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新乐府之得失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二、填空1、唐代得强大,为文化得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得环境。

2、唐代得思想领域,就是并存,三者思想得交融,就是唐代思想得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得繁荣,表现在得全面发展与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得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得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得成熟。

7、词得出现,主要因为得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1、唐代士人得人生态度怎样?2、唐代文化得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5、唐代文学繁荣得自身原因就是什么?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7、词得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四、论述:论述唐诗得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得合流与初唐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5、沈宋6、王绩三、填空1、隋代得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得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得得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得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与“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得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就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得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得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得标志。

四、简答1、卢思道得《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得特长?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得认识就是什么?3、初唐四杰对文风得自觉追求就是什么?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五、论述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得关系就是什么?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得诗歌意境美。

浅析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上的缺陷

浅析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上的缺陷

浅析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上的缺陷作者:徐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白居易在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主张改革诗风,创作平易通俗、反映现实的新乐府诗,苏轼评价他的诗歌为“元轻白俗”。

“白俗”主要是指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这是其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然而,当这个“俗”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有庸俗、浅俗之嫌了,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内容而忽视诗歌的艺术性;叙述繁琐,语言不够简练;议论太多,形式刻板等。

造成这一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我就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论述。

关键词: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缺陷作者简介:徐莹(199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产生的,他们把恢复古代风雅精神、建安风骨等作为变革时代诗风的目标,继续传承并发扬《诗经》中关注现实、批判黑暗的精神,强化儒家思想。

白居易是主要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实践上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诗教理论并自觉遵守比兴原则,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诗歌理论,创作出了大量反映现实、批判黑暗政治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他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以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望,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

且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切、叙事分明,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所以他的成就是很突出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乐府诗也是有其缺点的,如太过于注重诗歌的诗教功能而忽视其艺术性,要求诗歌用写实的手法而否定诗歌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由于他“核实”的诗歌创作手法,使他混淆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太注重诗歌的通俗性也必然导致诗歌的直白浅露等,再或是把诗歌当作进谏的工具、奏议的补充,这些都削弱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首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到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样就势必会使他太过注重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政治讽喻作用,使诗歌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从而忽视诗歌的艺术性,同时也正是因为将“为君”放在首位,把诗歌当作向君主进谏的工具而使诗歌成为一种谏书,成为奏议的补充形式,这些都使得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艺术性的缺失。

白居易新乐府诗研究

白居易新乐府诗研究

白居易新乐府诗研究篇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新乐府诗是唐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并拓展相关研究内容。

一、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文学特点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以叙事为主,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

其文学特点是以口语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二、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影响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他的新乐府诗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拓展研究除了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文学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白居易新乐府诗进行拓展研究。

例如,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人物性格、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和演变;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语言的特点和演变等等。

总之,通过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唐代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进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篇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新乐府诗是唐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对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研究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题材和内容。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以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要题材,包括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方面。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研究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风格和特点。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清新自然、豪放奔放、含蓄委婉等方面。

浅析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上的缺陷

浅析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上的缺陷

浅析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上的缺陷徐莹 中南民族大学摘 要:白居易在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主张改革诗风,创作平易通俗、反映现实的新乐府诗,苏轼评价他的诗歌为“元轻白俗”。

“白俗”主要是指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这是其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然而,当这个“俗”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有庸俗、浅俗之嫌了,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内容而忽视诗歌的艺术性;叙述繁琐,语言不够简练;议论太多,形式刻板等。

造成这一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我就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论述。

关键词:白居易;新乐府诗;艺术缺陷作者简介:徐莹(199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51-02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产生的,他们把恢复古代风雅精神、建安风骨等作为变革时代诗风的目标,继续传承并发扬《诗经》中关注现实、批判黑暗的精神,强化儒家思想。

白居易是主要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实践上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诗教理论并自觉遵守比兴原则,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诗歌理论,创作出了大量反映现实、批判黑暗政治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他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以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望,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

