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赏析ppt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_PPT课件

名句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皇是汉武帝,实指唐 玄宗,是 以汉代唐 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它又不仅仅是 一种“习惯”使然,而是有 深刻用意的:唐玄宗宠杨贵 妃与汉武帝宠李夫人实有明 显的映照关系.
此诗用的汉代唐”的写法,后面写“安史之乱” 爆发与“渔阳”、回到长安后的“太液”(池)、 “未央”(宫)、“长生殿”;方士寻觅贵妃的情 节都呼应了“汉”。汉代国力强盛,威震遐迩,所 以外国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 唐开元之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人自称。 这是一种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到诗里。杜甫 《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犹未 已”,以武皇代汉武帝。高适《燕歌行》序云: “开元二十六年……”,但诗的开头却用:“汉家烟 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所以,在唐诗中 “以汉代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避讳无关。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白居易对杨氏之 美有相当出色的描写。她不仅天生丽质,且有迷人的 风韵。此两句写贵妃的第一次亮相,先从正面作神态 细节的刻画,再用其他宫女作侧面衬托。于正面描写, 作者抓住最能传神的“眸”字及动感十足的“回”字 来落笔,把杨玉环含情脉脉,似羞还顾,笑靥如花, 千娇百媚的神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六宫 粉黛无颜色”则以唐玄宗为视角,既以“六宫粉黛无 颜色”衬托出杨玉环倾城倾国之貌,亦写出了玄宗素 愿得偿的惊喜与满足,十分传神。
唐玄宗与汉武帝均是一代英主,不但在事业上有可比 性,在私生活上也有相似之处: ⑴汉武帝因听宫廷歌手李延年唱“北方有佳人……”, 而当真,打听起歌中的“佳人”是谁,后来果真把歌手的 妹妹诏进宫,封为夫人。与唐玄宗派人四出选美有相似之 处。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李夫人李妍则是妓女出身, 入宫时都不是未婚少女。⑵《传》曰:杨玉环与李夫人比 较:鬓发腻理,纤穠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 汉武帝宠李夫人,唐玄宗宠杨贵妃。⑶李延年、李广利兄 弟因李夫人而封侯拜相(前者由宫廷艺人封協律都尉,佩 二千年石印,与上卧起如夫妇;除贰师将军,为汉血马种 遠征大宛。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武帝认为是贬低他的妻 舅),杨氏也“姊妹弟兄皆列土”。⑷李夫人死后汉武帝 极思念李夫人;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思念也见于史书。 白居易另有《李夫人》一诗,可参读。
白居易专题ppt课件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 赞颂。
白居易15岁那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 见老诗人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顾况看到这 个不速之客,原来是个少年,就不大当回事。又看 到诗稿上的名字是“居易”,就开玩笑地说:“长 安这个地方米价很贵,在这里‘居’可很不‘易’ 啊!”白居易听了默不作声。顾况随意打开诗稿,一 读下去,就大为惊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不禁拍案叫绝。 他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居’下去是不难的,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不要 见怪。”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 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 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 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晚 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 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 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主要作品有:《长恨歌》 《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 南》。
白居易专题
• 导视 • 白居易的简介 • 白居易的故事 • 白居易的诗词赏析(图) • 白居易的诗歌 • 推荐卡
综合性学习
• 这次活动我们围绕白居易的古诗来进行学习。 • 小组分配工作情况: • 王玉涵负责找关于白居易的古诗4首。 (组长) • 杨丽颖负责整理资料与罗怡凡做PPT。 (组员) • 唐源蔚负责查找所有诗文的注释与赏析。(组员) • 罗怡凡负责查找白居易的两则小故事。 (副组长) • 赵誉斐负责查找有关白居易的简介。 (组员)
《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思
考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写景
与
小作文,题目自拟。
讨
论 3、你还能想到什么描写西湖的诗句呢?
谢谢观看!
下节课再见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枝头, 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啄泥衔草,营建新 巢。
诗歌赏析
6.“谁家”改为“数家”,似与“几处”对仗更工整, 效果更佳,你认为呢?
“数家”比“谁家”更工整,但不如“谁 家”有韵味,“谁家 似问非问,技巧俏皮, 使诗歌更有情韵,更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 景色景
诗歌赏析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首联的画面?
从孤山寺以北、贾公亭以西放眼望去, 春水新涨,湖面刚与堤平,天空上卷舒起 重重叠叠的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
诗歌赏析
4.诗歌颔联描写很是生动活泼,赏析颔联“争”“啄” 两个字的妙处。
“争”是争相的意思,“啄”是衔取的意思。这 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 景图,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表现了诗人对 初春的喜爱之情。
很低。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 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 看上去浮云很低。
疏通诗意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 暖树:向阳的树。 •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 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 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 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 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 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 和热爱之情。
白居易《长恨歌》ppt课件

