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鉴赏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鉴赏5篇著名

白居易诗歌鉴赏5篇著名

白居易诗歌鉴赏5篇著名白居易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村夜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

诗人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

暮江吟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秋雨夜眠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此诗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前半部分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半部分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

白居易《长相思》唐诗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唐诗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唐诗赏析白居易《长相思》唐诗赏析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明月人倚楼。

赏析“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

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

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

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

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鉴赏】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个问题看似琐碎,实际却往往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是否正确,即抒情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与此相关者还有一个问题,即作者本人与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是二,也值得研究。

这一类问题历代诗词中都明显存在,有时往往很难判断。

譬如托名李白写《菩萨蛮》和《忆秦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词中主人翁究竟是游子还是思妇,至今还是有待讨论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分析一首诗或词时,首先把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分清是男是女,是游子还是思妇,是行者还是居者,看来确是十分必要的。

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在抒情主人翁的问题上也很值得推敲。

我们认为,词的作者是白居易,这无庸置疑(有人认为此词非白作,我看无太大说服力,姑不讨论);而词中主人公的口吻乃是作为女性殷切企盼远人归来,这也一览可知。

那么,对这首词究应怎样理解呢?我以为,这首词应当是白居易在江南为官时思念洛阳之作。

具体写作年代虽不能详,但主题思想原很明确。

不过作者没有用直接的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怀乡之感,却假托闺情,对久客江南迟迟不归的游子无比思念,翻转过来说只有所思之人回到家乡,心中才能无恨。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白居易简介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

祖籍太原。

至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

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

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

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

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

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都及进士第。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

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

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的名篇。

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

在那里写了《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

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

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

《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

他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

元和十年(815),他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

次年秋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

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他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这年冬天,自己编定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

敬宗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此时他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

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官职较高,但只管理国家图书),但他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不愿介入,就请求退休,终于在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

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

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

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

白居易诗歌赏析选

白居易诗歌赏析选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 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 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 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 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 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 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 感真挚。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欢悦、惊喜。
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 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 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 (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 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九.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 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 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三.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他曾和白居易一起 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这首诗时,元稹被 贬通州(四川),白居易正在被贬江州(江 西)的途中。
1.向来诗家最忌重复,小诗尤其如此。 可这首绝句一反故常,四句三用“灯” 字,以“灯前”、“灯残”、“灭灯” 三个意象,前后映照,突出时间漫长, 环境阴森,心情灰暗
①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好诗,以极 其通俗简练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千古颠扑 不破的真理,这真理是什么?请作具体 的分析。
【解题指要】颔联所含的哲理是 从对“试玉”和“辨才”两件事 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总结起来 不难。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优秀4篇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优秀4篇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优秀4篇篇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诗魔白居易的诗和赏析

诗魔白居易的诗和赏析

诗魔白居易的诗和赏析白居易的诗和赏析1琵琶行并序/ 琵琶引白居易?〔唐代〕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六幺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服一作: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居易经典诗词含赏析十首

白居易经典诗词含赏析十首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古代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诗歌创作长期以来备受赞誉。

他的诗歌作品多种多样,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自然、社会以及心灵等主题的作品。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几乎无人不知,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特色,而且在内容和语言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优美流畅的音韵和押韵手法。

白居易擅长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来塑造诗歌的节奏感以及美感。

他善于运用叠韵的手法,通过重复某个相同音节或韵脚来提升整体的韵律美,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他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运用了叠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表达情感真挚。

他总能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

他的作品多情动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更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通过辞章华丽的句子和深沉的情感,白居易的诗歌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再次,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广泛而丰富。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既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也有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

他的作品既有儿女情长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犀利剖析。

他善于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写,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琼台弄玉筝,何当共剪窗”,这句话直接反映了个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最后,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朴实自然。

他注重语言的表达,并且以言简意赅为原则。

他的诗歌语言直接,没有繁琐的修饰,却流露出深藏的情感。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白居易使诗歌更加贴近读者,引发共鸣。

白居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诗歌作品与他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更是对唐代文学的宝贵贡献。

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不仅在唐代,甚至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更好地品味古代诗歌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鉴赏 明朝钟惺《唐诗 归》云:“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

如微之‘秋依静处多’, 乐天‘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曲罢秋夜深’等句,元白本色几无寻 处矣。

然此乃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可传之本也。

”——题记 白居易 是何许人也?白居易既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 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有关白居易的具体生平事迹, 在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中有详细记载。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稹庞严附白居易弟行简敏中附》云:“白居易,字乐 天, 太原人。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 《新唐书·武李贾白》 云: “白居易, 字乐天, 其先盖太原人。

”我们由此可知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 然而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陕西下邽,事实上是河南新郑生长人氏。

