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

合集下载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唐代新乐府运动兴起的原因大历以来, 形式主义诗风再次抬头。

先是大历十才子「歌升平, 咏山水,赞隐逸」, 后是虚美诗文泛滥成灾,毫无兴喻规刺。

现实主义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求重振自《诗经》、乐府沿续下来而为杜甫集大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对形式主义的诗风进行反击。

安史之乱后,唐室内则宦官弄权, 藩镇割据,外则吐蕃入寇, 河遑尽失, 百姓生活困苦, 使诗人不得不正视现实, 大声疾呼。

于是一个以反映群众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为内容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运动就勃然兴起。

唐宪宗即位后, 一度中兴, 敉平部分藩镇。

于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诗人以诗歌促使统治者振作精神, 恢复治世。

新乐府诗的特点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 但「新乐府」一名则是由白居易提出的。

它的基本特点有三:(1)用新题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 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 题目和内容也不协调。

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所以又名「新题乐府」。

(2)写时事用新题写时事,始自杜甫, 但并不是所有新题乐府诗都写时事。

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事」, 即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不入乐新乐府虽称作「乐府」, 但并不入乐。

由于它们的体现了汉乐府反映现实, 讽刺时事的精神,所以又是真正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在《与元九书》中,其诗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白居易认为一诗歌一方面可帮助帝王感化人心, 治理天下;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它了解下情,补察时政。

强调诗歌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胥悦, 内外文和」的政治目的。

又提出「文章为合时而着,诗歌为合事而作」的口号, 认为诗歌应该「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2)阐发了诗歌的特性: 情、语、声、义。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
• 一、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846), 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 二、白居易的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元九书》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 策林》:补察 得失之端,操于诗美刺之间焉。 《寄唐生》:“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真诚的创作态度 4、诗教功能 5 、阐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节 白居易的创作
一、白居易的诗歌内容 1、讽谕诗 2、感伤诗 3、闲适、杂律诗 二、白居易诗的艺术特点 1、讽谕诗的艺术特点 2、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其他人物
• 一、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 1、元结 2、顾况 二、新乐府运动的开始张籍、王建、李绅 1、张籍 2、王建 3、李绅 三、新乐府运动的高潮元、白 元稹 悼亡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 第一节 概说 一、乐府诗的发展概况 乐府(音乐机构 秦与西汉初、武帝) 乐府精神 :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二、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定义 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 三、新乐府运动的背景 1、 政治背景 2、前人创作探索(陈子昂、杜甫) 3、反对大历诗风 4、统治者的合作(宪宗与“纳谏”)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和元稹进行书信交往的过程中提出了新乐府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他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些主张。

新乐府诗歌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揭露社会问题,抨击时政。

语言方面,体现为通俗明白。

就白居易的创作道路来看,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表现它兼济天下的情怀,代表作有《秦中吟》等。

后期主要是表现自己独善其身情怀,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概括下来就是几个论点。

第一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二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也就是要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白居易由此创作态度出发,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也就是所谓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这四类。