04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 讨
对比手法运用
宫廷生活与民间疾苦的对比
01
通过描绘宫廷的繁华与人民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
人物形象的对比
02
通过塑造不同性格、命运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增强艺术感
染力。
爱情与权力的对比
03
将爱情的美好与权力的冷酷相对比,表达作者对真挚情感的赞
美。
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和失去爱情后的 痛苦悔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审美特点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 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诗歌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既 具有史诗般的宏伟气势,又具有细腻感人的情感魅力。
02
戏剧《长恨歌》的改编
探讨戏剧表演如何展现诗歌中的意境和人物情感。
03
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呈现
考察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诠释《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探讨
爱情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长恨歌》中杨玉环和唐明 皇的爱情故事,引导人们思考爱 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
历史与现实的观照
以古鉴今,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 的反思,探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 问题和挑战。
诗歌主题与意义
《长恨歌》的主题在于表达“长 恨”,即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 史之乱,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
及由此而来的绵绵长恨。
诗人通过这一主题,揭示了封建 帝王的荒淫腐朽和晚唐时期的社 会现实,同时也歌颂了真挚的爱
情和人民的疾苦。
《长恨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白居易诗歌 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
高一语文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PPT课件

其乐融融
失意落寞
.
16
琵琶女
白居易 知音
京城名倡
昔
京城显官
同相
名动京师
是逢
天何
今 商妇(怨)
谪官(恨)
涯必 沦曾
漂沦憔悴
落相 人识
(主旨句)
.
17
为什么仅仅是一首曲子、一段音乐 就可以使两个凭水相逢、素昧平生的人互 诉衷肠、心灵相通而成为知音呢?
音乐之美
明确目标 1、在诵读中品味音乐之美。
2、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 :古诗一种体裁。与“歌”、“行”、 “引”等并称“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 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 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 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 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 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
24
.
(772--846)
3
生于大历七年,卒于会昌六年。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 离五六年。29岁中进士。31岁与元稹结交。38岁,与元稹 、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44岁,上疏请急捕刺杀宰 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江州司马。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 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
4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艳压群芳
人 生
艺压京城
京城名倡
前 期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
14
年老色衰
人 门前冷落
生
商妇 怨
后 委身商人
期
独守空船
第13课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9张PPT)

自学指导二
听读诗歌,划分节奏。 根据注释,翻译诗歌 。
( 5分钟)
文章感知 听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m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副词, 想要, 要。
刚刚 遮没, 盖没。
译文: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
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同“荫”, 百游不厌。 指树阴。 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 阴 里 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 称“沙堤”或“断 桥堤”。
译文: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
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
阴里的白沙堤。
自学指导三: 再读古诗,赏析古诗(15分钟)
根据注释翻译诗句。 春天湖水初涨,
在西湖的里湖 和外湖之间, 山上有孤山寺。
即贾 公亭。
水面刚刚与湖岸 齐平。初,刚刚。
孤山 寺北 贾亭 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文: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
面,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面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
整体分析古诗内容
1.默读全诗,找一找全诗是围绕哪 个字展开描写的。
2.作者是怎样浏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
诗人骑马绕湖而行, 从孤山寺北面到贾公亭西面再到白沙堤。
3.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 美?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湖水(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 春泥、乱花、浅草、马蹄、绿杨。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 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古诗三首《暮江吟》ppt课件

» 可怜:可爱。 » 真珠:指珍珠。 »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露水像粒粒珍珠晶莹闪亮,月亮像
诗意
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赏析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和“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 “瑟瑟”和“红”写出江面颜色丰富。
赏析古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不合适。 “铺”字有动感,更柔和,写出了夕阳的余晖在水面 展开的壮美景象。
赏析古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夕阳照耀
下的江面。 半江瑟瑟半江红。 颜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
新月初升
时的夜景。 露似真珠月似弓。 形状
主旨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两幅美景 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暮江吟
走进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朝诗人,他一生写 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这年七 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 十一月抵达杭州,途中沿长江作此诗。
走进生字
mù
暮
yín
sè
吟瑟
走进生字
多音字 lòu
泄露
lù
露 露水
sì 似乎 shì
似 似的
走进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青绿色,一半呈现
诗意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露水像粒粒珍珠晶莹闪亮,月亮像
诗意
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赏析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和“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 “瑟瑟”和“红”写出江面颜色丰富。
赏析古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不合适。 “铺”字有动感,更柔和,写出了夕阳的余晖在水面 展开的壮美景象。
赏析古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夕阳照耀
下的江面。 半江瑟瑟半江红。 颜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
新月初升
时的夜景。 露似真珠月似弓。 形状
主旨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两幅美景 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暮江吟
走进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朝诗人,他一生写 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这年七 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 十一月抵达杭州,途中沿长江作此诗。
走进生字
mù
暮
yín
sè
吟瑟
走进生字
多音字 lòu
泄露
lù
露 露水
sì 似乎 shì
似 似的
走进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青绿色,一半呈现
诗意
小学语文古诗白居易《忆江南》PPT课件 图文10页

