈
可控制,可治愈
更大
大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等 2. 胃肠道内镜检查 疑似IBD患儿就诊时均应完善全面的内镜检查及活检 3. X线钡剂灌肠检查 可显示IBD病变以及肠管的狭窄、僵硬和内瘘 4. 腹部CT扫描 可以发现节段性肠壁增厚 5. MRI或MRI双重造影 肠腔内、肠壁和肠腔外的结构显示;对比好,多平面,无辐射
儿科学(第9版)
溃疡性结肠炎(1)
溃疡性结肠炎(2)
儿科学(第9版)
克罗恩病(1)
克罗恩病(2)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治疗目标 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2. 营养支持 全肠内营养,即停止经口摄食,给予多聚配方或要素配方经鼻胃管喂养 3. 药物治疗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感染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患儿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减少感染机会。
感染控制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积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控 制感染扩散。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消化道出血预防
营养不良预防和处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刺激性药物和 食物,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必要 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要点二
家庭教育
向家长提供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指导,帮助家长正确应对 患儿病情和护理问题,促进家庭和谐与患儿康复。
05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预防和处理
脱水预防
确保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根据病情调整补液方案,及 时纠正体液失衡。
电解质紊乱处理
监测电解质水平,根据化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补充 钾、钠等电解质。
鼓励患儿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和运动;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如通便药等。
03
护理评估与诊断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患儿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腹围等指标的测量,以及观察皮肤、巩 膜、口腔、腹部等部位的变化。
肠梗阻处理
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治 疗,必要时手术治疗解除梗阻。
06
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家长教育内容和方式选择
疾病知识普及
向家长详细解释小儿消化系统疾 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 防措施,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
。
护理技能培训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饮 食调整方法以及应对患儿症状的措 施,如拍背排痰、腹部按摩等。
儿科学 05消化课件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健康儿童粪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 每日2~4次,添加换乳期食物后次数即减少。
–人工喂养儿粪便:淡黄色、较干、有臭味、呈中性或 碱性反应,每日1~2次,易便秘。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相似,但质地软、颜 色黄。添加转乳食物后接近成人。每日排便1次。
• 微生态疗法 • 黏膜保护剂 • 对症治疗
腹胀-补钾、肛管排气等 止吐-VitB6、氯丙嗪 止泻-前3天避免用止泻药
腹泻病预防
• 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治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 然变动。
腹泻病临床表现
生理性腹泻
•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 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
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 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近年研究发现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腹泻病
• 辅助检查
• 大便常规:大便性状如外观、颜色、黏液脓血等; 大便镜检有无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 儿童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水电解质
和酸碱平衡失调,造成慢性营养障碍,影响生长发 育,同时造成抵抗力下降 • 应全面评估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系统功能以及儿童 身心方面的影响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多继发于用大量抗生素后,与菌群失调有关。 • 中毒症状重、发热、休克、电解质紊乱。 • 大便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 镜检大量脓细胞。
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12
【临床表现】
第二节 口炎
本病特征: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 小点或小片状物,最常见于颊黏膜,不易拭去, 强行擦拭,可有溢血 症状
轻症: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 重症:重者口腔黏膜全部被白膜覆盖,甚至蔓延至咽、 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低热、拒食、吞咽 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此时可危及生命 。
儿科学
1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2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
主 要 内 容
口炎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腹泻病
3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学习目标】
1.掌握腹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 2.熟悉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辅 助检查和治疗 3.了解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上述疾病的 发病机制以及鉴别诊断 4.学会对腹泻患儿实施正确的液体疗法
(六)胰腺
3个月以下的婴儿胰蛋白酶和胰脂肪酶的活性 较低,胰淀粉酶的活性更低,故不宜喂淀粉类 食物。
8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特点
(七)肠道细菌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 抗作用 胎粪: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 稠、无臭味 人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 不臭 人工喂养儿的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 厚,有臭味 9 添加辅食后的粪便:外观褐色,接近成人
6
(二)食管
(三)胃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特点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肠黏膜富含血管和淋 巴组织,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肠系膜柔软且 长,肠管固定性差,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渗透性 肠道功能异常
完整版课件
15
• 临床表现 按病程分型
急性:<2W 迁延性:2W~2M 慢性:>2M
完整版课件
16
按病情分型
轻型 胃肠道症状 重型 有明显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
