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

合集下载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浙江九年级科学学科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九年级学生们将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对九年级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物理篇1. 力与压力- 力的种类和性质:接触力、重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等;-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动能与功率-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光的传播与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 物体成像的原理。

4. 电学基础知识- 电荷与电流;- 电阻与电压;- 并联与串联电路。

5. 声的传播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 声音的频率与音调。

二、化学篇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重要元素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鉴别。

2. 反应速率与平衡-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的条件与平衡常数;- 平衡与非平衡态之间的转化。

3.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的性质与常见酸碱的应用;-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 pH值与酸碱强弱。

4. 燃烧与制取金属- 燃烧的条件与类型;- 金属的提取与合金的应用;- 金属的化学反应。

5. 聚合物与化学能量-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能量与热值计算;- 化学能源的利用与环保问题。

三、生物篇1. 细胞与遗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传递;- 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异。

2. 生物多样性与演化-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演化理论与证据。

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态平衡与能量流动;- 环境污染与保护措施。

4. 植物与人类-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农作物的种植与改良;- 植物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

5. 动物与人类- 动物的形态与进化;- 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动物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本章本章回顾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本章本章回顾新版浙教版

本章回顾专题1 宇宙、恒星、地球、生命的演化1.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

2.现代宇宙学说:大爆炸宇宙论,依据是哈勃的发现。

3.恒星的演化:星云↓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 4.地壳演化: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原始海洋、原始大气、闪电。

6.生命起源学说包括: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宇宙胚种说等。

7.米勒实验中,甲烷、氨气、氢气模拟原始大气;沸水模拟原始海洋;电火花模拟闪电;水蒸气冷凝模拟降水。

该实验证明了生命进化的一个阶段: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

例1 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其中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是__太阳__。

哥白尼用自制的简陋仪器经过20年星系观测与研究,建立了“__日心__说”。

如图所示,在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地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来模拟__宇宙膨胀__。

专题2 化石与生物进化1.三类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生物进化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例 2 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在地层里发现了三趾马的化石,三趾马化石的发现证明了( A )A .现代马是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的B .生物是由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C .各种生物结构的进化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D .古代马体型小,现代马体型大,故生物进化从小到大专题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和进化现象,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遗传物质有染色体、DNA 和基因,三者的关系是: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而基因则是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doc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doc

1、化合反应:(1)定义:多变一(2 )基本形式:A+B二AB2C+O2=====2CO 2CO+O2=====2CO2CO2+C=====2CO CO2+H2O==H2CO3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现象:(1)发出燿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02点燃Fe3O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岀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A 2Cu0现彖: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1 + 3O2点燃2A1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02点燃2H2O现彖:(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02点燃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02点燃S0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冇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0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02高温2C0 (是吸热的反应)2、分解反应:(1)定义:一变多(2)基本形式:A B = A + B 2HgO==2Hg+O2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出0通电2H2T+ 02T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出:02=2: 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18、加热碱式碳酸铜:C U2(OH)2CO3 =A= 2C U O+H2O + co2t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1-5遗传与进化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1-5遗传与进化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第5节遗传与进化知识点1 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__遗传__。

2.变异(1)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__性状差异__叫变异。

(2)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大类。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受外界环境影响,但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知识点2 遗传物质的传递1.染色体(1)概念:在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被称为染色体。

(2)组成:染色体是由__DNA__和蛋白质组成的。

2.DNA分子(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__脱氧核苷酸__。

脱氧核苷酸是由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的。

(2)DNA分子结构:__双螺旋__结构。

(3)__DNA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具有储存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3.基因(1)概念:起遗传作用的__DNA片段__叫做基因。

一个 DNA分子上有成千上万个__基因__。

(2)每一个基因都控制着一个或多个具体__性状__,所以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如有无酒窝就是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控制的。

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细胞内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异的,因此,表现出的性状也有所不同。

4.生物个体能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自身的部分基因传递给子代,子代具备了父母双亲的基因,所以表现出与双亲相似的性状。

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知识点3 进化理论的发展1.达尔文是从__个体__水平来解释生物进化的,而现代进化理论则从群体__基因__频率变化的角度来解释物种的进化过程。

2.通过定量的科学实验表明,生物群体中不同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是有__差异__的,这说明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自然选择”。

知识点4 育种与优生1.杂交育种(1)杂交后代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做__杂交优势__,如驴和马交配得到比驴和马更健壮有力的骡。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第一章演化的自然1、宇宙的起源(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与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3、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章知识点详尽版九下第⼆章知识点详尽版第⼀节:种群与⽣物群落⼀.物种:⼀个物种就是⼀群⽣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育⼦孙后代。

