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精选.)

合集下载

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结合新乐府诗歌,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它体现了白居易的诗论核心。

即:强调诗歌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具体而言,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两个基本内容: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通过刻画卖炭翁的衣着细节、心理活动,与宫内使者行程鲜明对比,作者虽未直言,但对卖炭老翁的同情与对朝廷施政不力的不满却尽在不言之中。

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如《伤唐衢二首》“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就直言不讳地展示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为时”、“ 为事”说

“为时”、“ 为事”说

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1、出处和解释:白居易是中庸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 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2、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论的核心。

它明确规定了诗歌创作的目的,要求诗歌干予政事,揭露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反映人民疾苦。

白居易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个主张的内容:他要求诗歌创作继承《诗经》美刺、讽谕的传统,“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他要求诗歌干予时事,揭发弊端,以求疗求,“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轧咏歌之”。

他要求诗歌反映人民病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董》)。

他反对六朝及唐初诗歌创作的浮艳风气,强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诗序》)。

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儒家尚用的文学思想的发展。

这个主张的基本点,与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说,与《毛诗序》的风上化下说,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又概括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经验,把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白居易提出的淡时为事而作的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具有进步意义;但白居易主观愿望还是包括了“为君”、“为臣”,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

另外,他只讲讽谕,把诗歌创作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也不尽妥当。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系统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系统

作者: 吴建民
作者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5-37页
主题词: 白居易 诗歌理论系统 现实主义 儒家思想 诗歌本质论 诗歌功能论
摘要:白居易的诗论包括四个层面:一,本质论,认为诗以"情"、"义"为本.二,功能论,指出诗歌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等多方面功能.三,创作原则,要求"为时"、"为事"而作.四,审美标准,以"尚实"、"尚俗"为艺术规范.这些构成了白居易的诗论系统,这一理论系统是对儒家诗论的重大发展,也把现实主义诗论推向了高峰.。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

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

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相信大家都学习过不少由他创作的诗作吧!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派的著名诗人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赶紧和我一起来阅读该篇文章吧!答:现实主义派。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旧唐书】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

沈、谢既往,元、白挺生。

但留金石,长有茎英。

不习孙吴,焉知用兵?【新唐书】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

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古代文学》论白居易诗歌的理论主张和得失

《古代文学》论白居易诗歌的理论主张和得失

论白居易诗歌的理论主张和得失:
答:主张: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他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

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诗歌的理论得:写实、质朴、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气蕴内转,波澜老成,起伏顿挫、回环往复。

以贬谪江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更多反映“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讽谕诗较多,反映国事民生,敢于揭发现实黑暗,同情人民。

如《观刈麦》《卖炭翁》等。

2、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事哲学。

以闲适诗、伤感诗、杂律诗创作为主。

白居易诗歌的理论得: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古诗有多少

白居易的古诗有多少

⽩居易的古诗有多少⽩居易的古诗有多少 导语:⽩居易的古诗有多少呢?⽩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

居易于⽂章精切,然最⼯诗。

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数千篇,当时⼠⼈争传。

下⾯由⼩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起来看看吧。

【⼀】⽩居易的古诗有多少 诗⼈⽩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整套诗歌理论。

⽩居易把诗歌⽐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

情是诗的内容,⾔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

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凡⼈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形于歌诗矣”(《策林》六⼗九)。

⼜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四)。

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的,⽽是缘起于社会⽣活中的“事”,密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

因⽽,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活,取材于现实⽣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居易诗歌介绍 (⼀)⽩居易背景介绍 ⽩居易,字乐天,号⾹⼭居⼠,⼜号醉吟先⽣。

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唐代三⼤诗⼈之⼀。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

仕途上,其官⾄翰林学⼠。

有《⽩⽒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唐诗三百⾸》,以供后⼈学习和背诵。

(⼆)⽩居易诗歌分类 ⽩居易的诗歌⼤致可以分为4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

⽩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者,⼜⾃武德迄元和,因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百五⼗⾸,谓之讽谕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保和,吟玩情性者⼀百⾸,谓之闲适诗;⼜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形於叹咏者⼀百⾸,谓之感伤诗;⼜有五⾔、七⾔长句、短句,⾃⼀百韵⾄两韵者四百馀⾸,谓之杂律诗。

”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难以⽤⾔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因此,本⽂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来讲述⽩居易诗歌的艺术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

《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

”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

“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

“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

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

所以说“莫深乎义”。

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

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白居易的感伤诗——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一,《长恨歌》: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1,诗的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⑴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

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

⑵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

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

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

2,《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⑴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

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

⑵语言和声调的优美,
⑶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

二,《琵琶行》
1,主题: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当时妓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艺术特点
⑴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
⑵描写的细致生动,
⑶比喻的新颖精妙
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
⑷景物烘托的浑融,
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入神。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

如《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一,从“惟歌生民病”出发,
1,讽谕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⑴这首先是对农民的关切。

如《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

⑵妇女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对此,白居易也有多方面的反映,对于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

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宫女,而且把宫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要求宪宗尽量拣放。

因此在《七德舞》中他歌颂了太宗的“怨女三千放出宫”。

2,讽谕诗的另一特点,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

⑴中唐的弊政之一,是不收实物而收现钱的“两税法”。

这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如《赠友》诗质问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为了换取铜钱,农民只有“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结果是“岁暮衣食尽”、“憔悴畎亩间”。

⑵中唐的另一弊政,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的“宫市”。

所谓宫市,就是由宫庭派出宦官去市物。

这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的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涉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人敢过问,白居易这时却写出了《卖炭翁》,并标明:“苦宫市也!”
⑶中唐的弊政,还有“进奉”。

所谓进奉,就是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谋求高官。

白居易的《红线毯》,虽自言是“忧农桑之费”,其实也就是讽刺“进奉”的。

3,讽谕诗的第三个特点,是爱国主义思想。

这又和中唐时代国境日蹙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

如《西凉伎》通过老兵的口发出这样的慨叹:自从天宝干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这种情况原应激起边将们的忠愤,然而事实却是:“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
收!”
二,讽谕诗的艺术特点:
(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

1,白居易自言《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其实也是他的讽谕诗的一般特色。

一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

2,白居易效法《诗经》作《新乐府》五十首,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之类;利用诗的结尾(卒章)作重点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这也就是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3,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抉择的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

例如,受害的下层人民很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当时的“进奉”也是形形色色的,但他也只写一《红线毯》。

这当然也有助于主题的明确性。

(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卖炭翁》,一开始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两句,便画出了一个年迈而善良的炭工;接着又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刻画炭工的内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并暗示这一车炭就是他的命根子。

这些都有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

(三)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

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

如《歌舞》在畅叙秋官、廷尉“醉暖脱重裘”的开怀痛饮之后,却用“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作对比。

这种阶级对比的手法也是由阶级社会生活本身的对抗性矛盾所规定的。

(四)叙事和议论结合。

讽谕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

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

他有的诗,议论是比较成功的。

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

(五)语言的通俗化。

平易近人,是白诗的一般风格。

但讽谕诗更突出。

这是因为“欲见之者易谕”。

他仿民歌采用三三七的句调也是为了通俗。

(六)广泛地运用比兴手法,
有的用人事比喻人事,如“托幽闭喻被谗遭黜”的《陵园妾》,“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更具有双重的讽刺意义。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