a.多由肠道内感染所致 b.胃肠道症状 c.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脱水、 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低镁
完整版课件
完整版课件
8
小儿腹泻
• 定义: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 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 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 合征。
• 2岁以下多见,1岁以内约占半数; 夏秋季发病率高
完整版课件
9
• 病因 易感因素 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
完整版课件
10
易感因素 消化功能未能适应生长发育需要,易发
生紊乱;
17
完整版课件18来自完整版课件19
不同性质脱水的临床表现
• 等渗性脱水:循环血容量和细胞外液减少, 而细胞内液无改变,出现一般的脱水症状
• 低渗性脱水:细胞内水肿(脑水肿);脱 水体征突出,易致循环不良。
• 高渗性脱水:细胞内脱水;细胞外液脱水 症状相对轻。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完整版课件
20
钾平衡紊乱 低钾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真菌性肠炎
第一课件网站
完整版课件
23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 粒细胞 大便检查:常规 培养 涂片 血液生化检查:钠 钾 钙 镁 CO2CP
十二指肠液检查
完整版课件
24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右上腹肿块+呕吐)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排便延迟)。
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4.容易并发:小肠结肠炎。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e食管 食管外症状
➢ 与GERD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哮喘;窒息和呼吸暂停 ➢ 营养不良 ➢ 其他:①Sandifer综合征;②婴儿哭吵综合征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1. 体位治疗:将床头抬高30° 2.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 3. 药物治疗: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儿科学(第9版)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
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 (2)食管廓清能力降低 (3)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儿科学(第9版)
发生机制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 2. 胃肠X线钡餐造影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者。 3.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学(第9版)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围 病变特点
全消化道 跳跃式
克罗恩病
主要在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梗阻,瘘管,出血,营养吸收障碍,全身多脏器 出血,结肠扩张(巨结肠),癌变,狭窄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 最有价值、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一切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 慢性胃炎
(1)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
②抑制胃酸药物; ③胃肠动力药; ④抗Hp治疗。
儿科学(第9版)
一、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 新生儿生后1~2天胃酸分泌高,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2.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部分原发性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4. 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可以有家族史 5. 其他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
(1)促胃肠动力药 (2)抗酸和抑酸药 (3)黏膜保护剂 4. 外科治疗
体位治疗示意图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儿科学(第9版)
一、胃炎(gastritis)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急性胃炎 严重感染、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2.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
➢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白种人发病率最高 2. 环境因素 工业化国家、城市儿童发病率高 3. 免疫因素
儿科学(第9版)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胃黏膜保护剂 (3)抗Hp治疗
2. 手术治疗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儿科学(第9版)
概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炎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第六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七节 肠套叠 第八节 先天性巨结肠 第九节 腹泻病 第十节 婴儿胆汁淤积症
重点难点
掌握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2)胆汁反流 (3)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神经精神因素 (5)全身慢性疾病影响 (6)其他因素:如环境、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胃炎 发病急骤,腹痛,呕吐;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失调 2. 慢性胃炎 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疼痛部分不固定
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 肠道细菌: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菌群失调 8. 粪便:胎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儿科学(第9版)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胃模式图
儿科学(第9版)
胎粪、不同喂养方式便的性状
第二节
口炎
儿科学(第9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鹅口疮
疱疹性口腔炎
第三节
熟悉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了解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科学(第9版)
1. 口腔: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生理性流涎 2.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食管反流 3. 胃:水平位;酶活性低下;胃潴留 4. 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 肝:肝功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胆汁分泌少 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急性起病,呕血、黑便 2.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3. 幼儿期 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 4.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DU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
饥饿时或夜间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