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讽喻诗共32页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讽喻诗是诗人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词。
有的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有的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讽喻诗往往采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风格活泼犀利,发人深思。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1、《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此曲运用高度夸张手法挖苦“贪小利者”的丑陋行径:对任何可能捞上一把的事物都不放过。
2.《小雅·巧言》(节选)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此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同时痛斥了进谗者的厚颜无耻。
3.《洗儿诗》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身没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
4.《红楼梦迎春的判词》曹雪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
5《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6.《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此诗明则描述老鼠,实则是统治者用虚伪的礼节以欺骗人民,人民深恶痛绝,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
部编版八下语文《卖炭翁》ppt课件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比照,反衬出劳动
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 忘形、骄横无理;
· 整 思考: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卖炭翁?
体
感
满面尘灰烟火色
知
肖像描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 整 思考: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卖炭翁?
体
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敕:皇帝的命令 回:调转 叱:喝斥
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
驱:赶着走 惜不得:吝惜不得
系:挂
直。 直:通“值〞,指价钱
·
整
体
思考:作者一方面描写“衣正单”,另一方
感
面又强调“愿天寒”,这属于什么手法?
知
比照:把矛盾双方置于同一条件下
· 整 思考:原文还有哪里有比照的手法? 体 1、“衣正单〞与“愿天寒〞比照,写出卖炭翁买衣 感 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知 2、“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比照,
背 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
景 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
〔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
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
〔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
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
、巧取豪夺的丑陋行径的句子是: 。 手把文书中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
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黎映军[内容提要]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讽喻诗是他诗歌中的精华,他的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新乐府白居易是唐朝诗家中创作最多最杰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多,仅有一百七十首左右。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大都作于贬滴之前,在写实和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浓度和广漠上及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②,“愍怨旷也”飞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引言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千余首,其中讽刺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喜爱。
白居易的讽刺诗以其明快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而脍炙人口,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入手,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刺诗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众多。
然而,封建社会中政治官僚的腐败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白居易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了讽刺诗,用尖锐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
白居易讽刺诗的特点白居易的讽刺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鲜明的形象描绘白居易善于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突出讽刺的对象。
他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讽刺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幽默的表达方式白居易的讽刺诗常常带有幽默的色彩,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又能增加作品的娱乐性。
3. 形式多样化白居易的讽刺诗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律诗,抑或是五言绝句。
他擅长运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变。
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讽刺诗,通过对草原、马群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暗喻了唐代社会中官员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不公。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第一段:描绘自然景观牧人驱犊入归山,背炉烟销日渐残。
此时四围生烟火,人间万种如蝼蚁。
这一段描绘了草原上牧人赶着牛群返家的景象,以及夕阳西下时,炉火渐渐熄灭的场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白居易为后文揭示社会现实打下了基础。
第二段:官僚腐败的暗示不尔江湖更桑田,路人观送犯时颜。
深宫怼怼炉烟里,万事煎煎苦不堪。
本段暗示了唐代社会中的官僚腐败现象。
江湖桑田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
路人纷纷观送犯时颜,则暗示了朝廷官僚们因犯罪活动而受到的惩罚。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作者:王悬济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正文:1444字时间:2016/3/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
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
《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作者:任婧瑶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6期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作品保存最为完整的诗人,这不仅与他珍视自己的作品善用多种途径保存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诗歌本身接受度高,受众广。
他的诗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诗歌通俗易懂,晓易明畅,另一方面则是其诗歌的现实批判精神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其中很重要的便是他诗歌中的讽喻精神。
本篇将结合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探讨白居易的讽喻诗。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最主要的著作为《白氏长庆集》,他本人在《与元九书》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观点,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伤感诗、杂律诗四类,而他本人着重强调的便是讽喻诗,而且也确实讽喻诗影响最深远。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的比较系统的文学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讽喻诗学理论,其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方面,“文章合为时而著”,体现对“时”的关注,“为时而作”其意不仅是诗歌应该反映时代,而且应该作用于并有益于时代。
白居易认为,让诗歌有益于时代的方式就是用诗歌来“泄导人情”“补察时政”,体现在创作中便是运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社会观点。
“补察时政”这一出发点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不仅强调诗歌要体现时代特征,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创作实现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
另一方面,“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诗歌的历史纪实作用。
我们都知道杜甫将叙事诗作为创作的一大重点,并且这些叙事诗大都生动详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白居易大大地继承并发扬了叙事诗歌的创作,他所说的“事”主要指当时社会现实中关系国运民生的重大事件,如《白氏长庆集》中讽喻诗第一卷的《贺雨》便记录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元和三年冬至元和四年春暮,大旱无雨,白居易上书宪宗建议豁免大旱地区的赋税,并且要求多放出些宫女希望以此获得上天的宽恕降雨,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按此实行后真的天降甘霖。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晓雪
白 居 易 作 为 中 唐 时 期 的 著 名 诗 人, 存 诗 两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 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
褒贬、炯戒讽喻。这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 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
在其讽喻诗的创作中,被不断运用和实践。
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少时为避战乱而颠沛 句,发人深省。
流离,后为应制举,与元稹撰写《策林》七十五篇,
(二)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为其之后讽喻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元和三年至五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
年这一时期内,白居易秉持着“有阙必规,有违必 俗,写实性强。对于这一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
谏”的原则,屡次上书言政,并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
质相近,其文学思想具有继承性。然而,在后人眼里, 居易的《长恨歌》以及杜甫的《哀江头》进行对比,
白居易的诗却没有超越杜甫诗歌。针对这一情况,下 同样是对杨贵妃的描写,白居易多用“玉容”“梨花”
面从时代、个人以及诗歌创作思想手法等几个方面进 等直接比喻来形容其样貌,而杜甫则避开这些词语,
行简要论述和说明。
以警戒当权者、教化民众为主要目的的诗篇。在《与 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
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诗人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
白居易的讽喻诗代表作有

白居易的讽喻诗代表作有
古今中外,讽刺诗史悠久,动不动就能显示诗人的言犹在耳,开口就博的响彻
长安。
其中宋代的白居易,以其讽刺诗风彪炳于古今,令人折服。
白居易的诗以高深的技巧,藏匿若干深刻的寓意,犹如金盏一般的古董,深入
人心,使人胸有成竹。
其中《贺新郎》尤胜,此诗以婚礼比喻道路,婚礼节庆比喻政治盛况,有深刻的讽刺意味:“有美人千千结,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未俟长安路不险”。
从中可以看出,白先生是屡破天际,且见得豁然深邃贤达,是饮用出笔端清澈明澈,连贯不断,象古董一般的优秀之作,沁人心脾,堪称百读不厌。
白先生还有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面使用了神仙与凡人的融合,以借景
抒情的方式,表达出他对新郎新娘的祝福,深刻而又令人动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看着这句吟咏,空气里都是祝福,耳边也清脆的响起沐浴阳光的丝丝细雨,那么秀丽的景色,实在是无法挽留,更是让人怀念不已,思乡漫碧万里,令人铭心镂骨。
白先生自小凛然,取旨古今唯一,是宋朝金玉满堂的精神象征,其作品在宋词
的历史上留下属于他自己的印记。
白先生百转千回,以其隽永的古董之气,照耀千古,讽刺若干,一举两得,令读者回味无穷,堪称得芳典质,实属古今难寻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