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发布时间:2009-1-24 14:16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从代宗大历年间至文宗太和年间的文学一般称为中唐文学。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的转折点,简要来说,就是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人物,至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则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白居易之前,元结、顾况等人作为杜甫的同道,提出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从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第一节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等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但据有关史料看,杜甫、元结等人并不为时人所重,从现存的10种唐人选本看,杜甫诗仅被选入唐末韦庄所编的《又玄集》。
而在当时受人推重的是大历十才子以及刘长卿等人。
但这并不等于抹杀了元结等人的意义,相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驱者的历史功绩。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人。
少不羁,17岁方折节读书,早年科举失意,生活贫困,曾归隐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
“安史之乱”后为肃宗赏识,曾为道州刺史。
元结的卒年正是白居易的生年,元结的诗歌理论对白居易很有影响。
元结关怀民生疾苦,提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风之流”(《二风诗论)。
这些主张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
白居易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元结的创作实践了他的诗歌主张,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有时达到了十分深切的程度。
如《系乐府》中的《贫妇词》: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贫妇无法应付官吏的压迫,“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与杜甫的《石壕吏》十分相像。
《农臣怨》写百姓哭诉无门: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地 干预生活,包括三方面: A、为民请命,抒写民病 B、批判现实,揭露黑暗 C、提出问题,反映危机 白居易认为要使诗歌达到“泄导人情” 的目的,讽喻于诗歌中,借用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 这是诗论的进步之处,侧重点在于暴 露和批判。
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诗风 白居易从现实主义诗论出发,在《与之 九书》中全面评价古代诗歌发展,标举风、 雅、比、兴,强调诗歌应如《诗经》一样要 有风、雅、比、兴。白居易最推崇杜甫,可 以说杜甫的巨大思想、艺术价值是在白居易 之后,才开始被人们认识的,当然主要是 《三吏》《三别》之类诗作。并说明要学杜 甫就学他批判现实的精神。发展了现实主义 理论。
二、思想
白居易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 道三家思想杂糅色彩,主导思想是儒 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后期释、道思想上升,白居易晚年住 在香山寺中,与一些和尚来往密切, 白居易一生经历八个皇帝。
返回
第三节 白诗的思想内容
一、讽喻诗 二、感伤诗 三、闲适诗、杂律诗
一、讽喻诗 1、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 和欺压人民的罪行。 2、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3、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宣传爱国 主义思想。 4、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为首的 一派诗人,从爱国、忧时,同情人民的立场 出发,大写以讽喻、以新题乐府为形式的诗 歌,一时之间蔚成风气,形成高潮,这就是 文学史上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 一场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 贞元(785-805); 元和(806-820)
三、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
讽喻诗:现存100余首,代表作《秦村吟》 10首,《新乐府诗》50首,广泛而深刻反映 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有四个方面。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志在兼济,行在独
善。 •奉而始之则为道, 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 以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
司马为界限,分为前后 两期。 • 前期:兼济 • 后期:独善
白诗的分类
•白诗共2800余首 •前期:800多首 •讽谕诗:150;闲适诗:
100;感伤诗:100;杂律 诗:400余首。
• 分类的标准:前三种都是古体诗,按内
• 特点: • 1.用新题(建安时代用古题写时
事) • 2.写时事(古代诗人自创新题, 往往不写时事) • 3.虽名为“乐府”,却往往不入 乐。
• 宋郭茂倩《乐庥诗集》
收入最后一类“新乐 府辞”中。
元稹
• 元白 • 《元氏长庆集》
• 反映现实的乐府诗
爱情诗
悼亡诗
• 《遣悲怀三首》 • 《离思》:曾经沧海难
•白居易的其余抒
情诗
问刘十九
• 绿蚁新涪酒, • 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
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珍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
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
平雲脚低。幾處早鶯争暖 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 没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裏白沙堤。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頽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媧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琵琶行
•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 弦疑绝,疑絶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和元稹进行书信交往的过程中提出了新乐府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他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些主张。
新乐府诗歌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揭露社会问题,抨击时政。
语言方面,体现为通俗明白。
就白居易的创作道路来看,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表现它兼济天下的情怀,代表作有《秦中吟》等。
后期主要是表现自己独善其身情怀,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概括下来就是几个论点。
第一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二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也就是要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白居易由此创作态度出发,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也就是所谓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这四类。
