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70
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二、新课讲授(一)明朝的建立1.材料展示: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传统的黑板板书。
附一:朱元璋强化皇权简表
措施作用
影响
改革官制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设锦衣卫加强了对臣民的监视,强化了皇权。
八股取士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维
护皇权,对中国思想文化、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
严重阻碍
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的环境;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
下了危机,更让社
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附二:本课结构示意图
明
朝的统治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建立明朝
1.时间:1368年
2.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3.都城:应天府(今南京)
二、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1)中央:废丞相,撤中书,升六部,设五府;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封诸子
2.设立锦衣卫
3.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三、经济发展
1.农业:从南美洲引进新品种
2.手工业:
(1)纺织业:棉花种植业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的中心(2)制瓷业: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商业:
(1)两大商业城市:南京和北京
(2)两大商帮:晋商和徽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时练相关作业。
2.复习14课内容,预习15课。
3.归纳丞相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认识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识读材料、图示、故事等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举子看榜图》和材料分析题,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多媒体演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
4、花生、土豆、向日葵等农作物是在哪个朝代被引进中国的()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明代时,盛产青花瓷并且畅销海内外的是()
A、苏州B、景德镇C、长安D、北京
过渡:除以上措施外,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2、出示幻灯片:历史小故事和问题: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3、出示设“厂卫”及图片和有关问题。归纳:进一步强化皇权。
过渡:除政治上的措施外,明朝在文化上也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出示幻灯片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出示图片和问题“科举制始创于何时?何时完善?到明朝有什么变化?”教师点评总结,
2、出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回答
教师点评,出示参考答案。问“喜欢这种变化吗?为什么?”出示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八股取士”
3.14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Hale Waihona Puke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历史,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明朝的基本概况和历史事实;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统治特点及其成因;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了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特点。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应更加耐心和细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
再次,在师生互动环节,我采用了角色扮演和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和思维能力。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课后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研究报告和分享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前期,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此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喜欢直观有趣的史实。
但是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少,逻辑思维尚待发展。
因此,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
因此,在课堂上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状况,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情境,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他们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道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史实。
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探讨其利弊,逐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专制制度是明王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并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难点:八股取士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活动:猜猜他是谁?出身贫农,从小就是一个放牛娃;为了活命被迫剃度为僧;因为闹饥荒,被迫云游化缘;为了改善生活,参加起义军造反;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
以小活动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主题中。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2)答题格式:八股文
思考八股取士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思考八股取士的影响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传奇皇帝朱元璋》主题曲导入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后,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明朝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呢?
听歌曲,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思考总结
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
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应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总结:
1、同学们,你从本课中新学到哪些知识?
2、从中有何启示?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
配套卷1
板书设计
14.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68年
3.定都:应天府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
弊:皇帝,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3)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中心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六、课后活动
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相关史事:和尚皇帝
朱元璋出身贫寒,十七岁,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乞讨为生,稍后来,他参加了反袁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三、朱元璋强化皇权
1、明朝官制在中央和地方有哪些具体不同?
1)背景(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封存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2)地方: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通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有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3)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学生概括总结
弊:皇帝,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四、科举考试的变化
1、阅读思考:明朝科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新举措?这样做利弊如何?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2、改革科举制度: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3、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至此也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70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4、相关史事
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5、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材料研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hé)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3、问题思考: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利弊?
五、经济的发展
1、思考:明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
2、明朝的建立
1、阅读课文,找出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对物,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心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七、知识拓展
廷杖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
“廷杖”如此严酷说明什么?
3、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4、明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新授:
一、单元介绍:
1、单元名称: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主要内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却依然固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4)特务机关: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
科目
历史
班级
七年级
执课教师
执课时间
1课时
课 题
14.明朝的统治
课时安排
1
总 第 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课□ 实(试)验课□ 复习课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4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
2、总结明朝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