且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切、叙事分明,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所以他的成就是很突出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乐府诗也是有其缺点的,如太过于注重诗歌的诗教功能而忽视其艺术性,要求诗歌用写实的手法而否定诗歌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由于他“核实”的诗歌创作手法,使他混淆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太注重诗歌的通俗性也必然导致诗歌的直白浅露等,再或是把诗歌当作进谏的工具、奏议的补充,这些都削弱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首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到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样就势必会使他太过注重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政治讽喻作用,使诗歌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从而忽视诗歌的艺术性,同时也正是因为将“为君”放在首位,把诗歌当作向君主进谏的工具而使诗歌成为一种谏书,成为奏议的补充形式,这些都使得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艺术性的缺失。

谈白居易《新乐府》的“为事而作”

谈白居易《新乐府》的“为事而作”

《长恨歌》;2.以个人经历和见闻为主要依据的叙事作品,如《琵 琶引》:3.以政治问题或社会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的叙事作品, 如《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卖炭翁》等;4.其 它比较一般的指斥时政、议论时事之作:5.主要讲述个人经历, 但抒情成分更强或象征色彩较浓,如《和梦游春诗》以及感伤 诗中的《长相思》、《潜别离》等大量作品。””o其中的第3、 4类同属于自居易所自称的讽谕诗,在这些讽谕诗中,显然第3 类更能反映自居易的叙事和诗歌艺术才能,而其中较成熟的叙 事作品则多集中在他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全部写于元和四年(809),这时 他正“擢在翰林,身是谏官”,为尽他谏官的职责,他“月请 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 辄咏歌之”(《与元九书》)。也因此,
题材上有了走向叙事诗的可能,他把做拾遗以来对社会政治、 民间生活和个人见闻的所遇、所感,“因事立题”,写成了《新 乐府》五十首。我认为,这些“因事立题”的讽谕诗之所以成 为较典型和成熟的叙事诗,得益于自居易在其创作中“诗经笔法” 和“传奇笔法”的巧妙运用。 一、诗经笔法 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时,儒家的积极进取、“达则兼济天下” 等思想是他思想的主要部分。三十七岁就进为朝官,他踌躇满 志、意气风发;左拾遗的神圣职责,使他以勇于进言为己责; 翰林学士的重要地位,更让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的政治热 情空前高涨,以“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和阳城驿》) 为政治誓言和行为准则,不顾自己官位低下的实际处境,不管 勇于进言可能带来的不测之祸,积极地履行职责一一为朝廷献 计献策,写了大量的谏书。同时白居易此时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也体现了他积极的政治理想,甚至也被纳入了他履行职责的范 围。他想通过恢复建立采诗制度来用诗歌向皇帝反映民情、推 广教化,所以他对《诗经》十分推崇,主张直切言事,强调诗 歌的“美刺”和“讽喻”,这鲜明地表现在了组诗《新乐府》 五十首中。他明显地在《新乐府》中套用了“诗经笔法”,组 诗以《七德舞》开卷,教化君王珍视得之不易的祖业;又以《采 诗官》压轴,要求君王恢复采诗制度。 首先,自居易在《新乐府》中继承了《诗经》“其言直而切” 的传统,并把自己当作了采诗官。他在叙事时力求客观真实, 认为“核而实”才能“传而信”,于是根据真实事件用“直而切” 的诗歌语言进行创作。如《捕蝗》所描述的饥民捕蝗的事件, 在《旧唐书・德宗纪》里就有所记载,白居易借此诗指责了地 方官吏不能以善政来为民去害;

白居易新乐府对宋元诗歌的影响

白居易新乐府对宋元诗歌的影响

白居易新乐府对宋元诗歌的影响
白居易新乐府对宋元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影响。

白居易新乐府的结构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口头传
唱性质,因此在宋元时期的诗歌中广受欢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代以来的《全芳备祖前集》、《玉楼春·白头吟》、《长恨歌》等作品都
采用了新乐府的形式。

2.诗歌风格上的影响。

白居易新乐府注重情感的表达,时而深情款款,时而激情澎湃,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强,这种风格对宋元时期的诗人、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