白居易诗歌在创作方面的特点,语言方面是浅显平易的同时,平淡中见警策。
《轻肥》、《重赋》等作品中,这个特点可见一斑。
另外,把感情与叙事结合起来抒情,这跟杜甫是比较像的。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思想: 前期是“兼济天下”的时期, 后期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诗论著作: 《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策林》等。
一、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与元九书》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 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 南)。晚年居香山,故称“香山居 士”。
一、生平:
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 界,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44岁以前) 29岁中进士。 33岁授校书郎。
《常乐里闲居偶题》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第三,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 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 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 应,情交而不感者。” ——《与元九书》
第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 也。” —— 《新乐府序》
二、后期(44—75)
• 44岁在江州,作《与元九书》。 • 45岁,作《琵琶行》。 • 47岁,升任忠州刺史,作《竹枝词》 四首。
• 49岁,被召回长安,拜尚书司门员 外郎,提拔为中书舍人。 • 51岁,外调为杭州刺史,后改任苏 州刺史,作《钱塘湖春行》。
• 55岁以后20年,历任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最后官至刑部 尚书。 • 70岁以后,隐居香山。75岁卒。 • 著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6 首。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写新乐府诗的还有李绅,字公垂,无锡人。 元和进士,与白居易、元稹为友。他的《乐府新 题》二十首,是已知最早标明新乐府的诗,启发 了元稹、白居易写新题乐府,可惜已佚。今存 《悯农》二首,也算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佳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元结、顾况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他们从理论到实践 都为新乐府运动开辟了道路; 张籍、王建写作较多的新乐府诗,则首开其端; 元稹写新题乐府十二篇,白居易又写《新乐府五十首》 等,终于形成高潮。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创作实践,还提出 了较为系统的新乐府运动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人。鲜卑族后代, 北魏时改姓元。天宝十二年进士,安史乱时,他起兵抵抗 叛军,保住十五座城池。他居官勤政,为人正直,不畏权 势,因而屡遭嫉恨,终于辞官归隐,过上“耕艺山田”、 “与丐者为友”生活。有《元次山集》。 元结“尝欲济时难”,曾多次上书指摘朝政,提出改 革主张。文学上,要求诗歌具有美刺内容和质朴形式。他 在《系乐府序》中说诗歌创作要“上感于上,下化于下”, 要求诗歌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这是新乐府运动理论的先 声。《舂陵行》是其代表作。《新唐书》载,他两次冒死 上书,为民请命,先后免去两年租税贡赋十三万缗和十万 缗。
王建还有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其中不 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桃花结子暗示女子出嫁,桃花结子自然合理,人也一样。然而 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 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王建和张籍乐府诗齐名,有“张王乐府”之称。可以说,在 扭转大历诗风,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 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努力, 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8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三、高潮:元、白 高潮: •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善状咏风态物色。 “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 专事摹仿元白的那些互相唱和的长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 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模拟元和作家的 作品。 作品。 • 乐府诗:《田家词》《织妇词》 乐府诗: 田家词》《织妇词》 》《织妇词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 》《胡旋女》《缚戎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缚戎 》《西凉伎 西凉伎》 人》《西凉伎》。 •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会真诗三十韵 • 《春晓》: 春晓》 •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2.王建 •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新乐府诗中很有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特色。 特色。 • 《田家行》: 田家行》 •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 《织锦曲》:“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织锦曲》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 边塞诗;《宫词》一百首。 边塞诗; 宫词》一百首。 3.李绅 • 《乐府新题》二十首。 乐府新题》二十首。 • 唐衢、邓鲂、李余。 唐衢、邓鲂、李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汉魏旧题乐府而言的“即事名篇”的诗歌。
它用新题写时事,皆唐世之新歌也,而未尝被于声。
所谓“新乐府运动”,指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命运动。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各种矛盾愈演愈烈,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边患四起,作为文学对时代要求的反映,诗文中现实主义思潮高涨,以“讽喻”、“明道”为特征的诗文新运动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创作宗旨,认为文学必须植根于生活,反映生活;强调诗歌“美刺”的社会功能,以诗歌归讽时政,干预现实;提出了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新乐府五十首、《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其大多数讽喻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
或直接议论,宣泄感情;或进行对比,反衬主题。
第三,白居易的讽喻诗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了寓言托物的手法。
继承了传统比兴的手法,蕴含婉曲之致。
白居易的感伤诗,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皆感于一时一事而作,如《长恨歌》,《琵琶行》,其中糅合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审视和评价,对个人身世的悲叹和感伤,凄婉动人。
此外,元稹的情诗,张籍的边塞、时事、妇女诗,王建的刺世诗,李绅的悯农诗都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