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白居易的讽谕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4点:白居易(一)选材典型,主题专一。
白居易善于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来进行讽谕,使他的讽谕诗具有“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的专一主题,收到了鲜明、感人的讽谕效果。
如诗人为了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当时宦官在市场上强买掠夺的事件随时可见,受害的下层人民非常之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就足以达到目的。
由于这种一事一诗的特点白居易有的作品还采取了“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诗前加提示性小序的写法,这又使得他的讽谕诗水清见底,主题十分鲜明。
白居易(二)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的讽谕诗,非常善于通过对人物外貌和生活细节的真切描写、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以及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各类人物的生动形象。
如《卖炭翁》只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年迈、劳累而又善良的炭工如在眼前,“系向牛头充炭值“一句即现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那种专横、轻狂与毫不讲理的动作、形态,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践愿天寒”又充分地表现了老炭工那种异乎常人的痛苦、辛酸的内心矛盾。
白居易诗人还非常善于借助人物语言使人物形象个性化。
如《母别子》中的被弃之“母”那种毫不顾忌、抢天呼地的语言,使人如目睹其哀痛欲绝之状,而末尾“新人新人听我语”四句,又仿佛听其那切齿诅咒之声。
白居易(三)鲜明的阶级对比。
在白居易《秦中吟》+首里,《重赋》、《伤宅》、《轻肥》、《歌舞》、《买花》等篇,都是把统治阶级靠残酷剥削而过的奢侈淫廓生活与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相对比来写的。
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被剥削的贫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时候,官库里却“增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一面是“穷贱”、“饥寒,另一面却是“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一面有因江南大早而被迫“人食人”的衢州之民,另一面也有酒酣九酝,食饱八珍而“心自苦”、“气益振”的内臣、大夫和将军。
白居易的讽喻诗简答题

白居易的讽喻诗简答题【实用版】目录一、白居易简介二、白居易的讽喻诗概述三、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品四、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五、白居易讽喻诗的历史价值正文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 年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称为“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白居易的讽喻诗概述白居易的讽喻诗是指通过诗歌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社会问题以及人性弱点等进行揭示和批判的诗歌。
这类诗歌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品白居易的讽喻诗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卖炭翁》、《轻肥》等。
《卖炭翁》描述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的严重问题。
《轻肥》则通过对比官僚贵族与百姓的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性的贪婪。
四、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现实性:白居易的讽喻诗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
2.典型性:白居易善于抓住典型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刻画出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道理。
3.通俗性: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使广大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4.讽刺性:白居易在诗中运用讽刺手法,通过讽刺揭示社会弊端,使人们在笑声中看到社会的丑陋。
五、白居易讽喻诗的历史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1.反映现实: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为后世了解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2.倡导新风: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_白居易和中唐写实讽喻诗派

第一节 白居易
• 白居易的写实讽谕诗论
• 1.重视诗歌的政教讽谕功能。 ‚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采诗歌》 • 2.强调诗歌与现实的结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第一节 白居易
• 3.注重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
第一节 白居易
• 白居易诗歌分类: 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 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 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 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 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 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 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 杂律诗。 ——《与元九书》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第一节 白居易
白居易的感伤诗
• 《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元和体 (千字律诗)。
第一节 白居易
第一节 白居易
• 《长恨歌》主客体不统一的原因:
• 1.作者对李杨关系的看法存在矛盾。 • 2.作者理智与情感不一致。 • 3.作者审美情趣在创作上的反作用。
第一节 白居易
• • • • • •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艺术概括的统一。 1.“一题咏一事‛以突出主题。 2.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3.叙述抒情相结合,情感浓烈。 4.语言通俗化,用常得奇。