白居易新乐府对于传承唐诗文化也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在唐诗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文学造诣
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新乐府把唐诗繁琐的韵律体制弱化,将诗歌形式赋
予了更多的自由度,打破了诗歌的形式条框。

总之,白居易新乐府不仅在唐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文
学史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发布时间:2009-1-24 14:16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从代宗大历年间至文宗太和年间的文学一般称为中唐文学。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的转折点,简要来说,就是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人物,至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则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白居易之前,元结、顾况等人作为杜甫的同道,提出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从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第一节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等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但据有关史料看,杜甫、元结等人并不为时人所重,从现存的10种唐人选本看,杜甫诗仅被选入唐末韦庄所编的《又玄集》。

而在当时受人推重的是大历十才子以及刘长卿等人。

但这并不等于抹杀了元结等人的意义,相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驱者的历史功绩。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人。

少不羁,17岁方折节读书,早年科举失意,生活贫困,曾归隐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

“安史之乱”后为肃宗赏识,曾为道州刺史。

元结的卒年正是白居易的生年,元结的诗歌理论对白居易很有影响。

元结关怀民生疾苦,提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风之流”(《二风诗论)。

这些主张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

白居易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元结的创作实践了他的诗歌主张,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有时达到了十分深切的程度。

如《系乐府》中的《贫妇词》: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贫妇无法应付官吏的压迫,“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与杜甫的《石壕吏》十分相像。

《农臣怨》写百姓哭诉无门: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2018年浙江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方向考研真题

2018年浙江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方向考研真题

2018年浙江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方向考研真题050101 文艺学专业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做以下各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学衡派2.纯诗3.广场戏剧4.《故事新编》5.民族主义文学6.《缘缘堂随笔》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略述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特色,并说明与胡风理论的关联。

2.简述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3.茅盾的小说《蚀》所反映的大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

4.简评《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5.简述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请简要勾勒第一个十年新诗从《尝试集》到早期象征派的流变,并予以分析评价。

2.试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关系。

四、作品分析题( 30分)阅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片段,分析以下问题:1.从文本出发分析以下小说片段所塑造出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性格内涵。

2.傅雷、夏志清等学人曾高度评价《金锁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试以《金锁记》为中心谈谈张爱玲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性。

虽然他不向她哭穷,但凡谈到银钱交易,她总觉得有点危险,便岔了开去道:“三妹妹好么?腰子病近来发过没有?”季泽笑道:“我也有许久没见过她的面了。

”七巧道:“这是什么话?你们吵了嘴么?”季泽笑道:“这些时我们倒也没吵过嘴。

不得已在一起说两句话,也是难得的,也没那闲情逸致吵嘴。

”七巧道:“何至于这样?我就不相信!”季泽两肘撑在藤椅的扶手上,交叉着十指,手搭凉棚,影子落在眼睛上,深深地唉了一声。

七巧笑道:“没有别的,要不就是你在外头玩得太厉害了。

自己做错了事,还唉声叹气的仿佛谁害了你似的。

你们姜家就没有一个好人!”说着,举起白团扇,作势要打。

季泽把那交叉看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大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

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刊语文学刊2011.1○曲敏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作者简介]曲敏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论白居易新乐府之得失[摘要]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精神,诗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精神的确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其诗歌的政治功利性也在另一方面削弱着其诗歌的艺术性,从而使其新乐府诗留下了些许艺术上的缺憾。

[关键词]白居易;新乐府;得失中图分类号:I 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1-0069-02综观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诗,大体为现实主义作品,并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正是源于诗人的诗歌理论。

可见,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诗歌不仅诉诸于人的理智,而且诉诸于人的感情,不仅要以理服人,更重要的在于以情感人。

正是由于诗人对朝廷、对百姓都有着强烈的情感,所以才会在诗歌创作中将这种情感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因而也就使得其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精神。

然而正因为这种“为时”“为事”的精神导致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同时诗人过于注重诗歌的政治功能,那么必然就会削弱其诗歌的艺术性,从而留下艺术上的缺憾。

一、新乐府诗之“得”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十分强调现实精神与社会功用,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是和古代再现的诗美观紧密联系的。

