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评价白居易的话

评价白居易的话

评价白居易的话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明快的风格闻名于世,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亲切的情感而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从不同角度对白居易进行评价。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他的《琵琶行》一诗,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表现出琵琶的悲壮和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白居易的诗歌还富有音乐性,他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使诗歌既有音乐之美,又有文学之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例如他的《长恨歌》一诗,以妲己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女性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白居易的诗歌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多以自我表达为主,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语言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情感。

他的诗作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白居易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将永远流传下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卖炭翁》诗词赏析

《卖炭翁》诗词赏析

《卖炭翁》诗词赏析《卖炭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通过描绘一位烧木炭的老人艰辛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以下是对《卖炭翁》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思想《卖炭翁》的主题思想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通过描写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辛,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二、艺术手法1.简练质朴的语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采用了简练质朴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他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烧木炭老人的形象,展现出其艰辛的生活。

2.形象生动的描写:白居易通过对卖炭翁的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烘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感同身受。

3.独特的叙事方式: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语言特色1.平实自然: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卖炭翁》更贴近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具亲和力。

2.押韵工整:白居易在诗歌中注重韵律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和工整的句式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卖炭翁》更易于传播和记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构安排1.层次分明:《卖炭翁》的结构安排层次分明,从描述烧木炭老人的外貌、生活状态到揭示社会现实,层层递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主题更加突出,有助于读者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对比手法: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烧木炭老人的艰辛生活与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卖炭翁》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练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写、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
1.朴实无华: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朴实、平易,没有过于雕琢的修辞,其言辞朴素,直接,
易于理解。

这使得他的诗歌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白居易在诗词中反映了他关爱民生、同情百姓的真切情感,用深入心扉的语言反映了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

2.社会主义: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性。

他的诗歌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民俗等方方面面,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象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政治观察和批判——直言不讳、发人深省,对不公正现象提出抨击与诘问。

3.幽默诙谐:白居易的诗歌在表达沉重、严肃的社会问题时,常常寓意难忘的幽默。

他善
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出寓教于乐的创作方法。

这种幽默诙谐表达形式,使得白居易的诗歌更具吸引力,成为民间流传的佳作。

4.情感真挚: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诗中的自叙、自述,使得他的内心世界
在诗句之中得以充分展现。

他的感情流露自然、诚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真实的描绘打动读者的心。

5.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白居易在创作诗歌时,善于在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和人文景观中寻
找灵感。

他的诗歌既有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为他的诗歌增色不少,也使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表现为朴实无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富于幽默诙谐,情感真挚的品质,以及自然与人文并重的视角。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世所传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艺术极具独特魅力。

白居易不仅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的作品也给人以深入人心的艺术享受。

以下将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主题和意境等方面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艺术。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既继承了古人的传统风貌,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以清丽婉约、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展现出一种雅致与忧伤并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对于语言的运用极其熟练,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琵琶行》中,他运用细腻的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而悲哀的琵琶师,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白居易的诗作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富有韵味。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题丰富多样,既涉及日常生活琐事,又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思考。

他的诗作既有描绘美景、赞美美人的作品,又有反映官场风云、抒发政治抱负的诗篇。

白居易的诗歌以社会人事为中心,注重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他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回避自身的困惑与痛苦,而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卓越的意境构建能力。

他以极富想象力的表现方式,将动静交融、音韵和谐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时而描绘出细腻温婉的意境,时而展示出磅礴壮丽的景象,以鲜明而富有张力的画面感吸引读者。

例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通过描写草原的壮丽景色和对离别的感慨,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恢弘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融为一体。

这种意境的构建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独具匠心,他的诗作不仅凭借其清丽婉约的风格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而且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一、白居易其人白居易那可是唐代超有名的大诗人呢。

他的一生也挺丰富的,经历了唐朝的起起落落。

他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可刻苦了,就盼着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做点事。

他在官场也混了不少年,不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被重用,有时候又被贬官,但这些经历都成了他写诗的素材。

二、诗歌风格多样1. 通俗易懂他的诗就像是在跟你聊天一样,一点都不高深莫测。

比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读起来就跟大白话似的,但是却把卖炭翁的可怜形象刻画得超级生动。

就算是没什么文化的老百姓也能听懂,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他写诗不想那些晦涩难懂的,就想让大家都能理解他的想法。

2. 情感真挚他的诗里充满了各种情感。

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像观刈麦里描写农民劳作的辛苦,自己还觉得自己拿俸禄有点愧疚。

