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合集下载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汉魏旧题乐府而言的“即事名篇”的诗歌。

它用新题写时事,皆唐世之新歌也,而未尝被于声。

所谓“新乐府运动”,指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命运动。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各种矛盾愈演愈烈,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边患四起,作为文学对时代要求的反映,诗文中现实主义思潮高涨,以“讽喻”、“明道”为特征的诗文新运动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创作宗旨,认为文学必须植根于生活,反映生活;强调诗歌“美刺”的社会功能,以诗歌归讽时政,干预现实;提出了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新乐府五十首、《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其大多数讽喻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

或直接议论,宣泄感情;或进行对比,反衬主题。

第三,白居易的讽喻诗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了寓言托物的手法。

继承了传统比兴的手法,蕴含婉曲之致。

白居易的感伤诗,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皆感于一时一事而作,如《长恨歌》,《琵琶行》,其中糅合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审视和评价,对个人身世的悲叹和感伤,凄婉动人。

此外,元稹的情诗,张籍的边塞、时事、妇女诗,王建的刺世诗,李绅的悯农诗都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开展。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
• 一、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846), 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 二、白居易的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元九书》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 策林》:补察 得失之端,操于诗美刺之间焉。 《寄唐生》:“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真诚的创作态度 4、诗教功能 5 、阐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节 白居易的创作
一、白居易的诗歌内容 1、讽谕诗 2、感伤诗 3、闲适、杂律诗 二、白居易诗的艺术特点 1、讽谕诗的艺术特点 2、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其他人物
• 一、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 1、元结 2、顾况 二、新乐府运动的开始张籍、王建、李绅 1、张籍 2、王建 3、李绅 三、新乐府运动的高潮元、白 元稹 悼亡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 第一节 概说 一、乐府诗的发展概况 乐府(音乐机构 秦与西汉初、武帝) 乐府精神 :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二、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定义 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 三、新乐府运动的背景 1、 政治背景 2、前人创作探索(陈子昂、杜甫) 3、反对大历诗风 4、统治者的合作(宪宗与“纳谏”)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和元稹进行书信交往的过程中提出了新乐府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他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些主张。

新乐府诗歌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揭露社会问题,抨击时政。

语言方面,体现为通俗明白。

就白居易的创作道路来看,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表现它兼济天下的情怀,代表作有《秦中吟》等。

后期主要是表现自己独善其身情怀,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概括下来就是几个论点。

第一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二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也就是要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白居易由此创作态度出发,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也就是所谓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这四类。

白居易诗歌在创作方面的特点,语言方面是浅显平易的同时,平淡中见警策。

《轻肥》、《重赋》等作品中,这个特点可见一斑。

另外,把感情与叙事结合起来抒情,这跟杜甫是比较像的。

第七章+白居易及其提倡的新乐府运动

第七章+白居易及其提倡的新乐府运动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及其创作—生平思想(后期) 元和十三年(818)升任为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被召回长安,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被任命为杭州刺
史。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又
出任苏州刺史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享年75岁,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第一,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认为诗
歌必须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的政治使命。 第二,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形式 必须为内容服务。 第三,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第四,强调语言的通俗质朴。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张籍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 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 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 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 逢未嫁时。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张籍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
奇。” 《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
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覈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 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的讽喻诗 《与元九书》: ……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
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 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 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 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 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ppt课件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ppt课件

张籍、王建是中唐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曾任太常太祝,十年未迁,孟郊戏称 “穷瞎张太祝”。长庆初,韩愈荐之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 张籍与王建、孟郊、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都有交往, 与韩愈最密。韩和白都有论张籍诗风的诗,韩称“古淡”,白则称 赏其讽谏之义:“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 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广泛,农民、樵 夫、牧童、织妇、船工、兵士,都成了表现对象;商人奢侈牟利、 官府横征暴敛、战争的残酷、边将的邀宠,都有反映。张籍乐府中 写得最集中、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
张籍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如 《节妇吟》P180: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 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借男女情爱写政治态度,入情入理,一波三折,最后以“还君 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结束,将人物在两美难全之际复杂 微妙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贴切传神。 张籍近体也多追求平易而意蕴深厚之风格,如《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又开封”,与前句“复恐”结合,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 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宋人张戒云:“专 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深而语精”(《岁寒堂诗话》卷上), 王安石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 诗》)。张籍的诗表面看平易、本色,无雕琢痕迹,但又融入作者 在布局造语上的大量心血。所有这些功夫,诗成之后则浑化无迹。
白居易和新乐 府运动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思想: 前期是“兼济天下”的时期, 后期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诗论著作: 《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策林》等。
一、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与元九书》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 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 南)。晚年居香山,故称“香山居 士”。
一、生平:
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 界,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44岁以前) 29岁中进士。 33岁授校书郎。
《常乐里闲居偶题》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第三,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 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 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 应,情交而不感者。” ——《与元九书》
第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 也。” —— 《新乐府序》
二、后期(44—75)
• 44岁在江州,作《与元九书》。 • 45岁,作《琵琶行》。 • 47岁,升任忠州刺史,作《竹枝词》 四首。
• 49岁,被召回长安,拜尚书司门员 外郎,提拔为中书舍人。 • 51岁,外调为杭州刺史,后改任苏 州刺史,作《钱塘湖春行》。
• 55岁以后20年,历任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最后官至刑部 尚书。 • 70岁以后,隐居香山。75岁卒。 • 著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6 首。

