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电与磁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透镜及其应用5. 现代通信技术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详细内容包括:相对论、量子论、电磁感应、电路分析、光学原理、透镜成像、通信技术、环保知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2. 学会分析电路,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学会使用透镜解决问题。

4.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5. 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论、量子论、电路分析、透镜成像、通信技术。

2. 教学重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光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电磁感应实验装置、透镜、光屏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情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相对论、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验,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解析电路分析方法,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分析光学原理,讲解透镜成像规律。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5. 现代通信技术讲解:介绍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6. 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相对论、量子论基本原理2. 电路分析、电磁感应3.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透镜成像规律5. 现代通信技术6.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对论的应用案例分析。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3)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微生物感染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微生物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2.作业评价
(1)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2)作业点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优秀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作业质量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提高。
(2)微生物感染主题讲座:邀请微生物领域的专家或医生进行讲座,分享微生物感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
(3)微生物感染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实验室等场所,了解微生物感染的实际应用和防控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展微生物感染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微生物感染科普宣传活动,如制作科普海报、编写科普文章等,提升学生的科学传播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微生物感染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
(2)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微生物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线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微生物感染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出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本节内容将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威胁,并探讨一些微生物为何能造成威胁的原因。内容将涉及微生物感染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应对微生物带来的挑战。

3.1健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3.1健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③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原则
2.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
①合理膳食
②适量运动
③良好作息
④心理健康
⑤社健康管理
②家庭健康管理
③社区健康管理
板书设计:
一、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定义和特点
2.影响和意义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1.合理膳食
2.适量运动
3.良好作息
4.心理健康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5.社会交往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策略
1.个人健康管理
2.家庭健康管理
3.社区健康管理
课后作业
1.分析自己家庭的膳食结构,评估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分析家庭膳食结构,评估是否符合平衡膳食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制定个人运动计划,包括运动项目、频率和时间,并说明理由。
答案: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制定合理的运动频率和时间,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3.设计一份心理健康调适方案,包括应对压力、情绪调节等方法。
答案: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心理健康调适方案,包括应对压力、情绪调节等方法,并说明其有效性。
4.调查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
答案:调查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播放FLASH小动画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浙教版科学九下教学

浙教版科学九下教学
考试安排 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 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和内容,确保 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 知识。
学生反馈
学生意见收集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 需求和困难。
学生问题解答
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 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进步关注
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地球科学地质构造与地貌、气 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第一周至第四周
物理学基础概念与力学基本原 理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
生物学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 与变异
第十七周至第二十周
实验操作与探究、综合复习与 巩固
学年课程计划
第一学期
物理学基础概念与力学基 本原理、化学元素与周期 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第二学期
促进全面发展
本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 感和价值观,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物质科学
主要涉及物质的性质、 变化和结构,包括化学 反应、物质分类、燃烧
反应等。
生命科学
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进
化。
地球与宇宙科学
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貌、 气候、天文学和宇宙学
浙教版科学九下教学大纲
目录
• 课程简介 • 教学方法 • 课程安排 • 教材与资料 • 评估与反馈 • 教师素质与能力
01 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
01
02
03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 原理和规律,培养科学素 养。
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 实验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5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2课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5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2课时)

课题 3.5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2课时)教材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骨骼模型和图,能说出某些骨的名称(如肱骨、股骨、尺骨、桡骨、脊椎骨、手腕骨等),会将骨骼进行分类,并说出骨的作用2.通过抚摸脊柱和观察脊柱模型,了解脊柱的生理特点,并能说出脊柱这种结构的特殊作用3.通过观察长骨的实验,知道骨的结构,并能推测相应的功能4.通过鱼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物理特性的观察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会决定骨的物理特性,骨的成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5.通过资料的介绍,了解骨的生长过程与方法:1.通过骨的结构和成分的各种实验观察,认识实验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2.通过资料的阅读,学会归纳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物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思想2.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姿,使自己的骨骼健康成长重点骨的结构和成分难点骨的成分鉴定教学准备投影仪、PPT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骨连结、骨骼肌一、引入:思考:人体中的骨骼是靠什么连结在一起的呢?二、讲述:骨连结1、骨连结形式不动连结、微动连结、活动连结。

2、活动连结——关节,(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思考:人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关节?思考:你知道不同骨连结的作用吗?3.骨连结作用不同形式的骨连结,使骨骼既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又适合运动。

骨骼肌1、骨骼肌组成(600多块)2、骨骼肌作用当肌腹收缩时,通过肌腱牵动骨围绕关节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骨骼肌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思考:曲肘时,哪些肌群参与?是如何变化的?曲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群参与。

当屈肘时,肱二头肌屈肌肌群就会收缩,而肱三头肌等肌群则会舒张。

伸肘时,这些肌群是如何变化的?自然下垂时?都舒张。

提东西时?都收缩。

思考:当支配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会患何种疾病?小儿麻痹症当支配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这些肌肉就可能麻痹或瘫痪,并可导致萎缩。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电磁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遗传基因。

2.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转换、电路原理、遗传与变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电线、电池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如电池的使用、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1)物质的组成与变化:介绍物质微观结构,通过实验演示化学反应过程。

(2)能量转化与守恒: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

(3)电磁现象:介绍电路原理,演示电磁现象实验。

(4)生命与遗传:讲解遗传基因,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能量转换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包括物质、能量、电磁、遗传等。

2. 板书右侧:展示重要概念、公式、实验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一个简单的电路原理。

(4)简述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研究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观察植物的生长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对论与量子论核物理与粒子物理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类型与转换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与意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能源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理解;能源转换与生态环境建设。

2. 教学重点: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能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1)现代物理学例题:解释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解析:详细讲解相对论的时空观、质能方程等。