还有对友情的珍视,给朋友写的诗也是情真意切的。

当然也有对爱情的向往,虽然在那个时代不能明着写,但从他的一些诗里也能感受到那种细腻的情感。

三、诗歌内容丰富1. 反映社会现实他的很多诗都是社会的写照。

琵琶行里,通过描写琵琶女的遭遇,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艺人的生活状态。

从琵琶女年轻时的风光到后来的落魄,就像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命运一样,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

2. 写景优美他写的景色也是一绝。

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把那种山上山下不同的景色对比写出来,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桃花盛开的美景,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呢。

四、艺术手法独特1. 叙事生动他很擅长叙事,在他的诗里就像在讲故事一样。

就拿长恨歌来说,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讲得那叫一个精彩。

从他们的相遇、相爱到最后的悲剧结局,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起来就停不下来。

2. 描写细致他描写人物或者事物的时候,那细节把控得相当好。

在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样子时,“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通过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琵琶女的动作,还写出了她的内心世界。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白居易的诗歌比较写实,他的诗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容易理解。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语言艺术特征1、高度的形象性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是在长期创作中不自觉地形成的,他有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尤其是在诗歌语言方面。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语言要做到“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把事物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读者明白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把杨玉环美丽动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的人物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卖炭翁》中关于老人贫寒形象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观刈麦》中关于劳动者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这些描写都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有以上生活体验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2、高度的概括性白居易诗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内尽量的传递更多的信息,这是白居易的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需要作家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特别是在诗歌这种对字数和韵律要求很高的文学样式中。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经典爱情叙事诗,他仅用120句、840字完整地记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深闺待娶、受宠奢靡、惊变死别、睹物伤情的发展过程,很多场景饱含深情,以情写事,字字含情。

这首诗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很容易把它扩展成剧本或小说,清人的《长生殿》很多情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张。

白居易另一首著名叙事诗《琵琶行》也具有高度概括性。

他以612字详略精当地把一整件事描述出来,中间还不乏对个别情景精细的刻画,特别是琵琶弹奏的动静地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其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成为千古绝唱。

3、强烈的感染力诗词的感染力主要在于其情、其境。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诗歌吗?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一)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

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

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二)《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三)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自然、明快、通俗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白居易诗歌风格的描述:
1.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艰深词藻与修辞,使其作品广泛被人民所喜爱和传诵。

2.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以简洁、质朴的文字表现自然景色,给人以清新、亲近的感受。

3.快意豪放:白居易的诗歌富有快意和豪放的气质,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常常以优美的词句抒发自己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4.倾诉人生:白居易的诗作常常以诗人自身的感受和人生经历为基础,倾诉心灵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他对生活、人性、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5.善于抒发情感:白居易在诗歌中善于抒发个人的情感,无论是对春天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还是对生命的痛苦与无奈,都能以细腻动人的词句刻画出情感的真实表达。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朴实、自然、快意豪放为主,他以纯净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他的诗作
在唐代诗坛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艺术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哪里?下面一起来看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我国古代强调“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对文学语言的重要性有相当高的认识。

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歌传递的思想一目了然,读者能够很快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

诗歌题材通俗化、语言平易浅近,这是白居易诗歌的总体特点。

尤其是他的讽喻诗,主要思想是干预现实,尽可能在语言表达上突出特色,不漏缝隙,也看不出有歧义的文字,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诗歌没有一种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在诗歌创作中允许作家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所创新。

当然多样性的语言、饱满的内容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

白居易的诗抛开含蓄、选择直白、丢弃华丽、选择朴实,这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白居易诗歌的类型大部分是现实型的,现实型文学更适合用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诗人选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来实现诗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艺术特征
1.高度的形象性白居易的语言风格不是在长期创作中不自觉地
形成的,他有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尤其在诗歌语言方面。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语言要做到“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把事物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读者明白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

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把杨玉环美丽动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的人物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卖炭翁》中关于老人贫寒形象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观刈麦》中关于劳动者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有以上生活体验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2.高度的概括性白居易诗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最多的信息量,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需要作家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特别是在诗歌这种对字数和韵律要求很高的文学样式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经典爱情叙事诗,诗人仅用120句、840字完整地记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深闺待娶、受宠奢靡、惊变死别、睹物伤情的发展过程,很多场景饱含深情,以情写事,字字含情。

这首诗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很容易把它扩展成剧本或小说,清人的《长生殿》很多情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张。

白居易另一首著名叙事诗《琵琶行》也具有高度概括性。

他以612字详略精当地把一整件事描述出来,中间还不乏对个别情景精细的刻画,特别是琵琶弹奏的动静地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其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成为千古绝唱。

3.强烈的感染力诗词的感染力主要在于其情、其境。

白居易的诗歌情感力量极强,充分体现了他的诗词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宗旨。

很多句子一鸣惊人,例如,他在词《忆江南》中所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的景色描写,充满了对自热美丽景色的热爱,承载了作家浓烈的情感。