唐朝白居易生前官拜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 并且素有“诗王”与“诗魔” 之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因而合称为“元白”;又因与诗 豪刘禹锡齐名,故而并称为“刘白”。

因为“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所 以“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唐代白居易在诗歌 创作上,不但题材广泛而形式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便于传播。

白居易代 表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和《琵琶行 》等诗歌,并且著有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 《御定全唐诗》 中作者“小传”里所云: “白居易, 字乐天, 下邽人。

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

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 校理。

寻召为翰林学士、 左拾遗、 拜赞善大夫。

以言事贬江州司马, 徙忠州刺史。

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

文宗立,以秘书监 召,迁刑部侍郎。

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

开成初,起为同州 刺史不拜, 改太子少傅。

会昌初, 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文’。

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

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与刘禹 锡酬咏,号‘刘白’。

《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


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这段文字是白居易基本情况的大概传略,从而为我们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提供了依据。

清朝黄周星《唐诗快》云:“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唐朝诗魔 白居易,曾有一回游江西庐山大林寺,创作了一首纪游诗《大林寺桃花》,其整 首七言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 入此中来。

”白居易在初夏四月期间,来到江西庐山大林寺游玩,有感而发创作 了这首名诗。

大林寺位于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乃是中国佛教 著名胜地之一。

当四月时节的庐山山下,芳草已经殆尽时,然而却在大林寺中,遇见了一片 正盛开的桃花。

白居易由此触景生情,因为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所以原来是对 大地春天的错怪了。

实际上大地春景并没有归去,不过是转到大林寺里来了。

整 首诗将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 天真可爱而活灵活现, 写出了白居易触目所见的一 种亲身感受。

突出地展示了白居易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 立意新颖而构思灵 巧,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堪称为在唐代七言绝句中,不可多得的一首佳作。

这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此时 任江州司马,时年为四十六岁。

关于这首绝句的写作情况,白居易在其《游大林 寺序》里所云:“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 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 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 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 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 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 绝句云。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 。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 程。

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 唐朝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 曾官拜秘书省校书郎, 官职一直升为左拾 遗,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

哪知在几年京官生涯里,由于直谏不讳而冒 犯了权贵,遭受到朝廷异己的排斥打击,于是被贬谪为一个虚职江州司马。

这时 白居易也创作了一首诗歌《琵琶行》,曾面对琵琶女发出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沧桑感慨。

这一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在《大林寺桃花》的意 境中,使这首纪游诗染上了一种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云:“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

苏 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之句,辛 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皆与白氏此 诗用意相同,可以互参。

”在这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中,白居易不但用桃 花来代替抽象的春景, 将春景写得具体可感而形象美丽, 而且还将春景进行拟人


化描写,将春景写得好像真是有脚一样,从而达到了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白居易把自然界的春景,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而活灵活现,假如白居 易没有对春景的无限留恋和热爱, 没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是无论如何都写不 出来这种美景来了。

白居易这首诗歌《大林寺桃花》的好处,不但正在于立意新 颖巧妙,构思灵巧而语意雅趣,而且启人神思又惹人喜爱,从而表达了白居易一 种心旷神怡的思想情怀。

清朝宋长白《柳亭诗话·春归春在》云:“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 大林寺。

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

乃作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 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

’二绝可谓得 禅机三昧矣。

”这一首七言诗歌《大林寺桃花》只有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 无任何深奥奇特的地方,只不过是将“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和 “与平地聚落 不同”的景物时节,做了一番随便的描写与记述。

这首平淡自然的绝句《大林寺桃花》,却写得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

第一二 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乃是写白居易登庐山时已经到了四月, 正值大地已经春光归去,芳华已经落尽的时节了。

然而不期在庐山大林寺里,可 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春色, 却是一片盛开的美丽桃花。

我们由第三句“长恨春归无 觅处”可知,白居易在登临庐山以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有些恼怒 而失望了。

因而当这一片未料到的美丽春景,直入白居易的眼界时,可有一种令 人感到无比的惊异欣喜。

白居易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和恋春, 以至怨恨春去的无 情,从而将大自然的美丽春景,描写得莺歌燕舞了。

白居易这首诗歌《大林寺桃花》,唐宋时期先后遭到许多诗家的质疑批评, 既然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 何来“山寺桃花始盛开”呢?好像不太符合自然 界的具体规律, 后来经过宋朝学者沈括的实地考证, 具体证明了白居易诗中所描 写的景象准确无误。

宋朝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药议》里所云:“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 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 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 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 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 者取花初敷时, 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 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 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始筀竹笋,有二月生 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 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 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 气之不同。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


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宋朝沈括实地考证了在“人间四月芳菲尽”时, 为何还“山寺桃花始盛开” 呢?乃是因为“缘土气有早晚, 天时有愆伏”的差异所致, 所以才有“如平地三 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的景象出现,从而得出是“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 不同也”的结论力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