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对于白居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诗,对于他的生活可能并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白居易,在历史上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如何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希望能帮到你!《江楼月》原文: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简介: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
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
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后来,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标注:“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
”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赏析:元稹与白居易是诗道好友,他们的诗风格相近,时世称元白体。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
元白和诗整理

元白和诗,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
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好友,彼此的诗歌风格相近,常常相互唱和,形成了许多和诗。
以下整理几首元白和诗:
1、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白居易《赠元稹》
2、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
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
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
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元稹《种竹》。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但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一直传承到现在。
今天小编来告诉大家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有哪些吧,请阅读下面的内容!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拓展阅读】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赠樊著作]白居易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
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
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
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
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
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
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
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
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
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 悼念元稹的诗是《梦微之》,著名的元白,元指的是元稹,白则是白居易。
虽然年龄相差七八岁,但是两人却是至交好友,而且情趣相投,无论是写诗,还 是纵情享乐,两人都可以相互切磋。
而一对好友,如果死去一个,对于另一个来 说,可谓极尽悲伤。
元稹去世,白居易给他写出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 雪满头”的悼亡诗。
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到无以复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白居 易悼念元稹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梦微之》 注释 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 生诗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微之的小儿子。
韩郎:微之的爱婿。
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 阴间。
茫昧:模糊不清。
《梦微之》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梦微之》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
其中颈联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往今来更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伤怀! 公元 801 年,30 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 23 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 采精华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
真是相见恨晚!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 考试, 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
虽是个闲官, 倒也可自得其乐。
饮酒赋诗赏花听书, 好个诗酒风流!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 效。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叱牛牵向北。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
“本色”特点。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首两句也是平谈叙事,不见感情起伏。第三句“更吹羌笛关山月”,为战士独坐所闻,叙事是顺接,感情则急转。至第四句“无奈金闺万里愁”,那突至猝发的跌宕变化,迷漫而不可排遣的两地思念,迅速笼罩住整个抒情画面,城堞、秋风、黄昏、羌笛顿时有了活跃的生命与跳动的旋律,前人所谓“气象”“兴趣”大抵指其浑成、真挚而言。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1
元稹
花时同醉破春愁2,醉折花枝作酒筹3。
忽忆故人天际去4,计程今日到梁州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墓志铭翻译及原文

白居易墓志铭翻译及原文白居易墓志铭是白居易的墓志铭,由元稹撰写,白居易生前好友、唐代文学家元稹撰写了《白氏长庆集序》,并为其墓志铭撰书,记录了白居易一生的经历和作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生于772年,去世于846年。
他与刘禹锡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又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他还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以下是白居易墓志铭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如下:乐天乐天,爱文好学。
童颜皎皎,不衰朱线。
玉骨珊珊,半销香雪。
激浊扬清,穷妖极怪。
道足于身,名垂于代。
乡校之上,俾我谈话。
太学之中,坐为博士。
辞格二韵,将为四海名公之游谈。
岁课三篇,有为六义师之言匠。
矢词盟约,必答恩仇。
寒附火驰,若同云雨。
官自左补阙、太子少傅分司。
地是河南尹、荥阳郡别驾之里。
两疏乞告,一命犹存。
三纪吏名,四经移考。
贱不能难,贫无足耻。
事果报效则为福德胜门。
迹异动摇则为山水游人。
斗何算而合者三三?马何知而嘶者百八?两鬓苍苍,余以假年方壮;一毛绀緅,君之宿疾皆除。
魂梦既清,形骸不病。
尚闻孔释之言乎?唯信抱谦之令矣!岁在甲子三月十日夜半,河南尹卢贞殡乐天于嵩阳山足之下。
唯以布衣窬挽杠之礼奉而葬之。
哀诗断章以送之曰:“以君行止厚于德故凡在行止皆有终焉。
”翻译如下:白居易啊白居易,你热爱文化学习。
童年时你就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精神抖擞,丝毫不亚于儿童的天真烂漫。
你骨骼像玉一样致密,肌肤像珊瑚一样粉嫩。
虽然年事已高,但你的容颜并不衰老。
你正直的品格和廉洁的作风也闻名于当世。
你在家乡被乡亲们尊重、爱戴;你在太学为博士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你被提升为补阙、太子少傅时没有贪图名利地位;你请求告老还乡后仍然发挥余热;你不为名利所动摇的品格成为了一代楷模;你两鬓斑白时仍然勤勉工作;你因为过度劳累而积劳成疾;你肉体和精神上的疾病都不能使你停止工作;你离开人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家产;你的墓志铭是由你的好友、当朝重臣元稹撰写的;你的墓地在嵩阳山脚下;你的墓穴按照平民的礼仪安葬;我为你的高尚品德而感动并写下了这首诗篇以寄托哀思:因为你的品行厚重所以你的一生才如此完美!。
白居易思念元稹的诗词

白居易和元稹是唐代著名的好友,他们之间有许多互相寄赠的诗作。
白居易写了许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例子:
1.《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2.《别元九后咏所怀》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3.《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不知不觉,写了一夜的信,天亮了。
4.《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游玩。
在酒醉之余,白居易想起了远行的元稹,写下这首诗。
以上这些诗词,都表达了白居易对元稹深深的思念之情。
他们的友谊被称为“千古绝唱”,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古诗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

古诗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酬乐天频梦微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前言】《酬乐天频梦微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约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前后。
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
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
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并作诗相告。
这首诗就是酬答乐天“频梦”之作。
【注释】1、乐天:白居易的字。
2、微之:元稹的字。
3、书:信件。
4、念:思念。
5、病:诗人在通州得过一样严重的疟疾,病后身体一直很差,记忆衰退,同时也包含内心的苦闷。
6、闲人:不相干的人。
【翻译】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
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鉴赏】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
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
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
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
诗的第二句乃说:“念君怜我梦相闻。
”元稹在通州害过Org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
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
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元稹何事忆他,致使他昨夜梦到元稹,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
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
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下面小编收集了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供大家欣赏。
《梁州梦》
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作品鉴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
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
》,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
上屡有反映。
此诗为元稹感梦而作。
第一、二句“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写入梦。
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制举“拔萃”登科。
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
名留念。
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
元稹
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
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
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
“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
此是虚景,虚中有实。
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写出梦。
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
此
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
“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
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
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
1 / 7。