孔子就十分注重现实,鄙弃幻想,因而儒家学说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反映现实。

那么白居易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他的诗论也必然会受到以《诗经》为主旨的传统诗论的影响,《诗经》可谓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创作起点,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手法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的本来面目。

可以说孔子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汉乐府起,就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多以叙事的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状况。

但发展至建安时期,叙事的意味已然有所减少,曹操虽然借古题写实事,反映汉末动乱,但形式上已经转向抒发个人情感了。

六朝文学更加注重形式,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日渐疏远,叙事诗也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直至中盛唐时期,杜甫诗“因事自立”,才将《诗经》的叙事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杜甫自拟新题,“即是名篇,无复依傍”,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景。

诗歌发展到元和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形成了新乐府。

之后,元、白等人便大量创作新乐府诗,白居易不但创作新乐府诗,还形成自己关于新乐府诗的讽喻理论。

白居易关于新乐府诗的讽喻理论大部分得益于传统的儒学理论,并继承了孔子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歌艺术性的独到见解,也是文学思想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提法,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则尤为突出地继承了这一文学的社会功能。

“兴”是就文学作品审美而言,“是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不论是触物生情还是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都得建立在再现诗美观的基础之上,合适的内容需要恰当的形式来表现。

白居易就在充分强调诗歌内容现实性的同时,十分注重诗歌形式方面的要求。

他要求诗歌最终达到老妪都解的地步,那么诗歌必然得语言质朴,言简意赅,直陈其事,进而广泛流传,最终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共鸣。

“观风俗”可以说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客观效果。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包含着“重礼教以归化人心”与“尊贤能以澄清吏治”的思想内容。

而孔子所说的“观”同样重在诗歌所反映的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便践行了孔子观风俗的诗歌理论。

显然白居易的诗歌有着考政治之得失的社会功用。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这种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必然会达到文学观风俗的社会功能。

孔子所讲的“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怨”则是就文学作品批评社会的功用而言的。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把人们团结起来交流思想,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怨刺上政,可以对社会“不仁”的现象加以揭发与披露。

在这一点上,白居易是十分赞同并在其诗歌创作中严格实践的。

他积极呼吁“先向歌诗求讽刺”,并且极力提倡以《诗经》为代表的美刺比兴的传统与精神。

在白居易看来,诗歌创作一定要有寄托,并且真实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人人知诗书之旨,识礼乐之情。

当然白居易所讲的“怨刺”是有一定“度”的存在的,他力求做到“怨而不怒”,在揭露时政弊端,同情百姓疾苦69语文学刊2011.1的同时,又“发乎情而止乎礼仪”,让统治阶级从他的诗歌中自省到自己的不足。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的内容上继承《诗经》的传统,而且在诗歌的形式上也效法《诗经》的篇章结构。

在这一点上,白居易曾说过:“首句标其目,卒彰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可见其诗歌的形式也确实取法于诗三百。

总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都力求做到讽喻美刺,言直而切,继承着“温柔而敦厚”的传统诗歌精神,而又对其进行着超越。

其次,白居易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一语道出他诗歌的政治功用之所在,可以说白居易的这一主张为诗歌的创作及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诗经》里,虽然也有部分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但更多的主人公还是王公、贵族、官僚、隐士,诗史杜甫的出现才把士兵、船夫、渔民也作为诗歌的主人公加以描述,对他们贫寒困苦的生活给予极大同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予以无情的批判。

但杜甫对于百姓疾苦的描述与反映仅限于诗歌,并没有上升到诗歌理论。

直至白居易才明确提出诗歌创作一定要“惟歌生民病”,并且诗人也始终恪守着这一创作原则,为百姓喊冤,为生民控诉。

诗人在生活中饱含为民的满腔热情,并时时用锐利的眼睛洞察世间不平,进而用诗歌代其口指斥时政弊端。

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人通过起承转合的简单叙述,将一个卖炭老翁的无奈与困苦,鲜明地展现在了我们读者面前。

从诗中我们都看到了“宫市”制度给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也深刻地理解到这种制度的罪恶。