古代文学论文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古代文学论文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白居易的讽谕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古代文学论文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白居易诗一向被称为“浅切”(李肇《国史补》卷下)、“俗”(苏轼《祭柳子玉文》,《东坡前集》卷三五),甚至有“老妪能解”之说(惠洪《冷斋夜话》)。
这些评论和传说都是就白诗的整体印象而言,而且有夸大贬斥之意。
“老妪能解”更明显出于宋人臆造,与白诗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白诗按照作者本人所划分的类别,其语言运用和风格也存在着一定区别。
其中,在语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当属讽谕诗和长篇排律(当然,与白居易的艺术天性更为吻合、写得最为优美的应该是《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写得比较随意的,则是闲适诗和其他律体诗。
一讽谕诗的用典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语言运用提出过明确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新乐府序》全篇其实都是言必有据,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同。
《荀子•性恶》称:“少言则径而省。
”《论衡•正说》有所谓“径直之文”。
《汉书•司马迁传》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辩而不华,质而不俚”(3)。
《文心雕龙•明诗》称古诗“直而不野”,“怊怅切情”,《体性》赞赏“辞直义畅,切理厌心”,《比兴》谓“比兴虽繁,以切至为贵”。
根据以上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 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
这四条标准都是就文人创作传统而言,并且以某些经典作品为典范。
它所排斥的,仅仅是文人创作传统中的另一类华丽、空洞、繁缛、迂曲的风格;不但不排斥典雅庄重的风格,相反,恰恰要以它的方式努力达到这一风格。
此外还应注意,《新乐府序》所言还不能涵括讽谕诗中的另两卷五言古诗,五言古诗中由于包含大量兴寄体作品,其风格当然更显得古雅典重。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黎映军[内容提要]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讽喻诗是他诗歌中的精华,他的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新乐府白居易是唐朝诗家中创作最多最杰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多,仅有一百七十首左右。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大都作于贬滴之前,在写实和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浓度和广漠上及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②,“愍怨旷也”飞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因其文学价值颇高而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
除此之外,他的讽喻诗也被人们所推崇,他自己本人则认为所著讽喻诗的成就远高于他其他的诗歌的成就,其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思想内容上,其讽喻诗选材极其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丑恶,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其诗歌有反映百姓疾苦的,有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也有反映妇女悲苦命运的,其取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活现实反映社会丑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艺术特色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老妪亦能懂也;其内容多因事起意,一诗反映一事;其讽喻诗多是叙事诗,在叙事中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外,诗人对比手法在讽喻诗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对比鲜明、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虽然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现实的思想内容,但其讽喻诗的文学性并没有《长恨歌》、《琵琶行》之类的感伤诗的社会评价高。
其原因在于讽喻诗直白易懂、批判社会,缺乏艺术想象的空间,诗歌创作的情感源泉也不是出于自身情感,其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文学的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一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一)反映社会现状白居易的讽喻诗取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控诉官欺民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位冒着严寒进城卖炭的老人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抢走;有反映农民疾苦的《杜陵叟》,是“伤农夫之困”的代表作,批判了贪官污吏的罪恶;此外还有批判战争的罪恶、朝廷的腐败、妇女的不幸等诗歌。
当然,这些取材广泛的诗歌都是来源于生活,是诗人细心观察生活所得,体现出诗人心系民生、心系国家的政治情怀。
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的现状,但反过来,中唐社会的社会形态也是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源泉。
而白居易讽喻诗取材涉及之广,正体现出中唐社会腐败之深,其社会腐败的因子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作者才能创作出题材广泛的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导语:白居易的诗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作者:王悬济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正文:1444字时间:2016/3/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
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
《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
( 2010级 )
题目: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黄赛骞
学号:10010411
任课教师:陈玉兰
成绩:
完成时间:2011-11-24
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一.摘要
中国唐代诗歌多不胜数,颇有个性者亦为数不少,乐天居士白居易即为其中之一。
他的讽喻诗可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亮丽之处。
