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白居易的讽谕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4点:白居易(一)选材典型,主题专一。

白居易善于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来进行讽谕,使他的讽谕诗具有“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的专一主题,收到了鲜明、感人的讽谕效果。

如诗人为了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当时宦官在市场上强买掠夺的事件随时可见,受害的下层人民非常之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就足以达到目的。

由于这种一事一诗的特点白居易有的作品还采取了“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诗前加提示性小序的写法,这又使得他的讽谕诗水清见底,主题十分鲜明。

白居易(二)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的讽谕诗,非常善于通过对人物外貌和生活细节的真切描写、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以及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各类人物的生动形象。

如《卖炭翁》只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年迈、劳累而又善良的炭工如在眼前,“系向牛头充炭值“一句即现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那种专横、轻狂与毫不讲理的动作、形态,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践愿天寒”又充分地表现了老炭工那种异乎常人的痛苦、辛酸的内心矛盾。

白居易诗人还非常善于借助人物语言使人物形象个性化。

如《母别子》中的被弃之“母”那种毫不顾忌、抢天呼地的语言,使人如目睹其哀痛欲绝之状,而末尾“新人新人听我语”四句,又仿佛听其那切齿诅咒之声。

白居易(三)鲜明的阶级对比。

在白居易《秦中吟》+首里,《重赋》、《伤宅》、《轻肥》、《歌舞》、《买花》等篇,都是把统治阶级靠残酷剥削而过的奢侈淫廓生活与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相对比来写的。

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被剥削的贫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时候,官库里却“增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一面是“穷贱”、“饥寒,另一面却是“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一面有因江南大早而被迫“人食人”的衢州之民,另一面也有酒酣九酝,食饱八珍而“心自苦”、“气益振”的内臣、大夫和将军。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中最擅长讽喻诗的一位,他以其精湛的诗才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善于运用类比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手法。

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类比,使其具有相似的特点或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通过类比,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他在《赋得史解狐忠烈度》中写道:“欲叩羊门似解狐,人言两眼都没主;有八瓣儿屈钩钩,愿爲丝带明相结。

曲终一劒无鶻鹘,善使三尺见真覺;羊破解有钩不住,贪食反致纡方缺。

”通过将狐狸和解人进行类比,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对狐狸奸诈行为的讽刺和对解人忠诚行为的赞颂。

二、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白居易在讽喻诗中也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通过夸大和颠倒事物的特点,以达到讽刺或嘲笑的效果。

例如,在《咏雪》中,他写道:“不劳杨掩菡,岳句千峰压;正未半筠摇,江声万壑发。

”通过夸大雪的能力和威力,他既表现了雪的美丽和壮观,又以此讽刺了杨花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三、善于运用插叙和借代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还常常运用插叙和借代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借用一些事物,来间接表达他对其中一种现象或情感的看法。

例如,在《红蕉篇》中,他用借代的方式,将一棵红蕉树比作立志自强的人,通过树的成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四、善于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效果。

他常常运用对仗、排比、转寄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易于领会他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在《咏雪》中,他借用了对仗的手法,将雪的美景与杨花的凄凉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句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五、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常常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幽默和机智的言辞来达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展示了其独
特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简练,文字流畅。

他善于用简短的诗句,
直接简洁地传递出深刻的思想,以极少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境。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评。


以讽喻的语言形式,向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发出警示,并揭示出
其中的荒诞和虚伪。

再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运用讽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其思想更
加深刻和生动。

此外,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采用夸张和喜剧手法。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
喜剧手法来夸大描绘社会中的荒诞和荒谬之处,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以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形式呈现。

他通过幽
默和诙谐的字句,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加深了诗歌的娱乐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讽喻诗以简练流畅的语言、批判现实的精准、深
刻的思想内涵、夸张喜剧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为主要特点。

他以
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这使得他的
讽喻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
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愿得天子知”,出自白居易的讽谕诗《落梅》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凝聚着白
居易痛心疾首守诚信,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

白居易的诗歌,体现着他特有的讽谕诗创作思想,也为后世探索古典讽谕诗创作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围绕诚信审慎、有志者事竟成等为主旨,他深刻地把握
了改变民生的关键之处。