201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

201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
• 1、本于传统诗教说但也有重大发展:偏 重讽刺时事,表现民生疾苦。 • 2、局限性: • 企图以诗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未免天真; • 过于看重以诗进谏的政治目的; • 形式上过于程式化,不符合艺术规律。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生平及思想 • 白居易(772 —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曾官太子少傅,后 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 白少傅。 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后迁居 下邽(今陕西渭南 县 )。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 (一)诗歌理论:体现在《与元九 书》、《新乐府序》、《策林》等 著作中。其主要观点: • (1)诗歌应植根、反映社会现实, 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 •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 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 府序》) •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 •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 •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 林》)
(二)关于其诗歌理论的评价

以四十四岁(815) 贬江州司马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创作讽谕诗。 后期:“独善其身”, 创作了 感伤诗、 闲适诗、 杂律诗。
白居易于会昌 六年(846年)八 月,在洛阳城东 南履道里的家宅 中与世长辞,时 年75岁。
白居易墓
坐 北落 麓在 的洛 白阳 居龙 易门 陵东 园山
• 3.闲适诗和杂律诗。如《问刘 十九》《赋得古原草送别》、 《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
《问刘十九》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8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8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三、高潮:元、白 高潮: •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善状咏风态物色。 “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 专事摹仿元白的那些互相唱和的长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 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模拟元和作家的 作品。 作品。 • 乐府诗:《田家词》《织妇词》 乐府诗: 田家词》《织妇词》 》《织妇词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 》《胡旋女》《缚戎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缚戎 》《西凉伎 西凉伎》 人》《西凉伎》。 •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会真诗三十韵 • 《春晓》: 春晓》 •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2.王建 •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新乐府诗中很有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特色。 特色。 • 《田家行》: 田家行》 •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 《织锦曲》:“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织锦曲》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 边塞诗;《宫词》一百首。 边塞诗; 宫词》一百首。 3.李绅 • 《乐府新题》二十首。 乐府新题》二十首。 • 唐衢、邓鲂、李余。 唐衢、邓鲂、李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唐代新乐府运动兴起的原因
大历以来, 形式主义诗风再次抬头。

先是大历十才子「歌升平, 咏山水,赞隐逸」, 后是虚美诗文泛滥成灾,毫无兴喻规刺。

现实主义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求重振自《诗经》、乐府沿续下来而为杜甫集大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对形式主义的诗风进行反击。

安史之乱后,唐室内则宦官弄权, 藩镇割据,外则吐蕃入寇, 河遑尽失, 百姓生活困苦, 使诗人不得不正视现实, 大声疾呼。

于是一个以反映群众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为内容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运动就勃然兴起。

唐宪宗即位后, 一度中兴, 敉平部分藩镇。

于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诗人以诗歌促使统治者振作精神, 恢复治世。

新乐府诗的特点
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 但「新乐府」一名则是由白居易提出的。

它的基本特点有三:
(1)用新题
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 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 题目和内容也不协调。

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所以又名「新题乐府」。

(2)写时事
用新题写时事,始自杜甫, 但并不是所有新题乐府诗都写时事。

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事」, 即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不入乐
新乐府虽称作「乐府」, 但并不入乐。

由于它们的体现了汉乐府反映现实, 讽刺时事的精神,所以又是真正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在《与元九书》中,其诗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白居易认为一诗歌一方面可帮助帝王感化人心, 治理天下;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它了解下情,补察时政。

强调诗歌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胥悦, 内外文和」的政治目的。

又提出「文章为合时而着,诗歌为合事而作」的口号, 认为诗歌应该「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2)阐发了诗歌的特性: 情、语、声、义。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
深乎义」,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与「义」是内容,「言」与「声」是形式。

「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的精神。

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 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

(3)文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
白居易认为文学应植根现实生活, 写作必须关心政治。

《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

」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4)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强调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所以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

(5)反对脱离现实的作品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彻底否定了六朝以来那些脱离现实的「嘲风雪, 弄花草」的作品;认为屈原只「得风人之什
二三」, 李白之作「索其风雅比兴, 十无一焉」, 不及杜甫之「尽工尽善」,甚至认为杜甫为时为事而作的诗还不够多。

白居易诗论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不无偏激之处,如他过份强调诗歌直接为政治服务, 而对艺术形式重视不够; 强调内容的「核实」, 而流于自然主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