白居易诗歌在创作方面的特点,语言方面是浅显平易的同时,平淡中见警策。

《轻肥》、《重赋》等作品中,这个特点可见一斑。

另外,把感情与叙事结合起来抒情,这跟杜甫是比较像的。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思想: 前期是“兼济天下”的时期, 后期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诗论著作: 《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策林》等。
一、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与元九书》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 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 南)。晚年居香山,故称“香山居 士”。
一、生平:
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 界,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44岁以前) 29岁中进士。 33岁授校书郎。
《常乐里闲居偶题》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第三,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 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 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 应,情交而不感者。” ——《与元九书》
第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 也。” —— 《新乐府序》
二、后期(44—75)
• 44岁在江州,作《与元九书》。 • 45岁,作《琵琶行》。 • 47岁,升任忠州刺史,作《竹枝词》 四首。
• 49岁,被召回长安,拜尚书司门员 外郎,提拔为中书舍人。 • 51岁,外调为杭州刺史,后改任苏 州刺史,作《钱塘湖春行》。
• 55岁以后20年,历任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最后官至刑部 尚书。 • 70岁以后,隐居香山。75岁卒。 • 著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6 首。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写新乐府诗的还有李绅,字公垂,无锡人。 元和进士,与白居易、元稹为友。他的《乐府新 题》二十首,是已知最早标明新乐府的诗,启发 了元稹、白居易写新题乐府,可惜已佚。今存 《悯农》二首,也算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佳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元结、顾况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他们从理论到实践 都为新乐府运动开辟了道路; 张籍、王建写作较多的新乐府诗,则首开其端; 元稹写新题乐府十二篇,白居易又写《新乐府五十首》 等,终于形成高潮。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创作实践,还提出 了较为系统的新乐府运动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人。鲜卑族后代, 北魏时改姓元。天宝十二年进士,安史乱时,他起兵抵抗 叛军,保住十五座城池。他居官勤政,为人正直,不畏权 势,因而屡遭嫉恨,终于辞官归隐,过上“耕艺山田”、 “与丐者为友”生活。有《元次山集》。 元结“尝欲济时难”,曾多次上书指摘朝政,提出改 革主张。文学上,要求诗歌具有美刺内容和质朴形式。他 在《系乐府序》中说诗歌创作要“上感于上,下化于下”, 要求诗歌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这是新乐府运动理论的先 声。《舂陵行》是其代表作。《新唐书》载,他两次冒死 上书,为民请命,先后免去两年租税贡赋十三万缗和十万 缗。
王建还有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其中不 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桃花结子暗示女子出嫁,桃花结子自然合理,人也一样。然而 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 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王建和张籍乐府诗齐名,有“张王乐府”之称。可以说,在 扭转大历诗风,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 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努力, 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201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

201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
• 1、本于传统诗教说但也有重大发展:偏 重讽刺时事,表现民生疾苦。 • 2、局限性: • 企图以诗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未免天真; • 过于看重以诗进谏的政治目的; • 形式上过于程式化,不符合艺术规律。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生平及思想 • 白居易(772 —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曾官太子少傅,后 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 白少傅。 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后迁居 下邽(今陕西渭南 县 )。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 (一)诗歌理论:体现在《与元九 书》、《新乐府序》、《策林》等 著作中。其主要观点: • (1)诗歌应植根、反映社会现实, 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 •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 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 府序》) •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 •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 •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 林》)
(二)关于其诗歌理论的评价

以四十四岁(815) 贬江州司马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创作讽谕诗。 后期:“独善其身”, 创作了 感伤诗、 闲适诗、 杂律诗。
白居易于会昌 六年(846年)八 月,在洛阳城东 南履道里的家宅 中与世长辞,时 年75岁。
白居易墓
坐 北落 麓在 的洛 白阳 居龙 易门 陵东 园山
• 3.闲适诗和杂律诗。如《问刘 十九》《赋得古原草送别》、 《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
《问刘十九》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8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8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三、高潮:元、白 高潮: •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善状咏风态物色。 “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 专事摹仿元白的那些互相唱和的长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 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模拟元和作家的 作品。 作品。 • 乐府诗:《田家词》《织妇词》 乐府诗: 田家词》《织妇词》 》《织妇词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 》《胡旋女》《缚戎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缚戎 》《西凉伎 西凉伎》 人》《西凉伎》。 •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会真诗三十韵 • 《春晓》: 春晓》 •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2.王建 •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新乐府诗中很有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特色。 特色。 • 《田家行》: 田家行》 •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 《织锦曲》:“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织锦曲》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 边塞诗;《宫词》一百首。 边塞诗; 宫词》一百首。 3.李绅 • 《乐府新题》二十首。 乐府新题》二十首。 • 唐衢、邓鲂、李余。 唐衢、邓鲂、李余。

