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岁暮赏析翻译

合集下载

杜甫《岁暮》译文及注释

杜甫《岁暮》译文及注释

杜甫《岁暮》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岁暮》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岁暮》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在大家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做过诗词鉴赏题目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欢迎阅读!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1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岁暮感怀翻译赏析试题答案

岁暮感怀翻译赏析试题答案

岁暮感怀赵抃早是穷冬逼,那堪客思兼。

事嗟流水远,年愧入春添。

与雪幸同操,惊霜忽到髯。

晚舟前浦泊,何处有青帘?注释:1.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

汉•淮南小山《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2.感怀:有感于怀,有所感触。

3.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号知非子。

仁宗景祐间进士。

仕州县,以治绩召为殿中侍御史。

弹劾不辟权幸,人称“铁面御史”。

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路。

召为右司谏,以言事罢知虔州,历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

英宗时改知成都府。

所至以宽简为治,以奉俭闻。

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

因反对新法,出知杭州,徙青州,再知成都府,复知越州、杭州,致仕。

卒谥清献。

有《清献集》。

4.早是:已是。

5.穷冬:隆冬;深冬。

6.逼:迫近。

7.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唐•李端《溪行遇雨寄柳中庸》诗:“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8.客思:客中游子的思绪。

9.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10.嗟:叹息。

11.流水:形容流逝的岁月。

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12.幸: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

13.同操:指有同样志向的人,犹同道。

宋•王令《答束徽之索诗》诗:“因疑今世人,恐有我同操。

”14.浦:水边,水滨。

15.泊:停泊。

16.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译文:一年将终时有感于怀赵抃早已是深冬迫近,怎能禁受同时受到客中游子愁绪的煎熬?荣辱得失已经像流水一样逝去,让人叹息;时序已经是春天,人又增长一岁,让人惭愧。

幸而我与雪有相同的情操,而寒霜忽然染白了须髯,又让人心惊。

傍晚时分,小舟在前边的水滨停泊,哪里有悬挂着青布幌子的酒店呢?鉴赏: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愁思和身世之悲的诗。

首联扣题而发,抒写一年将尽时对时光飞逝而诸事无成的失意与漂泊异乡的游子愁思。

“穷冬”即深冬、穷冬。

“逼”,意谓深冬迫近。

而“早是”,更点出深冬的迫近感、逼迫感,一则照应题目中的“岁暮”,一则暗示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惊心、无奈和诸事无成的失意。

杜甫《岁暮》译文及注释

杜甫《岁暮》译文及注释

杜甫《岁暮》译文及注释
《岁暮》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岁暮》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

岁暮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岁暮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岁暮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岁暮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岁暮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字之前能够返家。

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有,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有,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注释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

这里指过字之前能够返家。

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

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赏析:《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

“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

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

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岁暮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意思-赏析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意思-赏析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意思|赏析译文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

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

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

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

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岂不清高?只是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自己去逍遥。

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可是连葵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

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偏偏不肯去巴结权贵,因此便耽误了自己的营生。

到现在还穷困潦倒,怎忍心埋没在灰尘之中?没有像许由、巢父那样飘然世外,实在惭愧,虽然惭愧,却不愿改变我的操行。

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喝几杯酒排遣烦闷,作几首放声高唱,破除忧愤。

一年快完了,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

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大街上一片阴森,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半夜里离开京城。

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结上它,指头儿却冻成僵硬。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走到骊山脚下,骊山高处,那里有皇帝的御榻。

大雾迷漫,塞满寒冷的天空,我攀登结冰铺霜的山路,二步一滑。

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

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贵富荣华。

赐浴温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

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

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

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这个一筐,那个几笼,实指望他们感恩图报,救国活民;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扔!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

岁暮到家古诗译文

岁暮到家古诗译文

岁暮到家古诗译文
这首诗原文是:“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
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让我来给您讲讲它的译文吧!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这一句说的是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没有
穷尽的,我回到家母亲那种欢喜的心情啊,正赶上我归来的这个好时辰。

您想想,这不就像您在外奔波许久,突然回家时,您的家人那满
心满眼的欢喜吗?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母亲给我做的寒衣,那针线是那么细密,寄来的家信,墨痕还新着呢!这多像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呀,那密密的针脚里全是爱,那新新的墨痕里都是牵挂。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一见面母亲就心疼我变瘦了,不停地
呼唤着我,问我在外边是不是很辛苦。

这就好比我们累了一天回到家,妈妈那关切的眼神和贴心的问候,是不是让您心里暖暖的?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我呢,在母亲面前却感到很惭愧,不
敢诉说在外漂泊的艰辛。

这是不是像我们有时候明明受了委屈,却不
想让家人担心,把苦都往自己肚子里咽?
在我看来呀,这首诗把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孩子对母亲的愧疚都写得那么真切,让人读了心里酸酸甜甜的。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真的是一首动人的好诗!。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岁暮》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岁暮南北朝:谢灵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译文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注释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赏析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却含而不宣。

《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

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

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

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

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

“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暮唐代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

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

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

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

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

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轶事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

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

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

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

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

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

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

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

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

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

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

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

骆力犹壮,又无虺愦。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

一旦双去,有去无回。

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

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

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

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

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

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

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

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

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

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