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
《琵琶行》_最终解析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女:寂寞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和琴技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第二次演奏:
朗读第二段
寻声暗问弹者谁?
急切 琵琶声停欲Βιβλιοθήκη 迟。 欣喜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矛盾 犹抱琵琶半遮面。 含羞
运用想象、夸张和行动描写
弹奏情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 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 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 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 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 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 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 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 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 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 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 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浅论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

浅论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
在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
它们或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一类人。
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一、概述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他给自己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
这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
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草茫茫》。
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
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的诗共有二十二首。
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
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
《牡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作者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创作的不同

一、白居易前后期诗风对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这两类诗其实也是他前后期作品的代表。
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大异,也就是说白居易晚期诗风较之前期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的前期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而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
其诗歌目的只有一个,即“补察时政”。
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疾苦的讽喻诗。
但晚期他把写作重点转移到身边琐事上,写下了大量吟咏个人闲适情怀,甚至表现自己沉缅酒色的诗作。
其时之诗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读书,终于靠科举走上仕途。
元和三年与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热情最高时,“有翎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也正因为此,他招来权贵的仇恨、皇帝的疏远,几经贬谪。
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守制,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余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心中早就存在着的佛老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元和十年,因为所谓的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让他痛彻心扉,并成为他诗风明显转变的契机。
他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从元和十三年起,他开始平步青云,节节高升。
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二、晚期诗风形成与时代的关系要谈白居易晚期诗风的形成,必须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时代。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日见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各霸一方。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摘要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
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价值情感价值高峰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一)景物抒情(二)现实主义(三)平实语言(四)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白居易简介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
祖籍太原。
至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
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
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
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
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
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都及进士第。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
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
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的名篇。
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
在那里写了《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
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
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
《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
他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
元和十年(815),他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
次年秋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
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他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这年冬天,自己编定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
敬宗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此时他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
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官职较高,但只管理国家图书),但他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不愿介入,就请求退休,终于在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
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
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
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
7 白居易诗四首_课件(整理)

这首诗一个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写了什么?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写宦官们赴宴时,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骄横跋扈之状 。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写军中宴会的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豪华场面。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写人民的悲惨处境。
10
小结: 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写宦官赴宴时的骄 横跋扈之状。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明确:作者用了铺张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
(1)菜单奢侈:九酝、八珍、洞庭橘、 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 (2)“溢”、“罗”、“擘”、“脍” 等词更体现菜之丰富,极度奢靡。 (3)“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 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 可一世了。
(步骤一)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赋的表现 手法 (步骤二)诗中把宦官、权贵们相互勾结、 极度奢靡的生活与百姓惨不忍睹的悲惨 处境作对比。 (步骤三)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表现 对宦官的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 的同情。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 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 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 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前半部分作者内心沉痛,而后半部分写到皇帝 的恩诏,本来可以为杜陵叟松一口气,结果又 一转“十家租税九家毕”。这说明什么? 即使皇帝下诏免税,官吏却阴奉阳违,不会照 章办事,怕官位不保。朝廷上下沆瀣一气,朋 比为奸。 讽刺“帝心恻隐”是虚伪的,是统治者惯用的 双簧伎俩。百姓的疾苦无法摆脱。
22
此诗用赋(铺陈)的手法 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 南天灾作对比,表达诗人 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 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摘要白居易现存215首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触物伤怀,感伤情绪渗透方方面面。
诗缘情而绮靡。
215首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这一份情和意,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渗透着诗人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品格修养。
本文力图从白居易的感伤诗为考察对象,从情、景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探究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成就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感中的情1、伤时之情2、亲友之情3、思乡之情4、情爱之情二、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景1、四季主景伤时叹老2、以月为景寄托悉思三、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1、以物喻声,出神入化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3、言浅意深,情致曲尽4、感伤弱者,提升思想价值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
在《与元九书》书中,白居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
《与元九书》云:“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又有事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
1按此分类,白居易诗作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
从思想内容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价格最高。
“救济人病,禆补时阙”,(《与元九书》)2很好地体现了他诗论的精神。
但就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而言,感伤诗则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情”白居易生于官僚之家,但迫于时事,四处漂泊;聪慧异常,早年入仕,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宦海失意;晚年忠于三教,生活虽依然漂泊不定。
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构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情感的主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
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
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
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
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
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
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