在公,他著有《新乐府》,向天子表明世事,为民为国;在私,他写有《秦中吟》,激烈地抨击了官吏贵族的骄奢腐败,讽刺了权贵横暴。
如此优秀的作品群自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它是如何兴起的,之后又经历过什么变故。
二.关键词
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三.正文
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任左前江州司马。
在这一年里,他日夜煎熬,精选自己的诗作,将其编成诗五卷诗集,他将八百余首诗歌分为四类,即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以及杂诗。
其中讽喻诗和闲适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相对而言,讽喻诗是具有浓厚时代风潮特点的儒教政治文学。
所以,我在此将对讽喻诗做较深入的了解。
乐天对于自己的讽喻诗的评价要远高于其他三类诗作。
而讽喻诗也正生动地显示出了乐天的诗人面目,是他真真正正的自信之作。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讽喻”。
“讽喻”的原意是像一阵风吹过而草木皆伏,以自然的比喻表示教化。
《文选》卷一所收的后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曾写道:“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叙述下民心情诗歌,得入天子之耳,并传后世,这就是讽喻,这也属“雅颂之亚”。
乐天大半是在传统诗歌的观念影响下,给自己的这类诗作定位为“讽喻诗”。
讽喻诗采用的表现样式并未脱离《诗经》的“赋、比、兴”,乐天在对现实社会的各个事件与现象做了充分地观察,赞美讽恶,即使是吟咏一草一木,也往往将其作为某种时事的比喻而具有寓意。
所以说在某一程度上讽喻诗继承了《诗
经》的传统正统性,对他个人而言也是能够显示自己崇高豪迈精神的最有价值的作品群。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拜左拾遗开始,讽喻诗渐渐成立。
许多与时事有关,或直接吟咏,或运用巧妙比喻,计有一百首,再加《新乐府五十首》,合计一百五十首。
不必赘言,《秦中吟十首》与《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
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数量多,讽喻的内容痛切激烈,风格纯正。
但两者的偏重点又有所不同,针对《秦中吟》为私的性质,《新乐府》则是意在向天子的奏闻,在题材选择之际是经过细细斟酌的。
虽然《新乐府五十首》其二十三《卖炭翁》和四十一《官牛》是属于讽刺权贵横暴的,但总体看来攻击性较弱,其中往往多从天子的视角出发,与《秦中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体会乐天的讽喻诗,我们可以看看他的一些作品,通过分析作品来进一步的感受他的讽喻诗的魅力。
比如《秦中吟》中的《歌舞》。
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这是一首揭露性和批判性极为强烈的作品,为时事有感而发。
元和年间,有的农民因为缴纳不起赋税,常常被长期囚禁在县狱中,痛苦不堪。
作者目睹官僚权贵们在豪华府邸里寻欢作乐,想到狱中饥寒交迫的冤囚,曾经专门上疏(《奏阌乡县囚状》)陈述此事。
诗歌尽力地渲染达官贵族醉生梦死的生活,结尾处忽然笔锋一转,沉痛而愤怒地发出了“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呼喊,表达了鲜明的正义感。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这种对富贵的攻击眼光,可以说是白氏《秦中吟》十首的视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乐府》中的一首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苦宫市也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的小序说:“苦宫市也。
”所谓的宫市,就是中唐以后皇家在市上公开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德宗贞元末年,情况格外严重,用宦官专管其事,派数百人在长安东西两市监望,看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极微的代价强行勒索而去,货主常常弄得空手而归。
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这一首诗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用形象化的高度艺术手段,反映了劳动人民被欺压的痛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作者对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尤其细腻真切,始终没有议论,笔墨不多,但艺术感染力却极其强烈。
确实是《新乐府》中的上乘之作。
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此外,同为《新乐府》系列中的诗《杜陵叟》也是极为精彩的一首讽喻诗。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元和四年春,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当时白居易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
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
许多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和贪污,故意隐瞒灾情,继续横征暴敛,使得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成了一纸空文。
白居易在悲愤之余,提笔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的爱和憎表现得十分鲜明,他通过杜陵叟之口,对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将他们比作虐人害物的、“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语词激切而严厉,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
中唐时期,诗人们以白居易为中心创作了许多社会讽喻诗,可以说是他们围绕着相互的关系而进行创作。
元和十年,因宰相武元衡被暗杀事件,当时位居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被贬,这是白居易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且不说他的仕途之路出现了重大挫折,就单单从诗人角度看,也是他作为一个诗歌(主要是讽喻诗)政论家的重大挫折,讽喻诗数量渐渐变少,质量下降。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
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因为左迁江州后,他穷困不遇,自然比较倾向于净化自身精神的闲适诗。
再者,像《秦中吟十首》那样的讽喻诗,大多是以在都城长安的见闻为题材而创作的,而这地处深草中的江州浔阳自是难以比拟的。
从乐天讽喻诗的兴起到其渐渐给我们不足之感,他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探究的。
四.参考文献
1.朱金城、朱易安,《国学大讲堂【白居易诗集导读】》,200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日]净永健,《白居易写讽喻诗的前前后后》,2007。
中华书局。
3.严杰,《白居易集》,2006。
凤凰出版社。
4.谢思炜《白居易诗选(插图版)》,2009。
中华书局。
5.蹇长春、尹占华《白居易评传》,2002。
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