⼆.种群:⽣活在⼀定区域内的同种⽣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1.⼀定空间(⼀个区域):⼩则如⽥地、池塘,⼤则如草原、海洋。

2.同种⽣物(⼀个物种):有⼤⼩、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个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3.个体的总和(⼀群个体)三.种群特征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种群密度不同种群在同⼀环境下种群密度差异很⼤,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调查⽅法:标志重捕法2.出⽣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和密度的直接因素⼀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的⽐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年个体很少3.年龄组成类型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的⽐例适中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年个体很多意义: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4.性别⽐例四.种群的数量变化1.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条件:⾷物、空间充裕、⽆敌害等理想条件2.“J”型曲线公式:Nt=N0λ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K值原因:因⽣活条件有限⽽使种内⽃争加剧;以该种群⽣物为⾷的捕⾷者3.“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值(K值)后停⽌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出⽣率与死亡率⽓侯、⾷物4.决定因素捕⾷者、竞争者迁⼊与迁出⼈类的活动5.研究的意义:合理利⽤和保护野⽣⽣物资源;防治害⾍五.⽣物群落1群落概念:在⼀定⾃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物的总和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垂直结构:明显的分层现象2群落结构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平结构:因地形、光照、湿度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3群落演替:随时间推移,⼀个群落被另⼀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第⼆节⽣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络1.⾮⽣物的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阳光、热能、空⽓、⽔分、⽆机盐等。

科学知识点九年级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九年级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九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科学知识点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运作原理,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下面是九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概述。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分子是由不同原子组合而成的。

二、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改变改变,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改变。

能量与能量转换一、能量的种类能量包括机械能、热能、光能、电能等。

二、能量的转换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

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生物的繁殖与遗传一、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由两个个体的生殖细胞结合而产生的后代,无性生殖是由单个个体产生的后代。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指父母将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过程,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地球与地理环境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公转导致了四季更替。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不同地理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都有影响。

生命体的组成与功能一、细胞的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二、生物的组织器官生物体由多种组织和器官组成,不同组织和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生物的代谢生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

能量的利用与保护一、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对环境友好且可再生。

二、能源的使用与浪费合理使用能源可以减少浪费,保护环境。

三、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科学知识点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提高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草→鼠→蛇→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

(2)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
本章特点
⏹1、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本章涉及的科
学知识与技能,以“健康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和影响健康的有利因素”为线索,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本章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许多概念与知识,但学习的目的除了了解
“人的健康与环境”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突出科学探究。

⏹4、渗透科学史、反映新技术和社会问题。

本章知识体系
第1节健康
⏹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生理健康
2、健康包括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生物因素
3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一些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可使人患传染病。

(1)病原体
(2)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2、传染病(3)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实施调查的过程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编制调查表。

⏹4、实施调查。

⏹5、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有关传染病的一些概念
⏹病原体:指使人发生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微生物又包括细菌和病
毒)
⏹传染源:指会散发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疾病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方法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3节身体的防卫
⏹1、抵抗微生物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伤口等防御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抵抗入侵的各种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反应抵抗入侵的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1)抗传染免疫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 2、免疫自然免疫
(2)免疫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计划免疫
⏹ 3、人体免疫功能
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
⏹1、恶性肿瘤
⏹2、冠心病
⏹3、高血压病因和预防
⏹4、糖尿病
第5节照顾好你的身体
(1)环境毒物和中毒⏹ 1、防中毒
(2)食物中毒
⏹ 2、平衡膳食
⏹ 3、毒品和吸烟的危害
⏹ 4、急救常识
⏹ 5、血型和输血
第四章
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一、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

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

(2)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发展面临的第三类问题:即人类发展与能源的问题。

1、目前,人类主要使用了哪些能源:煤、石油、水
2、能源的分类:矿质能源与非矿质能源
3、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

原因:(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
4、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
浙教版科学
(1)古代生物质能和水能
(2)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
(3)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电能大量使用
(4)21世纪核能的大量使用
5、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
(1)开发新能源
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
(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
(3)公众层面的能源节约
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类生活需要利用地球上的哪些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土地等
2、资源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
3、人类发展与地球上资源出现了什么问题?
(1)森林与草原掠夺性的破坏与危害。

(2)海洋资源的破坏及危害
(3)淡水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等
4、对策: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边砍边种、选择砍伐)
(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许多小的区域,每年在不同的区域砍伐如松树区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00年才砍伐一次。

(3)鉴定树木:鼓励公众选择经鉴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

(4)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纸盒
(5)纸制品的重复使用
海洋(渔场)的可持续发展:
(1)限量捕捞(2)建立禁渔期(3)改变捕鱼方式(4)水产养殖(5)新资源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