又如,他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就把司马大人和女子之间悬殊的地位一下子拉平了,虽是身份不同,但是同命相怜。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关于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非常凄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句子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最后李杨在海上仙山上相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感人肺腑,成为了后来痴男怨女梦寐以求的愿景。

二、语言艺术运用
1.叠词使用频繁叠字又叫重文,它的使用不分文体,是诗歌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能使诗词的形式整齐美观、音韵和谐动听,增加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白居易比较喜欢在诗中用叠字,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诗中使用“叠字”的地方有九百三十多处。

白居易是古代运用“双字”写诗最多的人。

叠字的运用,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的整饬美。

叠字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感受,准确地传达蕴含于其中的感情色彩,如“唯当饮
美酒,终日陶陶醉”“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

叠词不但把作者的强烈情感很巧妙地表达出来,更能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叠字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如“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

行行何所爱,遇物白成趣”。

叠字的使用使诗获得整齐的形式美,诗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增进情感的强度和诗歌感染力,又如《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中的“稀稀疏疏绕篱竹,窄窄狭狭向阳屋”,其中连续使用四个叠字,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而在《霓裳羽衣歌》中“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一句诗用四个叠字来表示数量,一方面使语言呈现出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感情在文字的强调变化中升华,情感自然地流露。

叠字确实有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奏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的效果。

白居易的诗用叠字描写景物非常成功,他的诗歌中景物描写总是在叠字使用后更加自然生动,情景交融,在清新的话语中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神韵美和形象美。

如“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湛湛”,怒泉水清澈的样子,泉水清澈晶莹,不为外物所污染;“悠悠”在形式上的对仗,用泉水水流的漓净无染映衬诗人任性自适、逍遥自在的身心。

此外还有如“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渺渺”表现出了湖水万顷茫然的朦胧美;“悠悠”更从心理上表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

2.浅近的口语白居易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通俗型诗歌的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刻意的追求,在创作中甚至不断修改句子,
使其明白易懂。

白居易在《寄唐生》诗中明确表示“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要求自己的诗“辞质而径”,目的是“欲见之者易谕也”(《新乐府》序),他的诗歌语言口语化、大众化,像是和读者促膝而谈。

他甚至用民间俗语入诗,并且不加任何修饰。

清人叶燮《原诗》论断:“元白长庆集,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

”王安石说:“世间俗言语,已被白乐天道尽。

”白居易诗歌流传广就是因为他的很多诗歌口语化后接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拉近了作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白居易自觉地追求尚俗,语言通俗易懂,不去刻意追求诗歌的意境。

日本学者入矢义高指出白居易是在那个时代以口语入诗的主要人物。

如白集中说,“匹如剃头僧,岂要巾冠主”“匹如身后莫相关”中的“匹如”,如“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谭笑亦应无”“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妨”中的“些些”“百无”也是口语。

另外诸如“不妨”“冥搜”“迷头”“白地”“生憎”等,这些词汇都很生活化,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还有很多。

甚至一些句子成了流传久远的成语、俗谚,直到今天仍然在用。

白居易诗歌对传统诗歌语言尚含蓄的突破可见一斑。

3.以文为诗白居易常以散文的形式入诗,在篇章结构、句法及虚词方面都有体现。

他的很多诗歌像散文一样平实,尤其是叙事诗更能体现出其诗歌的散文化。

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使白居易的诗歌更为亲切、平和,像是在诉说一件故事。

传统诗歌中的语言往往是叠加意象,语序被省略打乱,思维具有跳跃性。

白居易却故意用逻辑严密、语序
完整,合于散文语法规范的句式打破传统诗歌的范式。

白居易在写景叙事的时候,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白居易的诗用语朴实、简洁明了,许多诗句平白如话,和散文相差无几,正所谓“搜句总予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故情趣之旨织,文笔之同致也”。

律诗的格律要求极其严格,尽量避免一字在诗中多次重复,白居易却不去理会这些在创作中的枷锁,在他的诗中不但出现一字多用的情况,甚至一字在一句中也有重复,如“爱琴爱酒爱诗客,多贱多穷多苦辛”“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君三盏君始知”等,都形成了以文为诗的特点。

白居易还有意识地突破平仄、押韵等诗歌规范,以语助词、虚词等这样的散文化的词语入诗。

语助、虚词本来用于散文写作中,白居易刻意地将这些用到诗歌中,使诗歌语言散文化。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他把诗歌的语言通俗性发展到极致,做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

他的诗歌树立了诗歌发展史上语言尚实、尚俗的一座丰碑,也是现实型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个典范,后世竞相模仿,影响极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