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题》译文及赏析

《无题》译文及赏析《无题二首》译文及赏析《无题二首》之二李商隐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释莫愁:唐石城女子,善歌谣。
神女:宋玉《高唐赋序》称楚王游高唐梦见神女,神女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传说为天帝小女。
小姑: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清狂:《汉书·昌邑王传》:“清狂不惠。
”指不狂似狂。
译文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楚王艳遇巫山神女,原是梦幻;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芳香。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赏析《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
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第二首写了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和她的相思苦情,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
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
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
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
上句用楚王梦遇巫山神女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的女神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唐诗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译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译文|赏析'《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古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翻译赏析

古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翻译赏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前言】《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第一首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
【注释】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
分曹:分组。
射覆:《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
⑸嗟:叹词。
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
⑹走马:跑马。
兰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
”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
类:类似。
转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
”指身如蓬草飞转。
转,一作“断”。
【翻译】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鉴赏】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
这是两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无题》原文注释及简析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词释义】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古诗今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
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名句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才吐完自己的最后一口丝,蜡烛一直到燃尽才滴尽最后一滴烛泪,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可以理解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情感写照!现在这诗句常用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精神。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翻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释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解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鉴赏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题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文解释: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
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
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
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词语解释: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灵犀:指犀角。
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
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秘书省期间。
李商隐曾经两度任职秘书省,第一次是开成四年(839),第二次是会昌二年(842),第二次任职不久就离职服丧,直到会昌五年秋才重返秘书省。
所以这首诗可能作于开成四年或会昌二年,也可能作于会昌六年。
从其中透露出的身世沉沦、漂泊无依的情绪来看,时间应该比较靠后一些。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无题》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查看。
无题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李商隐《无题二首》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无题二首唐·李商隐【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注释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⑴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⑴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⑴“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
分曹:分组。
⑴嗟:叹词。
余:我。
鼓:报更的鼓。
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⑴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
类:类似。
转:一作“断”。
⑴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
来与权尸解药。
”《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
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
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⑴抵:至,到。
《广雅·释诂》:“抵至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
”一作“尚”。
相望:期盼伊。
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
”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⑴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
⑴看:一作“著”。
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
”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
”可与此同参。
翻译【无题其一】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题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
无题二首
故乡黯黯锁玄云,皓齿吴娃唱柳枝。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古诗简介
《无题二首》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两个不同的事件。
第一首为“卮酒食河豚”,第二首为“吴娃唱柳枝”。
这两首诗虚实结合,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祖国长夜漫漫,杜鹃啼血的政治环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与渴望光明的情怀。
翻译/译文
其一
祖国正在黑云笼罩之下,漫漫长夜隔住了新春。
岁尾之际怎禁得起再悲伤,权且拿起杯中酒吃河豚。
其二
牙齿洁白的苏州姑娘唱着柳枝曲,酒阑人静像是暮春的时候。
没来由的旧梦赶走了残剩的醉意,我独自对着灯光的阴影想起啼血的杜鹃。
注释
此诗为赠作者日本友人滨之上,即滨之上信隆(1899--1967),日本鹿儿岛人,当时为上海筱崎医院耳鼻喉儿科医生。
黯黯:气象惨淡的样子。
锁:笼罩,封闭。
玄云:黑云。
遥夜迢迢:长夜漫漫的意思。
上春:古时正月称谓上春。
岁暮:年底。
何堪:哪能够。
卮(zhī)酒:杯酒。
卮,酒器。
河豚:一种有毒的海鱼。
此诗为赠作者日本友人坪井芳治。
坪井芳治(1898一1960),日本东京人,当时为上海筱崎医院儿科医生。
皓(hào)齿:洁白的牙齿。
吴娃:泛指江南苏州一代的年轻姑娘,吴人称美女为娃。
柳枝:原为古代民歌曲调,名《折杨柳》或《折柳枝》。
唐代进入教坊,名《杨柳枝》。
白居易有《杨柳枝词》八首,其中有“古歌旧曲君休问,听取新翻《杨柳枝》”的句子。
又在《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诗中指歌曲,又以“吴娃”而引出“杨柳枝”。
酒阑(lán):指酒席将尽未尽之时。
阑,尽,晚。
无端:没有来由。
旧梦:往事,犹言旧事如梦。
残醉:酒醉将醒。
子规:即杜鹃。
师旷《禽经》:“春夏有鸟如云不如归去,乃子规也。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据《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载,这两首诗系书赠日本朋友滨之上信隆和坪井芳治的(当时均为上海莜崎医院医生)。
又,同月28日记:“晚坪井
先生来邀至日本饭馆食河豚,同去并有滨之上医生。
”可为注脚。
这是两首借物托情的政治抒怀诗。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是作者鲁迅的咏怀抒情诗。
第一首抒发了鲁迅有感于岁暮冬夜的黑暗漫长,而以酒浇愁遣怀的情绪。
诗的前两句“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描写了故乡(也指故国)的冬夜,黑云密布,长夜漫漫,仿佛这冬天和初春隔得有如此之遥,诗人说:“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但在中国,这春天也是遥不可及的。
诗虽写眼前实景,却暗喻了当时中国的黑暗沉重的'现实:后两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是说岁暮之时,又怎么能再忍受那无尽的忧愁呢,不如暂且借酒浇愁,把酒吃河豚鱼吧。
诗中虽实写了此次食河豚的事,但在此诗中也表达了拼死吃河豚,并将生命置之度外的情感。
此诗沉郁幽愤,寄怀抒愁,伤时忧生,沉静而又韵味深沉。
第二首诗也抒发了作者感时伤怀,思念旧交故友的情感。
诗中写道:暮春时节,在热闹的酒宴上,明眸皓齿的姑娘演唱了柳枝词,引起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
当酒阑席将尽的时候,夜己深了,人散了,四周安静下来,忽然作者做起了旧梦。
醒来时,自己的酒也醒了。
最后,在落寞的情调之中,作者只能坐在灯阴底下,思念起故人。
诗的第一句由吴娃唱的柳枝词的歌,由传统的折柳赠别风俗,转入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思念特别是在热闹的酒宴之后,人静之时,最宜生发。
《无题二首》,描写了作者感时伤乱、思念故乡旧交的感情,并以此借酒浇愁,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诗歌主题,体现了鲁迅的文人情怀。
鲁迅写这二首诗,是体现着他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感情的。
全诗含蓄隽永,忧伤的思绪淡淡地流寓在诗句之中。
《无题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2
无题二首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翻译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
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注释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招邀:邀请。
裛:沾湿。
风蝶:风中之蝶。
娇饶:柔美妩媚。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赏析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
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
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
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
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
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
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
“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
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
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
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
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