从字面意思我们不难看出“宫市”表面上是皇帝派出太监到街上去买东西,但从诗中的“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我想我们就会知道这种“买”无异于抢。

白居易正是捕捉到了这种个别的场景,寓特殊于一般,描述了如此遭遇的广大人民,揭示了“宫市”制度之陷民于水火。

究其根本,白居易之所以能够鲜明地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实则并非偶然,他所处的时代为他提供了现实土壤,诗人的经历也为其心系百姓奠定了情感基础,再加上诗人“兼济”思想的影响,便促成了诗人新乐府诗的极强的人民性。

诗人心中始终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且也时刻提醒着统治者,希望他们能真正看到“民”的作用,从而执政为民。

这也正是其新乐府诗“惟歌生民病”的根源之所在。

二、新乐府之“失”由于白居易积极的人生态度,胸怀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又深受传统儒学思想影响,他的五十首新乐府诗作必然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自然而然会影响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因此也就必不可少会给其新乐府诗带来一定的缺陷与弊端。

章培恒就曾在自己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到:“这种语言风格的缺陷是过于直露,有时颇为啰嗦,少了些精炼和含蓄。

”正是由于内容上要求妇孺皆知,注重实际功效,在形式也就相应少了斟酌与推敲,语言刚正激烈的同时也就削弱了诗歌的内敛含蓄功能。

首先,我们读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必然会先注意到其诗歌的小序。

诗人在诗前题以小序,显然是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于诗人作诗的目的,以求快速地让受众领悟诗歌主旨。

然而这种题解式的做法却束缚了读者的思维,诗歌的意蕴原本是通过语言媒介传达的,从诗歌的每个字眼,读者就完全可以领会到诗人的意图。

而且不同的读者必然会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如若诗人硬要在这种理解前对读者加以限定,那么势必会影响诗意的传达。

可见,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为了读者的接受,因而如果作者过多地去限定读者,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诗文的表达效果。

其次,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并不是最广受欢迎的,其一大原因就是新乐府诗语言过于浅白,缺乏韵味,“元轻白俗”就是对白居易诗歌过于直白的评价。

白居易诗歌语言的浅白与其诗歌“补察实证”“泄导人情”“救济人病”的现实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诗人要竭力做到妇孺皆知,其诗歌创作才会尽量通俗化,语言明白化。

但这种浅陋直白的语言大大削减了其诗歌的艺术性,使得其诗歌缺少诗情,流于说教。

同时,诗人新乐府诗的说理性过强,使得其诗歌一定程度上缺乏形象性,诗意太露而缺少了诗歌创作所固有的含蓄特点。

有些语言甚至一览无余,没有读之而令人回味的余地。

如《杜陵叟》中,诗人面对无情的长吏愤声疾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虽然表达了诗人极度的愤慨,但却近乎于一种声嘶力竭的呼喊,已然没有了诗歌含蓄的情致韵味。

第三,诗人新乐府诗的形式有程式化的倾向。

白居易一再强调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达到这一点甚至不惜牺牲诗歌应有的艺术性。

有些诗作为了“卒彰显其志”而给诗篇添一个议论的尾巴,发表感慨以警示后人。

这无疑会让读者感到不是在吟诗,而是在受教育。

此外,诗人在句式上几乎形成了一个创作模式,五十首新乐府诗好似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框出了诗歌的形体。

通常,诗歌最忌形成统一的写作结构模式,受限制的主体会使创作客体一同受拘泥,从而使作品失去生机和灵性,缺乏一种鲜活而感人的力量。

总之,诗歌的含蓄与意蕴是其必不可少的特征,语言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反映现实,指斥时政固然是诗歌的一个良好的功用,但若为了实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忽视其文学性则得不偿失。

当然白居易新乐府诗创作特色与缺陷并存,我们既要看到其“为时”“为事”的人民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平俗浅易的一面。

其诗歌的缺陷不仅仅是其个人创作的遗憾,更是唐王朝封建时代的遗憾。

【参考文献】[1]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4]章培恒.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67.[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6]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作家作品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