(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题:简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解析:阐述两种能源的定义、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例题: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原理、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现代物理学相对论与量子论核物理与粒子物理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类型与转换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与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2)论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 答案(1)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时空观、质能方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播放FLASH小动画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列表比较体液细胞和细胞免疫过1次,就不会再得第2次,这是什么原因?(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具有记忆功能)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器官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好像是病原体),千方百计要除去。

(排斥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的寄生虫、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归纳: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总结人体的免疫类别课堂练习:1.下列免疫作用中没有淋巴细胞参与的是( )A、细胞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C、体液免疫 D.特异性免疫2.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在三道防线中,居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只有第1道防线B.只有第2道防线C.1、2两道防线D.1、3两道防线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3)抗体是由抗原产生的。

(4)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记忆的能力。

(5)抗体是一类蛋白质。

(6)T淋巴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4.当病毒、病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一种抵抗某种病原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叫 ( )A.抗原B.抗体C、B淋巴细胞D.T淋巴细胞5、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的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6.下列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的杀菌作用B.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完成免疫反应C.T淋巴细胞直接消灭病原体D.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完成免疫反应7.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之处在于( )A.产生抗体 B.释放淋巴因子C.免疫记忆能力 D.产生非特异性免疫8.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移入的器官受人体的“排异作用”而不易成活。

这主要是哪种细胞在起作用 ( )A.红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血小板第2课时课前练习:1、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2、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

(1)曾经得过甲肝的人很少再得甲肝。

(2)皮肤的屏障作用。

(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泪液的冲洗和杀菌作用。

(5)一个人一生只得一次麻疹。

复习自然免疫的内容新课:介绍: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资料:宋朝时有人把病人的痘痂(伤口痊愈后脱落的块状物)经过减毒后,吹进小孩的鼻孔,使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思考:1、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病人的痘痂属于抗原还是抗体?3、痘痂吹进小孩的鼻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资料:19世纪,炭疽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欧洲的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群死亡。

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并用高温处理,使其毒性降低。

然后,给25只健康羊注射毒性降低后的病菌,另25只健康羊不注射,作为对照。

几周后,给这50只羊分别注射了足以致病的强毒炭疽杆菌。

几天后,注射过毒性降低病菌的25只羊都很健康,而另外25只羊都感染了炭疽杆菌。

你能用免疫学的原理来解释巴斯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吗?思考:1、你手臂上有接种时留下的小疤痕吗?你知道目的是为了什么?预防接种,以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2、如果外出活动,有人被毒蛇咬伤,这时候用抗原好还是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好?立即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因为这样快速。

人工免疫: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分类: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抗原,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人工被动免疫:注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因子练习:人工自动免疫:获得免疫作用速度__,维持时间__;人工被动免疫:获得免疫作用速度__,维持时间__.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____进行____,使他们获得__, 来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如: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体的免疫功能:(1)抗传染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皮肤的屏障作用等(2) 免疫监视的功能:识别清除异常细胞(3)保持自我稳定的功能消除衰老死亡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学生读图:过敏反应的机理介绍艾滋病,读图总结巩固练习:请把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并改正)人体的抗传染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指由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它能产生抗原,抗原是指一类蛋白质,能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菌产生的毒素,细胞免疫是指针对细胞外体液中的病原菌进行免疫,它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无记忆功能.1、把乙肝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这种措施和这种免疫分别是( )A、控制传染源,人工免疫B、保护易感人群,人工免疫C、切断传播途径,非特异性免疫D、保护易感人群,细胞免疫2.人体的免疫功能是 ( )A、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B.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抗感染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D.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3.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哪一类传染病 ( )A.乙型肝炎B.结核病C、小儿麻痹症D.破伤风4.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是 ( )A、直接杀死天花病毒B.全面增强易感人群的体质C.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天花的抗体D.使人获得非特异性免疫5、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是下列人体的哪一项免疫功能发挥作用 ( )A.防御感染 B、保持自我稳定C、实施免疫监视 D.以上三项都是6.下图表示的是人在先后两次感染同一种细菌后,血液中相应抗体产生的情况。

在第二次感染时,虽时隔一年,但抗体不像上一次那样感染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产生,而是迅速产生足量的抗体,其原因是B淋巴细胞对接触过的抗原具有____能力。

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以通过____的方法来预防该传染病,接种的疫苗属于__(“抗原”或“抗体”)物质。

这种预种传染病的方法属于_____免疫。

教学反思:1.第1课时中的新名词新概念出现了比较多,如何增强对这些新名词的理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课堂中结合实例分析了之后学生可能暂时是理解了,但遗忘的速度肯定是很快的。

因此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2.第2课时的内容较为简单,可利用时间进行作业的分析。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化抽象为直观,能较好的突破难点。

倒是课后的巩固,很是重要。

从上课的情况看,当堂课学生普遍接受了,可是到下节课,很多同学会忘记了。

所以得多留点空间给学生自己消化、巩固.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与环境的关系,并能通过阅读图表来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紧密关系。

2、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能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危害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3、了解人类在环境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教学重、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环境问题的事例及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介绍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学中主要围绕着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及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

教学用具:PPT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图片法教学过程:引入:动画:地球屏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图片:地球上各处美景。

视频:人类遇到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师:人口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通过读图来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活动:生:通过读图,学生应获得这样的信息: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以前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尚不构成问题,或是一个小问题。

而现在,特别是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人口问题突现出来。

思考:那为什么世界人口在最近几个世纪急剧增长?(引导学生讨论)(1)世界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发展中国家由于主权独立、政治解放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导致生活环境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所致。

所以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一个主要矛盾。

板书: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讨论:请你谈谈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