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难点归纳

合集下载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朗读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朗读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朗读在初一上册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的要点。

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

在此之后,人类逐渐进入了农耕时代,并形成了农业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经历了城市文明的出现、帝国的兴起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的更迭。

2. 古代文明在初一上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

这些文明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艺术、建筑、法律和科学等方面。

3. 中国古代史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比如夏、商、周的更迭,封建社会的兴衰,以及伟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如孔子和屈原等。

4. 世界古代史初一上册的历史课程还包括了世界古代史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的历史,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

5. 世界中世纪史在初一上册的历史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世界中世纪史的一些重要内容。

这包括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十字军东征,以及蒙古帝国的崛起等。

6. 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世界古代科技初一上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世界古代科技的知识。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建造技术,古希腊的数学和几何学,以及古罗马的建筑和工程等。

8. 人类历史的变革初一上册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比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等,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上是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文明的贡献,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建立起更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朗读这些知识点,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上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七上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七上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重点知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历史时间线:需要掌握主要的历史时期和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阶段。

2. 古代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官员制度、法律制度等。

3. 古代经济: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包括重要的生产工具、贸易路线、商业城市等。

4. 文化与科技: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包括重要的文化成果、科技发明和思想家等。

5.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包括重要的战争、交流和外交事件。

6. 历史人物: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以及他们的生平和贡献。

7. 历史地图与图片: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包括古代城市、战争路线、文化遗址等。

在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重要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教学建 ㈢注重
2.改进呈现方式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点: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 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 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 ‚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
教学建 ㈢注重
二、重难点解读
基于课标确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要放在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
教学建 ㈢注重
(一)主题解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单元框架】
中 国 境 内 人 类 的 活 动 北京人 半坡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 炎帝、黄帝 的传说 早期人类的代表
早期国家的产生 青铜器工艺 西周的分封制
甲骨文
社会变革
铁器与牛耕 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百家争鸣
教学建 【重点难点】 ㈢注重
重点: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青铜器与甲骨文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 百家争鸣 难点:理解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理解改革是促进 社会进步的动力 理解百家争鸣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点线结合:贯通解释中国古代史上各个 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构 成我们习惯上常说的‚面‛。这样,就能收 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 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它们能给学生提供 基本思路。
3.反映国家意志
四大理念: 德育为魂,能力为重,知识为先,创新为上 四大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国家领土领海主权教育、法治教育
教学建 ㈢注重
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有意识地 扶植其子启的势力,启在争夺部落联盟 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 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 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 日益蜕变为个 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归纳上册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归纳上册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归纳上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一历史上册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

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初一历史上册的重点知识归纳:1.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以狩猎、采集为生;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有阶级之分的社会形态,奴隶制是其主要特征;封建社会是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形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特征。

2.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主要指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文明。

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文明之一,以两河流域为中心;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次大陆的古代文明,典型的城市国家文明;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与印度河文明一样是典型的城市国家文明。

3.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初期文明时代,商代是最早的封建王朝,周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是各国争霸的时期,也是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活跃的时期;秦汉是中国的统一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是民族大迁徙的时期。

4. 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罗马帝国的衰亡,基督教的兴起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衰亡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和民族大迁徙;基督教的兴起改变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中世纪封建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农业是其经济基础,基督教是其精神支柱。

5. 近代史近代史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核心知
识点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1.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发展
- 介绍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 强调各朝代的重要贡献和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
-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 强调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和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故事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等
- 强调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 中国古代的文化故事
- 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故事,如《百家姓》、《孟母三迁》等- 强调文化故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介绍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 强调农业和手工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2. 商业和货币的兴起
- 介绍商业和货币在古代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 强调商业和货币对经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性
四、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
1. 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 介绍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 强调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性和对世界的影响
2.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 介绍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情况
- 强调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9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2019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重点:北京人及其发现的重大意义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资料:1921 年至 1927 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 3 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 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 4 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

记住一个人物:斐文中区别裴文中读资料并观察图片,牙齿上的区别,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探究内容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比较身体结构、工具、生活环境等等探究内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

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3)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1.半坡居民的生活(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上册重难点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上册重难点知识点汇总

七上历史·复习资料(简单了解)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1世纪=100年。

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

和四、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体貌特征【识图P4-5】:山顶洞人基本与现代人相同。

五.使用 打制 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居民:这条河/特别长/所以栽种是水稻)二、使用 磨制 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以及识图P13:耒耜】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结成炎黄联盟;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渠疏导洪水入海。

第二单元早起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一、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实行暴政。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五、西周的等级制----分封制【识图P24】:统治阶级:周天子→诸侯立东周。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逐渐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3、制作工艺:泥范铸造法4、代表性青铜器【识图P25-26】: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最精美)二、甲骨文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要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要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1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约2070-160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由大禹建立。

- 商朝(约1600-1046年):因水患和政治动荡,商朝曾多次迁都,其中盘庚迁都至殷,商朝才稳定下来。

- 西周(约1046-771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实行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形成对周边民族的辐射和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法- 春秋时期(770-476年):周王权威下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 战国时期(475-221年):诸侯国数量减少,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1.3 秦统一中国-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在秦始皇嬴政的领导下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前221年)。

第二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家各自控制一方,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2 两晋南北朝- 西晋统一后迅速衰落,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加剧,导致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

- 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统治下。

-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

2.3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隋炀帝时期(605年)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 唐朝的繁荣-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交流。

3.2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出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替,南方则有十多个政权并立。

3.3 北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 北宋(960-1127年)建立后,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战争和和平交替出现。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4.1 科学技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药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难点归纳一、重难点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商鞅变法;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对他的评价;汉武帝的大一统与评价;王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经济重心的南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考点详解
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西周。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使其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二年东周开始。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3、平时镇守疆土,战时要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的等级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商鞅变法:
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私田出现。

主要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性质: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意义: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取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汉武帝刘彻以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
道家: 老子《道德经》,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秦始皇的统一
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经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A、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

B、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只留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4、军事上:北伐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作用: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人民统治;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评价秦始皇:
1、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

5、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
①政治: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②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③文化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五经》为教材)
④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⑤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王昭君出塞的影响: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

表现:政治上: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还亲自考察;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东西二京)
军事上:打败了北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思想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痛苦。

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结果: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为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是丝绸之路畅通的保证),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1、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后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南方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因此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原因:
地理因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
历史因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改革。

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鼓励与汉人联姻;
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历史意义: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