第八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运动

第八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运动

觀刈麥
讽刺现实的遭遇
• 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 又請為左右終言之。凡聞僕賀雨詩,而衆 口籍籍已謂非宜矣。聞僕哭孔戡詩,衆面 脉脉盡不悦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 目而變色矣。聞樂逰園寄足下詩,則執政 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 齒矣。大率如此,不可徧舉。不相與者號 為沽名號為詆訐,號為訕謗,苟相與者則 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為 非也,其不我非者,舉不過三兩人。
•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 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 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 “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具 有浓厚的唐代建筑特征。纪念 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 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 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 街等建筑。馆内有诗人的塑像, 并陈列他的生平事迹、文献资 料及有关字画、壁画等,是凭 吊诗人的主要场所。乐天园是 根据白居易的名作如《琵琶行》 等的诗意而建造的园林白居易 学术中心则是为国内外专家、 学者提供研究和活动的场所。 唐文化游乐园按照唐代的风俗 设立了马球场、乘骑场等娱乐 设施。仿唐商业街则为游人提 供了购物方面的各种服务。 •
• 白居易谏诤招致的危险 • 上颇不悦,謂李絳曰:白居易小子,是朕 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絳對 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 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对于李杜的评价
•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竒矣, 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 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今古, 覼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 其新安石壕潼闗吏,蘆子闗花門之章,朱 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 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僕常痛詩道崩壊, 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 起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从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开始,接着写他们纵情恣乐,来暗示悲剧产生的原因。而后叙述 “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描述了玄宗出奔、兵变、贵妃丧生等情节。接着用饱含同情的 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思念,从而引出 道士招魂、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 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
(3)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力求做到平易 通俗。
二、白居易
杭州白堤
苏州白居易纪念馆
庐山白居易草堂
洛阳香山故居
洛阳白居易墓
1、生平
字乐天,原籍太原,晚年居香山,故称白香山,又官太子少傅,故又称白傅。 他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是“志在兼济” 时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时期。
李杨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 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拭《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 雨》、洪昇《长生殿》等。
二、《长恨歌》的主旨
周文矩《太真上马图》



歌 》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十月,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三人至仙 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 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
1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目写 时事的乐府诗歌。它始创于杜甫(如三吏、三别等), 完全摆脱了旧题的束缚,因事立题,根据所写的内容 来命题,这样,使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获 得了更大的自由。
2、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 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 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1)讽谕诗: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其代表。内容涉及唐代历史与社会的各个 方面,提出了各种社会问题。
• 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行 如《卖炭翁》、《轻肥》P165
• 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如《观刈麦》、《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宴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枝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批判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扩边政策
如《新丰折臂翁》
•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上阳白发人》P167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 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 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 更有新人胜于汝。
三、《长恨歌》结构 第一段:(开头——不重生男重生女)杨贵妃得宠经过及玄宗的荒淫腐朽。 第二段:(骊宫——夜雨闻铃肠断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狼狈出逃及杨的死。 第三段:(天旋——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回京及对杨的思念。 第四段:(临邛——此恨绵绵无绝期)临邛道士上天入地寻找贵妃的灵魂。
四、艺术成就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感伤诗
《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 术成就。 《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 自己遭受权贵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
(3)闲适、杂律诗 草 送 别大 》多 、为 《后 钱期 塘作 湖品 春, 行流 》连 、风 《光 大, 林应 寺酬 桃赠 花答 》, 。较 著 名 的 如 如 《 赋 得 古 原
3、新乐府运动的理论
体现在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元稹《乐府古题序》等作品中。
(1)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 作,不为文而作也”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将诗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 核心。
(2)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使命。即强调以诗歌规讽时 政,干预现实,同时发挥诗歌教化人民的作用。
出生时,正值“安史之乱” 。十六岁进京拜见顾况。二十九岁时中进士, 官至校书郎、左拾遗。元和10年,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 之“国辱”,上书请捕贼,被权贵以其越职奏事而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二年,除杭州刺史,后改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 洛阳香山。
2、诗歌创作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 大多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选材真实典型。 • 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卖炭翁》、《上阳白发人》 、《新丰折臂翁》 • 叙事、议论相结合,“卒章显其志”。
《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 《井底引银瓶》:“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 语言质朴平易,词浅意深。
1、讽刺说 陈鸿《长恨歌传》介绍白居易写《长恨歌》“亦欲惩尤物(以美色为惩戒),窒乱阶(堵塞祸
原),垂于将来(使将来的人也知道)”。 •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
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2、爱情说
《长恨歌》前半部分写杨生前唐玄宗与她恩爱,后半部分写杨死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塑造了 两个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这是贯穿全篇的人物。 3、双重主题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