课后拓展阅读
忆江南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课后拓展阅读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 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 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 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 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制青绿染料。
译文
【原文】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 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 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创造背景
“忆江南”原是“唐教坊曲名”,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成为“词牌名”。江南: 指长江下游的浙江一带。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 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 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 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 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注释
•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 《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赏析
白居易的生平
• 白居易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 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 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 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 作于此时。
• 2.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 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讽喻诗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 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 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卖炭翁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 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 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 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 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处,故称杜陵。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一:千里灾情。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 苗不秀多黄死:九月 降霜秋早寒,禾穗未 熟皆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 年衣食将何如?
从三月写到九月全年适合长庄 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 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百姓被逼卖田卖地,生 活无着落。
写出灾情之严重,农民之痛苦。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 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 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 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 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
诗的讽刺力度。
课后练习: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评《杜陵叟》:“从 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你认 为是这样吗?请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 (1)“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 (2)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诗歌分类
• 1、讽喻诗(兼济):《秦中吟》十首、 《新乐府》五十首。
• 2、闲适诗和杂律诗(独善):《味道》 、 《岁暮》 、《问刘十九》《钱塘湖春行》 《大林寺桃花》 等
• 3、感伤诗: • 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之后
典桑卖地纳官租。
白麻书上书德音 昨日里胥方到门
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君恩虚伪
教师小结:
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 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 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 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 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 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 作不知,虚假伪善。 “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 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 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 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这种“双簧戏”封建统治者 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在漫长的 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极具讽刺 意义。
画面二:官吏之恶
毫无同 情之心
不顾百 姓死活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贪婪 凶残
目的:升官, 博取皇帝开心。
官吏们为了“考 课”,不仅不奏 报朝廷,反而变 本加厉地加紧搜 刮,农民在死亡 线上挣扎。
官吏们横行霸道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 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 1.诗歌的作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惟歌 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 2.诗歌的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 作也”(《新乐府序》)
• 3.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 形式,要声情并茂。
背景: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 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 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 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
惠及人”。
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 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 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
愤怒指责, 揭露控诉。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语气强
改第三人烈 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 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 。痛斥 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 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
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 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 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秦中吟之轻肥
轻肥
•总体感知
谈谈你的理解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 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 妇吟》。”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 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 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 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双簧戏
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 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 治阶级上演的双簧戏。
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 范成大《后催租行》
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 朱继芳《家桑》
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说说白居易这首诗的现实批判性。
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 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 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白居易的生平
• 白居易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 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 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 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 作于此时。
• 2.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 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讽喻诗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 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 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卖炭翁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 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 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 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 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处,故称杜陵。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一:千里灾情。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 苗不秀多黄死:九月 降霜秋早寒,禾穗未 熟皆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 年衣食将何如?
从三月写到九月全年适合长庄 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 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百姓被逼卖田卖地,生 活无着落。
写出灾情之严重,农民之痛苦。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 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 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 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 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
诗的讽刺力度。
课后练习: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评《杜陵叟》:“从 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你认 为是这样吗?请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 (1)“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 (2)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诗歌分类
• 1、讽喻诗(兼济):《秦中吟》十首、 《新乐府》五十首。
• 2、闲适诗和杂律诗(独善):《味道》 、 《岁暮》 、《问刘十九》《钱塘湖春行》 《大林寺桃花》 等
• 3、感伤诗: • 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之后
典桑卖地纳官租。
白麻书上书德音 昨日里胥方到门
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君恩虚伪
教师小结:
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 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 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 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 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 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 作不知,虚假伪善。 “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 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 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 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这种“双簧戏”封建统治者 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在漫长的 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极具讽刺 意义。
画面二:官吏之恶
毫无同 情之心
不顾百 姓死活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贪婪 凶残
目的:升官, 博取皇帝开心。
官吏们为了“考 课”,不仅不奏 报朝廷,反而变 本加厉地加紧搜 刮,农民在死亡 线上挣扎。
官吏们横行霸道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 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 1.诗歌的作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惟歌 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 2.诗歌的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 作也”(《新乐府序》)
• 3.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 形式,要声情并茂。
背景: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 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 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 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
惠及人”。
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 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 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
愤怒指责, 揭露控诉。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语气强
改第三人烈 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 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 。痛斥 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 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
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 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 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秦中吟之轻肥
轻肥
•总体感知
谈谈你的理解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 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 妇吟》。”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 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 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 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双簧戏
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 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 治阶级上演的双簧戏。
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 范成大《后催租行》
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 朱继芳《家桑》
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说说白居易这首诗的现实批判性。
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 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 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