据记载,当时的唐朝无疑是一个腐败的政权,获得的奸臣贪官猖獗,百姓即使痛苦依然无可奈何,这使得百姓处境窘迫、落魄,故白居易将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他把不足之处放大化,纠正反对贪婪暴敛的不正之风,真诚地呼唤天子重视民生,更痛心疾首改变现状。

而这也成为了古代讽谕诗的重要创作思想——表现诚信改良的期望。

多年后,读白居易的讽谕诗,更是从中体会到他思想的仁爱和文学情趣,他发
现腐败现象,不离不弃;他体恤民生,不怨恨朝廷;他以哀求为语言,把衷心宣示出来——“愿得天子知”,使人心湿润,令人得以安心,在表现天子回应民生愿望时,更能发挥出深且暖的尊崇之情。

由此可见,白居易所使用的讽谕诗具有重要的创作思想,即表达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也滋养着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改善的向往。

它具有号召性和鼓舞性,从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在古代是一种精神家园,也丰富了随后的诗歌文化,堪称艺术经典。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王全民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上承《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上也自树一格,被誉为“唐代《诗经》”。

一、白居易讽喻诗出现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导语:白居易的诗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黎映军[内容提要]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讽喻诗是他诗歌中的精华,他的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新乐府白居易是唐朝诗家中创作最多最杰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多,仅有一百七十首左右。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大都作于贬滴之前,在写实和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浓度和广漠上及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②,“愍怨旷也”飞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引言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千余首,其中讽刺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喜爱。

白居易的讽刺诗以其明快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而脍炙人口,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入手,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刺诗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众多。

然而,封建社会中政治官僚的腐败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白居易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了讽刺诗,用尖锐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

白居易讽刺诗的特点白居易的讽刺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鲜明的形象描绘白居易善于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突出讽刺的对象。

他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讽刺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幽默的表达方式白居易的讽刺诗常常带有幽默的色彩,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又能增加作品的娱乐性。

3. 形式多样化白居易的讽刺诗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律诗,抑或是五言绝句。

他擅长运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变。

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讽刺诗,通过对草原、马群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暗喻了唐代社会中官员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不公。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第一段:描绘自然景观牧人驱犊入归山,背炉烟销日渐残。

此时四围生烟火,人间万种如蝼蚁。

这一段描绘了草原上牧人赶着牛群返家的景象,以及夕阳西下时,炉火渐渐熄灭的场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白居易为后文揭示社会现实打下了基础。

第二段:官僚腐败的暗示不尔江湖更桑田,路人观送犯时颜。

深宫怼怼炉烟里,万事煎煎苦不堪。

本段暗示了唐代社会中的官僚腐败现象。

江湖桑田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

路人纷纷观送犯时颜,则暗示了朝廷官僚们因犯罪活动而受到的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作者:王悬济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
正文:1444字
时间:2016/3/14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

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

《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开篇便写“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七个字看似只是统领全文,其实也是在揭示了祸乱的根源,交代了故事悲剧结局的因素,此后多局都紧扣这一主题,最后也表明唐玄宗的迷色误国,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词汇,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幕喜剧,充斥着欢乐的气息,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发了政治上的悲剧,也引起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也终于受其害,成为了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整个故事极其吸引人,引人深思的地方,也是男女主人公要“长恨”的原因。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处处都在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连花草树木都被看作她的存在。

整首诗又有乐又有恨,似难相容,实则用前者极力反衬出后者,让人读了,不禁心头一凉,眼眶竟也像唐玄宗失去杨玉环时那样湿润了,甚至为之落泪。

白居易在讽喻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为后人借鉴和模仿,《长恨歌》中,叙事和抒情结合地十分到位,可以说是“打动人心之佳作,警示国君之名篇”。

借鉴文章:诗人简介cr.百度文库
白居易的讽刺诗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息息相关的,随着唐朝的没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激烈,白居易的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诗篇很多,比如“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一语中的地揭露了当时两税法的弊端,再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来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

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譬。

但是,悬济在这篇议论文中引用的只是长恨歌一篇,虽然对这首诗歌分析的很到位但对诗人的其他作品没有提,显得论据不足,不能对白居易的讽刺诗有整体的把握,我认为悬济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多读一读白居易的诗篇,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你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有更高层次的认识。

加油!
王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